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影片分析的正确写法

时间:2020-11-01 14:29:38 编导制作 我要投稿

编导影片分析的正确写法

  影评,是近年艺术类招生运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先让考生观看一部电视片的录像或光碟,然后按要求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特色,有利于具有初步电视意识的好苗子。同时,它又避免了命题作文的偶然性,有利于考出真实水平。也因为过硬,所以在专业考试中,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考生都必须认真准备。

  那么,怎样写好影评呢?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几条建议。

  一、不要写观后感

  写好影评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浓;而影评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眼光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它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办? 总之,你必须找电视内行人工智能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而看片分析针对的是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的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树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来。

  二、要有议论文的框架

  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人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路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提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合理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关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低想展示自己的文才,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除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

  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即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哪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即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优点(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都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他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体字排版,或升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再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占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个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到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体裁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疼,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

  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课文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

  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 批评,创作方法,流派 ,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

  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片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它了。

  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⒈主题方面。主题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 是否精彩。

  ⒉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事实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联系等。

  ⒊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祥略分明,哪些材料特别典型,哪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⒋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⒌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手法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⒍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采访是否深入,主持是否深入,主持是否成功等。

  ⒎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哪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⒏其它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只讲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⒈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底,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初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充分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辞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⒉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⒊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⒋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

  近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一、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三、剧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戏是哪里。四、重新设计结尾。

  有的干脆不用作文的形式,而是回答几个问题,如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辑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看电影片《蕉窗听雨》(注:是一部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专题片)回答问题:一、这部电视片如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何表现自然的花木与人工园林的巧妙融合?(40分)二、请举例说明“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这句话的含义。(30分)三、这部电视片阐释了哪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和哲理?(30 分)

  这种考试安排限制了话题,使答题不至于离题万里。而且它重在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没有太高的专业要求 。这比写文艺评论要容易一些,但它们的套路基本一致。这种回答,也不能像中学那样简单地列几条筋,否则肯定没有竞争优势。建议在考前练习时,仍应以写文艺评论为主。

【编导影片分析的正确写法】相关文章:

1.编导专业艺考影片分析

2.编导专业艺考影片分析技

3.编导专业艺考影片分析的技巧

4.编导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及范文

5.编导艺考中影片赏析

6.《情圣》影片人物分析

7.编导生看电影正确的姿势

8.影片《孔雀》叙事结构分析

9.《大白鲨》影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