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通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时间:2020-11-11 20:14:37 城市规划师 我要投稿

广州通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市府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规划堪称未来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纲领。下面一起和小编来看看!

  特色亮点:以生态廊道引领海绵城市建设

  《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简称《规划》)确定了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以生态廊道建设引领海绵城市建设是广州市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突出亮点与特色。广州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吕传廷表示,生态廊道的核心是水,也是关键的第一步,“山上有水源,是很多河涌的发源地,正是广州特色。”

  作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高密度超大型城市,广州会出现内涝、河涌污染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广州市早在2000年开展战略规划时就提出了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的设想,还提出了建设生态廊道的七大策略:依托山水脉络,实施组团发展;构建城市风廊,改善热岛效应;打通断头廊道,构建连续网络;提升水系功能,建设海绵城市;体现以人为本,完善城市绿道;优化城乡功能,提升景观品质;结合市政管廊,集约节约用地。吕传廷表示,生态廊道是由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构成的绿色带状开敞空间,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和路径与生态廊道的建设理念是高度一致的。

  如何建设:新建项目必须配建绿色屋顶

  《规划》根据水生态基础设施识别及生态廊道体系分析,构建了广州市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两区、三轴、四片、十八廊、多核的'布局结构。

  宏观层面的“大海绵系统”即区域性大型连片的生态用地空间,发挥区域级的防洪排涝功能,主要包括:

  两区——北部从化、花都、增城山区生态林地所形成的山林生态涵养区;南部南沙滨海湿地形成的滨海湿地保育区。三轴——西航道-前航道-珠江、流溪河干流三条核心水系廊道。四片——即四大陂塘-水田基质,包括潖二河流域陂塘、新街河流域陂塘、派潭河流域陂塘和西福河流域陂塘。多核——指众多自然山体与森林公园,主要位于两片范围内。

  中观层面则是灰绿结合,以组团生态廊道、市政设施廊道网络为依托形成“中海绵系统”,结合生态绿地建设、防洪排涝规划、河涌整治规划、道路场地设计优化等实施海绵城市建设。

  微观层面则依托社区生态廊道,串联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即“小海绵系统”,发挥单元层面的雨水就地调蓄、消纳作用。本次专项规划成果中,也提出了多种设施的配建要求及分类建设指引,例如新建与改造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建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市政道路与广场中70%以上的非机动车道路必须采用透水铺装等。

  此前,天河智慧城是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域,已建成的大观湿地公园就是海绵城市的一次实践,以广州正在建设中的各大平台为重点,全市11个区均选择了一些重点建设的区域。但实际的建设区域还要通过与市直部门、各区充分协调最终确定。

  根据相关要求,2020年广州海绵城市建设范围达到358.5平方公里,覆盖建成区面积228.6平方公里;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范围达到1461.8平方公里,覆盖建成区面积878.8 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城市新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新区建设的同时同步策划设计、建设实施水系廊道、湿地斑块、低影响生态设施等绿色海绵系统;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管网、深隧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水安全、水环境,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改善与修复水生态、水环境。

【广州通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相关文章:

1.驻马店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解读

2.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3.法式海绵蛋糕

4.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

5.顺利通过城市规划师的经验之谈

6.柠檬海绵蛋糕做法

7.红茶海绵蛋糕做法

8.海绵蛋糕怎么做才好吃-海绵蛋糕的做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