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9-01 08:05:08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分页标题===———

  这是一本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从它一被创作,就注定了它日后不平凡的地位。

  原本可能是以喜剧结尾,但事与愿违,曹雪芹在未完本之前就不幸去世。但是这样一本奇书怎会因此完结?于是后人续写,也就有了现在的红楼梦,只不过,圆满的结局却变成了家破人亡的惨剧。。。

  书中涉及的人物情感,花鸟鱼虫,每一样都是惟妙惟肖。在文中出现的东西,也因为这本书的发扬光大,渐渐的在生活中出现。文中有着贾府众人的爱恨情仇,也不乏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的批判。如同读过这本书的其他人一样,我读完之后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不是因为书中的造化弄人,也不是因为时境变迁,而是因为最终贾宝玉的发奋刻苦考取了功名,却跟着僧道二人远去的豁达

  贾宝玉的刻苦努力让我深受启发,原本一个玩世不恭的家族少爷,终究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就是缺少了这份面对逆境的坚强。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可能现在为时尚早,但我们却可能因此受益匪浅。

  ———===分页标题===———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分页标题===———

  我爱读书,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却让我读过后有与众不同的感受。《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写的,它的巨著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发生的故事、人物和结局。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主要讲的是贾家族从兴旺到衰落。传说女娲在补天时遗下了一块石头未用,天长日久,这块石头成了一块通灵的宝玉。后来贾家生下了一个男婴,他衔着那块宝玉来到人世,他就是男主人公,被取名为贾宝玉。

  女主人公是体弱多病、爱哭、心眼小有一点事都想不开的林黛玉。还有一个就是拥有金锁的薛宝钗。

  贾家人不怎么喜欢林黛玉,于是,在商量宝玉的婚事时就决定让薛宝钗当。而贾宝玉心里只有黛玉,贾家人只有掉包记。黛玉听说后知道自己和宝玉无缘了,悲痛万分,不久便病死了。而宝玉却不知道,高高兴兴的去取林妹妹了。

  当宝玉知道真相后,痛苦难忍,参加了乡试后,就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而薛宝钗呢,她独守空房,寂寞终生。

  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呀!曹雪芹控诉封建社会极端不合理,他相信封建社会终究会灭亡。而《红楼梦》恰恰用这一点。

  《红楼梦》,这让人读后有说不出感受的名著,会在我们心灵深处,发出光芒!

  ———===分页标题===———

  我真为香菱高兴,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在梦中也喃呢低语,竟吟出了诗来,众人笑称该发贴邀社了,香菱不信了。又惹出了不少事来,几位亲戚也都寻了来,众人聚了一回,乐了一回,又吃了鹿肉,好不热闹!

  其中,我仍旧喜爱着那一抹疏离孤傲的身影,她或喜或悲,春思秋感,精通古今,写得一手好诗,没错,她,就是淡淡忧愁的女子——林黛玉。命运给了她美貌,给了她才华,使她才华横溢,绝世芳容,倾国倾城,令人可羡!但同时,命运又捉弄了她,父母双亡,病魔缠身,接二连三的飞来横祸降临到这个瘦弱的坚强女子身上,多么残酷!她总有独特的见解;她总有新颖的创作;她总有惊人的妙见,在她冷淡的芳容下是一颗赤诚怜惜的同情之心。大观园众多芳姿少女中,薛宝钗并不比她差,可我对黛玉总有着挥之不去的喜欢,深深感动着,也许,是产生了共鸣,更多的,是心中留下了那道永不磨灭的高清贞洁的女子的背影吧!林黛玉,不是骄傲,而是无助的孤独,或许,不为世人所理解,只有自我封闭,才可以不让悲伤充斥全身,不让它卷土重来。

  湘云的多语,宝钗的冷漠,凤姐的泼辣,妙玉的刁蛮,我却独爱黛玉的清傲!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逢姑苏甄士隐。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甄家仆人霍启在看社火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英莲。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落魄的甄士隐带家人寄居于如州岳丈封肃家中,颇受冷遇,后被一僧一道点化出家。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上京赴考,果然高中,官封如州知府,其寻访甄士隐报恩不得,纳娇杏为妾。贾雨村后因恃才侮上被参,惨遭开革。把家小安顿后,贾雨村游历四海,至淮扬病倒,盘缠不继,经朋友推荐,教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年幼独女林黛玉念书。一年后,林黛玉之母贾敏病逝。某日,贾雨村与旧识古董商冷子兴相遇,冷子兴于酒席中向贾雨村讲述了金陵贾府的情况:贾府世袭勋爵,现分两房,长房为宁国府,由贾赦执掌,次房为荣国府,由贾政执掌,贾政之独子贾宝玉衔玉而诞,不喜读书,却爱与女孩玩耍;贾政之母史太君健在,人称贾母(亦贾敏之母)。席后,两人正欲离开,一人从后追来并向贾雨村报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报喜之人是贾雨村昔日同僚,告知起复旧员之信。贾雨村遂请林如海转托其妻兄贾政推荐自己复职。林如海为贾雨村写荐信以报教女之因,并托贾雨村护送其女林黛玉远赴金陵。林黛玉听从外袓贾母的安排,投居于荣国府。初入荣府,林黛玉相继与贾母、贾政正室王夫人、贾赦庶女迎春、贾政庶女探春、贾赦之幼妹惜春、贾赦之儿媳妇王熙凤、贾政独子贾宝玉等见面,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宝玉赠黛玉一字“颦颦”。第二天,林黛玉早起请长辈安时,见王夫人正查看其兄王子腾的来信,信中转告王夫人之妹薛夫人之子薛蟠倚财仗势杀人一案。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遭薛蟠杀害之人名叫冯渊。冯渊年十九,本好男风,遇被拐后长大之英莲,愿结良缘,遂于拐贩处把英莲买下,拐贩却又重卖于薛蟠。冯渊与薛蟠相夺英莲,豪强者胜,冯渊遇害。由贾政举荐,时任应天府尹的贾雨村恰巧受理此案,最初贾雨村本想明断,却被府中门子(昔日葫芦寺沙弥)劝阻,门子把薛蟠及本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利害关系相告后,贾雨村徇私枉法,依从门子之计放走薛蟠,草草断案为薛家代为掩饰。薛蟠之事了后,薛夫人带同其子薛蟠、其女薛宝钗暂居金陵贾府梨香院。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黛玉入贾府后,与贾宝玉一起于贾母处抚养。一日,宝玉与黛玉斗气而出,入侄妇贾蓉之妻秦氏内室中歇息,于梦中游太虚幻境并获阅《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等判词,听《红楼梦》曲。梦中,警幻仙子授贾宝玉云雨之事,并许其妹可卿于贾宝玉,于是贾宝玉于梦中初试云雨。梦中次日,宝玉与可卿同游至“迷津”被夜叉海鬼拖拉,受惊,唤可卿呼救,室外宝玉大丫鬟袭人等忙入内安慰,秦氏十分诧异,因其乳名正是“可卿”。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入室安慰宝玉的'袭人发现宝玉梦遗,宝玉把梦中云雨之事相告并与袭人偷试云雨,从此袭人与宝玉更加亲密。一日,王熙凤的远亲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到贾府拉关系,时值风光的王熙凤还算慷慨地接济了刘姥姥,于此种下善因。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贾府仆人周瑞之妻应薛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王熙凤、林黛玉等。周瑞之妻到王熙凤处时,王熙凤正值与其夫贾琏在房中嬉戏,宫花由王熙凤之陪嫁丫鬟平儿代为收下。周瑞之妻继而寻林黛玉,于宝玉房中得见,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表示不屑。次日,宝玉随王熙凤于宁国府会秦氏之弟秦钟,宝玉喜秦钟俊俏,相约同上贾府家塾中念书。回程时,得闻宁府老仆焦大酒后“爬灰”、“养小叔子”等骂语。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宝玉到宝钗处探病,得知宝钗吃的是“冷香丸”,故身有奇香。宝钗要看宝玉降生时口含之玉,一旁宝钗之丫鬟莺儿看后,述宝钗所戴之金项圈与宝玉之玉相似,所刻之字可与玉配对,宝玉察看之后,发现所言不虚。黛玉也来探病,正巧撞见玉、钗二人亲密状。薛夫人留两人吃晚饭。适逢黛玉的小丫鬟雪雁冷天里听大丫鬟紫鹃吩咐送手炉来,黛玉便借此事,奚落宝玉依宝钗只吃暖酒。席毕,黛玉为宝玉整理衣冠后同回荣国府。宝玉酒醉,回去后怒砸茶杯。次日,秦钟正式拜会了荣国府众内眷,其父秦业也给塾师贾代儒封了钱礼,秦钟正式随宝玉入塾读书。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世间最苦是疑情,不遇知音休应声。盟誓已成了,莫迟误今生。

  黛玉的哀叹已经够伤感了,还只是感慨自身。宝玉推而广之,痴情至此。掩口的小动作无疑展现了黛玉深层次的爱恨,不忍说出来的字。

  甲戌(庚辰)侧批:我阿颦之恼,玉兄实摸不着,不得不将自幼之苦心实事一诉,方可明心以白今日之故,勿作闲文看(为幸)。

  误会积攒到了,宝玉极尽所能仍然无果,终于把自己的苦楚说了出来。闻者悲伤。宝玉真的细致入微,呵护爱护,谁能真的无以为求。看不到希望的追逐,疲惫到想放弃。宝玉是觉得自己和黛玉其实处境相似的,本应该惺惺相惜,更为亲密的。黛玉也是清楚的,宝玉如何待自己。往往就是因为一些误会没有挑明,互相怄气。

  宝玉怕的是不理自己,不说话,是冷漠。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谁都会打动。我觉得你知道,我以为你了解,实际上呢,是我的一厢情愿,主观臆测,你根本没放在心上,不知道我的症结是因为什么。把事情说明,碍于情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展露无遗,是需要勇气的.。宝玉一番肺腑之言后,其实矛盾已经烟消云散,谁都会心软。一笑泯恩仇。

  宝玉在母亲面前是有些放肆的,悬了几日的心终于放下来,难得痛快。宝玉说的药方也是胡说来玩笑的,他是有些得意忘形了。宝钗不陪他圆谎,凤姐讨王夫人开心,顺着宝玉的话说。如果真有这样的药方,宝玉早求着贾母配好了。再者若薛蟠配了两三年,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知道,王夫人和薛姨妈是经常见面的。后面黛玉之口也说了宝钗不替宝玉圆谎。

  宝玉对宝钗,有些敬畏的态度在里面,再说毕竟人家是客,不能给她难堪。转向黛玉说了一句,黛玉不高兴了,你向我发什么威?

  宝玉留在太太这里吃饭,刚刚“得罪”了黛玉,缓一缓吧。黛玉实际上没有直接走开,还偷听了一阵。凤姐不识字,才叫宝玉写纸条。这里把红玉提了一下,情节连贯上了。

  “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还不知道,这也是产生误会的一个原因。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这里是巧妙的安排。人和人接受的信息即便是一样的,各人处理后的结果千差万别,理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黛玉很直接,不会轻易为了别人而委屈改变了自己。

  宝钗来搭话,可宝玉一心想和黛玉说话,支走宝钗。宝钗自然明白,蛮气愤的,你们都不待见我,心疼一下宝钗。黛玉太让宝玉头疼了,在的时候不理,走了赌气叫回来,纠葛。

  宝玉心里就是女儿了。薛蟠有自知之明,经不住云儿的说辞,众人再起哄,没有办法推辞。像酒桌上的劝酒,不喝就冠上不给情面,不够意思的罪责,挺反感的,就是没有办法,更像是一种惩罚,失去了随性自在。大家也想看薛蟠的笑话,知道他没什么墨水。

  身在酒席,依然忘不了妹妹的《葬花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哪一句不是说黛玉的呢?冯紫英的曲子词偏轻快,好像讲个笑话一样。云儿说的是自己,命运堪忧。她的曲子是有情色意味在的,符合她的人物设定。

  薛蟠是描写的重点,着急上火,又吐不出来词句,热锅上的蚂蚁。憋不出来文雅的词,他不知道,没学过没看过,迫不得已,多粗俗不堪的话就出来了。蒋玉菡的诗词造诣除宝玉外是最高的了,这是他俩互相欣赏的基础,都要在一定高度上,不能差距太大。

  蒋玉菡最后的一句诗,正是袭人名字的由来,先埋下一个伏线。这里云儿也知道一些怡红院的人物事情。青年男子的示好方式,赠送私密之物。薛蟠出来看热闹起哄,想起闹学堂一段。宝玉系的汗巾子是袭人的,和蒋玉菡互换,又是一个伏线。红玉隔三岔五的出现,总是在快忘记的时候提醒一下。

  元春是钦定宝钗和宝玉了。给李纨和凤姐的东西,更生活化。昨天的事情不够今天的大,黛玉心里比昨日更不平衡。原想让宝玉哄哄自己,不料宝玉也是受够了,这种话听的太多了。

  “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你也不同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那是你多心,我再不的。”这两句真是表露心声,太难得了。

  宝钗是听到黛玉的问话出来的吗,还是只当碰巧,我有些怀疑啊。即使宝钗是恰巧过来的,一看这俩人刚刚还在一起说话,我一过来就走开了,肯定猜得到八成是在说昨天的谎话。大家闺秀是羞于谈论婚姻之事的。

  宝钗先去的王夫人处,她知道宝玉是要先去贾母处的,故意不见。可宝玉坐的时间太长了,还是见面了。

  宝玉看见宝钗的肌肤,就看呆了,其实人家想的是长在黛玉身上的事情。细细端详,别有风韵,妩媚风流,蒋玉菡是妩媚温柔,这些个美啊。宝玉这个样子,才说了不会忘了妹妹,怎么就呆住了,弄的宝钗不知所措了。

  呆雁,十分俏皮,这时候才觉得黛玉惹人的可爱。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寒假读了一本号称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书——《红楼梦》。这本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的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太虚幻境,绛珠仙子为报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而落入凡间,她便是林黛玉。在三生石的注定下,林黛玉的母亲仙逝,林黛玉来投靠她的外祖母,便来到了荣国府,冥冥之中,她遇到了神瑛侍者的.化身—宝玉。两人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而另一位女子薛宝钗的出现,是让人那么意外,又是那么自然。但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也许,林黛玉和贾宝玉就不会明白彼此的心意;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也许林黛玉的病就不会那么严重;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也许林黛玉的眼泪就不会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也许林黛玉与贾宝玉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那只是如果,薛宝钗却是那么真真实实地出现了。林黛玉因饱尝了离别之痛和寄人篱下的鄙弃,也因对宝玉的真情,而患上了心病,最终因凤姐的奇谋,她无缘与宝玉结秦晋之好。在宝钗与宝玉大婚那天,她返回了紫府瑶台。而宝玉也了却尘缘,与世无争。

  花飞满天,落絮轻沾,拉开绣帘,便看到了她—林黛玉。海棠诗社,作菊花诗,不露堆彻生硬,凭着“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一举夺魁;桃花香冢,饯花之期,残花落瓣,又勾起了她的伤春愁思,“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潇湘馆中,秋风雨夕,千愁万恨,堆上心头,“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林黛玉在“独理芳锄偷洒泪”中将自己的才美尽显于世,博得了个“颦儿才貌世应稀”的赞誉。黛玉满腹的才气早已让宝玉为她痴倒,而她的多愁善感注定了宝玉一生都不会忘记她。在宝钗出闺成大礼那日,焚稿断了痴情,返回仙境,唉,花落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深夜长静,怡红公子,凭栏倚石,彻夜不眠。想到了林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宁不心碎肠断!当众人张罗着宝玉的婚事时,宝玉很高兴,因为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和林黛玉长相厮守,但宝玉没有想到他盛妆艳服迎娶的人不是林黛玉,而是凤冠霞衣的薛宝钗。宝玉昏了过去,清醒后宝玉急着找林黛玉,却得知林黛玉已经仙逝。往日的画面涌上心头,潇湘竹林,黛玉寂寞抚琴;桃花香冢,黛玉孤独葬花;潇湘幽馆,黛玉悲伤抽泣。林黛玉走了,留下了一地的悲伤,一地的落寞。没有了黛玉的春夏秋冬,没有了黛玉的笑靥如花,最后宝玉决定辞别尘世,于是出家了却凡事。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禁要问:“世间的人有多少像贾雨村一样志向高远,心系天下,一心为社会为百姓做好事的人,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逐渐被腐蚀,终于成了一个社会的祸害,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大坏蛋。又有多少人像王熙凤一样八面玲珑,精于算计反误了卿卿性命?又有多少人像贾宝玉一样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又有多少人像史湘云一样心直口快,开朗豪爽?

  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某某个体户把市长当成狗耍的新闻,有“拷”市长十五分钟内来到他十四分钟就赶到的“狗”,有让他跳舞他不敢唱歌的“狗”一位朋友见到一位个体户的日记本,那上面有着他某年某月花款x元(或x万元)“喂狗”的记录。这似乎可以称之为对尤三姐精神的活学活用吧?在此时此地,起作用的已经不是市长的权而是大款的钱,这是否是一种值得高兴的“错位”呢?

  也许很多人都为宝、黛二人的姻缘而叹惜,觉得太遗憾了。虽然我也有点叹惋,但是我认为宝、黛二人有很多回忆,那份精彩是很多人都忘尘莫及的。因为他们二人体验了悲欢离合,体验了刻骨铭心,体验了生离死别。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总是平平淡淡,枯索无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平凡,但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总是辉煌绚丽,充满奇迹,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伟大,这样的人生会有很多珍贵的回忆,让我们去奋斗,去努力,去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精彩,我们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因此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味道……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能够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能够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必须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期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就应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因此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能够的。因此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主角,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爱,她最终也是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

  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应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应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感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杯具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杯具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以前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电视剧,同样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这本书彰显了对古代女性的赞扬,对古代女性的尊重,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歌颂,又是女性的悲剧,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故事环绕着三人而进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同样还有一群少女少妇,青春一人的史湘云,出家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是贾惜春,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撞壁而死的是司祺,斥逐羞忿而死的是晴雯,被强盗抢走的是妙玉……他们都是故事中短命人中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

  全书最中心的`人物还是唯一的男性——贾宝玉,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全书一共有900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抱憾而死的林黛玉,首先介绍一下,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常听人评价黛玉“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黛玉,便砸自己的通灵玉,惹起一场不快。红楼梦中黛玉葬花那个情节是我最喜爱的,林黛玉把自己的自卑,女性的尊严,还有她的可怜都展现在了《葬花词》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林黛玉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故事十分凄凉,虽然文中的主人公们人物小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生活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心中深深地爱着林黛玉,但他们终究没能成为终身眷属。

  林黛玉抱憾而死,贾母和贾宝玉的老祖宗作出决定,决定让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贾宝玉中途还因为丢了他的命根子——那块玉,所以变得傻傻的,老祖宗就说,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可以冲冲喜,而且薛宝钗的宝物——金锁也可以压一压邪,不料,贾宝玉真的恢复了,但贾宝玉还是心中一直想着死去的林黛玉,最后,无奈之下,贾宝玉准备出家,他告别了家人,去了寺庙,不久,两位仙人带着贾宝玉来到贾父贾政居住的船上,贾政立即走了出来,只见贾宝玉对着自己的父亲三叩九拜,旁边一位仙人说,俗缘已完,走吧,在青埂峰下,你可以来找我们。原来,贾宝玉是青埂峰下的一块宝玉化身成人,来到凡间,现在该回去了,红楼梦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红楼梦》不愧是一部巨作啊!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我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如果说我们承认了苏轼的这种自省是一种成长和成熟,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宝黛的思想是幼稚的呢?

  假期里,去了一趟大观园。

  读了《红楼梦》,不去看看大观园(虽然只是人为臆造的),多少有些可惜。虽然在“怡红快绿”的匾下冒失地竖着“十块钱点一出戏”的牌子;虽然在潇湘馆的曲折游廊里不时传来“这个便宜”、“那个合算”的吆喝声;虽然黛玉的花锄里塑料鲜花盛开;虽然稻香村里的纸窗木榻成了“稻香村茶室"里的摆设;虽然《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瑰影已被抹煞得斑斑驳驳。但,还是应该去看看,好在怡红院的海棠还蓬勃,潇湘馆的竹子还苍翠。

  读《红楼梦》是初二下半学期开始的。那时候,明显地感到自己的思想观念在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进。有两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鼓励:一本是《红楼梦》,另一本是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那时侯,也许是迫于学习的压力,也许是受到了一点《威风凛凛进行曲》的灵感,我一下子很渴望自由一一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天,甚至只给我一分钟,让我毫无顾忌地放声大叫:“啊一一”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了这个小小的想法,竟让我思考起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读书为了什么?物质条件吗?很多人都认为是这样,那我呢?我想,我宁肯舍弃一切物质条件,我不要像大人们一样被功名利禄所羁绊;我决定,我要按我的想法去生活,活在我自己的理想中。真实美好的时刻啊!但我仍小心翼翼,因为我不确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和合理。当读了《红楼梦》,不管是不是一厢情愿,我惊喜地感到,我和宝黛二人似乎有着共鸣之处。我,一个正在为将来优越的物质条件而苦读的学生;他们,被逼走仕途之路的叛逆者,同样的十五六岁,同样的爱和怨,喜和悲。我的这种想法至此便如一股激流从岩石中迸发而出。不论将来如何,至少它能奔腾一段日子。中考的那段日子令每个人难忘。几乎每时每刻,我都激励自己“抓紧时间”一一我像一头饿狼一样到处觅“食”。

  但是,当迷失在题海里时,一股更大的悲哀和困惑向我袭来:我这样读书到底有没有价值?中考和我的理想有多大关系吗?考完数学,对下来错了许多。我忐忑不安地迎着妈妈略带紧张的笑脸走过去。我尴尬地提着嘴角,勉强地笑着,笑着,眼泪却不听话地蹦了出来。晚上,我躺在床上。考砸了,这辈子似乎也就完了。我想一阵,哭一阵,枕头上湿了一大片。现实像白纸黑字般残酷地摆在眼前。我茫然。我想:现实,离理想有多远?我经历了现实后。会怎样?我,宝玉,黛玉,都还未经历过最残酷的现实:我呢,依靠着父母;他们呢,本身就居于“拂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至少我们从未脱离过相对富足的物质条件。也许只因为这样,我们才敢轻视它?对它不以为然?一个大问号油然升起:我们自认为“高出俗流”的想法是否天真、幼稚、荒唐、不堪一击?不知道。也不愿想。我似乎已身处矛盾的旋涡中。矛盾越加白热化,我稍一动就会下沉。

  也在那时,我翻开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当时我并不曾想到,里面的某一篇文章,会像一道白帆,把我从这旋涡中拉了上来。至今我常要回味的,是余秋雨写关于苏轼的那篇《苏东坡突围》。经历了“乌台诗狱"后,苏轼带着官场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走近黄州。黄州的残酷现实是:“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然而,他在这种现实中进行着自省。他无情地剥除了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它们曾给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一个完全的自我。如果说我们承认了苏轼的这种自省是一种成长和成熟,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宝黛的思想是幼稚的呢?如果苏轼因这场劫难经历了一次整体上的脱胎换骨,那么宝黛又何尝不是封建大家族中的新人类呢?

  如果苏轼在黄州的残酷中找到了自我,那么我们又为何怀疑和“确信”现实会打倒我们自己呢?是的,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我会在现实中遇到很多异己的人,异己的事,异己的思想,但我越来越相信,我能保护这还未遭到打击和扭曲的最理想的信念,我能把对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的这份执著、憧憬,保存、延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十五六岁的黛玉的悲叹。“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这是四十出头的苏轼的惆怅。他们站在相隔二三十年的山头上,遥相呼应:“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宋朝赤壁下的深深叹息;“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清初悼红轩里的孤独无告。他们隔着几百年的历史,结为知音。风过,潇湘馆中那片竹海似又传来了遥远的低吟。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小说人物有名有姓的有四百多个,许多人一看小说那么多人物,背景强大,关系复杂,就不敢看了。被这阵势吓倒了,加上文化、历史、诗歌、词曲、家具、陶瓷等等包罗万象的知识,就更是不敢阅读了。我爷爷就是如此,我说可以看看,他就摇摇头,说看不下去。其实,小说一写完,就定型了,不会再增加新的东西了。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看懂的。好比愚公移山,只要山不增加,坚持移山,总有一天山被移走。这时你就可以大声唱:好嗨哟!感觉身体已经被掏空,感觉人生达到了高潮,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读小说也是如此。看一遍不懂就看两遍,看两遍不懂就看三遍。这次着重看人物,下次着重看结构,第三次着重看故事。每读一遍,就有收获,时间久了,就成为行家了。如果我不看几遍,哪里那么快就写出来了。这就是个积累的过程。事情都是如此,开始做了,就成功了一半。

  小说中的老女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贾母,一个是刘姥姥。一个生于官宦之家,一个生于平民百姓之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在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贾母要求刘姥姥小住几日,顺带讲讲乡下的一些新鲜事情。刘姥姥第一次进来攀交情,得到了些小好处。而这次,是送来许多新鲜瓜果蔬菜,让老祖宗、祖宗、太太、小姐、姑娘们尝个鲜,瞧瞧刘姥姥多会说话。其实,刘姥姥这种互动是非常好的。人与人的交流就是如此,有时带点东西,顺便来看看人家,再说说好话,关系自然就渐渐提升上去了。这个人生启示就是,有机会就要争取,多到外面看看,多走动走动,不要老是呆在家里或是办公室里。而且去的地方、见的'人,要是比自己厉害的人,那样才有意义,也让自己得到较快的提升。向强者学习,永远是一条快速晋升之道。

  贾母这个大家长,举止、谈吐、言行让人欣赏。刘姥姥却是乡土气息浓厚,让人感觉接地气。大家对贾母这个人都是印象比较好的,虽然手中有权力,却不滥用权力。只要王熙凤之流不用阴谋诡计,贾母还是能秉公办理的。而且,大家对于这种有权力在威望的人,心中还是羡慕的。刘姥姥与贾母相比,就显得土气得多了。贾母在刘姥姥在大观园小住几日,更多是为了让大家笑笑,也就是说,把刘姥姥这个乡下人,当成一个笑话来看。大观园中的人,除了薛宝钗真正没有在心中鄙视过刘姥姥,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想法。特别是出身在官宦之家的妙玉,一个那么好的杯子,只要被刘姥姥用过一次,就要扔掉。王熙凤更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一直调戏戏弄刘姥姥。刘姥姥也愿意,能让大伙乐乐就好。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对这些打击早已习惯,甚至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已经达到了不要脸的境界。刘姥姥第一次来攀亲戚,不就是如此,没事都能说得有那么回事样,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大观园中的人,对刘姥姥虽然有取笑之意,但却并没有恶意。妙玉起初要扔掉刘姥姥用过的杯子,那是成化杯,放现在值好多钱,哪怕在清代也值不少银子。宝玉劝说了以后,妙玉还是把杯子送给了刘姥姥。刘姥姥要离开大观园时,许多人又是送银两,又是送衣裳,又是送小玩意的,都觉得是非常自然之事。让人的心里也暖暖的。其实,人们普遍更能同情弱者,帮助弱者。这个人生启示就是,人不要太强势,适当示弱有时效果会更好。

  刘姥姥给人最温暖的地方。当贾家没落了,多数人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树倒猢狲散。而刘姥姥却主动地寻到关押贾家人的监狱里,逐个探视。给钱给看守人,让看守人对他们好点。送吃的,送穿的给贾家人。特别是,当王熙凤跪下求刘姥姥去救贾巧姐时,刘姥姥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为了这个承诺,为了救贾巧姐,刘姥姥去了当时的南瞻部洲,那是一个很远的地方。结果,不让赎,说是钱不够。刘姥姥没法,只得给钱,求烟花巷巷主宽限时日,给她时间凑钱,不要在凑钱的阶段把巧姐再次卖出。而这次,刘姥姥可是卖房卖地,这对于庄稼人的刘姥姥来说,就是她全部的生活资产了。为了一个其实不相关的人,把自己全部生活资产都花完了,这笔人情可真是比天还大。有鉴于此,巧姐最后嫁给了刘姥姥的孙子板儿。让人觉得好人有好报,心理上也完全接受。刘姥姥本意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为了娶孙媳妇,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搭上了,这也值得。毕竟,巧姐可以说是贵族血统,时不时跟贵族血统攀上关系,你家基因也会有贵族血统,你也会有贵族气息。因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房子土地,虽然也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那都可以想办法再弄。所以,你看到刘姥姥的厉害之处了吧。在大家都能接受的情感范围之中,声情并茂,泪流雨下,把事情就给办好了。这种人你不佩服,你佩服谁去?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篇主角就是刘姥姥。

  作者能把贾母和刘姥姥都写得入木三分,是因为作者经历了大富大贵和清贫的生活。好比费孝通写《乡土中国》,能把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写得那么深入,书籍内容是他的一篇博士学术论文。因为费孝通是出生于城市,对城市的生活非常熟悉。而他又深入农村考查调研,有许多时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所以,对农村他也非常熟悉。对于我来说,我有农村的生活经历,所以农村我非常熟悉。而读书后,就在城市里扎根生活工作了,所以,对城市也熟悉了。这样,《乡土中国》这本书,我读起来就非常快,也非常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我十有八九都能立马领会,这需要生活体验。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今年暑假我读了许多书籍,有幽默无比的《淘气包马小跳》;有让我笑口常开的《笑猫日记》;有描写女孩心声的《假小子戴安》;还有情节感人的《红楼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对作者曹雪芹爷爷也是一样,我可以说,这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一本影响我们一生的书,书中的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踢毽子、跳长绳……。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就会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在《红楼梦》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就连最感人的也是林黛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读后感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读《红楼梦》来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宝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与众不同的特点。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一直喜欢《红楼梦》,从少年的不更事读到今天的不惑。老实说,并没有读通,读懂。

  很多网友直呼《红楼梦》读不下去,王蒙大吼:这是读书人的耻辱!

  听一听,就有了对双方的体惜和同情。

  我爱《红楼梦》,我读《红楼梦》,就觉得,王蒙把它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言过了。

  粗略喜欢《红》的人多,懂的太少。

  其实这很像生活。

  多年来,我一直浸淫在《红楼梦》中,朋友说,你成痴了,你把自己当成林黛玉了。我莞尔一笑,不想辩说。

  林黛玉九岁进京,死时充其量十七八岁。她死时,她的情怀已经定格,她不会再成长了。而我们,读着《红楼梦》, 一路成熟。

  假想林黛玉活下去,像普通女子一样结婚生子,像我们一样走到不惑,会是怎样的生命风景?

  我常常臆想连连,又常常摇头叹息。这样的想象,总弄得我泪水涟涟,心疼神伤。

  我的红楼梦,我的黛玉,一直在成长,成熟。

  解开脸上羞涩的面纱,执手一人的刹那,我就知道,黛玉那些春日葬花,月下赋诗的情怀该终结了。因为生活远比那把小巧的花锄沉重。

  我深深理解曹雪芹先生的心情,他怎么忍心将他的女神放到这烟熏火燎的岁月中来磨打?

  张爱玲喜欢红楼,是喜欢它的苍凉和败落。蒋勋喜欢红楼,却读出了人性中的温暖和慰藉。

  我喜欢蒋勋,我厌倦遗世独立。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并没有遗世独立的资质。

  可是我的心里,却根深蒂固地生长着特立的黛玉和爱玲。

  张爱玲活下来了,活得很老,很老。可是,在最好的年华里,她早就将自己萎谢了。

  一朵花的生命只有一季,萎谢了,就再也不会开放了。

  宝玉说,黛玉不是死去,她那样的人是不会死的,她是上天去做仙女了。

  是啊,黛玉是不会死的,张爱玲也不会死去。上天的好生之德,连蝼蚁都留情,何况是这样的两个人间精品。

  可是,这样的精品女子,上天却无力将她们在人间妥善安放。

  联想到早几天的王菲离婚,又和红楼靠上了。

  我说过,王菲是上天遣派到世间来历劫的`,那些浊世的男人只不过是她历劫的道具。她的去留,没有谁能做主,连她自己也不能。

  不懂的人又该笑了,这红楼和王菲隔得远啊。

  是啊,太远了。太虚幻境中,本来就没有一个能在俗世中存在下去的人。十二钗的结局无一美好,抨击的是制度,更多的是人性。

  就在红楼里,有才的,无才的,她们在生死之际,弥留之间,所受的心里煎熬必定是大相径庭。就是在她们活着的有限时日里,她们的生存质量也有天壤之别。当然,我所说的生存质量和物质毫无关系。再说宝玉,撇了德才兼备的宝姐姐,明艳不可方物的琴妹妹,径直走到了黛玉的身边,可见,才华不是女人的必备,但肯定是女人一道美丽的花边。就是香菱,也因为了那首“影自娟娟魄自寒”的咏月之诗打动了宝玉和钗黛的心,也赢得了后世无数读者的爱怜。才,是一道虚幻的花边,娱人耳目,但是,这东西耀目久了,人就会烦,会倦,就必须要用其他的东西来掩盖它的光芒。宝钗很聪明,她的忍辱修行的性格拯救了她。而黛玉,就必须死在自己任性的才华下。包括张爱玲,王菲。说得好像离题了,其实我知道我内心想说的主旨是什么。我常常思考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但是我很少和人交流这些想法。一是因为在世间,我总觉得,作为生命的个体,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很用不着将就别人来认同和理解。当然,能有知音的岁月是美好的。二来也是鲁迅先生当年那种懒懒的心态在作怪。世界如此,我能奈何?所以我将很多的问题搁在心里,从不和人说起。

  所以,我总是引黛玉和张爱玲为知音。她们给了我很多无从得到的人生经验和感受。所以也活到了张爱玲那样尴尬的岁月,纵使萎谢,但是生活还是得一日日向前。而我,竟也有了更要从容活下去的理由。因为,除了父母外,我居然还拥有了人世间另外的一个家 ,而这,是我作为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我却活得太感性,总是离人间成功的生命感受那么遥远。

  我仍然寂静而任性地在自己的空间里开放,我不能忍受萎谢得无声无息。于是,在这样一个静静的秋日的午后,我再次捧起了这本厚厚的《红楼梦》。房间里,熏香细细的烟雾在缭绕。窗台上,吊兰仍然不减当初的繁茂。夏天就这样悄悄过去,秋天来了。我也就将这本书刊订在秋天的叶笺上,慢慢品读。就这样一个人的时光,美得熟透。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中国的四大名著部部皆是精彩绝伦,可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红楼梦,说实话起初还因原著是古文发愁,便先看了一遍电视剧,大概捋清故事情节。然后看了书,便略知其中的一二。

  这个故事话说有点荒唐却深有趣味。开头还要从一个石头说起,俄见一僧一道在此石之下高谈阔论,听后便打动了凡心......他们携着这无缘补天的石头下凡历练,逢见了甄士隐。他结交并救济了寄居旁边葫芦庙的贾雨村。一日贾雨村拜访甄老爷,偶因丫鬟娇杏的一着错,便以为对自己有意。中秋,甄士隐在家中设宴与雨村兄喝酒助兴,得知贾雨村抱负后,便赠银送衣送他上京赴考。转天,雨村不辞而别。甄家仆人霍启带士隐的小女英莲看花灯时,不慎因要小解丢失了英莲。

  3月15日葫芦庙失火连并甄家一起烧毁。甄士隐带着家人寄居在岳父家中,因本是读书人,不会种田也颇受岳父冷遇,后来便出家了。贾雨村进京高中为向甄士隐报恩却不得,纳娇杏为妾。后惨遭开革便游历四海,经朋友推荐,教林如海的幼女林黛玉念书。一年后黛玉之母病逝。后又遇旧识冷子兴聊起贾府之况。正与离开之时,便有一人追来报喜。禀告贾雨村复员之事。因林如海写荐信之由,并让他护其女远赴金陵。黛玉便入荣府与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宝玉相见。宝黛两人似曾相识,宝玉并送黛玉颦颦二字,并因姐妹中只有自己有玉恼怒摔玉。转天,王夫人收到薛妹妹之子薛蟠杀人之事。

  被杀人名叫冯渊,因购被拐一女英莲而起。最初贾雨村本想明判却被门子劝阻,门子把利害关系告诉了他,随后依从门子之计判案。事后薛夫人带同其子薛蟠、其女薛宝钗暂居金陵贾府梨香院。黛玉入贾府后,与贾宝玉一起于贾母处抚养。一日,宝玉与黛玉斗气而出,入侄妇贾蓉之妻秦氏内室中歇息,于梦中游太虚幻境并获阅《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等判词,听《红楼梦》曲。梦中,警幻仙子授贾宝玉云雨之事,并许其妹可卿于贾宝玉,于是贾宝玉于梦中初试云雨。梦中次日,宝玉与可卿同游至“迷津”被夜叉海鬼拖拉,受惊,唤可卿呼救,室外宝玉大丫鬟袭人等忙入内安慰,秦氏十分诧异,因其乳名正是“可卿”。入室安慰宝玉的袭人发现宝玉梦遗,宝玉把梦中云雨之事相告并与袭人偷试云雨,从此袭人与宝玉更加亲密。

  一日,王熙凤的远亲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到贾府拉关系,时值风光的王熙凤还算慷慨地接济了刘姥姥,于此种下善因。贾府仆人周瑞之妻应薛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王熙凤、林黛玉等。周瑞之妻到王熙凤处时,王熙凤正值与其夫贾琏在房中嬉戏,宫花由王熙凤之陪嫁丫鬟平儿代为收下。周瑞之妻继而寻林黛玉,于宝玉房中得见,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表示不屑。次日,宝玉随王熙凤于宁国府会秦氏之弟秦钟,宝玉喜秦钟俊俏,相约同上贾府家塾中念书。回程时,得闻宁府老仆焦大酒后“爬灰”、“养小叔子”等骂语。宝玉到宝钗处探病,得知宝钗吃的是“冷香丸”,故身有奇香。

  宝钗要看宝玉降生时口含之玉,一旁宝钗之丫鬟莺儿看后,述宝钗所戴之金项圈与宝玉之玉相似,所刻之字可与玉配对,宝玉察看之后,发现所言不虚。黛玉也来探病,正巧撞见玉、钗二人亲密状。薛夫人留两人吃晚饭。适逢黛玉的小丫鬟雪雁冷天里听大丫鬟紫鹃吩咐送手炉来,黛玉便借此事,奚落宝玉依宝钗只吃暖酒。席毕,黛玉为宝玉整理衣冠后同回荣国府。宝玉酒醉,回去后怒砸茶杯。次日,秦钟正式拜会了荣国府众内眷,其父秦业也给塾师贾代儒封了钱礼,秦钟正式随宝玉入塾读书。宝玉准备入塾,袭人为他收拾妥当,叮嘱宝玉功课不必过于操劳。宝玉向家中长辈辞行之后,又独去向黛玉作辞,不辞宝钗。

  上学期间,宝玉与秦钟形影不离,引发不少风言风语。秦钟又因与“香怜”交好而引发贾家远亲金荣(贾璜之妻的`侄儿)争风吃醋,适逢代儒外出,其孙儿贾瑞处理不公,引发学堂内的一场大混战,最后以金荣被迫磕头道歉而告一段落。金荣虽然道歉,心里始终不服,回家后向其母抱怨,被其母劝住。金荣的母亲与贾璜之妻金氏谈及此事,金氏大怒,前去找秦可卿理论,却遇见贾珍之妻尤氏。闲谈中,尤氏先提起秦可卿的病,又说及秦钟在学堂里被人欺侮,金氏不敢再多言。贾珍之友冯紫英推荐的大夫张友士为秦可卿看病,并开出药方让秦氏服用。

  初次品读红楼梦,感触颇深,其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让人惋惜,这次的笔记也略有借鉴,毕竟初次读名著会有些难度,希望老师谅解,自己感受也融入其中,以后定会细读。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经羞于承认自己爱慕过你。

  读书时在外面兼职,办公室里,有一个很“娘炮”的男同事,说起话来捏着嗓子,走起路来风摆弱柳,人送外号“贾宝玉”。开始还只是背地里叫叫,后来发展到,只要该男同事一出现,众女就会用甜得发腻的声音叫他:“宝哥哥!”他倒是无所谓,“哎”的一声应得云淡风轻,我听在耳里,暗自捏起了一只小拳头,心里有个声音呼之欲出:宝哥哥,他也配!

  宝哥哥,曾经是这世上最温柔可亲的名字。在八十年代,一部电视剧《红楼梦》红遍街头巷尾,让这个名字从才子佳人的案头书中,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初次见到这个名字的主人,我还只有七岁。那时邻居家有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屏幕小小的,信号不太稳定时动不动就是满屏的雪花,就是在这台电视机中,我见到了你,还有林妹妹。在电视里,林妹妹老是和你怄气,动不动撂下你就走,你追在她身后,一叠声地直唤:“好妹妹,好妹妹,可别气坏了身子。”

  我那时太小,不懂林妹妹为何这般爱赌气,所以不喜欢她,认为她太小心眼了。但我还是爱看她和你生气的场景,只为了听那一句句“好妹妹”,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将妹妹叫得如此好听,那样温柔的声音,就算心肠再硬的人听了心里也会变得软绵绵的吧。难怪你再三惹林妹妹生气,她还是放不下你。

  偶尔你们也不吵架,有一次,桃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你坐在桃花树下的大石头上读书,这时林妹妹荷着花锄过来了,伴着你肩并肩坐下,一同默默地低头读书。春风吹得落英缤纷,桃花簌簌地落了你们一身,你们的脚下,是流水潺潺。电视机本来是黑白的,那一瞬间,我眼中的世界却忽然鲜活起来,流水是淡绿色的,桃花是粉红色的,你身上的蟒袍,是大红色的。

  在没有懂得什么叫做缠绵之前,我早已经领略过缠绵的滋味,从你和林妹妹的故事。

  七岁的我连“贾”字都不会写,只会翻来覆去在旧台历上写“假宝玉”三个字,惹得姑姑姑父一顿嗤笑。姑父问我是不是以后长大要嫁贾宝玉这样的男人,我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是的。我还只有七岁,已经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人,他会和你一样笑容永远温熙、声音永远温和,我生气的时候,他会饱含柔情地叫我一千句“好妹妹”。

  后来读了《红楼梦》的原著,我确定了你身上的衣服是大红色的,确定了你对林妹妹是一条心,确定了你如我想像中一样完美。不,还要完美。领略过你的柔情的人,不仅仅只有林妹妹,还包括大观园中众多的姐姐妹妹。知道袭人爱吃豆腐皮的包子,你就巴巴地为她留着。晴雯冬夜里穿着小衣起床,你忙不迭地为她暖手。

  你的温柔纯粹出于天性,即使是对素不相识的女孩子,你也毫不吝惜这份柔情。看着龄官在那画“蔷”字,你一片好心去提醒人家,却浑忘了自己也在淋雨。刘姥姥信口开河胡诌了一个什么穿红衫子的姑娘,你就信以为真,大老远地想去一瞻芳华。你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优雅,即使是在闹哄哄乱糟糟的酒宴上,你脱口唱出的竟然是《红豆曲》那样精致伤感的曲子。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的珍贵,在大多数人眼中,你只不过是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你为姐妹们操尽了心,姐妹们却笑你“无事忙”。幸好还有林妹妹懂你,所以只有她能和你共读《西厢》,只有她从不劝你热心功名。我相信黛玉临终之际并无遗恨,被你那样精美地爱过,这一生又怎称得上遗憾。

  成年后我喜欢的每个男人都像你,不管是张国荣还是段誉。我以为全世界的女人都和我一样,渴望被精美地爱着。我以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温柔是男人最重要的特质。后来我才发现,世界已经变了,变得如此强硬如此冷酷容不下半点柔情,姑娘们爱硬汉爱浪子爱小开唯独不爱侠骨柔肠了,这样的年代,难怪你要被人弃之如敝屣,“贾宝玉”三个字甚至被误读成娘娘腔。

  我一度也曾羞于提及自己深爱过你,这是一个盛产铿锵玫瑰的时代,连女人都修炼成了百炼钢,我又如何能够毫不脸红地承认自己只爱绕指柔?于是,我像个男人一样投奔于职场,像个男人一样蝇营狗苟狼奔豖突。我以为自己已经修炼得铜皮铁骨,可是,当我坐公交被五大三粗的硬汉们挤成一张纸时,当我工作上出了差错被男上司训斥得像一条狗时,当我和老公吵了架默默在床头抹眼泪时,我是多么怀念你。

  我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幻想着能嫁给你一样的男人,但是我多么渴望,遇见的男人们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你身上的温柔。也许他们也有温柔的时分,在情人面前,在热恋尚未冷却时,他们谁都比不上你,你的温柔与生俱来,从不更改。

  世上已无宝哥哥。

  如今遍地都是贾琏、焦大,却再也容不下一个优雅精致的灵魂。你这样的男子,注定只能生长在温柔富贵乡里。红楼选秀里不乏俊俏男儿,但只是空得一副好皮囊,没有人能演出你与生俱来的温柔。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纵然是春风十里,都不如你。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

  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

  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

  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

  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

  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读后感 篇15

  相比前面的元妃省亲一节,场面铺垫上的繁华奢侈,人物描写上的大体得度,事件上的热闹浩荡,这一节的铺叙就平和细小多了,回归到平常生活的琐碎杂乱来。既有宝玉和袭人之间介于主仆关系之外的感情描写,也有宝玉黛玉宝钗三者之间互联互斥的情愫纠纷,还有宝玉房中一干丫鬟与小厮的暧昧情事和不同嘴脸。

  大观园是一个大村落,人物众多,既有独立的生活圈子和生活习性,又有互相牵扯互相关联的人际来往和情感倾轧。这上到宝玉这样的一号人物和他身边的众多美女表面上的嬉笑打闹,和隐藏在各自心里的,因为不同的身份层次,不同的交往密度,不同的情愫分量而有着对宝玉不同的关注的程度和爱慕的深浅;下到不入流的宝玉的奴才茗烟的荒唐之淫,和一个不知道岁数,也不清楚名字的丫鬟行起“警幻所训之事”,被宝玉无意撞见。可见这么一个大园子,情感之事是何等的混乱与复杂,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红楼梦》为千古第一写情之巨著了。

  如此杂乱的情事,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就这一章节来说,总结一下,可以从袭人的痴情,宝玉的多情,黛玉的妒情简单叙之。

  袭人自是痴情。在《红楼梦》中,花袭人只是一个“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小人物,宝玉知其姓花,便从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中,取“花袭人”三字作其姓名。第五回中的诗句是这样写她的: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袭人对宝玉痴情,一点不为过。本来充其量她不过是一个大丫头,一个和宝玉有染的小女子,想要真正在众多身份高贵的小姐妙伶中占有宝玉,简直是痴人说梦。可她执着地爱着宝玉,呵护着宝玉,用她能最亲近宝玉的便利和固有的心计坚持着这份痴情。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当中,我比较喜欢这个角色,这种传统型的女性,谁娶上她都是福气。

  袭人胸襟宽阔,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比熙凤心毒手黑,张扬放纵;不比宝钗似神如仙,难下凡尘。袭人历来忠心耿耿,忠于主人决不打折扣。“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伏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第3回)。宝玉需要她,一时没见甚觉无聊,踏雪来袭人的家看她,袭人自是感动,“两眼微红,粉光融滑”。她的忠贞完全体现在对主人的照顾无微不至:她吩咐“你们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果子也不用摆,也不敢乱给东西吃”,且“将自己的`坐褥拿了铺在一个炕上,宝玉坐了,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然后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如此等等,无一处不刻画着她对宝玉的忠贞。

  袭人聪明至极也工于心计,工于心计也是出于她对宝玉的忠诚和保护,她就像一只老母鸡一样,时刻准备着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整个书中,她敬重贾母、王夫人、凤姐、薛姨妈,就连这些当权者的聪慧的下人,如鸳鸯、平儿等,都小心侍奉,尊敬逢迎,因而在贾府中口碑很好,也取得了较高的地位。这就是她看似无欲无为的聪明,虽不争而可取。具体到这一节上,袭人自幼见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且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自己每欲劝时,料不能听,今日可巧有赎身之论,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她知道宝玉情深的毛病,于是用终须要离开宝玉而嫁人的谎言来骗得宝玉为她担心,答应自己乖巧听话到最后听从她的约法三章。这些心计的运用就充分说明了袭人审时度势,善解人意,宁可自已委曲求全,顾全大局和深明义理。

  宝玉从来多情。对于女子,宝玉从来多情偏爱有加。无意中撞见茗烟与一不知名的丫鬟苟且之事,他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被他这样撞见羞事以后,羞的脸红耳赤,低首无言。宝玉就显得比丫鬟还着急,跺脚道:“还不快跑”。人跑以后,他又自作聪明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宝玉偏爱红色,去袭人家坐那么一会儿,就惦记着一穿红衣服的女子,待袭人回来还打听这女子是何人,境况如何,当得知将嫁人后,叹她非自家丫鬟,平白被袭人抢白一顿。两个素昧平生的女子尚且让他如此挂牵,就更别说对袭人离开一时的依赖,和特意留着糖蒸酥酪给她吃,还有后面被袭人骗将离去而为挽留她的百依百顺了。当然更有后面怕黛玉不喜欢活动而睡出病来,故意编故事哄她开心的而对黛玉的细致用心。有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处理人物的大小,处理事件的轻重上的面面俱到的能力,为了刻画一个人物性格上的鲜明特色,不厌其烦而舒缓有度地驾驭着自己的笔墨来描写它们。

  黛玉随处妒情。在大观园中,黛玉的聪明是无几人可比和不可否认的。她就是妒忌别人,有所语言和行动的话,也会做到有礼有据,不着刻痕,让你在迷茫之中不知不觉走进她的圈套里。她一直嫉恨着宝钗身上同样有块玉和宝玉贪婪她身上发出的“冷香”,正巧宝玉闻到从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从何而来,黛玉借机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还有后面的宝玉不解何为“暖香”,她就讽刺宝玉: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好一个伶牙俐齿的丫头,真如凤辣子那样刁钻的人也得服了她:真真这林丫头说出来的话,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如此的智慧和用心的语言和情节来描写黛玉独特的性格,我们能不佩服大师的写作功力吗?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红楼梦读后感08-12

《红楼梦》读后感08-12

《红楼梦》读后感08-12

红楼梦读后感08-12

《红楼梦》读后感08-12

《红楼梦》读后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