国外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时间:2023-10-19 11:21:50 赛赛 国际中小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小学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教育时期,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发展的优化和创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外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一、国外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从教育内容上来说,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由各州制定基本纲要。在多数州由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学校的详细的教育内容;从教育目的来说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是以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作为重点,同时帮助儿童发展一股的社会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小学所设的科目有英语、数学、社会、自然、外国语、美术和应用艺术、卫生和体育等。现在大多数州都作出规定要对学生进行测验出教师负责评定分数并决定升级或留级;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小学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相对来说在低年级强调小学生的活动运用“发现法”比较多。在小学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闭路电视、录音机、电影、幻灯、语言作业室和微型计算机等已被广泛地使用。

  二、国外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程

  1、美国。美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可以从课程理论的变革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和学科中心课程作为美国课程理论的三大流派,在不同程度的历史时期主宰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历经4年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育标准》全面体现了美国把科学教育植根于中小学教育中,从根本解决国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思想。

  2、日本。近百年来,日本进行了三次重大教育改革。一是明治维新之后颁布实施的近代学制;二是二战之后全面学习美国的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三是20世纪80年代的面向21世纪的全面改革。日本1987年学校课程的全面改革是面向21世纪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要主让学生掌握人的形成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内容,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根据这一方针。1987年11月,日本学校课程议会提出了改善课程标准的4项具体目标:培养情操高尚、体魄健全的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学态度和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注意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充实发挥个性的教育;加深国际理解,重视培养尊重日本文化与传统的态度。

  从外国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模式的变革呈现出的一种从单一到多样的趋势。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导的教学实践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来回做“钟摆运动”。

  三、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经过对国外中小学教育历史的了解,我们了解到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实事求是地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做法,对于我们实现“科研若校”,推进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待还孩子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比较平等。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白人家庭做客,主人家里的一位孩子很有艺术才能,主人很想让他的孩子给我们展示一下,但孩子不愿意,主人只好跟我们说对不起,丝毫没有责怪孩子的任何表情。家长总是给孩子许多鼓励,表扬。即使批评也是以理服人,孩子若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很大的鼓励。可以说那里的孩子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在学习上,澳洲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会太在意。他们允许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不会逼着孩子去接受自己不喜欢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方面,中国教学方法主要是满堂灌填鸭式的传授知识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西方主要是寓教于乐注重引导循循善诱每个孩子都可以施展自己的天性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东、西方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不同,中国的孩子被要求要尊敬师长上课不得顶撞老师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甚至行低头礼。说老师讲错了是最大的忌讳如果让老师下不来台的话会被严肃批评。而西方学校师生是朋友关系老师和学生见面像朋友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在我的观点看来,老师不是总之对的,应该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西方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注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中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方面实行统编教材、追求标准答案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视英语和数学,这点上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这点也与迎合了我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改革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 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要纠正片面强调智能发展的倾向,转 向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尽管我国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方面与国际进程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经 验教训,把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同时纳入课程改革的中心视线,采取措施,使之并行不悖。个性、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潜能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纠正长期以来的知识、技能偏 向,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观是极大的推动。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 基础知识的教学。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基础”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知识发展的特点,学校课程的 “基础”在不断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过去长期在学校的课程和教学中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的“双基”教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鲜明特色。事实证明,坚持“双基”为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仅仅坚持“双基”的教学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此外,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还要求学校养成未来公民基本的观念和态度。所以,学校课 程的基础实际上已经由“双基”发展为“三基”和“四基”。由于我国理论界和广大教师对“双基”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如 果不对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指标和实施方式进行认真的探索,教学实践很可能仍然会停留在抓“双基”实、抓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培养虚的层面。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 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 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在此情形下,道 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 迫切任务。但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存在花时多、作用小的情形得以改善的前景不容乐观。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 在道德教育上相互脱节,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本“教科书”的局面。这种情形不是靠行政命令或一朝 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在发现和尊重德育的规律方面做巨大的努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追求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靠什 么来控制科学技术这匹狂奔的野马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传统人文学科的教育。他们认为,科技发展需要 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近年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 份量的趋势就是这种看法的反映。我国学校教育中数理学科比例较大、人文学科份量偏低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 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如何解决这样一个矛盾?

  我们认为,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教育中的分科和综合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 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 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 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防止以综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那种动辄以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代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为借口,不顾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片面强调综合或分科的优点,以便取代对方的做法是不足 取的。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 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靠制定一个政策,而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行之有效的综合的模式和方法;而是需要我们如何能排除干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把握好分科和综合的界限并使它们能够相互渗透和补充。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 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 和职业技术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是许多国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我国20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探索,但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方面,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适度”是最难把握的,5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总是围绕这个“适度”或左或右来回徘徊折腾,甚至滑向严重干扰教学秩序的方向。过 于强调职业教育或通识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学习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仍然像现在一样基于课本进行学习?还是基于信息资源进行学习?显然把教科书作为圣经一样来进行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如何为 教师和学生准备方便易查的学习资源是课程编制面临的新的巨大的课题。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课程研究中古 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被赋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创造的资源在新的 教育知识价值观的引导下,会逐步占据主要地位。由此,课程的概念将会增加新的内涵。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相关文章:

英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06-13

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意见08-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08-26

中国的玛丽苏集中营-橙光游戏的发展之路08-24

幼儿教育的发展06-20

2016北京中考语文改革发展路线解读及试题新动向08-1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6-16

国外的孩子的“小升初”08-27

少儿音乐能力发展教育10-28

2017年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选调公告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