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时间:2021-12-03 14:13:2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

  瓦尔登湖很安静,安静得仿佛是静止的画面了,让人难以置信。而旁边小鱼小鸟的嬉戏,似乎也只是风吹过,活跃着但终究是安静的。或许这是一个令世界沉淀,洗尽尘垢的地方。本该是这样的,就像是天堂一样的地方,但没有。

  作者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写着,字里行间渗满瓦尔登湖宁静的湖水,却仍掩不住内心的汹涌澎湃。在这里,静止,似乎是归属了静止;而沉默,依旧是沉默的还念。

  痛,和彻底的痛。但却很平静地痛着,因为痛得深刻。

  爱,和温柔的爱。但却很平静地爱着,因为爱得真实。

  寂寞也便是静止了,和瓦尔登湖一起。原来的至美的风景,却只能活在记忆中了——是的,它没变,是我们变了。只是这一种变,让我们自己陌生起来。或许,更远离了这一种宁静了。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

  这个暑假,在我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时,对它并不是很感兴趣,那些晦涩难懂的言语,让我只粗粗浏览了几页。然而当我第二次静心地阅读后,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描写他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记述了梭罗两年多里的见闻和思索。

  梭罗崇尚质朴的生活,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动植物们谈天说地,似乎动植物才是他的挚友;冬天,站在冰冻的湖面上四处观望,看着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窝穴,这样的风景也别有一番风味;每天清晨,森鸮在远处的树林里与梭罗打着亲切的招呼:“你好。”梭罗从不斥责来偷吃玉米穗的红松鼠,从不介意它每次临走前抢走一个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来家里上蹿下跳、大闹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从不驱赶来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罗就是这样一个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人,在他的世界里,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梭罗写的这本书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人不辞劳苦换来的物质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独处的那段时光里,梭罗在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己种的粮食能供自己吃饱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适。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谓的舒适品,它们非但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从不追求奢侈和舒适,他们生活得比穷人还要简单清贫。”比如我们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罗是这样说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维持我们身体热量的作用,其次,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里,它是用来盖裸遮羞的。所以,你们不需要无休止地往衣橱里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顺利完成。”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为自己披上华丽的新衣,以此赢得他人的尊重。还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为了让自己不显得臃肿难看,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见这些人已忘记了衣服最本质的作用。

  大多数人追求物质生活,不乏被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物质需求等枷锁所禁锢,限制甚至扼杀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使人们只能看见自己眼前的那些蝇头小利,却忘记、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们为追求物欲,就整日整夜地、不辞劳苦地工作,所以他们就根本没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时间,也没有闲暇时光陪伴亲友,联络感情。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如梭罗所说:“这不是真正的生活。”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3

  曾国藩曾经说过:“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一样“过瘾”。这是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总是显得天真和幼稚,但或许正是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才能让精神的羽翼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中,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一本书总能给你带来想要的心灵归属感。而我就选择的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1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的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的鸟鸣,身在当时的美国,大多数的人们的精神空间受到侵袭,紧接着就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但是面对这些,梭罗依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的摆脱无数的羁绊,他想要过他想象中的幸福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把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的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梭罗用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了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境,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热情的诗句歌颂“瓦尔登湖”他心中的“女神”,他的“情人他这样说道:“这不是一场梦,却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与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飘过的风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她最深邃的僻隐处也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沉浸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4

  1845年3月底,我借来一把斧子,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想在最近的地方给自己造一座房子。

  由于我干活不急不忙,只是尽力去做,因此,4月中旬,我的屋架已经做好,可以竖起来了。到五月初,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把屋框立了起来。7月4日,木板刚铺好,屋顶刚架上,我就搬了进去。秋天锄好地,趁着不必生火取暖,我把烟囱造好了,在此期间,我总是一大早到户外的地上烧菜做饭。就这样,在入冬之前,我给自己造了一座密不透风,钉上木板,涂上灰泥的房子,屋子长15英尺,宽10英尺,立柱高8英尺,屋里有一个阁楼,一间盥洗室,每一侧有一扇大窗户,两个活板天窗,一端有一大门,门对面有一座砖头砌的壁炉。造房子的活全是我一个人干的,加上零星材料,我花了28.125美元。

  房子造好之前,我就想通过实惠的手段赚取10或者12美元,以满足我额外的支出,我在房屋附近两英亩半的松软沙土种了点东西,主要是蚕豆,也少量种了些土豆、玉米、豌豆和萝卜,整个占地11英亩,大多种松树和山核桃,上一季节,每一英亩卖到8美元零8分。第一年,我没什么经验,第二年,我在村子里做木工活和测量,用手艺赚了13.34美元。而平常,我主要食物是用玉米粉和盐做的面包,后来,我改良了配方,用黑麦拌玉米,效果很好。而我的家具计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写字台、三把椅子、一面直径三英尺的镜子、一把火钳和柴架、一只水壶、一只长柄平底锅、一个煎锅、一把长柄勺、一只脸盆、两副刀叉、三只盘子、一只杯子、一把调羹、一个油罐、一个糖罐、还有一盏涂漆的灯。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做的,其余没花多少钱。

  就这样过了5年,我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并发现,一年只要工作六星期,我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在自由而宁静的读书。

  同样在这段时间里,我曾经好好办过学校,但却发现我的支出抵消了所得。我做过生意,但是我发现,要想让生意走上正轨,得要10年时间。然后,我又开始捡些黑果,运到城里卖出去。可惜收效甚微。另外,我喜欢自由,同时不喜欢改变生活质地,就我而言,我发现,做短工最无拘无束,尤其是他一年只需工作三四十天就可养活自己,短工日落而息,然后就可以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的事情,不受劳动羁绊。

  1845年7月4日,房子还没建好,我曾经在森林里住过一段时间,我到森林里去住,是因为我希望生活过的谨慎一点,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学会生活教给我的一切,免得临死前发现自己没活过。我并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要知生活那么可爱,我也不想与世隔绝,除非有此必要,我要深入生活,吸出生活的全部精髓,要坚强的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剔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将其化为乌有。然后再小心加以修理,将生活逼到每一个角落,将它的条件压到最低限度,如果证明生活是卑微的,那么就要将生活中的一切卑微之处弄清楚,然后公之于众。如果生活是高尚的,那么就通过体验了解它,好在下次郊游时将它真实记载下来。

  对我而言,读书之余,我更喜欢闲暇带给我的感觉,我喜欢生活中有一片广阔的空间,夏日的清晨,我会像往常洗个澡,然后坐在阳光充裕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此万籁俱寂,唯余我独自一人,而群山环碧之间,则全是我出神遐思的影子。

  通常,我们想好好过日子,运用我们学到的最新最好的方式来管理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一定不会为无聊所固。如果你紧紧跟着你的创造力,它就会每时每刻给你一个崭新的景象。家务活就是这样一项消遣,如果我的地板脏了,我就早早起床,把家具全部搬到屋外的草坪上,然后将地板洒上水,再撒上从湖里捞出的白沙,用扫帚把它刮干净,刷白,这其中的认真勾勒每一个细节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瓦尔登湖景色卑微,虽然优美,却谈不上宏伟,很少来此或不在湖边居住的人感受不到它的魅力,然而湖的深度与湖的清澈绝对是非同凡响的,值得大书特书,这是一个清澈的绿湖,长半英里,周长一又四分之三英里,占地61英亩半,这是一个四季不断的源泉,周围长满了松树和橡树,除了白云和蒸发,看不出来龙去脉,而它的颜色,用春来湖水绿如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一段时间里,我和一只野鼠分享过住处和奶酪,见过一只长翅膀的猫,一群野鸭在湖中表演,更有甚者,我在一个草垛上还见识过红蚁群和黑蚁群的的一场大战,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场面惨烈,不亚于世纪之战。

  而在瓦尔登湖旁,我做过的最大的一次冒险,大概就是肩扛一只布袋,手提一根开刺果的棍棒,徜徉在林肯乡无边无际的栗树林中,有时,我会采集一些野苹果煮一煮,有时,我会储存一些栗子,当然,我也会偷吃红松鼠和鸟吃一半的果子,因为它们挑中的刺果果实自然不错,挖鱼饵时,我甚至也有挖到过一串野豆。

  时间就这样一周一周过去,森林中的每棵树的性格也渐渐展露出来,对着湖水这面明镜,这些树林个个顾影自怜,每天早晨,这个画廊的经理都要将旧画从墙上取下,换上新画,新画的色彩自然更加灿烂,更加璀璨夺目。

  1845年,瓦尔登湖第一次全面冻结时间是12月22日深夜。那之后,鼹鼠跑到我的地窖里筑巢,啃掉了我三分之一的土豆,甚至它们还用一些兽毛和棕色包装纸做了一张舒舒服服的小床。

  我平安的经受了酣畅淋漓的暴风雨,并在火炉旁度过了一些欢快的冬夜,外面大雪纷飞的许多星期里,我出去散步时,一个人都没有遇到,仿佛那些驶向远方的森林旁的火车带着喧嚣的世界早已离我而去。

  我在湖滨的最后一个冬天之前,抱着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对瓦尔登湖底做过一个探测。我把舟划到湖面上,用一根钓鳕鱼线,在一头绑上一磅半重的石头,扔进水里,测量出它的最大深度为107英尺。而如果从垂直剖面看,瓦尔登湖就像是一只浅盘子,湖水平衡了一切高低不平的湖底,于是,我按照10杆比1英寸的比例绘制了一张湖泊的图样,并将水深一一标了出来,一共100多处,我这才注意到,标明最深湖水的数字显然在地图的中央,于是,我用一把直尺量了一下地图上的长度和宽度,令我吃惊的是,最长和最宽的交汇之处,正好是此湖最深的地方。为了验证这一点准确性,我又勘测了附近的白湖,结论依然如此,这令我对大自然的神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1847年9月6日,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在离开时,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无论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都要勇敢的面对,坚强的生活,不要回避它,也不要谩骂它,它毕竟还没有你坏。最富的人往往也是最穷的人,就是在天堂,挑剔的的人依然会找茬。正如庄子云,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同样,我们所熟悉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薄膜。大多数人还没有潜到6英尺深的地方,也没有跃到6英尺高的地方,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此外,我们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酣睡。然而,我们还自诩聪明,在地面上建立起了秩序。这就像是太阳的光芒遮挡住了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就再没能把目光投向太阳以外的宇宙的远方。所以,我很期待,有一天,当我们只把太阳当作一颗小恒星看待的时候,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5

  几周以来没有动笔,让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成功为什么只是绝对的少数,原因只有一个:对梦想的绝对追求。反之被生活的苟且打败得狼狈不堪。

  我自认为是毅力比较强的一个,但在小宝的啼哭声中,在堆积如山的工作面前,我所挚爱的兴趣也只能退让一边。没有完整的时间让我静下心来,更找不到灵感。看书就成了在零碎的时间里最好的填补。

  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书上的序言提到: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尽管我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依旧没有读懂这本需要安静的书。就摘抄一些经典名句,不为影响你,只是证明我来过。

  1、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2、我要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生活真的是需我用心去过,体会。

  3、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还得面对它,继续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诅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坏。当你最富时,其实最穷。吹毛求疵之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挑三拣四。哪怕在贫穷,你都要热爱生活。即使在贫民窟或是富人区,阳光在窗户上的反射都同样闪亮,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觉得内心宁静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宫一样,心境开朗,生活知足。在我看来,城市里的穷人通常都过着最独立的生活,也许是因为他们伟大到能毫无愧色地接受施舍。很多人是不屑于接受城市里的支援的,可是实际上他们往往采用不诚实的方式来维持生活,他们不但不超脱的,而是不光彩的,像圣贤一样把贫穷看成花园里的花草来培养吧!不要自找麻烦地寻求新花样,无论是新的朋友或衣服。温故而知新,回到旧事物里去。

  用书上的最后一句话作为结束,这本书我还是要读一遍的。立此存照!

  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6

  这本书,我从20xx年看到了20xx年,期间几度中断,但又无法放弃。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让我看得昏昏欲睡,却又爱不释手的书。昏昏欲睡,是因为自己这学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和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节奏相比,确实快得多,也杂乱得多,每当有空闲翻书,已经是工作之后比较疲累之时,看着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写并无太多情节的大自然场景,免不了犯困;爱不释手,是因为梭罗先生所追求的那种本真的生活态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较认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听着龚一先生的古琴曲读完的,静下心来读,效率更高,也明显更加享受。

  在远离尘世的大自然中,在康科德,在瓦尔登湖畔,在森林里,梭罗先生自己盖了一所房子,他自给自足,过着极简的生活,吃着极简的食物;虽然也会感到孤独,但他享受着劳动和收获的喜悦以及阅读带给他的无穷乐趣;他在黎明之前出门,他在夜晚的森林里靠腿而不是眼睛辨别方向;他倾听来自森林里的每一种声音;他长时间静静地观察湖水颜色变化和水温的起伏;他和禽兽为邻;他花很长的时间自制炉灶生火取暖,研究湖面结成的第一块冰;他从大自然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梭罗先生说,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这么说来,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为从小在小城市长大的人,作为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着暖气、夏天吹着空调,懒得做饭就叫外卖,无聊的时候只会上网,我喝着经过几十道过滤工序的纯净水,享受着从超市买来的蜂蜜,品味着带着精致包装的零食……我从不考虑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关系。我害怕毛毛虫,讨厌牛粪的味道,我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我没有见过小麦是如何变成面粉的,我没有砍过柴,没有挖过土豆,没有翻过蚯蚓,没有放过羊,没有喂过猪,我见到蜜蜂就躲得远远的,见到老鼠一定会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儿》才知道火龙果原来是那样长的……我必然离不开大自然,却也好像并没有和大自然有多亲近;我生在地球上,却好像并没有在地球上独自生存的能力。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个缺口。我们听了太多课,学了太多书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从真正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一个孩子要是自己开挖出铁矿石来,自己熔炼它们,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从书本上找出来,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个孩子则一方面在冶金学院里听讲冶炼的'技术课,一方面收到他父亲给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试想过一个月之后,哪一个孩子进步得更快?又是哪一个孩子会给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学李浩老师在讲到他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时提到过“不作不食”这个观点。他说“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80后、90后的学生视‘张口吃饭,伸手穿衣’为天经地义,不会明白不作不食这样浅显的道理,故对不劳而获的批评也没有反思。从通过体力上的劳作以养活生命、强身健体、躬行实践,到通过脑力上的劳作以开发心智、锤炼思维、缜密思想。劳动的好处不言而喻,劳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些本该是幼儿园就要知道的常识,现在则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学生补课。”

  面对新闻报道不太接地气儿的现象,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也曾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强调“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美食、名誉、利益、地位、金钱……我们的生活似乎太复杂了,梭罗说“甚至连吃饭也一般只不过是吃一顿饭的比喻”。的确,是不是我们现在复杂的生活也已经是生活本来面目的一种比喻了?我们如此卖力,如此拼搏,如此奋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路上有点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闭上眼睛,转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样,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认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罗先生告诉我们,要回归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义——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这本书的最大原因吧。作者:郭雨欣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7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梭罗对独居在瓦尔登湖时期的日记式的记录,记载了他独居两年时间里的认知与思考,两轮春秋的交替浓缩在了这18篇散文中。在19世纪上半叶,那个享乐与拜金的美国,物质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贪婪和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蜂拥着卷入财富与金钱的洪流,但人们却越来越疏忽对于自我与自然的认知。梭罗独自从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尔登湖,从物质喧嚣的孤岛逃到精神宁静的港湾,完成了一场追求人的自由精神,与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验主义的精神探寻之旅。序言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在这本“私人化”的书里讲述了梭罗两年面对平静的瓦尔登湖找到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有所裨益。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在简单”。简单,简单,再简单可以说是对物质上最纯粹的概括。梭罗向友人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时间。

  在他的“节俭”一篇说到“我们可以简单点,再简单一点,用不着每天思考生命的价值来度过生命。为着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欢快曲调活着。用精彩的思考填满生活的长久,比看重年轻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罗面对生活单纯的态度在每一篇中都有体现,如《来客》中“单纯也是一种智慧。在这个哲理满天飞的时代,极尽单纯的思想可能更闪着绚丽的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只限于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启发和深思的感动,即是足够。就像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来客,是冰心一片的美丽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反而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自然而又平凡的去发现生命的价值,或许生命本就不应该是喧扰的,简单更能体现生活的真实。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的趋势好像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们踏着鱼肚白去,赶着落雁灰归来,归来又急忙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又一个软件陷入罔无的空虚之中,明明我们天天赶着与时间赛跑却总是有许多人感到空虚与不快乐,明明我们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围却总是抱怨自己空虚与孤独。这些或许我们都可以在巜瓦尔登湖》中找到答案,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8

  一、温暖向阳,真景实感

  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下班回来总是大叫:“快开饭啊,要饿死啦!”白白被他爱了那么多年,回来只知道叫开饭,对太太却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这“黄脸婆”倒是做得放心。话说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是什么嘛?再给我一点,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札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的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我不置可否。“你还要不要?”回答我:“吹牛大王,我还要。”以后他常吃“春雨”,到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

  这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中的一个语段。简简单单一道菜,在三毛口中成了千金难得异常珍贵的宝贝,在三毛手中变成了他处难寻的人间美味。以三毛惯用的对话,使我能依稀想象到那时情景,疲惫归家大大咧咧的男子,奔向期待已久的晚餐,女主人内心不满逗弄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丈夫,丈夫看穿了妻子美丽的谎言,讪讪的但仍然支持她,且不再刨根问底。有自嘲,有无奈,有搞怪,有喜爱,一幕简简单单的画面,只属于两个人的异国生活,对于三毛来说再苦再累也没有关系,只要身边有他,他和自己有个家。

  文章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他们一起筑造属于自己的小窝,一起去公证结婚,一起去荒山采集化石,一起去海边打渔,一起做过很多很多事情。语言的对白,三毛的情感变化,周边环境的刻画,三毛她一直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看着这个世界,记录自己的生活。发自于内心的文字就这么深深的打动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我们大多数无法拥有如三毛般的又单调又丰富的生活,但当我们走进书中,奇特的感觉已让人满足。

  二、有感而发,发人省醒

  撒哈拉沙漠相比大多数城市,居住的人并不多,但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也有事故。那个年纪轻轻就结婚的十岁女孩姑卡,被人粗暴地拉上车却被当地居民看做是好样的,在结婚初夜被公然暴力地夺去贞操却让屋外的男人欢呼,这是封建落后的传统习俗,以致姑卡宁愿服用避孕药来暂时逃避过早的婚姻生活。这是三毛无法去改变的,而我们也同样只有无尽的唏嘘。怜惜弱者命运的同时,也感慨于自己现在较为民主自由和谐的生活。人,要懂得珍惜啊。

  另外还有一个哑奴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三毛和荷西一次去当地财主家里做客,认识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男孩,财主的奴隶,谦逊有礼,完全没有那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生活状态。机缘巧合,他们认识了男孩一家子人,男孩同样是奴隶

  但是很有才干的父亲,一个哑奴,老实巴交有点痴傻的母亲,一个普通女人。生性善良的三毛给予了那一家子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礼尚往来,哑奴也为三毛家里的装修助一臂之力。可恨的是,奴隶交易在撒哈拉是合法的,奴隶被财主派出去打工挣钱,奴隶得到的只有一点点。因着当地的法律,哑奴一家无法成为自由人,而哑奴因他过人的种植才能被财主卖给另一个奴隶主去绿洲发展农业。最后的最后,哑奴得到了三毛赠与的毯子和钱,挣扎的狂奔回家,跌跌撞撞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留给这个家他所能留下的唯一,茫然地被拖着拽着走向未知的未来。而这同样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一家人被迫分离,弱小的妻儿,有才干的男主人,无法脱离的禁锢。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哑奴他的心是自由的是温暖的,不知他们是否已被拯救。三毛以她的视角,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无声抨击封建落后的沙漠社会,并不犀利讽刺的文字透露出的意味更为深长。世界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可地区发展的进程是不同的,从小的地方看大的世界,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并不是很多,但在情况允许之下,施以援手,留给这个世界不幸的人们一点点温暖,我相信,终究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三、粗知初识,人性魅力

  通过一期电视节目粗知三毛,通过一本书初识三毛,三毛与众不同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独特的人性魅力。在三毛的故事中,三毛作为各种事件的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是较为感性的。她可以默默接受邻居们的索取不求太大的回报,她可以尽可能帮助需要的人,她会为了生计和丈夫奔赴遥远的海边打渔,她会劝导陷入无果虚假的爱情的杂货店店主的弟弟,她还会在那动荡的社会默默支持站起来可力量薄弱的撒哈拉威人。她不排斥并不公平的社会,而是尽力的去融入它,她无法改变很多很多,但也不会因此抛弃自己的本心。当爱情转变成为亲情,热烈变为平淡,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些许的有钱任性,即使入不敷出也坚持对荷西不动用父亲寄来的钱财的承诺。她感受着这个世界,而我们跟随着她,感受着另一边的世界,不同于我们身处的地方。

  拙劣的文字难以表达我的内心,唯一能肯定的事,我为自己阅读了这本书而感到幸运。三毛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本本去品读去体会,我相信我还能看到悟到很多很多。

  20xx.12.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9

  湖边的泥鳅[嘘]

  “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

  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夜游东风渠时,对岸飘来这首歌谣,欢快童趣,对比恳求,活力如泥鳅,泥鳅画面随着城镇化而逐渐归隐进回忆里。

  喜欢特立独行的人,小时候我是不需要劳烦哥哥们求带路的,放学路边,侦测一下湖边地形,卷起裤脚,光着脚丫,撸起袖子就干。在凉水和污泥中,我摸来游去,以奋斗的手指为本。你知道不,泥鳅本身是有分泌一种光滑黏液的,凭借如此大法能保它逃离危险。但只有掌握它们的人才能得法破解,我就是之一,用弯折的食指和中指,夹住泥鳅的头部,恰好罩住它的去向,化解了其黏滑力,果然收获不小。偶尔被龙虾钳子夹一下我也不怕,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寂静的湖边,自然馈赠竟如此有趣。

  后来在吉林跟内蒙老兄一起吃火锅,有泥鳅有烧酒,他们吼着“半瓶我闷完,剩下你随意”,推杯执盏间,鲜活的泥鳅一跃而起,像一道光,从我面前画了个漂亮的弧线,逃离了火锅桌面。鲤鱼跃龙门,泥鳅逃火锅,鱼生不白来,绝不输于气势任人鱼肉。

  如今漂在江湖,手捧《瓦尔登湖》,时常还想起泥鳅的趣事。[微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0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治愈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在他的笔下,瓦尔登湖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遇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夙愿。别人称他“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实。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在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开始他的灵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灵性的,必然能够读懂他的心声。到处是工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活着四处奔波,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生发出对于生的恐惧。为此,他选择远离,选择了牺牲优越,地位,以此来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经说过:“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进了绝望之乡。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贯彻人心的肺腑之言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旷达与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灵的光明。

  透过《瓦尔登湖》,梭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幻境:寂静,空灵,人与自然和谐相依。这不仅是对于现实的抗争,对于未来的展望,更是作者为人类所勾勒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思考模式。人来自于自然,终归于自然,必然要凭着一种皈依自然的勇气,简简单单的生活,而不是苟延残喘地浪费它的馈赠。他用他那细致而又精微地笔触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真实,并且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1

  二十岁的时候,我在北方一所大学的校外,租了间屋子,只为每天可以像个正常学生样,去学校里听老师讲课。那时,我选择了最渴望的中文系去学习。

  租住的屋子,屋前栽植着几棵大树,有柿子树,有柳树,还有香樟树。晨起的时候,便能听见鸟雀在树梢鸣叫个不停。很多个早晨,我都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洗漱完毕后,便穿过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再拐过一条热热闹闹的小吃街,解决完早餐,然后到学校。

  学校很大,到处栽植着松柏、合欢树,还有桂树。正值花期,这些红花翠绿将校内一排排高耸的白色建筑群装点的肃穆又雅静。教学楼、宿舍楼、餐厅,以及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我在教学楼里听老师讲唐诗,讲《红与黑》,讲文学批评,那些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像天上的雨水洒向麦田样有条不紊的浇灌在了我心田。这样的好时光,宛若自己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中学时代。而那时,我已经因为各类客观的原因以及主观的原因,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同龄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旅途——去远方漂泊。然而在去远方的路上,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一种回归。就抱着这种特别遗憾的心情,我去了汉大,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可能因为失去过,所以才倍感珍惜,记得那时,我每天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次上课的时候,我认真的捕捉着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思忖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踊跃的说出他们提的每个问题,就是以这样一种特别饱满明亮的情绪,听老师讲屈原,讲中国古代小说,讲外国文学,讲红楼梦,讲写作,从大一的课程,听到了大四。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稍稍挽回些什么,至少不要再那么遗憾了。

  除过上课、一日三餐,以及在学校里散步外,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那个图书馆和许多大学的图书馆一样——大,里面满架的书,堆了满屋。便是在这里,我借到了聂震宁先生主编的文学丛书——《创意阅读》。《创意阅读》凝结了众多作家的读书体会,从我国的《诗经》、《史记》,到国外的《金蔷薇》、《鱼王》,而最打动的却是一篇名为《我与梭罗》的文章,这篇文章作者的名字叫苇岸。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的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1986年的冬天。当时诗人海子告诉我,他1986年读的最好的书是《瓦尔登湖》。在此之前,我对梭罗和《瓦尔登湖》一无所知”。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瓦尔登湖》,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文辞的美妙,以及所阐述真理的的的确确,感染的无以复加——梭罗是个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二十多年来,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作者阐述的道理,亦或是文章描写的内容,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作家,而《瓦尔登湖》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一个带有村野气息,然而却淳朴自然内心怀揣着诗意的男子,在一个充满朝气的早晨,拿着炳斧子,来到了一片寂静的湖泊边,在湖泊周围建立了一座木制房屋,他亲手砍伐树木,从邻居处购买来废弃的门窗以及木杆,并对这些材料加以改造,让它们成为房屋的一部分。他还在湖泊不远处,开采出一块空地,在空地上面种上土豆,粮食作物,为了避免食物中一些营养成分的不足,他会在湖边钓鱼,会在外出远游的时候,随手摘下路边的果实充饥。他在书中谈到,他一年只工作六个星期,便能维持一年的开支,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靠辛勤的劳作,维持了五年。在和瓦尔登湖为伴的五年时光中,他在湖边寂静的生活、种豆,四处漫游、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听所感,凝结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文字,这便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的书籍——《瓦尔登湖》。他是在用自身的切身实践,向置身的机器文明时代进行抗议。然而他并不提倡,看到这本书的读者,效仿他的生活方式而活,也在哪片湖泊边盖个房子,在湖边种地,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梭罗在书中谈到,尽可能的每个人的生活越不同越好,他给读者的建议是,只有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他的生命才真的有价值、有意义。因为,那样的活着,才会感觉快乐,感觉自由,感觉到生命在悸动,感觉到一切朝气蓬勃,而一味的跟风,一味的攀比,一味的模仿,将是对生命真谛最大的抹杀。我想,这是《瓦尔登湖》传递给读者最重要的理念。而关于这样的的理念,梭罗在书中阐述的非常多,譬如,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有些人无穷无尽的忧患焦虑,成为了一种几乎医治不好的疾病。我们又生就爱夸耀我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多少工作我们没有做!要是我们病倒了,怎么办呢?我们多么谨慎!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的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着,到夜晚违心的祈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因为我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而又特别的重视我的自由,因为我能吃苦,而又能获得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毯,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屋顶。如果有人能毫无困难的得到这些,得到之后,更懂得如何利用他们,我还是让他们去追求“。书中,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梭罗写下这本著作,是为了在人们的脑门上挖上一扇窗,让人们更加谨慎的思考自身的处境,思考自身的生活状态,以便做出更科学更正确更有价值的人生选择,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信念,让人们有信仰的活着。没有一个作家如此的关注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这是我钦佩和喜爱梭罗最直接的原因。

  而我喜欢梭罗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他热爱自然,他在教书的时候,会带领孩子亲身感受自然的一切,花草,禽兽,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的灵魂会踏实下来,安静下来,愉悦下来,在整本书中,关于大自然的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不仅要观看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何邻居为他们的事物奔波之前,我就外出干我的事了“。勤劳踏实的梭罗在天未大亮的时候便兴致勃勃的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了。他砍树建造木制结构的房屋,在湖边居住,是典型的热爱大自然的表现。在”湖“一篇中,梭罗写道:”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周围,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他们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的散步着破碎的森林“。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美景如画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梭罗文字上的魅力。因为热爱自然,于是对奢侈不需要的身外之物非常排斥,包括精美的食物,精美的服饰,锦上添花的慈善工作,以及不真实的灵魂和品行。大自然是梭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浸透到了梭罗的血液当中,于是我们在阅读《瓦尔登湖》整本书中,诗意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升腾。没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能够和《瓦尔登湖》相媲美,在阅读的时候,将读者的灵魂自然而然的净化,使人心神澄明

  他朴素,热爱真理,敢于大胆实践,以及无与伦比的文学天赋,都让人喜爱不已。而因为《瓦尔登湖》,我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2

  不要认为《瓦尔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话,就认为梭罗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写作,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他不是在借鉴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也不是在模攀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让这些因素都为他一个人服务。事实上,从西方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来看,思想家们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从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对自己观点有所佐助的内容,如伏尔泰选取“仁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性指导;又如英国人派使节访问中国之前,他们一度非常崇拜儒学,因为这给予了统治阶层一套非常完整且适合他们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系模型——梭罗也不例外,东方为他的宁静生活带来了精神上印证。

  不若更公平地讲,除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繁杂礼制(以为我们大部分人所更正为“礼节”)之外,西方人引用中国先哲的言语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和西方的思辨与对微观世界的思考不同,东方讲求务实的哲学家们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而对于梭罗的Walden,它们不过是修饰屋檐的雕花而已——虽然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却一点都没有他身上的那种大宏观的思想气质:梭罗的优点在于细腻,机敏而不多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也正是一个独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他的文笔独到优美(这点毋庸置疑),也是使得这部书成功的一个原因。

  下面从文中摘录的语段,就是我认为梭罗写得异常精彩的部分。

  No.1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简朴生活

  在这样一段似乎有几分断章取义的文字里,我读到另一种人生的表述: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风云不惊,却有沉重的暗流涌动。绝望是每个人天生所具备的气质,一切有关于命运的抵抗不过都是在拒绝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然而,在它面前我们却都显得如此渺小。对命运的服从于对命运的反抗之间,选择本已经让人感受到极致的矛盾与痛苦——而绝大多数人的服从的绝望,则更多地体现于根本不能实现的勇气的渴求。人类缺乏本身安宁的态度。在绝望的挣扎中,我们愈败愈勇,却越陷越深。

  事实上我们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带给生活希望的安宁。我们与自己渐行渐远,抛弃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并想以变化来引领一种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平静也许正是这种看似绝望的外表所具备的,晨起晚归的耕作,把梦想和星辰与风雨交织在一起。智慧并不强调避世,却是追求一种看似粗劣,实则高逸的自然主义的生存。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这个样子。抑或,那也并不是瓦尔登湖周围所有的栖居者所具备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种豆,梭罗也种豆,可是陶潜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远远不及后者的丰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种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虽然孤高,却不能够真正洒脱于尘世,不能够与村野之间人类最为纯洁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罗却将智慧带到这种生活里,而历史也证明他的劳作并不是为了逃离尘嚣,而是一种对贴近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但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中学生作文《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湖泊

  对这样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艳羡,但是却也叹服作者这种深沉的、对于家乡的湖泊的爱。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美的叙述,仿佛有一支妙笔为伴——而这支妙笔,如果我们非要破译它的身份的话,那么,这就是梭罗对家乡的一种情怀。一个人即便有再强的语言功底,如果描写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断是写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罗是一个可以挖掘出许多东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个有三分归隐情节的人。他生活于瓦尔登湖的那段时间,正是许多青年奋发于事业追求,而最不愿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华:在这一方面,他具有东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从本质上讲,就是拥有异常宁静的心态,超乎年龄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拥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觉醒意识:也就是说,他连最高级的“东方式”矛盾都具备。他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且在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这倒让我联想到了闻一多先生,虽然两者又是世纪之隔,但我们所看到的精神内涵式类似的。梭罗绝不是一个避世的、或者说是真正厌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鲜活,和他家乡美丽的瓦尔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东方性格,我们便能够容易地联想到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寄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自己的性格,这一点,饱读东方经典的梭罗不会不明白。抑或,两句话就能概括他对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另一句则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不过青莲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罢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终究是连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个人听从了他的天性的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建议——那建议当然是正确的——那他也不会知道这建议将要把他引导到什么极端去,甚至也会引导到疯狂中去;可是当他变得更坚决更有信心时,前面就是他的一条正路。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对,都能战胜人间的种种雄辩和习俗。人们却很少听从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带他走入歧途时,却又听从起来。结果不免是肉体的衰退,然而也许没有人会引以为憾。因为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规律的。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个自然界都庆贺你,你暂时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处和价值往往都受不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那些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收获,也仿佛朝霞暮霭那样地不可捉摸,不可言传。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则

  人以什么心态活着,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怎么活着。一个忧郁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他所追求的快乐,相反,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忧郁而自闭,以适应他永远抬不起头的心态。同样道理,一个自以为自己可以由禀赋所鞭策的人最终会为禀赋所驱使——错并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许却只是在驾驭中一个小小的方向性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关联是低级的,却也是最容易创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而营造一种心绪,事实上是没什么难度的——但若想用心灵去破解一种心绪,则要遵从一个完全不同于此的法则。

  如果说人生的变迁相当于一个运动,变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话,那么在高一个层次的思想中,我们应该回归一个更为平静的层面,那就是“守恒”:好像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每一次太阳升起都会使大地遍洒欢乐与希望那样,人生在这个层面上时是薄的,却也是真实而伟大的。我们的获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种平淡而不张扬(中国人谓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这种方式使得人们获得明慧的思想,并将这个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近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有时候,从挖冰人的雪车上,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过路人的兴趣。我注意到瓦尔登的一个部分,它的水是绿的,一俟冻结之后,从同一观察点望去,它成了蓝色。所以在湖边的许多低洼地,有时候,在冬天,充满了像它一样的绿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它们已冻成了蓝色的冰。也许水和冰的蓝色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光和空气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蓝的。冰乃是沉思的一个最有趣的题目。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一般人说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间的不同。

  ——冬之湖

  我关注的是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诲的伟大——虽然这也不是梭罗的首创,它们对我却有一种超乎文本本身的启示。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3

  梭罗的独居并不让他感到孤独难耐,除了思考这件事让他忙碌外,还在于他钟情自然的程度近乎狂热。

  他的超验主义哲学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认为人们一辈子为了多余的财富和贪婪的物欲去工作是愚蠢的,是对造物主的亵渎,他希望人们卸下身上无谓的负累,去尽情享受自然,于是他发出这样的呼喊:“去钓鱼打猎吧,尽管去更远的地方,趁着年轻,你要纪念你的造物主、尽管无忧无虑地在黎明苏醒,踏上探险的征途。尽情享受大地吧,但别占有。

  世人往往缺少冒险精神和信仰,所以他们忙于买卖经营,过着奴隶般的日子。”我常常惊异于梭罗描绘自然的能力,语言精妙绝伦,却毫无矫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让人被他对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吸引,并有种立刻不带分文,不携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冲动。

  一抹晨光可以让他倾情讴歌欧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让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镜匍匐在草地上当一场蚁群搏斗的热忱的看客,为其中受伤的败将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样致以敬意。

  他这样去描述一条狗鱼在湖面捕获一只虫子:“有条狗鱼虽然只是在不是湖面上的一只虫子,却很明显打破了整个湖的安宁,于是这个简单的事实,这起水族界的谋杀案,就如此被精美得让人称奇的波纹公之于众。”雨后的彩虹让他兴奋地感叹自己仿佛是上帝的选民。自然的四季每一季在他眼里都有看不完享不尽的风景,他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让他在俗世是孤独的智者,是逾越规矩的浪子,而如果回归自然,他更像是大自然里最安分宁静的公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

  1、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2、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4、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5、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6、爱情无药可医,唯有爱得更深。

  7、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只需要闭上眼睛,转个向,就会迷路。

  8、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

  9、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恪守一套条条框框,既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着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

  10、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11、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12、我们也许不能够在一个约定的时日里到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

  13、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14、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15、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

  梭罗的《瓦尔登湖》闻名已久,据说是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一直都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看看,直到不久之前慢慢翻阅了一些,不免大失所望。

  他的《经济篇》我看了两章不到,就从刚开始的欣赏转向了怀疑,批判,最后到了抬杠的地步,以至于读不下去了。

  梭罗在《经济篇(一)》里说:

  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儿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购得。

  他的意思是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累赘,回归生活的本质。且不说他把手推车归为生活必须品的让人难以理解,我在想如果大家都选择像他一样的生活,那刀、斧头、铲子、手推车、灯火、文具还有书又是由谁来生产的呢?况且他所说的少数费用又是从何而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有人给他提供这些生活的必需品,或是替他交人头税把他从监狱里赎出来;当在瓦尔登湖呆不下去的时候,他可以回到大哲学家爱默生的家里,继续住下去。

  而且他的这种想法也算不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有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断章取义可以理解为这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的东西演变而来。就生活用具而言,也有一些最基本的,但我估计二人在最基本的东西的选取上会存在分歧。庄子的《天地篇》中有老翁抱瓮灌园,为梭罗做出了榜样。他们二人的思想已经比梭罗更进一步,将生活中的机巧和人性和大道联系起来。而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一百多年以后,有一个叫王怜花的年轻人,也从古金的武侠江湖中领悟到了用减法生活的处世哲学,殊途同归。

  在《经济篇(二)》里,梭罗对于一个商人的生活有如下的描述:

  如果你的生意是和天朝帝国往来的,你得在海岸上有个会计室,设在某个撒勒姆的港口,确定了这个就够了。你可以把本国出品,纯粹的土产输出,许多的冰、松木和一点儿花岗石,都是本土本乡的地道产品。这一定是好生意。亲自照顾一切大小事务;兼任领航员与船长,业主与保险商;买进卖出又记账;收到的信件每封都读过,发出的信件每封都亲自撰写或审阅;日夜监督进口货的卸落;几乎在海岸上的许多地方,你都同时出现了似的;——那装货最多的船总是在泽西岸上卸落的;——自己还兼电报员,不知疲倦地发通讯到远方去,和所有驰向海岸的船只联络;稳当地售出货物,供给远方的一个无餍足的市场,既要熟悉行情,你还要明了各处的战争与和平的情况,预测贸易和文明的趋向;——利用所有探险的成果,走最新的航道,利用一切航海技术上的进步;——再要研究海图,确定珊瑚礁和新的灯塔、浮标的位置,而航海图表是永远地改而又改,因为着计算上有了一点错误,船只会冲撞在一块岩石上而至于粉碎的,不然它早该到达了一个友好的码头了——,此外,还有拉·贝鲁斯的未知的命运;——还得步步跟上字宙科学,要研究一切伟大的发现者、航海家、探险家和商人,从迦探险家饭能和腓尼基人直到现在所有这些人的一生,最后,时刻要记录栈房中的货物,你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这真是一个辛苦的劳役,考验着一个人的全部官能,——这些赢利或损失的问题,利息的问题,扣除皮重的计算问题,一切都要确实数字,非得有全宇宙的知识不可。

  在梭罗所处的时代,现代的企业管理还没有成形,所以他对于一个成功商人的理解是一个全才,而且需要辛苦的劳作。尽管如此,我甚至怀疑梭罗是否体验过或者近距离观察过一个商人的生活。因为他对商人的这一番描述,完全像是一个他臆想出来的形象。

  梭罗喜欢孤独,所以他曾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但这是在心上人艾伦离开,哥哥约翰英年早逝之后,所以不免带有一些逃避尘世自我封闭的意味。梭罗在瓦尔登湖过了两年隐居生活,仿佛佛家的坐禅,寻求内心的平静安宁。但是这种虚无的寂静是否能带来内心的安定很让人怀疑。《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和俞秀莲有一段对白:

  "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

  “你得道了?"

  “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办法再继续。有些事..我需要想一想.”

  “什么事?”

  “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

  最后李慕白死在了碧眼狐狸的毒针之下,临死之前,他放弃了炼神还虚的机会,对俞秀莲来了段最终的深情告白,这样的李慕白比一个长生不死的剑仙李慕白更让人欣喜。我想梭罗也是有放不下的事,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城市。

  梭罗的隐只能算是小隐。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里的隐,并不是逃避人世,而是回归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小隐者如竹林七贤,避居山林,寄情诗酒。中隐者如《刀锋》的主人公莱雷。在经历了漫长的阅读、思索和寻求后,莱雷选择了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来安度余生。而能达到大隐的境界的人寥寥。大抵是位居高位,在权利,金钱,美色的诱惑下,能守住本心何其艰难。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还当过皇帝的老师。但是据宋人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记载,朱老夫子“引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与官所,则与偕行,谓为能修身也,得乎。”后被人弹劾,这个老流氓赶紧上表请罪:“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传为天下笑谈。而《天行健》里的楚休红从百夫长直到三军统帅都能信守“兵凶战危”的用兵理念,不妄动刀兵。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了经历了这么久,却没有因杀戮而迷失本性,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的佩刀上的刀铭:唯刀百辟,唯心不易,为他的这种坚持做了绝佳的注解。另一个则是《天龙八部》中的无名老僧,无论是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人,还是第一大派的掌门,都能无改内心的宁静修远。他们可谓达到了大隐的境界。

  梭罗最终有没有找到内心的宁静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他回到城市后,积极投身于废奴运动,直到因肺病辞世,这件事情做的比他写的这本书漂亮的多,也让我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以后有时间且心情好,可以考虑把这本书读完,然后来个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相关文章:

1.瓦尔登湖读书笔记500字

2.瓦尔登湖读书笔记600字

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

4.《瓦尔登湖》读后感2000字

5.瓦尔登湖1500字读后感

6.《瓦尔登湖》读后感1500字

7.《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1000字

8.《瓦尔登湖》高中读后感1000字

关于我们|致应届毕业生|会员协议|法律声明|问题反馈

觉得【应届毕业生网】对应届生求职有帮助,记得分享给其他应届生,网址是“应届毕业生”的声母YJBYS.com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