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浅析

时间:2020-08-25 15:28:08 个人发展 我要投稿

个人成长浅析

  “个人成长”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成长就一定意味着变化,与过去说再见吗?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拥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薛畅观察那些追求“个人成长”的人时,感到自己常常需要回到原点去思考“个人成长”究竟是什么?

  “个人成长”这一话题,伴随着我学习继而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学习哪一流派的心理治疗理论,也无论应用哪一项治疗技术,这一话题从来都不曾缺席过。

  一个人在心理发展上出现停滞,是常见的事;哪怕他作为成年人,在社会层面上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甚或获得了相当的事业成功,但是,从心理层面上看,他会持续地以他所停滞的心理年龄水准,去感知体验世界。

  弗洛伊德曾指出,“潜意识没有时间感”,也就是这个意思。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另一个很有意义的推论,即:原则上,一个人永远不会丧失心理成长的空间。

  很多人在提及“个人成长”时,会把它视为一个既定目标或结果来追求,然而在我看来,“个人成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动词存在着。这是一条不断行进的路,虽有一座座里程碑,却没有哪一座是终点或目的地。它始终存在,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个人成长”的途径永远不会是单一的:学习心理学,尝试自我探索;找一位职业咨询师为自己进行分析;参加各种有关心灵成长的培训或工作坊。笼统地说,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不能达成“个人成长”,但是,尽管方式多样,但效果却往往参差不齐。我无意于指出选哪一条路走会更好,恰恰相反,我认为任一形式,总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群。这一点恰如心理学从不谈对错,只谈有效或合理一样。

  破土而出的小草,也许它们必须经历痛苦挣扎,挣脱大地的束缚之后,才有蓬勃成长的机会。由此,人们常常联想,“成长”是必然伴随痛苦的。然而,在现实层面上,就我所看到的种种“成长”结果而言,我却又不得不回到原点上去思考:究竟“个人成长”是什么?

  “成长”不是斩断过往

  有的人会认定,“成长”必须是脱胎换骨的。似乎只有与不堪回首的往昔诀别,只有斩断了与过往的连接,才算是得到了“成长”。基于这样的理由,“成长”所带来的体会往往就是剧痛。我在一些工作坊上,常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在“大师”的带领下,用尽办法“甩掉”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

  有一次,在某个心理剧工作坊的`现场,我见到这样一幕:一个姑娘描述她不忍回首的往事,在她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施虐成性的“恶魔”;于是,在“大师”指导下,辅角们(辅角,是心理剧中的专有名词,参与者辅助主角完成任务)扮演父亲以及当事人,“重现”施暴的场面,那是一幕恐怖的经历;那段展示,像鬼魅般的影子一般,缠绕着台上扮演当事人的演员,也缠绕着台下的观众们。

  演员尽情宣泄情绪,坐在台下旁观的当事人泣不成声。“大师”要求当事人上台去,赶走这个“不值得”被爱的父亲,要求她把这个父亲从心中赶走。“大师”不停地催促这个姑娘说:“把这样的父亲赶下台去!把这样的父亲赶走!你行的!赶走他!这没那么容易的,但你要赶走他!这没那么容易,但是你可以的!”

  冷漠、强硬、不容置疑,是我在当时最为真实的感受。那个姑娘在“大师”的引导下,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己鼓气,最终登上舞台,使出全身的力气赶走了那个扮演父亲的演员,象征着赶走曾对自己施暴的父亲。

  扮演父亲的辅角随后分享自己演剧时的感受:“在她推我下台的那一刻,从她眼神里我看不到恨意。”我认为,在心理剧的舞台上,即便这个姑娘做到了把“父亲”赶走的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完成了成长。显然,这个姑娘并未做好准备与父亲彻底分离;或许,这姑娘对父亲尚有太多的心愿并未达成,比如:她会渴望父亲温柔地对待自己,她会渴望温和的父亲之爱,等等。无视当事人的需要,过早地干预,生硬而决然地赶走“父亲”,“赶走了”她生命中极为重要的男人,即便能如“大师”所愿,就此“赶走”不堪的回忆;但是,同时赶走的,还有人性层面上的诸多美好梦想。我们绝不会因为一根手指的溃烂坏死,就决绝地截掉整个手掌;这种做法哪怕的确能“一劳永逸”地解除手指之患,但代价却是牺牲了当事人重要的机体功能。从心理治疗角度说,这一幕中的做法是否获得预期效果是很值得怀疑的,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以丧失梦想为代价,都太残忍了,是有违人性的。

  我借由此例,要阐明的观点与态度是:“成长”绝不是斩断过往。“个人成长”,必然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讲,完全斩断、丢掉过往,仿佛那些“过去”不曾经历过一样,这会威胁到人的存在感。无论失恋的人如何去表达曾经的恋爱让自己万般痛苦,但假如真的让失恋的人去喝一碗“孟婆汤”,彻彻底底地遗忘曾经历过的一切,依然会让他/她感到痛苦一样;无论失恋有多痛苦,让当事人痛苦的都不会是恋爱中的那些美好本身,事实上,那些美好以及获得美好感受的能力,才是走出失恋痛苦的资源与力量。

  “觉知”是个人成长的标志

  “个人成长”并不神秘。从某种意义上说,觉知即成长。成长停滞的人,在人际互动中会“无端”攻击,会“无由”迁怒。换句话说,我们常能在生活中识别他人或者自己,当某一特定情境出现时,“无来由”地情绪失控,或者有时候这种失控会换一种方式,以控制他人或自己的方式来呈现;后者往往更难以被当事人觉察,这种控制表面上获得了一种“秩序感”,而事实上却以牺牲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关系为代价。

  有时候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成长的停滞在某些人身上表现为被动攻击。在严重失衡的人际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表面上在强势者面前不具有攻击力,他的愤怒被压抑,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难以觉察到愤怒的存在。可是,他在表现得唯唯诺诺的同时,往往在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愤怒。他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出状况:常常把很简单的事情搞砸;莫名地看错时间而迟到、延误;总是陷入麻烦,只能让强者去“搭救”,从而给强者“添麻烦”……总之,他们犯下的错误会令强势者暴跳如雷,强势者看上去跟遭到了严重侵犯一样。这种曲折表达的愤怒,本质上与直接攻击没有区别。

  当我们有意识地觉察到自己常常陷入此类问题时,当我们有意识地觉知自己应对人际关系的模式单一而僵化时,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我们成长了。

  “个人成长”还可以表现得更为积极,当事人会主动去学习,设法了解探究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在学习中获益。通常这种主动学习与积极调整并适应,是和觉知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它往往是觉知之后的自然进程,能够突破自己的旧有模式,积极发展出新的应对策略,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伴随成长的是全新的发现与喜悦。

【个人成长浅析】相关文章:

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09-06

浅析新闻营销09-10

浅析邮件营销11-14

浅析深度营销11-14

浅析过度营销11-13

浅析情感营销11-13

浅析日本口译行业10-01

浅析oa办公系统05-08

浅析物流管理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