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

时间:2020-11-11 13:57:21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从普通角度来看这是一本记录朝代兴亡盛衰、文武百官谋朝篡位以及各路英雄豪杰打拼天下的历史文学。可是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则妙趣横生!我将我看出来的“门道”写为以下几篇: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

  第一篇——蒋干盗书,学生作弊

  蒋干盗书讲述了一个曹营谋士——蒋干从周瑜那里盗取一封书信,从而让曹操知道蔡瑁、张允有意叛变,可却中了周瑜一计,上了大当。在学生时代,同学作弊也不为过罕见之事,很难与古代事件相比,但是细想蒋干盗书、学生作弊之间不都是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战国时代可以当做一种策略)却自作自受,骗了自己!

  第二篇——草船借箭,灵活运用

  草船借箭讲述了一个诸葛亮为完成三日打造十万支雕翎箭的任务,巧妙利用曹操水上作战时的谨慎和大雾天气从而收集敌军射来的雕翎箭。在学生时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也是一个好方法,例如运用语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运用科学、地理知识解答实际天气问题……古代的草船借箭和现代的灵活运用这两件事不都是以多种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例子吗!

  第三篇——妙使空城,巧用换位

  空城计讲的是诸葛亮为了吓走曹军,故作镇静,利用司马懿心计复杂、为人谨慎的心理,让他误以为城中藏有伏兵从而达到目的。在学生时代也可以运用此计:我们的同学相处中难免有一些矛盾,这时我们就可以像诸葛亮那样利用那个同学的特殊心理,换位思考,化解矛盾从而和睦相处!这不都是通过思考对方的内心,从而达到目的的例子吗!

  这是我把《三国演义》与学生生活中的事件结合在了一起。虽然两者之间相距数年,但是却有相同之处。也许这便是《三国演义》流芳百世的原因吧!所以在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2

  《三国演义》上演着叱咤风云人物的大恩大义,知恩图报是中华传统美德,三国时代,硝烟四起,群雄纷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义士。

  华容道上,关公手执大刀,断声大喝,惊散了曹军的七魂六魄,曹军离死亡线不远了,然而,当关公昔日的恩公——曹操向他求饶时,他犹豫了,是遵从主帅号令,擒此反贼,还是本着他义气为重,知恩图报,放他一马?他的思想在激烈的斗争着,他认为曹操以后还有机会擒得,如若此时杀了他,我关公一世英名就将毁于一旦,会成为一个恩将仇报的人,这断断不可,于是一挥手,军士退后,曹操得脱。如果当时关公不放他,与吴、蜀三足鼎立的魏国也许就不再存在,指不定刘备会问鼎中原,他也可以出侯入相,但是,试问关公后悔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也因此成为了千百年来忠义的代表。

  黄公家中,一白发者——黄忠来回徘徊,只听家丁上报:“刘公今又来也。”黄忠沉吟不语,是忠于原主还是归顺刘备?不,不可以归顺,原主虽无能,但对我恩重如山,我怎能在他无权无势时就投奔他人?吩咐下去,说黄忠卧病在床。晚上,辗转难眠,为了昔日的主人,我宁可自杀也不可背弃,我黄忠一辈子就认他一个主人,披衣起身,点起灯,取下挂在墙上的宝刀,在灯下细细端详,宝刀未老,可以后只能将你收起来了,想着,想着,不禁落下泪,挥舞宝刀,刀光与人影分不出来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十五天,当家丁再报刘备上门时,黄忠叹了口气,这夜夜所思皆为此事,刘备的一次次亲自登门让他心中逐渐不安,像刘备这样的人才是明主,是我黄忠应该扶持的人。旧主,并非我黄忠是不忠不义之人,只是刘君如此厚待我,我只有为他打拼天下,来世我一定跟随您,他望空拜了三拜,取出宝刀,打开门迎接刘备,从此,后半生追随了刘备。

  在那个年代,恩恩怨怨,难辨难分,但知恩图报却是每个人应该做的,我们哪个人在临死的时候能自信地说:“我不亏欠任何人,我只付出,不曾索取。”那你便真正拥有了有意义的人生。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3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

  这篇小说讲的是东汉末年,朝政的腐败,黄金军起义,逐渐统一北方。接着,曹操准备统一中国,被刘备联军打败,从此三国顶立局面便形成。不久孙权杀关羽,夺取荆州。刘备为报仇,率大军伐吴,大败而归。刘备病死,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征服蛮族,用办法伐魏,失败,最后诸葛亮病死。不久,司马氏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义气深重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仁义爱民的刘备,奸诈阴险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诚恳忠厚的鲁肃……真让人难忘!

  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与人称风雏的庞统齐名。原住在茅庐,后被刘备三顾茅庐相请的行为所感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巧用天气,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他还帮孙权从曹操那儿“借”到了十万支箭;他老是为蜀国打赢胜仗,还善于巧用计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不得不让人佩服。难怪周瑜再临终前感叹说道:“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有个东吴名将十分敬佩诸葛亮,那就是鲁肃,字子敬,此人忠厚老实,很守信用。草船借箭之事,就因他守了约,服从诸葛亮,帮他隐瞒,诸葛亮才从曹军手中“借”到了十万支箭。

  说到鲁肃,就想起他那心胸狭隘的上司周瑜。他字公瑾,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总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他就威胁诸葛亮三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而后来输得心服口服。最终因被诸葛亮“三气”,箭疮发作。临死前,他长叹数遍:“既生瑜,何生亮?”

  同样是重要角色的还有曹操。他字孟德,此人谨慎多疑,戒心极强,十分阴险,但很重人才。曹操由于戒心过高,常误杀人才。在许多战役中,他都被人抓住这个弱点,损失巨大。

  我也十分敬佩重义气的刘备。他字玄德,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性情宽和,喜怒不形于色,胸怀大志,好结豪杰为友。父亲刘胜在他小时便死,家中很穷,只好以卖鞋为生。刘备后来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为异姓兄弟,当上皇叔,率蜀军征魏吴,后病死于军中。

  刘备的部下关羽和赵云也是我敬佩的英雄。关羽,字云长,与刘备为异姓兄弟。为了从曹操那里回到刘备身边,他单身一人带着两位夫人过了五关,斩了六员大将。赵云为了保护刘备的儿子阿斗,单qiang匹马从曹军包围中冲出,让人十分钦佩。

  这真是一本好书,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非浅!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4

  翻开《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扉页,映入我眼帘的是几句豪情万丈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的耳畔顿时回荡着战场上铁骑的嘶鸣,刀戟相撞的声响;脑海里浮现出丹凤眼卧蚕眉的关羽、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等人的名字。带着一腔对文学的敬仰,我开始了我“品读《三国》”的征程。 因为我年龄小、阅历少的缘故,我没有对这部小说有太大的发言权。但是,我希望你愿意听我与你分享我对其中故事情节、人物发表的愚见:

  处于我是一个比较讲究朋友情谊的人,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也就是出现英雄侠义的情节:著名的到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因志同而道合,立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的豪言壮语;小到曹阿瞒招贤纳士:曹操在遭到董卓等人的追杀的途中有幸遇见并投奔疏财仗义的卫弘,才得以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为他以后的丰功伟绩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在人的一生中,若能交到一位重情重义的朋友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由此可见,真正的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大。

  说到曹操,也许你我的头脑中反映出的第一个字就是:奸。是的,携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他;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言是他!但是,你是否记得,他在失去爱将典韦时的撕心裂肺:“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由此看出曹操也是个重情重义者。

  而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有点人甚至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质,更别夸下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样的海口了。有人曾经反驳我这个观点,说我不现实,现在竞争如此激烈,人与人间根本不谈什么真感情,也不该谈。我想我们经常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敬,也是对自己人品素质的肯定与提升。竞争是有的,那么每个人自然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当你失败时,难道你不想有一个人为你提供真切的帮助吗?难道你希望单凭个人的体温来温暖自己内心失落的寒冰吗?我相信你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但是,待人真诚不代表不佳选择地对别人掏心掏肺。我们待人真诚的前提是对方是 有益的人,单纯的朋友。

  这个世界需要我们付出自己的真心。只有这样,才是个真善美的世界。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5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6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着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被评为“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华横溢的诸葛亮。

  曹操是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曹操参与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如破黄巾,斩刘辟、黄邵,攻下邳,绞吕布。特别是官渡之战,曹操以“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他的胜利是侥幸吗?不,绝不是。这说明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卑鄙。但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年代,英雄们四处割据,四处扩张,在这样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7

  今天,我读了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我被它不可抵挡的魅力所折服,不过折服我的不是战争,而是那战争中的智慧。

  故事从刘备开始,因结识关张二人,招兵买马,后投靠董卓。再后来刘备、孙权、曹操反了董卓,并各立一方,三国演义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此展开了。

  《三国演义》有三种艺术:借、人才战、人物赛。

  借的高手无疑有两个,孔明和曹操。曹操在未反董卓时,借天子之名,叫刘备攻荆州,叫孙权打齐公,并把湖南作为他所有等等。大家心知肚明曹操的阴谋,可又不敢反抗,可见这借的威力。孔明更是借的高手。借荆州,名为借,实为占;借大火,烧新野;借东风,灭曹军;借草船,拿万箭;借曹胆,退万军;借大水,淹大军……无处不借。

  人才战发生在开国初。刘备和曹操在开国时,急需人才。曹操见张飞不错,抓了刘备老婆,然后骗张飞到一座山的小屋里。张飞眼皮也不眨,提着大刀蹲在门口守了几天几夜。曹操的计划自然没成功。刘备不一样,他不能像曹操那样撒大手笔。赵云是被刘备抹眼泪抹来的;孔明是冲刘备那三顾茅庐的情义才出山。可以说,人才战,刘备大获全胜。

  三国时期人才如林中树木般多,但我比较欣赏赵云。赵云武艺高强,单枪匹马救主子的故事就足以看出。赵云还善管刘备家事。一次战后,刘备命令赵云带他儿子刘蝉回城。有人散布赵云投靠曹操了。但是不久后,赵云回来了。

  最后,我将上面诸多我的感悟总结一下:有志者事竟成,处处乃学问。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8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9

  今又读《三国演义》,不觉感悟颇深,中间的不少情节都让人敬佩不已,《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不觉对他可贵的精神感到敬佩,心想:要是现在人与他一样,社会将会多么和谐。

  国家的统治不仅需要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智慧无人能比,连聪慧的司马懿也称绝

  曹操从积极的方面为结束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和军阀混战做了杰出的贡献,曹操治下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打击了地方的士族门阀加强中央权力,奠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暂缓了土地兼并的压力.但是他生性多疑,为人严厉且头顶汉贼大帽,而且曾经有过盗墓,拿人肉充做军粮的丑闻.故历来为中国的文人和传统价值观所唾弃,这些都无法掩饰他作为一个英雄的光辉,这就是一个奸雄的一生。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10

  在寒假中,我读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读后感。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它描写了约有2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好像是诉说了一个个传奇生动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火烧连营,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纳贤的刘备,忠厚的鲁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气量狭隘的周瑜,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我读了《三国演义》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中的关羽很了不起,他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一双单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雄伟。很讲义气。曾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智勇双全,我最佩服他的坚强,因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划开肉,把骨头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来,虽然这个“手术”会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边强忍住疼痛,一边专心致志的和谋士下围棋。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身馅埋伏,被魏吴联军杀了,但关羽忠义两全英雄形象依旧长存在我的心中。

  看完《三国演义》,我才感觉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非常好,作者罗贯中把所有的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中学生读后感:《三国演义》】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中学生五篇09-25

高一三国演义读后感01-24

读后感《三国演义》09-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5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5

《三国演义》寒假读后感01-19

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11-03

最新三国演义读后感10-27

小学三国演义读后感08-11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