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时间:2023-07-07 09:15:58 毅霖 民族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锅庄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普米族、羌族、藏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的锅庄表现形态。下面由YJBYS小编搜索整理的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关于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一、锅庄简介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1、普米锅庄“搓蹉”

  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性,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2、羌族锅庄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3、莎木春藏族古典锅庄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

  4、中甸藏族锅庄舞

  中甸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伙”(意即玩艺)。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5、马尔锅庄

  “马尔锅庄”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崇德乡马尔村一带,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跳舞”之意。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大锅庄是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大锅庄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小锅庄的形式则带有随意性,它是嘉绒先民们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锅庄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最能充分体现“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

  拓展:有关弦子与锅庄的传说故事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据说,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舞蹈,更不知道用舞蹈解除疲劳,忘掉苦难。他们整天整天地劳动着,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欢乐。

  在达折多(康定)地方,有幢富丽堂皇的土司庄房。土司有许多土地和牛羊,还有数不清的奴隶,其中一个奴隶名叫弦子,一个奴隶名叫锅庄。弦子性情温和,象湖水一样平静温柔,锅庄性情刚毅,象雄狮般明快开朗。两个人一同上山打猎,一同下河背水,和睦相处,象亲兄弟一样。

  多少日子,他俩总是顶着晨星进山,披着晚霜过夜,密林闷得他们喘不过气,山路累得他们直不起腰,他们各自心里想着:山上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们忘掉疲劳,把烦恼变为舒畅?

  一天,他俩又结伴外出了。他们翻过大山,穿过密林,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程,忽然眼前一亮,来到一座海子的旁边。海子清亮得像一面透明的镜子,蓝天和红云在海底飘荡,现出五色彩光。

  “多美的海子啊!”弦子十分高兴,不知不觉随着微波轻荡的节奏,学着海底红云的移动变化,手舞足蹈起来。他跳啊,跳啊,跳出数不尽的优美舞姿,站在一旁的锅庄看得出神,一天的劳累全都遗忘了。

  猛然间,炸雷震地,天空乌云翻滚。那雷声,像械斗的战鼓,激励人心,那乌云,像奔腾的骏马,汹勇奔腾,不知不觉,锅庄踏着隆隆雷声的节奏,学着空中翻滚的乌云,手舞足蹈起来。他跳啊、跳啊,仿佛要把心中的愤怒一齐倾泻出来。

  弦子和锅庄,找到了忘掉疲劳、把烦恼变为舒畅的办法,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从此以后,每当疲劳难耐,心中烦闷时,他们就跳起来。

  弦子和锅庄,为人间带来欢乐,被土司知道了,土司要把欢乐变成他的私产,毒计涌上心来。他把竹杆削成的笔交给弦子,把牛皮做成的纸给锅庄,要他们把寻求欢乐的方法全部画下来,再悄悄地把他们杀掉。

  可是,事实却不能使土司如愿,当弦子和锅庄画完的那一天,寻求欢乐的方法早已在各处传遍。人们为纪念他俩,把弦子记录下来的舞蹈定名为“弦子”,把锅庄记录下来的舞蹈定名为“锅庄”。弦子和锅庄从此世世代代相传,永远给人们带来欢乐。

【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相关文章:

中国的民族舞蹈特点04-19

民族舞蹈动作的特点03-22

民族舞蹈有哪些特点10-12

民族舞的特点09-28

藏族舞蹈的特点08-23

浅谈民族舞的特点04-18

舞蹈服饰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04-13

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联系11-20

幼儿舞蹈的特点有哪些03-17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