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12-16 08:19:07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必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声韵凄惋,销魂醉魄的歌声从电脑中飘出,我的心仿佛也随着曲子飞到了那镜花水月般的伤痛里。

  在初读《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有哪一种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

  读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

  在《红楼梦》中,最美好的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爱情。从小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美好。然而,因为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林黛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他的。"所以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因为贾母与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样,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何必执着。有时候,短暂也是美丽的。

  轻轻合上书本,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读红楼梦有感2

  初得《红楼梦》一书是在小学五年级,我至今仍记得那本书的封面:远处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虽然有些模糊,但不乏朦胧之美。近处有一竹制的花篮,篮中及四周满是残落的花瓣,蓝子旁有位美人儿拿着一把花锄正在专心的挖制花冢。只见那美人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正如传说中的那样“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病之身。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难想象,此美人儿必是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了。一幅画,便传神的描述了“黛玉葬花”的凄凉场景,也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红楼梦》本叫《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话说只因西方灵河堤上,三生石畔,有株绛株草,那里有一块女娲补天时用剩下的石头,因通灵性便各处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便留他在赤霞宫居住。一天,他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株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又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然仅仅修得女体,终日游于离恨无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为人世,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眼泪还他,便得过了”。有一空空道人得知,便带那石头与绛林草一起去警幻仙子那,让他们下凡历结、还愿。想必那绛株草便是林黛玉,她所要“还泪”之人必是那口含通灵宝玉而生的贾宝玉了。再说那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上包悟空,遂改名情憎,改《石头记》为《情憎录》。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约《红楼梦》并提一绝——即书的缘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今共看了三遍《红楼梦》,但每次读都有着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便是在小学五年级,字还认不全,便一字一字的查字典,等后来读通了,前面的内容也差不多忘了,前后读的时间加起来快一年,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烦”,但又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总想再好好读一次,于是我便于初一的暑假期间又读了一遍,谁知一发不可收拾,近十万字的'书,我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所以印象十分深刻,虽然有些消化不良,但还是读出了一种感觉:“悲”!想当初黛玉初进贾府时,所有人都对她那般的好,特别是贾母“心肝儿”、“宝贝儿”的叫着,可到后来黛玉病危,她只忙着给蒙在鼓里的宝玉办婚事,直到黛玉离世也未曾露过一次面。还有那泼辣蛮横的王熙凤,当日也是装出无限怜爱,并对宝、黛俩人的婚事赞不绝口,可到后来却临阵倒戈,使宝、黛二人终究不得修成正果,自己也落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千古骂名。而第三次读,便是高一的暑假,为将其慢慢消化,我一日只看二至三个章回,最后终于发现里面真正暗含之意,那便是一个“美”字,有情美、景美、神美、韵美、意美,当然还有凄美。心中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前辈的文笔之美。

  如果说有爱情四大悲剧,我认为那莫过于《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贾宝玉与林黛玉》了,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惜他们没有生在一个爱情至上的年代,一个开满“蝶恋花”、“虞美人”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她是他云鬃轻挽的娘子,他是她断了仕途的官人。没有人能够拆散他们。所以只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也生错了地方,如果宝黛出生在平民家中,那么或许他们的两情相悦,能够使他们修成正果,有人说,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个罪魁祸首薛宝钗,如若不是宝钗的出现,宝玉便不会娶宝钗,黛玉也不会被气死,我想也不尽然,要知道王夫人之所以不让黛玉嫁给宝玉的主要原因是她嫌“黛玉的体质太差,命相太薄,怕日后拖累了宝玉”,所以就算没有宝钗的出现,王夫人也未必找黛玉做儿媳,更重要的是黛玉不会要他的宝贝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日后终会“误了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人说黛玉太过娇情,太爱计较,动不动就生气,其实这也不能全怪黛玉,人家千金大小姐,有点小脾气也很正常,再说人家年幼丧母离父来到生疏的舅舅家,如果对别人唯唯喏喏,就是贾府上下的丫环也不会让她好过,所以黛玉有点儿小性子也算是自卫吧!也正是有了这一缺点,才使得黛玉的形象鲜明突出,与众不同。再说宝玉,虽生在王候将相家,却无半点凶悍之性,平日里多与女人待一块,虽有一些娇情,但也能“出於泥而不染”,只因他始终钟情于黛玉一人,这一点,就值得赞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虑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前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黛终究了结“还泪”之愿,宝玉亦结束历结。一曲《红楼梦》在作者那“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结语中结束了。曲终人散后,引发后人的是哪些思考呢?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人性呢?怕是都有,又怕是都没有罢!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据考究,最初出现时间大约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即使价格昂贵读者仍争相购阅,那时书名还不叫《红楼梦》,而叫《石头记》,只有八十回。抄本流传了三四十年后,1971年出现了名为《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版本,即传阅至今的《红楼梦》。

  虽然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流传已久,并被一代代读者广泛阅读,接受。然而,仔细研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情节上有许多不衔接,思想上有许多不统一,艺术上也颇有高低之别……

  拿语言艺术来说,前八十回明显高出后四十回许多。一方面,《红楼梦》中大部分诗词歌句以及醒目的名言警句都出现在前八十回。如第一回的“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以及“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二回的“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第三回对王熙凤,黛玉,宝玉的体态描写;第四十五回黛玉仿《春江花月夜》所作的.《秋窗风雨夕》;第七十八回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然而,在后四十回却很少看到语言上的突出与闪光之处。虽然可以用情节发展使然来解释,但仍不能掩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语言创作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前八十回的语言更加流畅且“口语化”,后四十回虽然也表现出极力使语言往“口语”上靠,但却使得语言显得十分僵硬。

  就人物来说,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差异,这反过来使得情节上的不连贯更加凸显出来。

  拿“贾政”来说,其对宝玉的态度前后差距甚大。在前八十回中,贾政对宝玉可谓是冷漠甚或是厌恶,纯属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如第十七回中,宝玉大观园中题对额,虽然宝玉题的词都很好,贾政对他却十分轻蔑并时而恐吓,虽然含有“谦逊”之意,更多的却是对宝玉的厌恶。后四十回,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明显好转,就同平常的父子一样相处。显然,从人物形象上可以看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情节上是不衔接的。

  在思想上,《红楼梦》前后一百二十回也是曲折的,僵硬的。按前八十回的创作思想来安排,后四十回的情节应该是:贾府在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后最终没落,而不是柳暗花明,不是“沐皇恩,延世泽”。另一方面,前八十回对封建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比后四十回多得多。所以可以看出《红楼梦》创作思想在前后一百二十回上是不一致的。

  ……

  如此种种,可见仔细比较起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有差异与差距的。

  其实早就有学者发现了诸此种种差异。胡适先生早于1921就年宣布了他的研究结论: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但读者们早已适应了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不是八十回的《石头记》,因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没有人能在把它切割开来了!

读红楼梦有感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历史《红楼梦》的序言。今年国庆,我终于如愿所偿,买到了这本:大部头小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讲述了王、史、贾、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认为“女子是用水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清爽”。而“男子是用泥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浊臭”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反映出了贾宝玉眼中的'封建社会。他憎恨当时的尊卑有序和男尊女卑。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同情奴婢和下层人物。这种放纵不羁的性格也为家道败落后出家做了和尚做了一个铺垫

  林黛玉,一个大家闺秀。在偌大的贾府中,除了贾宝玉,一个可以让她相信的人也没有。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当晚焚毁诗稿,吐血身亡。

  薛宝钗,一位看似老实,却在贾府中学会了圆滑。平日里不怎么说话,善于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众生。”这句话讲述了王熙凤的下场。王熙凤是一个圆滑、见风使舵的人。是她用“调包计”使贾宝玉、林黛玉以及薛宝钗三人的婚姻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看完了这本书,我仿佛看了一场电影。这场电影让我为林黛玉、贾宝亮以及薛宝钗感到惋惜。也使我为当年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平等而感到愤怒。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经典读《红楼梦》有感11-19

(经典)读红楼梦有感09-07

读红楼梦的有感11-06

读《红楼梦》有感06-14

[精选]读《红楼梦》有感07-30

读红楼梦有感06-27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