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

时间:2022-11-03 18:23:59 朝花夕拾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朝花夕拾有感【精】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朝花夕拾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朝花夕拾有感【精】

读朝花夕拾有感1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作文

读朝花夕拾有感2

  《朝花夕拾》讲述了鲁迅的很多童年往事和故乡记忆,包括一个风筝的故事。一只小小的风筝,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个小孩子的玩具;但对鲁迅来说,却是童年时代留下的沉重记忆。

  鲁迅曾经非常厌恶风筝。在他的眼中,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具,一见到远处的风筝,便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但他幼弱的弟弟却很喜欢风筝,即使是看着空中飞行的风筝,也会感到满足、喜悦。虽然来自同一个大家庭,他们对风筝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但人的想法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成年以后的鲁迅,偶然看见“那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童年的回忆再次涌上心头:弟弟未完成的风筝、一对被自己踩扁的风轮、弟弟绝望的眼神……那天的情形再一次清晰起来。虽然当时鲁迅为自己毁坏风筝的“胜利”而骄傲,但现在他的心情却沉重起来。他为自己童年时鲁莽粗暴的行为而后悔,希望能得到弟弟的原谅和宽恕。

  任何事情,只要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反省,一定不会太晚。多年以后,鲁迅在和弟弟会面时讲述了这件往事,他热切希望弟弟能够宽宥自己。不料,人到中年的弟弟却早已忘记了此事。鲁迅的心情依然沉重着,我认为他不只是为自己当年的过失而懊悔不已,更是为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和麻木不仁的普劳大众而痛心疾首,这是一种更深沉的悲哀和觉醒。

  再翻开《朝花夕拾》,我分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以前,我曾经以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高不可攀的伟人。他弃医从文,以笔代伐,成为坚定的民主战士和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他忧国忧民,口诛笔伐,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现实的不公,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我却对鲁迅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更多的情感共鸣。

  其实,鲁迅也和常人一样,满怀温情,充满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多年前的一件小事,就连当事人弟弟都忘记了,他却印象深刻,常常责备自己,饱受良心的谴责。原来,伟人不一定只在乎做大事,只有在小事上同样用心,真诚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力求处事的公正和道德的完美,才能真正称其为“大写的人”。

读朝花夕拾有感3

  今年,我又回去过年了。本以为没有作业的我在和表弟玩的火热,可是在与刘星的聊天中,我意外得知我还有很多作业没有做。我的心情立刻从高潮落到了低谷。怎么办呢,我是一个好同学,总不能不做作业吧。无奈,只好写呗!

  于是,我就在堂姐的陪同下去图书城去买书。为了写这篇图后感我只好勉为其难应付应付。可是我才读了几行就从被动变为主动,情不自禁的读了下去。我被鲁讯先生所描写的人物生活深深吸引住了,我非常向往那时的生活。这部小说是一部回忆散文集,作品记叙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少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从呐喊中我认识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种种人物,这部小说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其中我认识了使人快活的孔乙己,体弱多病的小栓,关爱儿子的老栓等人物。

  从老栓身上,我明白了:如果说母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那么父爱则是那不可少的标点符号。

读朝花夕拾有感4

  前些日子,我刚读了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这本书主要回忆了他小时候的故事。

  开篇文章《狗猫鼠》种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里面的猫指的是暴虐者,鼠知的是遭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则狗 指的是和猫争抢压迫权力的人,这些人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受到了极大的贬斥;《阿长与〈山海经〉》中, 他回忆了长妈妈的朴实,以及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二十四孝图》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孝道的残酷;《五猖会》讲述了鲁迅先生第一次看描绘的激动心情;《无常》中由对"活无常"刚正的描述,进而反面衬托现实的残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的厌恶……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我最喜欢《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长妈妈是鲁迅小时候家里请来的女佣人,也带过鲁迅,所以他们感情很深厚。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位劳动妇女深深的敬意。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恶习,这些恶习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让我们也不由得为那些人而感到悲哀。

  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陋习还有很多,但我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改变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读朝花夕拾有感5

  《朝花夕拾》一书,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书中文章集中著于1929年,作者当时已经四十五岁了。文章内容主要是回忆童年、青年时期的事,就犹如清晨开的花到傍晚摘去,所以文集名叫《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书,记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期求学的故事,追忆了作者的难忘之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读完之后,我发现整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前六篇作者用来回忆童年,七八两篇作者来追忆自己面临选择的青年时代,最后是抒发了对亲友、老师的怀念与祝福。

  《朝花夕拾》虽为回忆性散文集,但鲁迅先生并不只是在回忆往事,而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多角度,多侧面地揭露着当时的社会气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深深地思考。文中对封建社会,封建教育的批判,对北洋政府的嘲讽,对旧社会的抨击无一不体现着鲁迅先生一贯的战斗风格。如今,大浪淘沙,近九十年过去了,此书仍像金子一般闪闪发光,是中学生们钟爱的读物。如今,翻开这本散文集,我们依旧可以闻到那夕拾朝花的芬芳。(贺佳乐)

读朝花夕拾有感6

  一年前,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妈给我买了《朝花夕拾》,当时我没觉得这本书好看在哪里,但是后来没事的时候那传来看看,慢慢的爱上了这本书。我对鲁迅真的是没话说。

  《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等。

  这本散文中,我觉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散文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让我读出了鲁迅小时候多姿多彩的童年。

  老舍就这样评价鲁迅: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知识渊博的人。可是渊博着这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最好的赞美词……我们自惭,自惭假若没有什么用处。让我们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时候,挺起我们的胸吧!

  通过我的介绍,希望大家有机会读一读,却更深的了解鲁迅先生。

读朝花夕拾有感7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画面。清晨绽放的花朵有初阳的陪衬,显得无比娇嫩欲滴,而傍晚的花失去了娇艳,可在落日的照射下显得别有风韵,此时去摘取,底蕴自然比清晨的花要深厚的多。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间都是余香。初读时,你也许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细想来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谛,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这本《朝花夕拾》,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信念。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有时想鲁迅先生是我的叔叔该多好呀,我可以与他共同品尝精典名句,交流文学作品。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大叔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心旷神怡。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与鲁迅先生那时的生活相比,要幸福的多,想都不敢想。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数时间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香甜,我们的生命里也充满朝气与活力。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

  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花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烦恼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如果有机会,不妨你也静下心,阅读一遍。

读朝花夕拾有感8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虽是在追忆往事,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朝花夕拾》既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师友诚挚的怀念,又真实的写出革命前后作者的生活,生动的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生活现实。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生动的描写了百草园里的美丽景色,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那里的生活天真烂漫,无拘无束,实在令人向往。鲁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里表现了童年时的欢乐时光。正如我们的童年生活一样,自由自在的玩耍,无忧无虑的欢笑,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然后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当然《朝花夕拾》的故事不仅仅就这些,但是他们的故事就如一颗嫩芽,在我的心灵土壤中慢慢发芽成长,直至一颗参天大树……

读朝花夕拾有感9

  细读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字,字里行间是那一个中年人对童年时代深深的怀念。

  当我翻阅这本书,就深深地爱上了它,那种幽默的文笔,轻快的感觉,立刻俘获了我的心。

  有人评价说:朝花夕拾是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构成的。是的,谁没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呢?

  在鲁迅的父亲还没有病逝之前,他的童年是幸福的,正如《朝花夕拾》中所说的,他是那么地自由,在和朋友们在百草园玩耍的日子里,是那么的美好,那样无忧无虑。虽然时光荏苒后,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以及短短的泥墙根已难觅踪迹,却总能勾起记忆深处美好的童年回忆。

  回想我们的童年,也和鲁迅先生相仿,有给我们讲故事的“长妈妈”;有在玩耍前扫兴的“父亲”;有严厉却宽容的“寿镜吾先生”……

  回想我们的童年,也曾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百草园”;有自己百般怜惜缺养不长久的“隐鼠”;有一直渴望能得到的“山海经”;有深信不疑的“美女蛇传说”……

  这一切,都已然逝去,却又好像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当我们和鲁迅一同,以大人的身份审视童年,那天真美好的童年时光,不免有了瑕疵。

  对孩子们“好”的衍太太在我们的眼中,失去了伪装,本质是一个自私自利、心术不正的封建妇女;读书入神的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迂腐古板的宿儒;能够“起死回生”的“神医”陈莲河成了荒诞滑稽、草菅人命的骗子。

  当时光以光速飞逝,留在心底的是我们童年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当旧事重提,那朵遗落在心底的朝花,正等待着后来长大了的我们,带笑拾起。

读朝花夕拾有感10

  谁没有过年少的时光呢?

  在雪地中捕鸟、挖出墙下的何首乌;第一次读到《山海经》绘本、初次去私塾读书;阿长也好,衍妈妈也罢,喜欢的和讨厌的,熟悉的和陌生的,这些都在鲁迅的笔下生动地展现。

  鲁迅的童年,倒也还算快乐。他可以开心地挖出墙角下的“何首乌”;一边吃着桑葚,一边用砖头逗弄着蜈蚣。在城中最严厉的私塾读书时,他却又一边怀念着百草园的生活,一边调皮地度过私塾的每一天。待人处事他又有自己的那么一套见解。他对阿长从来都那么地不耐烦,最烦的就是长妈妈爱切切察察,动不动就用二指指指点点。然而,在新年时,看到长妈妈满脸的期待,鲁迅也懂事地说:“阿妈,恭喜……”在得知阿长害死了自己心爱的衍鼠后,鲁迅又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当阿长为他买来“三哼经”时,鲁迅亦被打动,视这些书为珍宝……而对待衍太太时,鲁迅更是显露出来他正直的一面,衍太太仗着自己是大人,便总爱教唆鲁迅去做坏事。衍太太造谣鲁迅偷了家中的首饰后,还到处散播谣言。之前的.种种,鲁迅都能忍,但面对流言,鲁迅表现出了他之后几十年一直都不曾消失的正直,毅然决定离开,去南京求学……

  那之后,鲁迅的少年时光算是告一段落了,青年时期他所受的苦又是后话了。那些年少的日子也逐渐离他远去……

读朝花夕拾有感11

  相信大家对鲁迅先生不陌生吧?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与社会作斗争,以尖锐又具批判性的文字,唤醒了众多青年人麻木的心。然而,在他所写的众多文章中,有一些却是以温和的笔墨,触及内心最温暖美好的回忆。这,是鲁迅对亲人,对曾经的好友、老师深深的怀念与感恩。这本书有一个令人无尽遐想的名字——《朝花夕拾》。

  我曾经对这书名有疑惑,鲁迅为何把“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也许是暗喻,曾经如花一般美好的往事,现虽已枯落,却滋润了鲁迅的回忆。他便把这些往事重新捡起,以回忆的形式,流畅的文笔,隽永的思念,向我们娓娓道来。

  文章有不少细节,都让我难以忘怀:篇目《狗猫鼠》,讲述了小时候的鲁迅,因为自己心爱万分的隐鼠“被猫捉去吃了”,便对猫实行广泛的报复计划;看《二十四孝图》后害怕父母像郭巨一样,掘深坑将自己埋起;《五猖会》一文,提到因被父亲在五猖会前叫去背枯燥乏味的《鉴略》而感到困惑不解……这些事情,对于年幼的鲁迅,或是气愤,或是忧心,或是疑惑。

  无常惩罚恶贯满盈的人……这些人物,这些细节,都带着当然,这本书更多时候记叙的是鲁迅温暖而又特别的童年:儿时的乐园不得不提百草园,那里除了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美女蛇故事;“三味书屋”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顽皮学子与陶醉于古籍而摇头晃脑的严厉老先生一起读书的画面滑稽可笑;藤野先生,虽是日本人,却毫不吝啬地传授医学的知识;可怖而可爱的墨香跃然纸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也许,“朝花夕拾”,鲁迅拾起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孩提时代回不去的单纯与美好。

读朝花夕拾有感12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正如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同时会找到自己幼时的影子。

  但同时朝花夕拾又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此作者也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复杂。我们是否也会如此的看待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的爱恨交织。

  走过求学的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朋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的对比。正是我们有时对学习与玩乐之间的矛盾心理。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正如我们憧憬怀念我们没有上学时老家小院,或弄堂一角一样的心情。

  然而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这不由得然我想起了自己,正是不禁萌生一种老乡将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感。同样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自然会有些同感,我想这也是许多人读此书的第一感,我也一样。但是,或来再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情况也就随之不同了。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放松,又放松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这已是不错的了,而且回忆总是美好的,这也是我父亲常说,现在想想还是读书时快乐。每个时段都有每个时段的烦恼,为何童年美好,说不定也就是那些当时的烦恼在我们看来已不再重要了。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但这也就是现实,鲁迅先生用对童年的快乐回忆来抚慰他经历了许多的那刻苍老的心,我想也不足为奇了。

  回忆是美好的,真如那看似无暇的童年,但是,回忆只能用来安抚,不要因为过多的安抚而为之麻痹,以至于厌恶现实,厌恶现在的生活,那么回忆就变成了麻药。面对现实,不要一直把头向后看,那你会不由自主的后退。

读朝花夕拾有感13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记录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的记忆。

  其中我认为最感人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父亲的病》追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所引用的药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场罕见而充满迷信色彩的东西,如什么“一对原配的蟋蟀”、经霜三年的蔗、败鼓皮丸”等。这些“名医”实质是巫术医道部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骗取钱财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它们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荒诞乃至罪恶的本质。

  作者为了父亲的病,到处奔走,我想他的父亲,有他这样的儿子,应该很幸福,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造字年少时的他因父亲的病迟到后边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从此不再迟到。

  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先生刻下的早字不仅是吸食的枣根都要早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先生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迅先生的父亲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术水平低下,但实质上应归究于医学的落后,导致鲁迅先生的父亲病程拖延,最后撒手人间不叫人黯然泪下,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鲁迅似乎就是在对当时的封建腐败社会的批判。

读朝花夕拾有感14

  我最早接触鲁迅的时候,总感觉他的文章很高大,感觉令人肃然,无法与其接近。起初我只是被这个名字所感染,可能是也有一些好奇把,于是我便踏上了对这本的阅读之路。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这本书充满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对社会的批判。全书由《小引》《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

  狗,猫。鼠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小时候对猫的憎恨,以及对隐鼠的喜爱。原因是由于鲁迅最喜欢的隐鼠被猫吃掉,于是心中充满了报仇的恶念,对猫的追杀,袭击。但是最后得知是长妈妈一脚踏死的,对猫的感情有所缓解。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性格。阿长与山海经,介绍了阿长-我的保姆向我灌输一些封建思想,表示了反感,但是阿长却有伟大的神力,忍着常人不能忍受的帮我买书,最终还奇迹般给我买了回来。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的描写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的记述,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父亲的病一文表现了旧社会医生的贪婪和不负责任。藤野先生一文写了鲁迅去日本留学见到了恩师也是改变他一生的人,藤野先生。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友好以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

  当读完最后一页时,最能令我深思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一是乐园,一个最严厉的私塾。从鲁迅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中,否定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局限,同时我想到了我自己本身,我的童年仿佛就是三味书屋,没有限制,无悠无虑,任我在自由的天空飞翔。但是到了中学,各种压力,家长,老师,同学的竞争,两极分化。在题海中迷茫,一次次如此,老师严厉的面孔。用煎熬来说中学生活一点也不过分。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寻找其中的乐趣,就象在百草园一样。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决不能有厌学的态度。

  这本书拾的是苦也是甜,我们把甜当作回忆,把苦同自己的经历对比,激励自己前行。

  鲁迅在那个封建的年代,为了国家,义无反顾的弃医从文,他是那个年代的最具代表的人物,他让人在当时的黑暗时期看到了一丝曙光,而他的《朝花夕拾》便是他捍卫自己的最好武器。

读朝花夕拾有感15

  相聚有时,后会无期。在那奔波的人流之中,我们总是一昧地在盲目前进,却从未朝花夕拾。

  “我在久別之後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味保留。”这是鲁迅在自序中感慨的句子。一件事物,在少年时和现在表面上无太多的差异,可那时的所闻所感,却只有在记忆里才能重新品尝。可这些记忆,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触发,让你回味一生,使你久久不能忘怀。

  中国文坛里不乏有肤浅的得意,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而鲁迅先生的文笔却始终透出一股刀锋般的锐利,用那尖锐的文字向人们诉说着世间的种种邪恶。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较为封建的国家,思想上也较为落后和僵硬。而也在这时,鲁迅渐渐发现中国人根本不需要治愈身体,真正需要治愈的,是那被社会渐渐污染的思想。从而,鲁迅有了弃医从文的想法,用文字来拯救人们已被那个封闭而郁闷的社会麻木的思维。当时全世界在工业发展的作用下时代更替迅速,可中国却仍排斥所有新鲜的事物。所以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中国人遭到了日本学生的歧视,认为中国人是低能儿,根本不可能在一个非母语的国家参加医学考试成绩能如此之高,从而便怀疑藤野先生泄题给鲁迅;而在看枪毙中国人的片段时喝彩,更是激起鲁迅想改变中国的想法。

  猫。是一种妩媚的生物。不仅有着折磨弱者的坏脾气和天生的媚态,而在夜间嘶叫更是加深了鲁迅对猫的厌恶之情。可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则用猫来比喻一些做作,矫情,自鸣清高的人,打着公理,正义的旗子说一些违心之论,而在鲁迅眼里,这就是一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但即使到现在这个年代,这样的人似乎也并不缺少。

  朝花夕拾,指回忆以往的时光,可我想,鲁迅应该是借此向世界揭露那个时代的种种邪恶与心计。我们缺少的不是正义,而是能勇敢站出来揭露世间险恶的人。希望慢慢的,这个世界所有邪恶的人不再掌握话语权。

【读朝花夕拾有感】相关文章:

读《朝花夕拾》有感01-15

读朝花夕拾有感10-20

★读《朝花夕拾》有感01-08

读朝花夕拾有感06-28

读《朝花夕拾》有感06-14

读《朝花夕拾》有感【荐】02-20

读《朝花夕拾》有感【精】02-20

惜时——读《朝花夕拾》有感02-07

读《朝花夕拾》有感【热门】03-04

读《朝花夕拾》有感【推荐】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