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气韵

时间:2022-09-22 14:50:36 古典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

  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动势,传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审美文化――“气韵”,彰显了古典舞蹈的精髓,正因如此,才使得古典舞能够源远流长,至今仍让人赞不绝口。

  一、刚柔相济之风姿

  中国古典舞相对于西方舞蹈来说偏于阴柔之美,但就中国古典舞主体而言,同样也存在着阳刚和阴柔之分。同时中国古典舞又十分强调刚柔相济,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的“一阴一阳谓主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舞是以阴柔占主导地位的,柔中寓刚的舞蹈。从舞蹈表现形态看,中国古典舞节奏鲜明,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技艺交融,刚柔并济,圆润流畅,曲折变化。而刚柔作为动作特征的两个极端,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在对立中求得统一的。以刚柔相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舞,和谐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故而刚柔既是中国舞蹈的动作基本元素,也成为中国古典舞审美类型的基本范畴。中国古典舞的刚柔相济的特点反映在其舞蹈中既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前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外展性动作占主导地位,足部动作较多。属于动的舞蹈,暗示力量之强大,总体上表现出雄健、刚毅、顽强、彪悍、道劲、挺拔、英武、威猛、激烈、舒展、开放等审美意象。而后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脚下动作较少,是属于静的舞蹈动作。主要在手的部位动作,所暗示的力量较小,动作属于收缩性,以从四周向一个中心集聚的力,反映内聚性特征,表现的是幽静、典雅、含蓄、清秀、娴静、朦胧等审美意象。当然中国古典舞更有一些舞蹈作品寓静于动、动静结合,体现出刚柔相济之美。

  例如舞蹈《书韵》以男子独舞来表现中国书法的神韵,以自然形态的舞者来比拟书者,以体现书之韵律、章法、意象、与道体同一的宇宙生机,同时体现了舞蹈的精神。明丰坊在《笔诀》中云:书有筋骨血肉,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书写的人就变成了酣畅沉醉的舞中人,舞之律动即书之精魂。刚柔相济、灵舞飞动的书法便展现于翰逸神飞、刚柔相济的舞蹈风姿。 中国古典舞中刚柔相济之风姿,是中国舞蹈气韵之美的外化形式,反映了其阴柔与刚健协调一致的内在精神气质,表达了典型性的舞蹈审美意象。

  二、形神兼备之情态

  中国艺术以传神为要旨。中国艺术的精神强调以形伟神形神相依。舞蹈中的“形”作为可视可感的物质运动,是舞蹈的基础构成,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神是生命的根本,是心灵的气象,是灵魂深处的情意。中国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遂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气韵则是形神合一,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

  中国古典舞虽然也追求形似,但其强调的主要不是动态造型而是人体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韵律、精神、境界。所谓精气神,这就是中国古典舞的追求。因此,中国舞蹈最重要的审美品质就是气韵,而气韵之美就是中国舞蹈最有特色的美学品质。

  舞蹈的气韵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以人的情志和精神倾注在舞蹈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精气神,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追求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律动。闻一多先生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中国古典舞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有神,以有形的动作显示无形的张力, 动作与情感交融。舞蹈中蕴涵了说不清、道不明、永无休止的玄妙,力图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状态,并进入深厚高远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生命实体存在方式的理解和所追求的理想。所以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就是生命精神之美,这生命活力和律动之美。中国古典舞深刻地体现着这种追求高远境界的精神,以形神兼备、传情达意为追求目标,舞蹈的灵魂是神是情,只有情深意远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

  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形神兼备之情态还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品性与意趣,使人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例如古典舞蹈《扇舞丹青》和《风吟》便深得精髓,追寻着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理想,欲将人之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习古人追求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的境界,在传神写照中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在体韵遒举风采飘然的动态形象中建构起中国古典舞之雅气。

  三、清空曼妙之品性

  中国文化审美品格中,有以清新空灵的理想世界去超越混浊尘俗的现实世界的价值取向。清的基本品格是自然简约、素淡奇逸。而空也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它既反映着人生豁达的精神状态也反映着人生澄明、自由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化的审美中,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意境中,方显出曼妙之雅致,才突山高远之品性。

  中国舞蹈所展现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的世界。作为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舞蹈,以身体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反映清洁无瑕的精神和理想世界,表现自由旷达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空灵无垢的心境,与现实中碌碌众生的愚昧可笑之相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彰显中国艺术之中空灵的美学意蕴与特点。

  宗白华先生认为,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了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展示于前。例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以婀娜的舞姿表现清流潺潺的小溪、烟波浩淼的江河以及碧海蓝天、一望无垠的大海,烘托出了变幻莫测朦胧恍惚的氛围。以流动的节奏再现无限的空间,使人感受到在浊浪排空、汹涌澎湃的险恶际遇里,还存有超凡脱俗、飘逸空灵的美好意境。再如,古典舞蹈《风吟》,舞者服装以白色为主色调,动作连接极其顺畅和严密,动作质感贯于肢体的末梢,在一连串流性动作之后的瞬间静止,继而变换动态。舞蹈以写意的手法,以轻盈飘逸的跳跃、灵巧敏捷的旋转,展现风中吟唱的心绪,幻化出孤寂飘零的宇宙空间意象。

  四、诗情画意之意境

  几乎所有的中国意象艺术品都是以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意境作为其艺术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境界就是要达到如诗如画的超越现实本身的状态,就是要以诗宣情,以画达意,从而揭示寓于景物却超然物外的心性。以诗情画意而造无我之境以体现气韵生动,便成为中国艺术的上品和极致。李泽厚在论及中国画的美学特色时指出: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画面中演绎出无限诗情,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

  舞蹈是身体模仿的艺术。但舞蹈的模仿往往并非对实在物的模仿,它通常是幻想中的幻象。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强调传神,而将模仿作为最为低劣的艺术层次。而美学的神就是艺术追求的“意境”,因此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神韵与诗情画意的境界品格便完全一致。例如: 中国古典舞作品《春江花月夜》原作在弛雅优美的抒情旋律中,展示了一幕美丽的画卷: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舞蹈把原作提供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作为舞蹈的背景,通过身着蓝色衣裙手持双白羽扇的女子独舞,通过闻花、鸟鸣、对水照影、向往幸福等细节,表现了一个怀春的少女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的动态飘渺,优雅韵味,幽静而悠长意境含蓄浑远。正是舞蹈所营造的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意境,十分传神地表现了朦胧淡雅的诗化美感。

  再如《荷花舞》,舞者身着长裙,裙子的下摆是荷叶盘,盘上四角各有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远远望去舞台,犹如一汪荷花花池,荷花仙子们在水中翩然起舞,特别是以拟人化的荷花女们,以圆润流畅的舞步,在舞台上徐缓移动变化着各种队形画面,营造出浮游流动和涟漪层起的意境,突显出纯洁崇高、圣洁美丽的形象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使观众在诗情画意中获得极大美感。

  中国古典舞在刚柔相济之风姿中隐喻着以柔克刚的曼妙形象和含蓄力量的美感,体现出中国哲学以静制动、关注心性的内倾性特点和精神,在形神兼备之情态里寄托着艺术追求无限向往永恒歌颂生命的高远情怀,以清空曼妙之品性标示中国古典舞高洁的艺术品质和唯美的艺术追求。以诗情画意之意境创造出一个超越凡尘、清新自然的心灵世界。以超然物外的独立而崇高的人格,追求诠释了艺术美的真谛。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从社会生活的常态中超然逸出,以清空曼妙的艺术追求和境界创造了无限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精神的美的世界,在生生不息的文化承传中,以发自生命深层的自觉力量,表达着生命的精神和气韵之美的光芒。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舞蹈也是就生命本身悟道的节奏。中国舞蹈以生命活动作为舞蹈的内涵,在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致生命的自由而解放的境界,实现终极意义的超越。而这个过程也是舞蹈的气韵之美的实现过程。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流变发展中博采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形成自己既秉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又具有鲜明舞蹈艺术特点的气韵。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随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而愈加丰富并越来越反映大众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会融通具有时代精神的美学内涵,使得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身。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相关文章:

中国古典舞的特点03-02

了解中国古典舞11-09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09-16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03-31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09-01

中国古典舞脚位解析10-20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介绍09-14

学习中国古典舞资料04-05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训练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