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11-13 08:05:15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三国演义读后感1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三国演义读后感1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以如椽大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气势磅礴的画面在古典文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事件,它生动地演绎了三国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与诸侯争雄的历史画卷,数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与推崇。细观三国,你会发现无论从人物、情节或是场景上来说,这都是部举世无双的佳作。就拿人物来说: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纵横于乱世之中;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叱咤风云,称霸天下;周瑜作为青年才俊,尽显智谋与骄傲;诸葛亮更是有着“隆中便晓天下三分,旷世奇才死而后已”的经纬之才与赤胆忠心……而其中最令我钦佩的是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在二十八回会古城主臣聚义中他初次走进我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他投奔刘备时的赤胆忠心,于是我开始留意他在三国中的一举一动。说起赵云就不得不提他长坂坡救阿斗的英雄事迹,于十万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浴血奋战斩杀曹操数员大将与无数曹兵,此等耿耿忠心使得刘备“掷儿慰臣”。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危险,都不曾退缩,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堪称忠义之楷模。

  三国中猛将虽多,但智勇双全者可谓寥若星辰,赵云即是其中之一。犹记马谡大意失街亭之时,赵云奉命断后,他沉着冷静地带领军队击退二十万曹军并缴获大量军资,使得孔明与诸将喜不自胜,曰:“真将军也!”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不计其数:计取贵阳、汉水胜众、力斩五将……一生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去世时蜀帝刘禅哭倒在龙床上不能自已。正如刘禅所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赵云之忠心,让我为之敬佩,而他去世后,其子赵广也驰骋沙场精忠报国,可谓满门忠烈,家风怡人。

  也许,有人会说论才干赵云不及孔明、周瑜;论武功不及吕布、关羽;论威严不及曹操、孙策;论仁德不及刘备、陶谦,无可敬之处。但在我看来,赵云智胜两分,武胜两分,威胜两分,仁胜两分,义胜两分。尽管每一项都不是那么的出类拔萃,但若论综合能力,赵云可谓全才,无人可比。

  此等英雄,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夜,静悄悄的,我翻开《三国演义》,想再次回味那位令我疑惑的“神机老人”的风采。

  忽然,灯灭了。四周漆黑一片。一股凉风扑面而过。不一会儿,桌上多了一根点燃的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中,我发现我的对面坐着一个人。

  手执羽扇,头裹素巾,坐在一张木制花椅上,犹如仙人一般。我立即明白过来,便走上前去。

  “前辈,”我开口了:“我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决走出茅庐辅助刘备呢?”

  他一点也不迟疑,甚至用一种愉快的口气回答道:“先帝乃一守信讲义之人,心胸宽广,有王者风范。能够放下身份来请教我,已是很难得了。而我受他三顾之恩,又岂有不助他一臂之力的道理呢?”

  “那,你既然为其效力,在华容道时,你应派其他将领埋伏于此,将败将曹操一举歼灭才对呀。”我说。他听了,笑一下,接着说道:“我若在此时将曹操一举歼灭,那曹操的后方一定大乱,使百姓又遭受战乱之苦。而关将军在此前,曾受恩于曹操,故我送关将军一顺水人情,借他之手,放了曹操。于敌于我,都是有利的。”

  我沉思了片刻,又问了一句:“那你有没有料到,日后的蜀国会被灭掉呢?”听了这个问题,我竟发现他的脸上不再有愉快的光辉,取而代之的是不尽的.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天意弄人。先主创下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我也很痛心啊!可是,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在受先主拜访之前就已猜到会有这样的结局。”

  我很惊讶,他却丝毫未停顿:“先主的实力在当时是很弱小的。虽然后来有所发展,但实际上,力量根本无法同魏国相抗衡。魏国接受了汉的领地、兵力,大小诸侯多听命于他,这是我们所不及的。”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后主实在令人失望。他的所作所为根本无法同先主相提并论。这两点原因,是蜀被灭的根本原因。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我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我点了点头,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它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他见我沉思,便又补充了几句:“其实,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没有谁能够阻止车轮前进或是改变它的运动方向。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是唯一不能改变的。”

  我知道,没有人能够改变昨天的故事。

  又是一阵凉风吹过,蜡烛灭了。他,走了。

  昨天过去了,是不能改变的。那么今天呢,是否能改变?

  静静地,我深思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不仅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道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

  每学期初我都结合阅读教材,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确定下来,包括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时间等列入到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对于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写作所服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无法孤立而行,它必须根植于阅读这一土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所以课外阅读中也要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书推荐课,课上或是由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目,或是由学生之间彼此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第二步是好书共读阶段,在阅读时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读书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记采蜜本和读书笔记,对于书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还有名言精句等都记录到采蜜本上,以备写作是运用。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指导学生把自己读后的感想也就是读后感写在读书笔记上。这样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开读书汇报交流会。读书交流会是学生读书成果的一个展示阶段。交流会上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以及读书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本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进行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交流会中的第一节汇报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是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又是最好的历史小说。对一个个后人讲诉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一段时间的一个个故事。让后人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心驰神往。

  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很好的诠释了忠,孝,义,这几个中国人心目中重要的为人准则。

  正所谓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就很好说明了三国中所表现的“忠”。这里面最成功的任务当然就是“鞠躬精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当刘备在世时,他尽力辅佐,助其成就蜀之基础。当刘备去世后, 即使他知道后主是庸主,他也不辜负刘备的嘱托。他为蜀国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自己也位高权重,但当他死后他却没留下多少财产。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他六出祁山,终于病死于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他的《前后出师表》将他的忠表达到了极点,也鼓舞了众多的后人。当然,在三国中还有许多人也十分“忠”。

  “孝”在三国并不是体现了十分多,但也有较为经典的徐庶。时任刘备军师的徐庶与曹军交战中大胜曹军。曹操便想召用他,程昱便建议用其母来招降他。其母虽不可就范,但徐庶还是接到了程昱模仿徐母笔迹所写之信。虽然徐庶知道这可能是假的,而且一旦离开刘备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依旧义无反顾的.走了。他在临走时还推荐了诸葛亮顶替自己。到了许昌后,其母却自责而自杀而亡。他终身不为曹献一策,即使是他看透赤壁之战的玄妙,他依旧闭口不言。他体现自己的“孝”并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也算尽了忠,可以为两全者吧。

  “义”在三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桃园三结义,便让三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关云长在桃园三结义后就死心跟随刘备,无论是什么困难都一起过了。当刘备失散,他迫于压力只能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珠宝黄金,高官厚禄来企图拉拢关于的心,但他一收到刘备的信,便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当华容道,他可以斩杀曹操及其部将,但他因为一个义,就放过了曹操自己甘愿受罚。关羽的光辉形象就在后人心中塑造成功了。

  三国这本书在描绘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学习的楷模。令我们在人生路上有了个指路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读了《三国演义》,我还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张飞、赵云、关羽、周瑜等。 他们个个都有个自的特点,比如: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真是“上天能揽月,下海能捉鳖,下南极能与企鹅翩翩起舞,上北极能与北极熊触膝相谈”。他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锦囊杀魏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这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由于诸葛亮足智多谋,聪明博学,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周瑜便让诸葛亮在10天之内造出10万只箭,这么庞大的任务在当时条件下是根本完不成的。但是诸葛亮提出了3天之内就能完成,如果完不成,甘愿受罚。为了完成造箭任务,诸葛亮向鲁肃借了许多船只、军士、和草把子。到了第3日四更夜,诸葛亮邀请鲁肃陪同他去取箭,这天江面上大雾弥漫,曹操看见有许多船只迎面而来,以为是敌军前来进攻,就让军士们射箭,不一会儿,船的两边都插满了箭,当曹操醒悟过来的时候,诸葛亮的`船已经驶出20多里了。诸葛亮按时完成了周瑜交付的任务。当周瑜听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还有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远千里万里去找故主。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为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虽然只读了一遍《三国演义》,但是《三国演义》也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明白了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鲁莽行事,我们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在校的学习生涯里,除了有学习陪伴我们,在课余时间里,我们可以看一些有趣的书籍啦~讨论一下生活中的未解之谜啦!做一些有利身体健康的运动啦……但是更多的同学都选择了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当中,然而在这庞大的世界里,有千千万万本有趣的书籍。在这其中,我挑选了本考验人物兵法、计谋、才能并战争不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它的思想成就和艺术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看完《三国演义》后,我在其中找到了许多金矿,更是在金矿里,找到了许多的黄金。

  在书中有很多真实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它们以反面教材或值得学习借鉴的形象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人物描述的淋漓尽致,这语言好似一根魔法棒,将一个个历史人物点活了,将他们展示在眼前。曹操在书中的.形象是奸诈贪婪,诡计多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但与历史中形象却相反,现实是生活节俭,勋劳宜赏,他还是中国历史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备在书中形象是:总是以泪洗面,胆小怕事,做事优柔寡断,武功也单是比划几下,却又很温文而雅。与现实中形象大大相反,现实中的他是勇敢,气血方刚,武功高强,在历史上的黄巾起义中勇敢作战,怒鞭督邮等。孙权:紫髯碧眼,胆略过人,但又夹杂了些狡猾,与历史形象差不多,有勇有谋,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三位都是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不仅是在历史有所发现,政治方面也有所感受。

  政治方面:在书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是拥刘贬曹。刘备在书中是救世主,大善主,十分仁慈,但在书中发生的一些事例使我觉得刘备“仁”中有些虚伪,如:赵云在长坂坡奋力杀出重围,才救出了阿斗。刘备见了阿斗,并不是看一下他有没有受伤,而是用力把阿斗摔在地上,并骂之:“为汝这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所以故有‘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还有战败抛妻弃儿,甘夫人刚亡又娶了孙夫人……这却是为是展示他以事业为重,以百姓为重,爱民爱臣的好形象。二曹操在书中重用贤能,下礼贤士,才智多谋等好方面却被忽略了。

  《三国演义》我看到了政治的波诡云谲,敌人的险恶用心,智者的能言善辩,慧者的大局精神。妙哉,人生得意尽如此,幻化梦中我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大家都听说过《史记》吧。《史记》记录了当时的人或事,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难道也是铁面包青天——大义灭亲吗?当然不是。他当然也有七情六欲,例如司马迁敬仰的人去了他写作“逝”,司马迁厌恶的人去了他写作“死”。这难道不是区别吗?我们再看回《三国演义》。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是不是都觉得刘备一方是好的,而曹操一方是坏的?这是为什么呢?两人不都是受压迫而推翻朝廷,自立门户,想要统一领土吗?两人的初衷不都是一样的吗?告诉你吧,是应为你受到了作者的思想影响。很显然作者是偏向于刘备的。举两个例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你们是不是觉得刘备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曹操又何尝不是呢?当他的'手下爱将战死沙场时,他不也痛哭流涕吗?只是大家看法不同而已。

  刘备从不剥削农民,张飞当将军时还严令行军路上不得抢夺农作物。有两个小兵随地摘了两个橘子还受到重罚,农民们直夸刘皇叔的军队好。曹操也是啊,有一次大家要经过麦田,他说谁要是踩坏了麦田就砍头。结果他自己的马受惊踩坏了麦田,他还不顾众将反对亲自割断了自己的一缕头发。大家对诸葛亮这个名字不陌生吧。什么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用来形容他的。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很聪明对不对?其实曹操手下也有这么一位得力干将——司马懿。听到这个名字你们不要急着说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司马懿还不是被诸葛亮给骗了。我告诉你,事实比这更复杂。你们注意到诸葛亮在大开城门的同时还安排了几个人在城门前扫地,这个小细节至关重要。诸葛亮其实在告诉司马懿“各扫门前雪”。司马懿就是曹操派出来对付诸葛亮的。他要是把曹操都算计不过的诸葛亮给灭了,等待他的并不是封官加爵,而是除之后患——曹操也怕司马懿造反。司马懿也是聪明人,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无法和曹操抗衡,于是找了个借口退兵。并不是诸葛亮的琴声有多么的小桥流水人家。

  在我的口中你是不是又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三国演义》?再去仔细品一品《三国演义》,你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自从读上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三国英雄也明白了很能多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袁绍、曹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关羽温酒斩华雄》可是令我受益良多的,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了,董卓在汉山横行霸道,有一次令华雄到袁绍寨前挑战,袁绍派名将俞涉、潘凤出击,谁知都被斩了。关羽请战,却因关羽只是马弓手被袁绍大骂。曹操却酾上温酒让关羽壮胆,关羽要求先战后喝。关羽果然斩了华雄,并且回到寨时酒还尚温,曹操大喜。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的栩栩如生,仅用几个词就写出了当时的激烈场面,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这段的点眼之笔。酾提掷更写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这也正是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可见关羽比那些认为厉害的'人要强好多。

  《关羽温酒斩华雄》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只看表面和他的职位定一个人的才能,并且不能只欣赏地位很高的人,因为他们不必须是最棒的,或者真正的人才。天才在一些不起眼的人群当中,可能他的才能比地位很高的人强记多了,却只是还没被人发掘出来。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做人就必须做像关羽一个勇敢、有胆识、有自信、雄心壮志,不能贪生怕死、胸无大志。让我们也来当上个小英雄!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十分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袁绍认为关羽可是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著作。我在领略了三国时期那些乱世英雄的豪迈、勇猛、谋略之后,可谓是颇有感触。而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曹操。

  曹操,多少年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辱骂和唾弃。起初看到他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时,我也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狂妄、狠毒、阴险的奸诈小人。但在我深入阅读后,我改变了对曹操的看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写的《龟虽寿》里的两句话,这,其实就是曹操的价值观。从这篇作品中我们便可以看得出曹操是个拥有鸿鹄之志的人。尽管他也曾有不小的官职,但他并没有活在当下,安于现状,而是有着伟大的理想,招兵买马,讨伐董卓,统一北方。一个有着博大胸怀,心中有着高远志向的人,我想那不叫狂妄,而是豪迈大气。

  人们误解曹操的,其实还有一件事情:曹操误以为有人要暗杀他,所以杀害了县令陈宫的`朋友——吕伯奢一家。但我认为,那也是曹操的一种无奈啊!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谁能分辨出,谁是忠心耿耿的人,谁又是心怀鬼胎的人呢?曹操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此下策。所以,我们应该去理解他,而不是骂他恶毒。毕竟曹操那会儿是身处在那样一个人心叵测的时代。

  说曹操奸诈的,更是荒诞。曹操的谋略才能在“官渡之战”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袁绍军队声势浩大,而曹操才七万人马,换作他人,恐怕早已吓得不战而降了吧。但曹操沉着冷静,截去了袁绍的粮草,大败绍军。而我们称曹操此举为奸诈,难道不过分吗?军事上本来就有“兵不厌诈”一说,更何况曹操只是略施小计而已!

  当然,作者罗贯中的确是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写的,难免会有些地方将曹操描写得负面了一些,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某人的个别行为举动,就否定了整个人。根据自身的喜好,将过多的自身情绪,带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是很傻的作法。

  我们应该从曹操身上学习:学习他的志存高远,学习他对人才的爱惜,学习他对百姓的爱怜之心,学习他的文采超群。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凡事都有多面性,所以,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情。

  以上是我读三国对曹操的见解。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想起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在这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百出;虽然这个年代的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黄河,可是,这个年代的历史永记我们的心中。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吧!

  一本厚厚的书,虽看起来枯燥无味,但却装满了历史、知识。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有宽仁厚德的刘备,奸诈残忍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雄猛莽撞的张飞,智勇双全而又气量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的鲁肃等其他人物。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又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念。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那时,正好是上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口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最终请他出山。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如果想让别人帮忙,必须要用端正的态度去请别人帮忙,这样,别人才能帮助你。同时,自己也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所以,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有趣、机智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连环计》等其它故事。真不愧是我国的名著呀!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如今现在又有这样好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所以,《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和道路。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我以前是不爱看书的,特别是所谓的名著,每次只要一看书,就犯困。可现在,我很爱看书,简直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

  记得有一天,闲着无事,就随手从书柜上拿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当时,我很好奇,不知“三国”是哪三国,一个中华民族怎么会有三个国家,“演义”大概就是故事的内容了吧!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就是“桃园结义”,看着这四个字,我感到莫名的熟悉,原来在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程老师已经跟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我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看了一下目录,故事的名字真精致,真新颖。我一口气就看了四章的内容,却一点儿也不要睡觉,反而更想看了,更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我喝了一杯水,就继续往下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书,我也看了一半了,我没有感到半点疲倦,只是打算着明天接着看,一定要把书看完。

  整本书围绕三国时期魏、蜀、吴发生的战争故事,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众多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故事情节善于变幻,匪夷莫测,令读者的心随之兴奋伤感,难以捉摸,作者罗贯中采用记叙、讲述等写法,把故事描写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但之余又不免让人有想象的空间,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其中心寓意也非常深刻。利用这场激烈的战争,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表面上是说:诸葛亮那样的才华横溢以及当时社会的人才济济,但是它一语双关,更深一层含义是说:战争给人们、给家园、给生命都带来伤害,不能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否则天理不容。其中心意象告诉人们: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能一味的横冲直撞,要考虑后果,随机应变。另外,这部书最大的一个亮点,莫过于它的人物了,大概归纳如下;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或“直”),神机妙算、机智勇敢、富有正义、悲天悯人。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在我心中豁然开朗。我爱三国中人们身上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那些热血男儿骨子里所拥有的坚贞不屈!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赵云,这位五虎将军在长坂战乱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拼死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为什么他在长坂坡肯把马让给刘备的夫人?因为他心中有那无愧的选择,他最终把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从曹操八十三万军中冲了出来,这不禁让人回忆起那首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的诗:“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糜夫人在当阳长坂坡中,身受重伤,赵云找到她时,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赵云三番五次请她上马,她却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为了不连累阿斗和赵云,为了让赵云顺利冲出包围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典韦,他是曹操的贴身将领,率领虎卫军,为了保护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无寸铁、身无片甲地保护曹操,人们都说曹操是乱世枭雄,可为什么这么值得典韦保护呢?因为他选择了曹操,就要为曹操效力,他认为为曹操付出生命是应该的,这难道不是从心灵上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吗?这是他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请让我们从内心、从心灵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吧!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上的大无畏的问心无愧的选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当我合上三国演义这本书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这本书里写了许多具有正义感的人物。不过,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十分的机智,灵敏。自从刘备请他出山后,他便专心致志地辅助刘备。当刘备在白帝城逝世之后,诸葛亮还是忠正不二的辅导刘备的儿子——刘禅。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攻打五丈原时,诸葛亮发誓一定要打败司马懿。在那几年间,他一直为战争的事情而忙碌,不料得了肺结咳,可他在患病期间,还是一直为战争而劳累。直到死时,也不忘把战后事理一一告诉自己的属下。

  诸葛亮,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士,他为一件事奋斗到底的决心,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了一个狠毒,奸诈的阴谋家,大奸臣。曾有人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我认为并不能简简单单地说曹操是能臣,或是奸雄。

  第一,曹操很擅长打战,在他所指挥的官渡之战中,他以七万精兵,大破袁绍七十万大军,堪称军事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第二,曹操又是出色的政治家。治理国家是曹操的强项,他不仅爱惜人才,而且重视土地制度,粮食问题。

  所以,说他是能臣没有错,可这不能说曹操不是奸雄。

  曹操就是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唯我主义服务观。曹操还做过许多不仁不义的事情,正是他的“谋略”使他更狡诈,他的“才干”使他更残暴。

  曹操出于恐惧与猜忌,杀死吕伯奢一家;因为要引诱吕布,将俘虏来的群众当炮灰,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时,军所到之处“杀人民,发掘坟墓”。华佗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操患有严重的头疼病,神医华佗医术高明,他只给曹操扎了一针,曹操的头就不疼了。曹操想让华佗留在他的身边,专门给他看病。可是华佗立志为天下百姓解除病痛,曹操见他如此固执,便把他杀了。

  其实无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为北方的统一,作出无比卓越的贡献。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我还要再多看几遍,从中吸取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多的精华。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作文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作文,读后感04-14

读后感《三国演义》_三国演义个人读书笔记12-13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7-21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7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