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

时间:2020-08-31 11:16:34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幼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学生年代,我看的是小说《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赤膊上阵的许褚,软弱无能的刘禅……工作多年以后,我再反复读了小说《三国演义》,更觉得它是一部诉说英雄和美人、忠义和狡诈、战争和谋略、沧桑和无奈……壮丽的民族史诗,饱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人生哲理和名言历史巨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诉说英雄美人的史诗,东坡居士的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令人感慨万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三国,正是乱世出英雄,人才辈出。试……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2

  我读过许多书,有中外名著,也有关于历史、科学的,但在重多形形色色的书中,我唯独喜欢——《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了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割据的场面,最后魏蜀吴三国归晋。作者罗贯中用他那如掾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周瑜刘备等人。

  正是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赵云当年在长坂坡的百万军马中七进七出,为的就是找到小主人阿斗。也许他每一次进去都会想我也许出不来了,但他更会想我一定要把小主人活着带出来!这股顽强的意念支持着他带着小主人杀出重围,完成自己的职责。这不仅体现出了赵云的神勇,更体现出了他对主公的忠心和尽职尽责的态度。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每一次读《三国演义》我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欣赏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更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我以后要多读这样的好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3

  “在河北琢县一个村庄,有一个人姓刘,名备,子玄德,祖先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刘备生活贫寒,父亲早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编织、出卖草席、草鞋度日。”

  这一段文字完整的描绘出了刘备的贫穷,哪有人会想到这个如同乞丐一样的年轻人竟然能当上一位君王!这靠的是不懈努力,当然他也得到了众人的帮助。

  其中最有智慧的人就要属诸葛亮了。他帮过刘备许多忙,是帮助刘备建立王朝贡献最大的人。

  曹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阴险、奸诈、好弄权术给我印象很深。但是曹操也有很大的优点: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求才若渴。“吾素爱关公人才武艺勇冠三军,吾欲得之以为己用。”为留住关羽,曹操对关羽: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一直是后人说不尽的话题。

  再谈谈三国演义里面的赤壁之战,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

  曹操想要统一南北。那时,长江中下游一直有两个大的势力:一个是依附荆州的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曹操南下,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吴抗曹。诸葛亮说服了孙权,共同抗曹。双方组成了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最后诸葛亮借东风、黄盖苦肉计,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军。

  这场战争让我难忘的地方是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江东群雌;又采取火攻,借东风,在这场战争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国演义我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等都历历在目。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4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起初我对他的影响也不是很好,觉得他是个小角色,野心却不小。但从后来的读书学习中我渐渐读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他的有勇有谋。曹操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让我渐渐改变了对曹操的看法,觉得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

  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赤壁之战,孙刘两军联合将曹操的百万大军全部歼灭,考靠的还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能机智的草船借箭令周瑜哑口无言。曹操兵败赤壁无奈败走华容道,但又遭到重重埋伏,最好不得不得请关羽看在当初的面子饶了自己一命。周瑜一心想要杀掉诸葛亮,对诸葛亮耿耿于怀,最后却死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蜀汉王刘备了,作为汉室的后代,有着皇族的血统,自然免不了是气宇轩昂的,“身当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真是一表人才。虽然他出身高贵,但处事谦恭、冷静,为能求得贤才,他三顾茅庐,可谓“伯乐”。

  抚今追昔,当今很多领导者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如果,这些领导者都能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真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那么,我想这些人才必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袁绍自恃有十万多大军,并不把曹操那几万精兵放在眼里,结果反被曹操反扑,痛失爱将。后来曹操军队缺粮,谋士许攸劝他偷袭许都,他不肯。最终许攸投靠曹操,袁绍的一万车粮食被曹操一下子烧光。不出三天,袁绍不战自败。《三国演义》讲解的不仅是一系列战火硝烟,它更教会的我们一系列道理。

  古人云“满招损,谦得益”,在学习中也如此。有些同学,在考试中获得了一次成功后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便开始骄傲起来。便变得不懂装懂,不可一世,最终在最后的考验中露了马脚,不仅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自己也得不到好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有什么好的呢?还不如脚踏实地得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5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汉朝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引起了各路诸侯之间的一场战争,直到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称帝,改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直到280年,司马炎平定天下,把三国统一成西晋。

  在《三国演义》中,我印象最深的两位人物是曹操和吕布。

  曹操是汉朝的丞相,他打过不少胜仗,算得上是个大英雄,尤其是官渡之战,他用二十万兵马打败袁绍七十万兵马,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釜底抽薪,首先把袁绍的粮草库—乌巢给烧了个精光,饥肠辘辘的袁军人心惶惶,无心再战,这时候,曹军突然袭击,把袁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不计其数。但从另一方面看,曹操也很不任仁义,他为了逃命,曾在亲友吕伯奢家借宿,因为疑心别人害他,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八条性命,逃跑的路上遇到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因为害怕吕伯奢将来报仇又亲手杀了吕伯奢。

  吕布面貌英俊,武艺高强,三英战吕布中,刘关张三位英雄同时上阵也战不过吕布,可想而知,他也是个大英雄。吕布小时候家境贫寒,流浪街头,曾被人收养,但他后来为了得到一匹赤兔马,竟然亲手把他干爹杀了,后来,吕布又认董卓为义父,但又为了一个女人把董卓也给杀了。

  曹操和吕布都有英雄的一面,但他们的一些不仁不义的行为给他们的英雄美誉抹了黑。做人应该像关羽那样忠实、诚信、厚道,不然,即使他再英雄,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我喜欢《三国演义》,它让我又知道了很多故事和知识。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6

  今年,我花了大概一个暑假的时间,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他是我们古代的著名小说家和戏曲家,他的著作——《三国演义》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本书描绘的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书中诸葛亮儒雅睿智,张飞勇武有谋,关羽赵云侠肝义胆,曹操机诈权变,周瑜处变不惊、智谋迭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诸葛孔明, 我最佩服他的儒雅睿智,我相信大家也佩服他的这一点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征蛮王七擒七纵”,令蛮王心服口服。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懂得了许多计谋,并知道做人要像关羽赵云那样讲“忠”、“义”二字!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7

  昨天下午课程结束后天空阴云密布,满希望会天降甘霖,消减暑热,但雨终于没有落下。天气依然酷热无比。

  上午依然是谭邦和教授的课,讲古典小说和高中语文教学,仍然主要讲古典小说研究,很少涉及高中语文教学的话题。谭教授用三句话概括自己的治学路径:研究古典文学,反思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上午的古典小说主要讲了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解读,下午主要讲了《金瓶梅》的深层意蕴。

  刘再复先生曾专著论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从文化的视角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权术阴谋大全,《水浒传》则在快意恩仇中宣扬血腥和暴力,所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两部书则可能引导人性向恶发展,所以他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中国的两大地狱之门。我两年前再读《三国演义》,对里面充斥的权谋和智术也时时生厌恶之感,对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论断击节赞赏,真是一语中的,见血封喉。

  今天谭教授的解读,再次深化了我对《三国演义》的认识。中国民间把诸葛亮视为智胜的传统由来已久,研究者批评诸葛亮为“愚忠”的说法也并不鲜见。谭教授认为,诸葛亮这个文化偶像是以“忠诚、服从”为特征的专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道具。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段落已经使我们认识到刘备的“伪”,那么三顾茅庐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三顾茅庐的故事历来被人们视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贤君形象的典型故事,但是认真阅读三顾茅庐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是在走投无路,无处立足之时的无奈之举,诸葛亮是刘备企图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耐心的.等待。张飞等得不耐烦,说自己要去房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此时刘备说了一句话:“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也。”也就是说,那正是他所要设计的效果,一顾即遇,反非所盼。近有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于此评刘备之言曰:“这话说出口来,便是小人嘴脸。”真是一针见血。诸葛亮甫一出山就在隆中决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其实质是把纷乱的天下更长久地拖入了战争分裂的深渊。

  再来看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所造成的荒谬画面,一个天下最聪明的人跪倒在一个天下最愚蠢的人——刘阿斗面前,俯首称臣。但是这个最聪明的人绝对不耍花样,绝对服从这个最愚蠢的人。后世多少文人学者指着这幅画告诫后人,“这就是中国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说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中国道德”。

  这样的智慧之人,在这样的“道德”蹂躏之下会有怎样的结局?

  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开始“六出祁山”,这六次北伐,是在完全没有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展开的,就是为了表现对先主的忠诚,“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在历尽艰辛,即将功成的时候,司马懿使反间计在成都散布流言,说诸葛亮将反,蠢蛋刘禅即刻诏令诸葛亮班师回朝。正是这纸诏令把诸葛亮置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顾的两难困境:奉命回朝,就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不回去,即是抗命不忠。诸葛亮选择了服从,选择了对君王的忠诚。这是历朝历代君主推崇诸葛亮的一个首要原因,所以武侯祠在全国遍地开花——这背后是君主专制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对诸葛亮的“忠诚”的宣扬。

  可堪哀怜的是,诸葛亮还是“星落秋风五丈原”,他选择了姜维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姜维穿起了诸葛亮的“红舞鞋”继续在刘禅身边狂舞,但相同的命运又落在姜维身上,他又遭曹军离间而被刘禅召回。罗贯中在该章末尾的结诗中写道:“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这两个看似重复的故事,实际上道破了历朝历代的君主和将领关系的本质。

  这些中国古典小说中所传达的遗毒还在今天的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占据主流,继续箝制着今天对“诸葛之忠”津津乐道的人们的头脑。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对此尚没有清醒的自觉。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反思精神是一切清醒而智慧的大脑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事物再次陌生化。”而这种陌生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认识的飞跃和精神的历险,当然更多的还是发现的神奇,以及思想灵光洞烛幽微后而豁然开朗的欣悦与满足。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诸葛亮说“我自知”,不知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是否大梦已醒,更不知今天阅读古典小说的读者诸君是否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和文化自觉。

  晚饭后东边天上又有乌云席卷而来,回到宾馆,终于铺天盖地降下一场大雨来。十余天了,终于看到一场甘霖播洒暑热的江城,一洗酷暑和郁热。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名著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2000字11-14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08-08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3-26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100字08-10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12-29

古代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08-15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01-15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01-15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15篇)01-05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15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