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3-07-31 15:02:02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演义》有感[汇总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1

  看罢“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大可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热爱周瑜的也没有必要为周瑜难过,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弄一个名次的话,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灭吴之役、灭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和演义中不同,历史上的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不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韬武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郡之战前,曹操派在荆州的具体兵力虽不明确,但从曹仁、乐进、徐晃、文聘、李通、满宠率领六路大军参战来看,曹军的总兵力应该不下六万,而周瑜手下只有二万多士兵,刘备兵力尚不足两万,而且还要分出一部分夺取和维护江南四郡,因此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应该远远不敌荆州曹军总兵力。由当时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周瑜能用一年时间夺取南郡的确是军事上的.极大建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汉水别动队”为曹军所败,刘备名为断后实为抢地盘的军事行动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胜者。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这应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为孙权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议孙权把妹妹作为政治筹码(说得更严重些就是政治牺牲品)送给刘备呢?周瑜也许会想到这个主意,但敢于说出这个主意并付诸实施的只能是孙权,所以,笔者可以断定,“赔了夫人又折兵”与周瑜无涉。

读《三国演义》有感2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有些儿童在上小学时就已经接触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了,我利用这个寒假的时间去读了一下原著版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虽然只是小说,但是三国演义却包含了从汗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太康元年(280)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90峪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面。有几个成语说的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对于刘备就是如此。在刘备,关羽,张飞还未牺牲之前,诸葛亮对他们兄弟三人可谓忠心耿耿,一心要助他们一臂之力,可是当他们三人相继死后,诸葛亮一人独自支撑蜀国,直到最后得了重病驾鹤西去,(逝世)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虽然没有诸葛亮的死而后已,但是也是我们用真心换来的。就是我与朋友之间友谊。“朋友”这个词非常普通,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但是与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我们的真心换来的呢?即使天天见面,友谊的深厚往往只是表面的,动不动就闹小矛盾,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老办天,僵持两三的星期双方不里不睬,明明知道在自己目前却当做没看见。真正的好朋友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管什么艰难险阻都拆散不了他们,甚至拼上自己的命!好朋友不仅仅是名义上的称呼,它也是用心去叫的,口上说不起来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双方用心可以感应的到就行了。《三国演义》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从故事的开始到故事结束,让我感受到的很多,所以在我眼中它也是我人生中一本不可缺少的哲理宝典。

读《三国演义》有感3

  想要读一本好书,那就要多读书,你会发现在书本中可以找到你寻觅已久的喜悦,书就像人生中的一艘船带着我遨游在天际》......

  在一个烦闷的暑假里,我只能靠书来解决时间,因此,只在一段的时间里,我竟读了好几本名著,在那些书中我看到了历史的遗迹,仿佛我自己就在历史长河中。那几本名著最牵动我心的便是那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之所以我喜欢并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好玩,而是罗贯中口中所描述所刻画的人也是栩栩如生。

  我口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是有很好的'观点立场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都是很明确的)《三国演义》就是用这观点立场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刘禅、无能之辈袁术、袁绍、刘表......

  气量狭溢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这几个典型透露出当时战争中的险恶。

  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让我们影响深刻的是:桃园结义、连环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这一些些的小故事刺激而让人佩服不已。

  读了这本名著后,我了解到了不少的历史文化,也使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比如:坚持就是胜利、内在美总比外在美要好等等。这些道理会伴随我一辈子。

读《三国演义》有感4

  说到汉朝末年,汉灵帝越来越残暴,导致爆发了强大的农民起义,自己逃到北岸的哪里去都不知道了。后来,冒出来很多英雄,也有几个__雄。下面我慢慢给你们介绍。

  有一人,他姓刘名备字玄德,结拜兄弟有张飞、关羽。那张飞,字翼德,只有个长子张苞。那关羽,字云长,有义子关平,儿子关兴、关索。军师有孔明、庞统。其他人么,还有孙坚将军、曹操__贼等。

  当时天下大乱,曹操到了北岸,做了汉献帝丞相;刘备到了荆州,投奔刘表;孙坚来到江东,开创了东吴。后来,刘表、袁绍等几个人都被曹操__贼给杀了,再随着周瑜火烧赤壁,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形成,分别是蜀汉、曹魏、东吴。

  后来,司马昭灭了蜀汉,司马炎灭了东吴。三国归晋,整个三国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有一次,我对我爸爸说:“爸爸,你知道我三国时代我最恨的是哪件事情吗?”“什么事情?”爸爸问。“那我就告诉你吧。”我笑呵呵地说,“关羽把曹操放了!否则的话,北方就平定了!”爸爸听了,哭笑不得。

  《七步诗》大家都熟悉了吧?其实呢,曹操也是个诗人,写过一首《短歌行》。

  三国时期,我最喜欢的国是“蜀国。”我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再是姜维,再是刘备。我先说明一下,我为何喜欢孔明。

  那是因为,诸葛亮几乎每次都打胜仗,我很佩服他的学问。单幅和司马微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单幅说:“用我和他相比,就好像乌鸦比凤凰一样。”司马微说“在我看来,或许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可以和他比一比。

  一开始,关、张二人都不相信诸葛亮的`才华,还开玩笑说:“先生为什么不请‘水’去?”后来在大败夏侯惇时,才相信孔明的才华,说:“先生真了不起!”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战争是“马谡大意失街亭。”马谡不听王平劝告,上山扎寨,结果被围的水泄不通,士兵纷纷投降。诸葛亮因为自已用人不当悔恨不已,后来挥泪斩了马谡。

  如果要问我三国时代我最讨厌的人,那就是刘阿斗了。

  三国时代,我只有一个不明白:为什么司马懿能活那么长时间?

  还好现在没有战争,不然,我们要受多少苦难啊!

  战斗时期,成败主要靠计谋,当然也要武将勇猛,能“文武双全”。在东吴,孙坚是“武,”孙策是“武,”孙权“‘文武双无’,”孙皓是残暴的君主。周瑜是“文,”鲁肃是“文,”吕蒙是“文,”陆逊是“文。”在蜀汉,张飞是“武,”关羽是“武,”黄忠是“武,”马超是“武,”赵云是“武,”孔明是“文,”庞统是“文,”姜维呢,却是“文武双全。”曹操那里,司马懿是“文,”武呢多看了《三国演义》后,我最想成为三国里的诸葛亮。我也希望我以后能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作为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其丰富和生动、精彩,堪称我国古代战争形象的百科全书。

  书中刻画了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猛,赵云的勇,诸葛亮的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赞扬了仁、义、忠、信、智、勇等优秀品质。在书中,我最敬佩的人是关羽。它不仅有着一身好武功,还是一个讲忠、义的人。在跟曹操打仗战败被俘,因为带着二嫂所以假装投降。刘备以为关羽背叛了自己而写了一封信托人送给关羽。关羽读后立即辞谢曹操,带上二嫂,骑上赤兔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回到了蜀国,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没有因为曹操的厚恩而忘了桃园结义,所以他对刘备的忠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所以他的义又是一种难得可贵的义。

  三国时代既是一个战乱的时代,又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多少杰出的英雄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我们这些青少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共同努力,让中国成为永远的东方明珠。

读《三国演义》有感6

  《三国演义》中,描写火攻的地方不胜枚举。其中对诸葛亮火攻致胜的情节描写最为精彩。在“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这回中,诸葛亮刚出山,关羽,张飞等众将领并不信服他。认为刘备对他太过尊敬,他未必有那么大才能。但诸葛亮不与他们作口舌上的争辩,而是用一场漂亮的火攻,击败了曹操的.军队,让原本不服的将士们拜服于自己。在“火烧新野”中诸葛亮再次展示了他的指挥才能。他将一座空城让给敌人。

  半夜,将城里的引火物一起点着,敌人落荒而逃,又从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路线逃出城去,误入了诸葛亮设下的更大的陷阱,被白河的水冲死无数。诸葛亮不给敌人一丝喘息之机,处处给人意外。“赤壁大战”诸葛亮除了精通天文能“呼风唤雨”帮助周瑜进行“火船”进攻。居然还能将曹操战败后逃跑的路线算出来,再令赵云、张飞、关羽事先埋伏在各处,等曹操路过时将他擒下。几乎将曹操杀掉。但因埋伏在“华容道”的关羽想起以前曹操对他的恩惠,放走了他。“七擒孟获”诸葛亮初战藤甲军连连战败后,发现了“盘蛇谷”定下计策,说:“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

  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魏延依诸葛亮之计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将藤甲军引入这“盘蛇谷”用滚石封其前,用干柴断其后。蛮兵无一幸存。诸葛亮前后七次擒获猛获,却屡擒屡纵,我一开始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但深读后我明白。要想长治久安,只有让蛮兵的首领心悦诚服才行。这体现出了诸葛亮目光长远,不因小失大。“追汉军王双受诛”这回,诸葛亮利用敌人的计谋将计就计,最终烧了敌人的粮草,挫了敌人的锐气,败了敌方的武将。

  诸葛亮处事谨慎、周全、眼光长远,冷静处事,全盘谋划,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尽管也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等无敌猛将,却成不了气候。只是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之后,才得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了蜀国,从而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读《三国演义》有感7

  “隆中对”乃战略失误吗?

  ——读《龙之魂》札记

  闲暇之余,于书栏上览毛泽东的历史笔记解析《龙之魂》,书中毛泽东自成一家,反叛历史定论,挑战史学权威,他认为百世流芳文景帝是维持会长,窃国大盗新王莽是代表农民,荒淫暴君殷纣王是开拓功臣,千古绝唱隆中对实乃决策失误,荆州,这座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地盘构成了蜀汉政权不可克服的战略缺陷。

  毛泽东认为蜀国的失误在“隆中对”中,孔明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固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可身卒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就是史学上堪称极品的“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从图中原”的隆中决策。毛泽东指出这个战略的缺陷就在于使本来有限的刘备兵力又分散了。刘备占据荆州后,再占益州,就必分兵让关羽守荆州,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后来,刘备占了汉中成都之后,诸葛亮又长期领兵经营汉中,这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三分兵力”,千里之遥而分兵,必首尾不能相顾,结果关羽失了荆州。刘备起兵伐吴,大败而归。至此,蜀汉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诸葛亮无论多么能耐,亦无力回天了。从总的战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无荆襄之兵呼应,战胜的可能性不大,且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司马懿只守不战,孔明粮尽必退,因此从征伐割据的战略角度看,兵出祁山并非良策,似乎只能是一种以攻伐守的防御战略;从战术角度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军进攻,用兵方法缺少变化,过于呆板,不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原则。《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战略。《项籍》中苏洵亦言:“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赤壁之战后刘备借孙吴之力巧夺荆州,以此结束了刘备流连忘返,寄人篱下的悲惨流寇军事生涯。刘备若不得荆州,无立锥之地就无从谈得益州,璋州等地;若刘得益州后而不让关羽守荆州,而让“二分兵力”合为一处,这虽然符合了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但荆州乃富庶之地, 实乃粮食补济和后勤供应的重要基地,若弃之,实如毛骂宋襄公般“蠢猪似的仁义”,不要荆州的上上策, 即与东吴交换一块与蜀汉相邻的土地,而若大一个荆州,从社会经济而论,益川地的.粮食单产量岂可与荆州相比肩耶?待天下有变, 则令一上将出祁山,一军出荆州, 这就突出了荆州对刘氏图取中原的重要性,孔明的防御战略是攻击性的,孔明所想的出必不是合兵一处再图取中原,而是以祁山之敌击之,而荆州兵为现在所谓的“预备役”吧,荆州兵以荆州民众养之,亦不需成都忧虑,且进兵时还可以互为犄角,彼此牵制中原兵马,然后再会师于曹操魏之地, 也或许如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区引向敌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云长都督荆襄九郡事,“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友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徒许都以避其锐。”史载:“却说关公擒了解于禁,斩了庞德,威名大震,华夏皆惊,聚方武商议曰:‘孤素养知云长智盖世,今据荆襄,如虎生翼。徜彼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孤欲迁都以避之。’”由史可知 ,云长守荆州时曹操魏政权的统治中心亦构成威胁震摄,完全达到了当初诸葛孔明的战略构想,而云长之大意失荆州,才是蜀汉政权沦为悲剧导演的真正因素。

读《三国演义》有感8

  此书作者罗贯中,全书主要讲了蜀、吴、魏三国争天下,随着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三国势力渐渐减弱。司马懿驾崩后,三国不久便被孙皓征服开辟了西晋王朝。

  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最大则属“骄兵必败”和“不能对人太粗鲁”。骄兵必败的例子很多,如博望坡诸葛亮用计,让子龙、玄德诈退。而夏侯惇以为他们不禁打,部下劝莫轻敌,可他就不信,只顾催军紧追。致曹军大败,粮草尽失。关羽败走也是自已以为很牛,才轻信诸葛瑾的.。而张飞被范疆张达刺杀就是因为残暴。我受益匪浅,我敬佩诸葛亮足智多谋,敬佩刘备仁慈,关羽重义、张飞英勇……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

  读了三国演义,我不禁想到了水浒传。水泊梁山上的好汉和三国演义的人多么像!宋江似刘备,吴用似孔明,林冲似关羽,李逵似张飞……不愧都是名著,人物像,写的也精彩!

  读完以后,我对这些传世英雄感到敬佩,也为这个历史故事感到惊奇。

读《三国演义》有感9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之间,如同一曲乱世吹响的战歌,为统一而战,为生灵而战,为和平而战。

  乱世出英雄,乱世出豪杰。因为《三国演义》,我可以跨过时空的距离,近距离地观看那些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痕迹的人。曹操是否真的那么刚愎自用、自私多疑?他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狠心人,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枭雄。那个曾使出“空城计”的诸葛孔明,是否能超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汉朝名臣张良?那个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刘备,为何会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个令我不解的问题,又在阅读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三国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因为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在那扇门后,我看到了一个残酷而精彩的世界。原来,在千年之前,我脚踏的这片土地,也曾有过如此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七擒孟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过五关斩六将,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三国,我们会少了很多故事,华夏的史书诗书,也将缺失几页;说起能言善辩,我们不再有“舌战群儒”;说起无可奈何,我们不再有“身不由己”;说起贵人提携,我们不再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三国,我们的历史将会缺失多么可爱的'一块!

  请让这首乱世的战歌,永远的成为我们的缅怀,让我珍爱现在的生活,让我们铭记千年的历史,让我们不忘自己的血脉,让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肯定都有许多话要说吧!是的,《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编写而成的,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既能收获快乐,又能丰富历史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三国演义》如果要论英雄,这还真不好说。这英雄有谋士,有武士,谋士料事如神,武士以一敌百。但我对谋士还是情有独钟。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备出谋划策。《火烧赤壁》这件事便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才能。面对曹军的百万雄兵,他与东吴一起使用了连环计,再加上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推断出了东风来的时间,将曹军少的片甲不留。他的料事如神令我感慨万分,有时,我做梦都会梦见“火烧赤壁”的情景,真是越看越振奋人心了。在“草船借箭”时,周瑜因嫉妒而叫诸葛亮三天造一万只箭,诸葛亮的计谋真是妙不可言,里有曹军的多疑来“借”取箭。如果让造箭人造,恐怕至少也得两三个月。

  再说“凤雏”先生庞统吧!在“火烧赤壁”中他也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呢!当时他怕曹操的'船都是分开的,带有火的箭射不上去,所以装作去投奔曹操,骗他说北方士兵不识水性,在水上作战不利,要把船队连接在一起。之后,吴军齐放“火箭”把曹军杀的片甲不留。如果没有庞统,恐怕也没有后面的火烧赤壁吧!这“卧龙”、“凤雏”都机智无比,我真想回到“三国时代”,去请教这两位大师呀!那样,我就能去体会战争时代的烽火连天了。

  想去目睹这些英雄的风采吗?快来阅读《三国演义吧,它会让你感受到战争的壮烈,无法抗拒的计谋······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吗?相信大家一定读过,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精彩的`故事有很多,如:“三气周瑜”“关羽大意失荆州”“云长单刀赴会巧脱身”“卧龙出山”……我都很喜欢,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七擒孟获”,从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一个人如果想征服他人,就要得到他人之心。

  当年刘备离世,南王孟获开始造反,诸葛亮决定亲自南伐孟获,平定叛乱。第一次孔明调兵遣将大败孟获。孟获不服孔明将他放了。就这样,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获不是战败,就是自相残杀,可孔明都放了孟获。第七次孟获请来了乌戈国藤甲兵与孔明交战,此兵虽然强大,可也有弱点,藤甲是植物所制,用火烧即可。孟获第七次被擒,这才心悦诚服。从此,再无叛乱之心。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孔明选择了以德服人,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心悦诚服。这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的由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诸葛亮一样,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像诸葛亮一样以德服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知道古代三国时期蜀魏吴三个国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欢的`有三个人。

  我喜欢的第一个人是刘备,因为他仁慈,善于听从部下的意见。虽然在东吴大将杀了关羽时不听诸葛亮等大将的劝告,兴动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最后幸好被赵子龙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绝大时间听从部下的意见。

  第二个是诸葛亮,子孔明,被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后请出山辅助刘备。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曾火烧新野、藤甲军、赤壁,还水淹于禁七军,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之箭,七擒七纵南蛮王孟获,使其心服口服,设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体现了他的善用计谋。

  第三个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时怀疑敌军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还兴动全军攻打新野,分五队进攻光第一队就被孔明烧的寥寥无几了。五队攻占新野刘备全军都以撤出。火烧新野后军队所剩无几。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红楼梦的悲惨故事,不像西游记的神话传说。但其中每个故事都生动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欢迎来到我思想中的三国世界。《三国演义》这本名书不用我说,想必大家都很认识了吧!这本书中的人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张飞,他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有勇无谋。但能让许多能人贤士辅佐的人却只有他们:曹操、刘备、孙权。

  他们三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看重人才。

  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假装向曹操投降,曹操为留关羽为己所用而用金钱美女诱惑他。曹操知道关羽这人有情有义、这对他没有用,但他也要试一试。在关羽离开曹操而要返回刘备身边时,曹操并没有下令让人追杀关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杀他。其一,关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赏他,也希望有像关羽这样的人为自己办事;其二,曹操想借“留关羽”这事来告诉能人之士“他的求贤若渴,和他怎样对待能人之士。

  刘备的求贤之事,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为看看刘备是否诚心请他出山才多次为难刘备,刘备下定决心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不仅是因为刘备的诚心,而且是因为刘备仁德、礼贤下士、为人谦和。

  孙权善于任用贤人,如:吕蒙,孙权知道吕蒙在沙场上屡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孙权知道吕蒙的才能不仅如此,倘若让他读书,他一定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好好读书”,果然,吕蒙的知识、见解有所提升,在沙场上善于用兵。

  假如要我来评价他们三人谁最好谁最坏?就我个人而言,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中——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坏。倘若他们不在战役时代,他们可能会保卫国家。但他们偏偏在战役时代,曹操为了实现他的抱负而发动了战役;刘备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而建立了军队;孙权为了保护父兄留下来的祖业而练习军队、不受侵略。

  之后,他们三人先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但是,他们建立的帝国最后成司马家族的江山。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都意识到“打江山轻易,守江山难”。但他们的后代子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魏国的最后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奂手中无实权,由司马炎控制;蜀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孝怀皇帝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依赖诸葛亮帮他处理朝政,诸葛亮等贤臣死后,他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魏国分三路进攻,最终蜀国灭亡;吴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吴末帝孙皓,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开仓振贫、一时被誉为令主,但是,孙皓很快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导致民心丧尽,西晋伐吴,吴国无力抵抗、最终吴国灭亡。

  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谈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大家立马会想到:关羽、张辽、诸葛亮。可到底谁才是三国里的真雄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刘备?曹操?还是孙权?曹操在《青梅煮酒》这一章时称刘备与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较一番这俩人。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因他而起的战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却极少参战,若不是诸葛亮、赵云、关羽等英雄好汉相助,恐怕此生连一场胜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亲自领兵,靠着自己过人的才华,赢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难道这不是英雄之举吗?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歇后语吧,“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当赵云拼尽全力,好不容易才救出了刘禅,而刘备却故意将刘禅摔在了地上,这实在不像英雄之举。而曹操的将士们并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吧,荀彧在曹操还毫无名气之时就离开东吴,投奔曹操,而这又是为什么呢?正是因为曹操的英勇果断,会选人用人,不论战役是胜还是败,始终都为之一笑,这种种原因合在一起,难道曹操还不配为真正的英雄吗?

  好了,说完刘备,再说说孙权。孙权的这一切,都是他哥哥孙策拼尽全力打拼出来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曹操作为一代军事文学家,诗词歌赋,文学武艺,样样都行,而孙权在东吴一直没有什么大作为,还把整个东吴的兵权交给了周瑜,这还有可比性吗?

  但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也有缺点,他太多疑了,就因为多疑而害死了华佗,但是他的优点胜过缺点,不然也不会让魏氏江山如此稳固。

  不过,能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大名,必定也是有过人之处的英雄好汉,能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学习曹操的博大襟胸,学习刘备的为贤为德,学习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我又想到了这一句歌词,这个问题终于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05-26

读《三国演义》有感06-08

读《三国演义》有感11-23

读《三国演义》有感06-13

读三国演义有感06-12

读《三国演义》有感07-19

三国演义读有感11-04

读三国演义的有感11-11

【精】读《三国演义》有感08-06

【热】读《三国演义》有感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