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17 11:24:5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一)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二)

  上个月,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蔫”。学生“蔫”的原因也许不一而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对教材的讲述萎靡不振,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郁闷心情。教师对教材无动于衷的态度,立即会“传导”给学生,这一来,被讲述的内容似乎成了矗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堵高墙。面对着难以跨越的高度,试问学生怎么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思考的那种倦意,然而,比起上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孩子们上这样枯燥的课更加疲惫不堪,也许只有下课铃声才能带来些许生气。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谁没有见过学校里这种常见的场景呢?教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教师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三)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教师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在我的书房里,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

  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真理总是简单的。我得到的第一个字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买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教育家”显得那么无力与乏味。说一句实话,我并不反对理论,但优秀的理论同样应该成为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对于教育理论书刊的众多的优秀的论文,从来都是能带给我们美妙的启迪的,从来就是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的——我觉得阅读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精神发展相联系的话,阅读便会成为一件苦差使。更何况,时下实在太多的是拼拼凑凑的“论文”,即使并没有拼拼凑凑吧,我也实在不知道发表这些论文、阅读这些论文对于我们的真正的教育发展究竟有没有作用?甚至我颇怀疑它们的副作用。——我宁愿一次次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人生至理名言01-13

艺术克林姆特美甲教程10-01

乔姆斯基语法学理论哲学思索论文08-22

意林的读书笔记12-15

浅析柴科夫斯基杜姆卡op59的艺术的发展探讨论文10-06

意林文章小学读书笔记01-18

别林斯基人生至理名言01-13

读求职故事选集08-06

职场求职故事选集06-13

职场小故事选集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