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9-20 18:30:48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必备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红楼梦》有感1

  说到红楼梦,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并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这本书主要记叙了贾、史、林、薜四大家族的兴衰。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并称红楼梦中的“绝代双骄”,她们一个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两姨表妹,一个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一个与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一个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王熙凤,贾府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她在管。她从小当男孩养,没读过书,也不识字,可见她的教育不在于诗书文章,在于管家理事。我记得这样一句话是描述王熙凤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真可谓八面玲珑。

  服侍贾宝玉的女子花袭人也是一个我较为喜欢的人物。她处事细致,把宝玉照顾得特别周到,对宝玉是百分之百的忠心,像个大姐姐一样处处护着他。

  大家应该还记得,书中还有个叫史湘云的人物,她正直、善良,善解人意又乐观,使得许多人都很喜欢她。在贾府,湘云的人际关系特别好,她和宝钗一样宽容、有涵养,和黛玉一样灵秀,而且她特别爱笑,这一点倒和我有些相像。

  我不喜欢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她是一个佛教徒,她想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把家庭治理得并不怎么样,对贾母有欺骗之过,把宝玉喜欢的丫鬟晴雯赶出门后,撒谎说她变坏了。而且,王夫人总怕漂亮的女孩会夺走她的儿子。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心腹丫环,王夫人刚一发现宝玉和金钏儿说了几句话,就觉得是大事,把金钏儿赶了出去,致使金钏儿含辱投井而死,后来又用同样方法让晴雯抱屈夭亡,逼死了许多无辜丫鬟。王夫人这位母亲做得太差。

  总之,红楼梦的人物可谓千姿百态,往深一层含义说,反映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清晰的看出社会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处理这些问题,才不至于像贾府一样,到最后“荣华富贵一场梦”。

读《红楼梦》有感2

  开篇自鸿蒙,这一红楼情绵长;开到荼蘼了,这一大梦空悲切。追随那通灵顽石,我读这一部失意事,叹这韶光十里,散的太潦草。

  一叹容华富贵好,可怜宫闱扫。元春为贾府带来了无数圣恩,在传闻中,她是那个正月初一日诞生的富贵女子,生就福瑞,祥气萦绕。后来得入圣眼,一旨青云。不过一次省亲,贾府便斥巨资为她修筑大观园,可谓羡煞旁人。

  可有谁人知,大观园内咏菊赋海棠,她只能在深宫空待明月眠,故里迢迢,音容难面。她一人的寂寞许是成全了贾府的兴盛,可从来天命无常。容华来时凤栖梧桐,一朝春去红颜薄命。便是整个贾府,也只剩个虚架子,散得太轻易。

  思故里,思明月,宫闱深深,梨花寂寞,春色容易晚。富贵由天,生死无常,谁料得恩宠几时长?繁礼束缚了旧时女子,世俗葬送了多少韶华,莫羡宫墙,只羡天伦百姓家。

  二叹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二小姐迎春素来胆怯,观之可亲却总招来嘲弄。她步步迁就,原想求得一夕安稳。然而她既没有咏絮才,也称不上停机德,在一众姐妹中,实在是太过普通。凡事只求周围人收手就好,不敢计较。

  可惜这安稳从不是迁就能换来的,她步步退后,反把一席之地拱手让人,硬是看着忠心护主的司棋离去,硬是看着累金凤被下人去换钱,甚至不敢多说一句,哪怕不是挽留而是求情。后来更是被无能的父亲送给了中山狼,忍受万般虐待,她只能日日以泪洗面,原也是花柳质的贾府小姐,竟落得这般下场。

  迎就春光韶华,迎就春风十里,她没迎来她的春天,她迎不来她的'顺遂。原来热闹不属于她,惨痛全交付与她。

  三叹英气俊眉眼,此去远经年。探春原该是大观园的玫瑰,才气一身,爽利干脆,是姑娘们中的佼佼者。顾盼间,眉眼神采飞,见之即忘俗;落笔处,不为凡琐劳,堪得胜春华。身世未得束缚姑娘的远见,她的心间装着另一番天地,可惜那是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苦将姑娘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姑娘,在旧社会实属难得。可惜当年的灯谜一语成谶,探春成了那只断线的风筝,被风吹向远方,远到杳无音讯。

  生如夏花,不同凡尘,或许上天也有几分嫉恨。枉然精明志,败于末世运。千里与东风,但愿飞云不易散,此梦遥遥终为真。此去经年,莫负良辰,莫负花期,多保重,勿惦念。

  四叹侯门绣户女,独卧青灯旁。旁人说,惜春“身量尚小,形容未足”,有关四丫头的笔墨也委实少寡。在为数不多的情节里,小惜春待人冷漠,年纪尚小,口齿却伤人得很。后来三位姐姐的命运太过可怜,小惜春便弃了尘心,绞了头发,循入空门。看破虚华,弃了便是,落得干净。从此山海映星辰,与青灯古佛做伴。

  缁衣一身,改了昔年妆,勘破三春景不去,何必对此费思量。莫如空门循身去,净手焚香拂旧尘。俗世苦,悲欢忘,便只作一场南柯梦。

  画梁落香尘,浮华容易空,姹紫嫣红枉鲜妍,开到荼蘼花事了。山中雪寂寞,林中玉空埋,原应叹息春归早。红楼梦,又是谁的梦。

读《红楼梦》有感3

  有幸参与了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走进?阅读”之走进书店活动,在感受书香氛围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最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分享到了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

  通过读《红楼梦》,知道了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是这本书的主线人物,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郁郁寡欢,终因久病难医,吐血而亡。从此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通过阅读《红楼梦》这本名著,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林黛玉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很柔弱,很爱哭,但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和贾宝玉很谈得来,十分要好。但世事就是这样,能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互相倾慕,期待互相温暖,却不能终生陪伴。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当下,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崇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从书中感受古今、感悟生活,学会珍惜、懂得拥有!

读《红楼梦》有感4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有《再被狐狸骗一次》、《时代广场的蟋蟀》、《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其中,《红楼梦》

  我比较喜欢。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他花了十年终于创作出《红楼梦》这本巨著。这本书以封建社会贾府的

  兴衰为重要线索,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主要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

  书中有贾宝玉的待人单纯,林黛玉的忧郁,薛宝钗的.大方,王熙凤的心狠手辣。总之,文中人物很多,但都有不同的性格。这让《红楼梦》变得很有趣。

  刘姥姥游大观园是《红楼梦》的著名片段,也是书中一个重要情节。此时,正是贾府最兴旺的时候,刘姥姥像小丑一样逗得大家不禁哈哈

  笑。同时,刘姥姥也十分幽默,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歇后语有很多。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等。

  文中林黛玉一开始十分嫉妒薛宝钗,但后来便慢慢开始敬佩薛宝钗。因为有一次,林黛玉说错了话,被薛宝钗私下“教训”了一顿,这“教训”反而让林黛玉觉得薛宝钗厚道有德。在林黛玉生病比较严重的时候,连门都不能出,只能在屋子里养病,薛宝钗竟然来看了她,林黛玉便对薛宝钗很感激。从这一点,我感受到了林黛玉心地纯洁无暇和薛宝钗很会为人处世。

  《红楼梦》真是一本好书,有时间我还会再去品读。

读《红楼梦》有感5

  刚开始翻阅前,我认为《红楼梦》这本书会全是文言文和生僻字,没有多少的可读性,但是当我认真的捧起来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原来《红楼梦》是一本十分精彩、内容很丰富的书,并不像我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枯燥无味。

  《红楼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一些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及场景描写。例如:尤三姐自刎;王熙凤的性格和音容笑貌;林黛玉的满腹诗书才气,书里讲了许许多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对了,还有宝玉与四美钓鱼,还有那大观园里的各种休闲的法子和欢乐的笑声,我都有点儿向往他们那时的生活了。

  当我把整本书都看完后,再从头来回顾自己的笔记,不由得为自己感到些自豪!从这一百二十回的故事里,我抄录了不少自己很喜欢的诗词,还背下了一首“葬花吟”,因为有不少文言文和生僻字不认识,所以常常需要翻看字典查找释义,当时还觉得颇有些麻烦,但架不住书里这些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故事,于是边读边做笔记,现在回顾起来,禁不住要为自己暑假里坚持了阅读,读到了这本好书鼓掌!

  我合上这本名著时就想着,以后要继续多多阅读名著,即使古文有些难懂,但是能够让我在感受许多精彩故事的同时,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而且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的文学知识噢。

读《红楼梦》有感6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红楼梦》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古典小说,它书写了无数书中人的悲剧?它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的过程,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只有她——林黛玉。林清玄说过:“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尽的苍穹。宝玉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让宝黛从一开始就结下不解之缘。她与宝玉相爱,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雪芹先生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人感到,世间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一尘不染。但黛玉性格里的叛逆和孤僻,令她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种种这般,都使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以我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这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总是患得患失,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常读常新,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7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 ,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 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读《红楼梦》有感8

  在这个五一小长假,我读完了红楼梦,思绪万千,不知是为黛玉的红颜薄命而惋惜,为凤姐的心狠手辣深表痛恨,还是为尤三姐的执着而感动……红楼梦主要讲述了宝黛千古绝唱的爱情悲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实在是透彻淋漓,把人物的个性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宝玉是一块顽石,在长辈姐妹眼中,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爱玩儿,任性,爱耍小孩子脾气,估计是因为家中的男丁少,被惯出来的吧!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她性格多愁善感,有一篇黛玉葬花让我记忆犹新:黛玉怜悯落花被人踩踏,白白糟蹋,把花儿们埋葬了起来。黛玉的诗句与她的性格正好相反,奔放,潇洒。读书不多的她写诗还真是有一手呢!只可惜最后在宝玉新婚之夜病死于床,与宝玉虽两情相悦,却不能终成眷属。这一切悲剧的主谋就是凤姐了,若比心狠手辣,凤姐居第二,就没人能居第一,机关算尽的她,就是那种典型的女强人,害死尤二姐不说,还破坏了宝黛的美好姻缘。不过,她也有好的一面,她聪明,遇事考虑周全,支起了整个家!宝钗,拥有与宝玉的'玉相匹配的金锁,贤惠、美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同辈眼中的好大姐……红楼梦让我明白了许多,黛玉虽得宝玉倾心,却不懂得争取,任人摆布,最后在宝玉新婚之夜病死了。如果黛玉争取了,为自己争取了机会,结局是否就会不一样呢?我想是!生活也一样,争取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一定是努力争取才能取得。贾家如此之庞大,昌盛的家族,竟这么短短的几日内家破人亡,这是为什么?因为贾家的人不够团结,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果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掌握家族的航舵,也许也不会败落、消亡。我们也要团结起来,如果不能团结,何谈班级和家庭。亲人、同学不就都成了陌生的路人了吗?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道透明的墙,一道防人之强,那你的朋友就会与你疏远,你就会无比寂寞。

  在这个红色五一,一团积极争取,团结友爱之火在我心中燃起,争取将给予我机会,团结给予我力量,他们是成功的前提。

读《红楼梦》有感9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只是一首红楼,读罢口齿沁芳;竟是一曲红楼,看毕其乐无穷。歌尽了帘外海棠,锦屏鸳鸯,也画绝了穷困潦倒,岁月沧桑。铺开人世的画卷,可我却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初读红楼,只是七岁的小不点儿,才读几回,便觉有趣:“青埂峰在哪儿呢?我若去了,会不会捡到补天石?三生石畔真的有绛珠仙草……”之纠结于宝黛钗三人的微妙关系,甚至还着急于黛玉的“柔弱”、“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但大体还是看不懂的,满纸的.“贾这贾那,”眼花缭乱的名字,听不懂的弦外之音……却让我隐隐觉得好玩,比什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有趣多了。

  一本红楼,几缕芬芳,乐在其中,乐在“稀奇古怪”的词句中。

  又饮红楼,便是十岁的少先队员,是从妈妈在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评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起了兴致,诸如“甄士隐”实为“真事隐”,“霍启”实为“祸起”等等。还有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便是黛玉与宝玉……一瞬间,我觉得这书其乐无穷又其妙无穷。我反复再度,可她就像解不开的九连环,非得黛玉的柔荑来“点石成金”,可我没有黛玉的机敏,自是不懂,可总是快乐的,毕竟只有解那解不开的九连环才其乐无穷。

  一曲红楼,几多玄妙,乐在其中,乐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

  再品红楼,已是十三岁的清雅少年,那日,我正热情洋溢地大声朗诵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妈妈却笑我:“这写尽红尘的诗,你竟读得慷慨激昂,服了你了。”我大惑,何为“写尽红尘?”带着问题,我再次被这红楼灌得酩酊大醉。可是“酒入欢肠千杯不醉”我继续“畅饮”,闭关修。终于,在脂砚斋老先生的帮助下稍有起色:“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空。”世间不过是一场空,起起落落,谁盛谁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初心未改,是否问心无愧。于是我带着浑身“酒气”,出关云游,手上一坛坛酒罐子,装满了快乐。

  一梦红楼,几许兴亡,乐在其中,乐在“起落无常的红尘”中。

  红楼一梦梦难终,字含冷香乐满舟。我载舟飘去,载满欢乐,乐在其中,在红楼难以言喻的玄妙中。

  我载舟,继续远游,在一卷红楼中,乐而忘归。

读《红楼梦》有感1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

  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

  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

  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

  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

  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

  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读《红楼梦》有感11

  读了《红楼梦》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和作者—曹雪芹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可以说,阅读过程如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深入挖掘。大到一个人物、一场盛宴,小到一个人名、一盘菜肴,都无一不掩埋着作者的深厚寓意。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却也是艰辛的。

  全书如一部百科全书,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之口向读者传递着各种信息。革命家说:《红楼梦》是阶级斗争;政治家说:《红楼梦》是“挂羊头卖狗肉”;史学家说:《红楼梦》是家族兴衰。;社会学家说:《红楼梦》是“三教九流”;经济学家说:《红楼梦》是管理全书;红学家说:《红楼梦》是衣食父母;道德家说:《红楼梦》是“夺命三郎”;小说家说:《红楼梦》是“黄山归来不看岳”;大画家说:《红楼梦》是浓墨重彩亦相宜等等,真乃见仁见智。

  对《红楼梦》评价很多,个人见解也不同,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曹翁自己的话讲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读《红楼梦》有感12

  今天我再一次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与书里其中一位主角王熙凤亲密接触,让我真正品味到一个人怎样做人,才能被别人所尊敬;一个人挖空心思算计别人,但最后却落到被后人所耻笑,我的灵魂也深深地受到了震撼。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缩影,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主线,以荣宁二府的盛极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成了一个有序的网状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广阔又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腐朽生活画卷。

  《红楼梦》中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不同人物有着不同命运,活灵活现,其中王熙凤给我的印象最深。她与别人不同,在她的身上有着两面性,她擅长用“借剑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之计,挑唆秋桐与尤二姐互斗,自己却展现出大度的一面,退居其外,最后是二人双双去世。这显示出,王熙凤足智多谋,有策略,有心计,在处理大小事务时,井然有序,圆滑应对,深得长辈喜爱,也难怪伟人毛主席曾称赞她有战略头脑。但是在施展策略与心计时,我认为还是要按道德行事,不能勾心斗角,挑拨离间,为人要有诚意,要懂得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才是错的,光明磊落,光明正大地做人,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这句话正印证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不会亏待一个人,也不会过多地奖赏一个人。

  虽然王熙凤十分阴险狡诈,但是说实话她的聪明才干却让我佩服。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脑中同样蕴藏着令人钦佩的策略与心计。不是吗?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已率兵前往阳平,可阳平的大部分士兵都已出去打仗,只留下了五六百人,于是他就在情急之下,让士兵在城门口排好两路纵队,而他坐在城楼上,弹起了古琴,沉着冷静,琴声不乱。两个小童在他身旁站好,城门打开。司马懿到达之后,看见了这一场景,怀疑孔明肯定在城内布下了陷阱,立刻调转马头,回魏国去了。诸葛亮就是利用司马懿疑心病很重的这一缺点,布下“空城计”,救了阳平。可后人却对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那是因为他的策略与心计上闪烁着善良的金光。

  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个是为了顾全大局,虽然两者都十分聪明能干,虽然两者都是有策略与心计的人,虽然……尽管有一万个相同点,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善良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好处,多少快乐,善良的策略与心计能给多少人带来温暖,既然有这么多的益处,我们这些小学生就要从中吸取营养,给王熙凤的策略与心计穿上“善良”的外衣,然后移植到自己脑中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读《红楼梦》有感1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虚幻一世,梦醒之时,万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性格孤傲、叛逆的林黛玉,叛逆的.贾宝玉,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善于拉拢人心的薛宝钗,精明能干、谄上欺下、狡诈贪婪的王熙凤,满口仁义道德、宽柔待下、其实公然徇情枉法的贾政,虚伪残酷的王夫人等一系列人物鲜明的形象,融入到贾家的衰败描述中,揭示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的主题。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读《红楼梦》有感15

  目光,碾过的世态百相。安静,凝固,繁华背后的家族兴衰犹如尘土,早已在时光流逝中被风沙抹去,了无踪迹,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初读《红楼梦》时我不过是几岁大的黄毛丫头,肚中墨汁浅,很快便被书中深奥的语言搞得头晕脑涨,不打算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华与喧闹似乎就成了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知书达理,贾母的慈祥和蔼,贾政的正直,其他人物的`刻薄,自私自利……于当时年少无知的我而言,《红楼梦》只不过是一本记录明末清初一户富人家的兴衰荣辱史罢了。

  再品《红楼梦》,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拓,这本书于我,不再仅仅是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平凡故事,它开始有了更加深远的寓意,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领悟那背后所蕴含的真正含义,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位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贾府,这是当时集财富,权势于一身的大家族,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家族的一切都是如此风光美好,府中那此黑暗腐朽又有谁知晓。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人,整日待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捕蝶赏花,多么的快活!多么的风雅!但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礼节限制,看似活人又非活人般生活,宛如一只只牵线木偶,在这种长期的压抑之下,感情越压抑便积累的越多,一旦爆发便难以遏制住。

  打开时间的百宝箱,回首那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又过不去,初见黛玉,楚楚动人,红唇皓齿,纯真浪漫。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宝黛之间的缘分,在相见的那一刹那似乎早已注定。在大观园中的,一段情投意合由爱恋由此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怎么也拗不过贾母的一段话。

  大喜之日,佳人却香消玉殒,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又有谁明白黛玉心中的无尽的苦楚,泪如那断线的珠子般滴落,而宝玉却被蒙在鼓里,为他和黛玉的婚事欢喜不已,两处气氛虽有天地之差,却能异曲同工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意。最后,那个眼含泪水的女子随着诗稿烧毁一同逝去,知晓了一切的宝玉,悲痛欲绝,一夜成长,不再是那纯真无知的少年郎,看破红尘,不久就随着一僧一道而去,了无踪迹,而宝钗呢?她虽成了贾府少奶奶,却失去了情爱,一辈子孤苦悲寂地守在府中,何其悲凉!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

  贾府中国大家族不仅仅是一家族的没落,更代表着时代没落与社会风气的腐败,代表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悲伤,而宝黛之间的恋情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冲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合上书本,放在心上的《红楼梦》,喜忧之间尽是魂牵梦吟,聚散过往皆为沉浮幻境。它孕育着智慧,积蓄着文化;它,展现着艺术魅力;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有感06-14

读红楼梦有感06-27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11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8-11

[精选]读《红楼梦》有感07-30

(经典)读红楼梦有感09-07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25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