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0 02:17:21 国际中小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年六年级下《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桃花心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2017年六年级下《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1】《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 ) 秧( ) 番( ) 锻( ) 勃(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札根的。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2】《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

  教学重点难点: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asa

  体会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桃花心木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教学本课让学生沿着“我”心理感受的变化这条线索,即:“难以相信——奇怪——更奇怪——越来越奇怪——非常感动”,带着一个又一个谜团,来阅读课文。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然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我”的心理变化。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层层深入的体会种树人的话,体会“我”从中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大成材的桃花心木图片)

  (1)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树吗?对,它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棵树,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3)、教师补充介绍:桃花心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可以用来制作车、船、家具等,桃花心木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的好,这么好的树,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那就用喜欢的语气叫一下它的名字。

  2、(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幼苗图片)

  (1)、同学们,图片中的这株小树苗就是桃花心木的幼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株小树苗吗?

  (2)、老师把这两幅图片放到一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生答。

  (3)、教师小结:是呀,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课文《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学生对桃花心木这种树了解甚少,分别出示两张图片是让学生对桃花心木有感官上的了解。把搜集的丰富的信息引进课堂,目的是让学生对桃花心木的用途有大概的了解。两张图片进行对比,并加以描述,可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桃花心木成长过程的艰难,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良苦用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用彩笔给画出来;

  2、自学生字词,个别不懂的字和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解决。老师巡堂个别辅导;

  3、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成果,老师适时反馈意见;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练习,检查和巩固自学成果。

  【设计意图】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达到增识汉字、积累词语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解答,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赏析美词佳句,边读边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设计意图】

  把课文读通顺,把握主要内容,为深入理解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

  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受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理解“难以相信”,体会作者对桃花心木成长的感受

  1、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竟然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作者同我们一样,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在第1、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让作者这种感受的句子。

  2、生读: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3、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作者难以相信的是什么?(怎么能长成这么粗壮的树?)

  同时产成了什么疑问?(它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这种感受是在看到过成长起来的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看到了仅及膝盖的柔弱树苗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的强烈感受呢?(读出桃花心木高大、弱小巨大反差,体现作者强烈的感受。)

  【设计意图】

  把学生上节课由看图片产生的感受迁移到作者看到树苗产生的感受,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我”“难以相信”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又多次与文本对话,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难以相信”的强烈感受和体验。

  (二)学习第3~11自然段

  理解重点词语,感受作者的对种树人育苗的与众不同产生的心理变化 。

  作者产生了疑问:桃花心木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难道种树人有什么诀窍吗?于是,作者从种树人插秧开始,对种树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作者不但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反而又新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看看这是些什么样的谜团。

  1、 谜团一:“奇怪的是…”

  奇怪的是什么?

  2、 谜团二:“越来越奇怪”

  对什么越来越奇怪?

  3、 谜团三:“更奇怪的是”

  更奇怪的是什么?

  4、 指导朗读3~7自然段,体会作者一疑未结,又生多疑的疑惑重重的心理感受 。

  5、 作者自己在寻找答案。是种树人太懒吧?“有时那么久才给树浇水”。(生回答:不是)说出理由。(结合“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是种树人太忙了吧?(生回答:不是)说出理由。(结合“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6、 师生接读8~10自然段,体会作者渴望找到答案的急切心理。

  7、 作者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困惑,想象一下,当一个又一个困惑让作者困扰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生:开始平静,渐渐的会寝食难安,焦急、焦躁不安)这种感受实在难以忍受,终于,作者再也忍不住了,当作者见到种树人的时候,会怎样发问呢?(像放连珠炮一样;迫不及待;一股脑儿)

  8、 师生对读,速度要急促,把所有的疑问一气说出来,释放压抑在心中很久的疑惑情绪。

  【设计意图】

  读书贵在生疑。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第12、13自然段,

  理解“不确定”,体会种树人的话。

  1、一个个谜团化作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种树人听了这一连串的问题,怎样回答的?自由读第12、13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种树人说话的神态,并用笔画出问题的答案。

  种树人开始“笑”的是什么?(生回答:笑他没有种桃花心木的经验;笑他爱思考、爱问问题)后来为什么又“语重心长”?(理解“语重心长”种树人这样做,为的是让小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语重心长”这番话是种树人多年的经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表现出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良苦用心。)

  2、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3、作者从中找到答案了么?答案是什么?

  问题一: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答案:——

  问题二:多久浇一次水?

  答案:——

  问题三: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案:——

  问题四: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案:——

  理解“不确定”,作者最开始看到桃花心木苗时产生的疑问:桃花心木苗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终于有了答案。(懂得桃花心木苗是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才长成参天大树的。)课文学到这里,想问大家,当我们再看到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感受?(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因为这些桃花心木不怕狂风、不怕暴雨、不怕干旱,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努力地生长,这种品质令人敬佩)眼前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成长,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种树人。你相对种树人桌些什么呢?(感受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4、再次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四)学习14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悟到的道理。

  1、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这番话,又有什么感受?(感动)最让他感动的是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出这个道理。

  生读: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联系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金京、桑兰、贝多芬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5、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动?(种树人。有种树人想到了教育者。教育者包括:老师、父母)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引导:①联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话吗?

  ②联系老师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话吗?

  (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 提供、创造锻炼的机会;循循善诱)

  读到这里,你认为自己在生活这方面做得怎样?该往哪方面努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想对自己也说句什么话吗?)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三、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四、总结升华,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桃花心木吗?作者分明是借事喻理啊!

  林清玄通过一件寻常的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中、不确定的环境中要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你课后模仿作者的写法写2句话:

  在不确定中,我们……

  在不确定中,我们……

  在不确定中,我们……

  这样的人生哲理我们不但要念在嘴里,记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祝愿我们的同学都能像桃花心木苗一样,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不仅要懂得在“不确定”环境中经受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道理,而且还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使自己长大成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找水源 拼命挣扎 百年大树

  借 物 喻 人 做人 经受考验 独立自主 社会栋梁

  育人 遵循规律 提供机会 循循善诱

【六年级下《桃花心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08-29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与反思08-29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板书08-29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与反思08-29

小学优秀桃花心木教学设计08-29

林清玄桃花心木优秀教学设计08-29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教学设计08-29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教学设计06-14

2017六年级语文下册桃花心木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