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8-20 15:35:30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锦集(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一系列件。总体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历史。

  读《红楼梦》,令人记忆最深刻的是“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与宝玉如此情投意合,但若不是黛玉这病,也许宝二奶奶便不会是宝钗。

  可惜两人痴痴念念,如此苦等了几年,却换来一场空,这便更让数多年轻人怀疑爱情,怕黛玉与宝玉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可当时封建社会是同意三房五妾的`,若黛玉不嫌弃,其实可以给宝玉做二房。但,也地黛玉对宝玉的痴情在被焚烧的手稿中已全化为灰烬了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诗,其实已经表明了《红楼梦》难以读懂,特别是宝黛两人的最后结果,更是让人难以琢磨啊!

  也许当你成家之时,也还未必能读懂“那一片痴心,却换来一场空”这一现象。

  为何这般痴心,苦等,换来的还是一场空?可在这其中不也曾尝到过甜头吗?未必定为一场空。

读《红楼梦》有感2

  在曹雪芹栩栩如生的笔下,有了潇洒不羁的贾宝玉,娇嫩柔弱的林黛玉,他们二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从而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满。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身体纤弱的'林黛玉来到荣国府,竟慢慢与顽劣多情的贾宝玉相恋,但由于王熙凤从中作梗,使用了调包计,让误以为娶得是黛玉的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也因伤心过度,吐血而亡,贾宝玉也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了空门。

  这是一个凄凉而又忧伤的故事,其中原因就是他们将生活想象的太过一帆风顺、太过美好浪漫,从而让他们经不起考验,因为生活不是只有浪漫,它也充满了很多的磨砺,浪漫美好最终也会被消磨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就是由于林黛玉将生活想象的太过简单,从而受不了打击,含怨离去。

  但唯一可以值得庆幸的,就是他们还有着一段美丽的回忆,尽管很短暂细小,但却可以深入人心。他们既能相遇,就代表他们是有缘的,但他们依然没能成为这幸福的应运者,反而变成了这轮回之中的局外人……

  《红楼梦》到底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委婉的爱情,任谁都不好改变。即使宝钗再伤痛;袭人再怨恨;金钏再痛楚,可她们终究还是这部戏的匆匆过路人……

读《红楼梦》有感3

  贾政的行为与此刻的一些父亲十分相似。他们对自我的儿女总抱着极高的期望,刻意坚持着距离。若儿女行为更好些,他们不用直接的赞赏,而是用倾向于讽刺的`表扬,让人听了也不舒服。也许他们是为了让儿女不致松懈,却浑然不知已伤人心。其次,也许是被家人肯定吧,他们摆出的是类似于上位者的姿态,做事喜欢独断专横,决定的事不容更改,仿佛如此即可体现自我的威严。我不知这有什么意义,也许是为了证明自我有一种支撑家庭的本事即便如此,这种为父的态度和行为都难以让孩子理解。

  所以我期望所有的父亲都能够放下自我的架子,直接坦白地与儿女交流。高高在上的严肃并不会增进情感,反会成为沟通的障碍。仅有亲切和蔼的父亲形象才是更为深入人心的。

读《红楼梦》有感4

  一段缠绵的情缘,两眼流不尽的泪水,三人生死纠葛的爱恨情仇……

  初遇时,那句,"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一眼,她入了他的眸,他也入了她的心。此后,她流泪是为他,他疯魔也是为她。没人知道,他曾是神瑛侍者,她曾是一枚绛珠草,木石前盟,是他们的缘,亦是他们的劫。

  神瑛侍者带着五彩石来到繁华红尘,而绛珠草为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追随侍者而去,许愿以一生的'泪水来报答。她确是留了一辈子的泪水,耗尽了心神,最后郁郁而终。

  神瑛侍者入世,衔玉而生,故名宝玉,一年后,姑苏林黛玉出生,她就是绛珠仙子。在贾敏去世,林如海逐年老去的情况下,为了黛玉有人陪伴,教导,林父将黛玉送去贾府,黛玉与宝玉纠缠一生的命运便就此开始了。

  宝玉与黛玉相识相知,他们兴趣相投,在封建制度,森严等级下,他们都有着与世不容的逆骨。他们的相恋同所有的恋爱相似,甜蜜而又酸涩。他们矛盾过,黛玉曾因争吵误会剪碎了赠予宝玉的香囊;他们契合过,黛玉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了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残忍,宝玉亦有感而发,悲恸大哭;他们思念过,当宝玉失玉,神智迷失时,误以为黛玉将要归家,他的泪水里,是最真挚的情;他们痛苦过,当黛玉病重,为宝玉的消息病况疏好疏坏,而彼时正神志不清的宝玉,因将要娶黛玉为妻而有了一丝清明。两个痴儿,为彼此倾心,为彼此伤神,谁又知这只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姻缘。

  金玉良缘,本是两个人的幸福,这里,却是三个人的悲剧。黛玉魂归离恨,宝玉看破红尘出家,而宝钗,一人独守半生寂寞。黛玉清高淡泊,悟性极高;宝玉天资聪颖,多情而又痴情;宝钗曾有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都有绝世的才情,可惜在腐朽且日渐衰落的大观园的禁锢下,他们的人生走向了遗憾,走向了生离死别的结局

  我仿若还能看见黛玉泯唇一笑间的风情,还能听见那委婉哀怨的葬花吟,我感受到了宝玉与姐妹嬉闹时的愉悦,体会到宝玉出家时四大皆空,茫然若失的心痛,我眼前还有宝钗妩媚秀丽的身姿在浮现,耳边仍有她半生孤寂的叹息在回响……

  曲终人散,唯留一杯清茶,淡淡品,似有余韵……

读《红楼梦》有感5

  在《红楼梦》第十三章——《秋爽斋结海棠诗社》中,我明白了大观园中各姐妹平日里都喜欢写诗作乐,看见一些新奇的东西就忍不住吟诗。可是从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这三首诗中,我又能够明白林黛玉并不只是一个喜欢哭泣的`女孩,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这使我有点佩服她聪明过人。

  在本书第十六章——《慧紫鹃试探宝玉情》中我明白了聪明的紫鹃想让黛玉和宝玉的这门婚事早办成,就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用一句假话去试探宝玉。宝玉却将假话信以为真,就很悲痛。看来,我预料的没错——宝玉对黛玉的情是真心的,没有半点假意。

  宝玉这种纯真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看了后,我十分激动,不知不觉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忘怀。

读《红楼梦》有感6

  暑假里我拜读了许多书:《红楼梦》《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但其中我还是最喜欢读了《红楼梦》。

  因为它的故事情节生动描述出主人公的长相,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荣国府的兴衰,我以后再我的文章里也要用到这些描述手法。

  我喜欢文章的故事情节,更喜欢故事中的人物。比如:爱生气的林黛玉,内心宽广的贾宝玉,爱出主意的凤姐和贫穷的刘姥姥……

  我把书里的资料总结出了一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主要表达的`意思是荣国府的强大到最终的衰败。

  我最喜欢读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7

  偶然翻开《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来来回回,隐约听到娇弱的喘息声,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丝憔悴却依然迷人。她落泪是因为她难过。只有放纵的哭过,笑容才会更灿烂。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泪光。

  常有人说黛玉“小气”甚至“心胸狭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以至于失了分寸,我认为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所以,在她心情不好的'某个瞬间,她就像走丢的小孩没有了分寸。而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只会被她狠狠的驳回,却是无心的。不是因为不能接受宝玉的问候,而是太难受。于是她只能用诗来发泄她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每当读到她的诗时,总有沁人肺腑的感觉。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犹如一把锋利的好刀刃,深深地插入了读者心中,让人有种窒息的幻觉,只觉得无形中让人掐住了喉咙,挥之不去的伤感。只能极不情愿的放下书,慢慢地让人平静下来。记得她的《素花吟》:“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犹如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成 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的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却笑着喊:“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我合上书,想要把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读《红楼梦》有感8

  微雨,清扫如梦的浮尘;艳阳,稀释淅沥的雨雾;云层,掠过空灵的雁影。一切的一切,都在若梦如烟的幻境中消逝……

  小雨,缠绵地下着,洒过青翠的竹叶,幽幽地竹香透窗而入,只身坐在窗前,膝间摊开一本《红楼梦》静然看着窗外的风,窗外的雨,不由地忆起作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苦涩,不由地忆起林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哽咽,不由地忆起……

  她,才情无双的小家碧玉,他,痴情善感的大家公子,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上一世,她是一株仙草,他是绛珠仙子,他每日为她浇水,她想来世,以泪报答他的恩情;这一世,她,失去了父母双亲,只能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弱多病的她却在这封建大家族的冷漠之中步步小心,步步谨慎,此刻的我真想向天质问,为何,为何要这般待她,她已经如此悲痛了……

  窗外,无边的细雨,变成了,如注的大雨,或许这是林黛玉委屈、怨恨的泪罢……母亲进了房,替我关上了窗,点亮了灯,橘黄色的灯光柔和地照在了我的脸上,却不知,脸上何时多出了两行的清泪……

  黛玉在听闻他要大婚的消息后,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在他大婚的'那一天,她咬紧了牙关,狠下心撕碎了这些年来,他和她之间所有的书信,撕不碎的,就用火焚成了灰,一了百了,黛玉啊,你可知道,当你对鹦哥说出,你的身子好歹是干净的,教他把给你给送回去时,我的泪已经滂沱而下,心情不能平复,久久的,久久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她的悲痛,他不会懂,风雨过后,不会再有彩虹……

读《红楼梦》有感9

  在老师与家长的支持下,我走到了人民书店门前,经过反复的斟酌后,我买下了我手中的这本《红楼梦》。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后,我感悟颇深。

  《红楼梦》这本书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只能是暗自落泪,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我对她真是又爱又恨哪!爱她那学富五车的才能,爱她那乖巧美貌,恨她那不开朗的性格,恨她那总是暗自落泪的自卑心理。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轻阖双目,默默地想:这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啊!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对相爱的青年男女的摧残,想到当代人要感恩新社会,期待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读《红楼梦》有感10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迷离虚罔间,清人曹雪芹作了一个梦。梦里,

  有个叫做“大观园”的女儿国,是清白女儿的 伊甸园。温柔的女儿,多情的女儿,善良的女 儿,聪慧的女儿,俱婷婷地立在这里,欢喜着,忧愁着,抚掌而笑,默默垂泪。

  黛玉跟着进士贾雨村读书,会识字断章,娇怯羸弱的身子隐不住逼人的才气和多情。进了大观园,这一切都自然地显现了出来。自是立着,便是一番别样娇美,及见了别样风流的宝玉,竟都有一种宛若隔世而相识的感觉。猛然,宝玉看着她:“可也有玉没有?”黛玉有些疑惑,却也乖顺地摇摇头。不料这竟引来痴狂的宝玉摔了被视为命根的佩玉。夜阑人静,黛玉暗自垂泪。冥冥中,她找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这个人。注定,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是要给他的。

  黛玉是平凡的,亦是不俗的。周身是纯然的灵气,宝玉引其为唯一的知己。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两个情趣相投的人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静静地爱着,单纯地以为一切都可以如此这般地平静下去。即便有“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的忧虑,也只当是有生之年,知己长相伴了。葬花的林妹妹,咏月的林妹妹,抹泪的林妹妹,俱在宝玉的心里了。那样的善良、多情,尤其是别样的纯净和灵气——在宝玉心中,她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她的爱耍小性子,他都体谅了,包容了。

  可是这样的一段情,经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平静的生活里加入了一个怀着“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宝黛一段情便风波不定。宝钗的深明大义、恪守礼制,都是林黛玉所不及的。又由于黛玉终日抱病,贾母断是再疼她,也不愿让宝玉娶了她。爱谁,宝玉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娶谁,却由不得他作主。便纵一个想得心力交瘁,一个哭得柔肠寸断,也只被当作少年无知而已。

  任云淡如许,玉色凄凄,都只为风月情浓。举案齐眉,胸意难平。宝黛相爱着,爱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是世事并非他们所能把握的。作为一个名门旺户,事事都须循着礼制。身居内苑,初涉世事的他们都未尝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使自己爱着,贾母宠着,却不料宝玉命中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流散”。泪淹没了誓盟。

  黛玉的一生都是在梦里的,正如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失父丧母,孤苦伶仃的黛玉在贾府找到亲人,找到知己。她把自己的一切感情,一切的眼泪,都洒在了这里。

  潇湘妃子的多才是大观园里人尽皆知的。满身的凄苦,满心的惆怅,却只念些“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竟应了自己一句“是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痴痴的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欢喜万分地急着搬离了怡红院,坐立不安,只待新娘的到来。张灯结彩,喜气非常。

  但他满脸堆笑,揭开新娘红盖头的那一刻,却不知朝思暮想一心期盼的林妹妹竟在凄清冷静的`潇湘馆“香魂一缕随风散”。她的泪确是为他流尽了:“宝玉,你好……”言未尽,命先绝。

  宝玉说,“我有一颗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还我肚子里头。”他没有等到林妹妹,因此便没有那颗心了。

  前前后后,大观园的女儿们,连同宝玉,都四散了。远嫁的探春,出家的惜春,跳井的金钏,自缢的鸳鸯,触壁的司棋,被劫的妙玉……失了凡心的宝玉则“俗缘已毕”,顿悟出家。他做到了对林妹妹唯一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只苦了宝钗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独守空闺,一生无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人俱散,梦已了。往后多少的故事,皆与这些梦中的人无甚关联。有温柔的,善良的,多情的,都化成一抔土,一缕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读《红楼梦》有感11

  《红楼梦》是一部佛经。它就像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出我们的喜怒哀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心事。

  我们可以在其中不断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哀伤,甚至在最悲伤最茫然的时候,它就如同佛经一样,会给予你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当头棒喝。

  父亲的去世让我对生死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也有了更大的困惑。面对生死,尤其是亲人的.去世,很多事情是无法想通,也想不通的。

  心里有很多东西都交杂在一起,悲伤的、无措的、茫然的、不愿相信的,就像身处在两个时空的交界一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内,都会有这种交界的感觉,在“人还在”和“人不在”的两个世界间游移。

  理智会告诉你“人不在了”,可感情会告诉你“人还在”;自己相处的时候会觉得“人还在”,可是身边不断安慰你的人却分分明明在说“人不在了”。

  我想亲人去世的时候,人大概都会有一段时间处在这种交界中吧。

读《红楼梦》有感12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 ,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 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读《红楼梦》有感13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位女子,自幼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姊妹,身世如浮萍,美貌若凤仙(好女儿花),待人平静和气,与人为善,处事心中持平,从容不迫,虽然出身卑微,但是赢得贾府上下敬重。要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完美女性,平儿可以享此殊荣了。

  虽然通篇并没有对于平儿相貌的正面描写,但是作者擅长侧面描写,使平儿之美跃然纸上。刘姥姥初进荣府,见“平儿遍身绩罗,插金带银,花容月貌的”(第六回),竟把平儿误以为是凤姐。宝玉评价:“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第四十四回)。 李纨尤为怜爱平儿,赞平儿“这么个好体面模样”。更值得注意的是,尤二姐事先听兴儿介绍过平儿,文中这样描写,她初见平儿时,“见他打扮不俗,举止品貌不凡,料定是平儿”(第六十八回)。这四处侧笔描述,已经将平儿之“俏”、之“清俊”烘托出来,具有一种令人想象不已的朦胧美。

  她身处琏凤之间,一边是机关算尽的王熙凤的陪房丫头、心腹之人,一边又是浪荡公子贾琏的小妾,在贾府上下,恐怕她的角色是最难的。但是这位深谙中庸之道的平儿姑娘就像一道屏风,为两位主子各自保守秘密,并做得游刃有余。在拾到与贾琏私通的多姑娘的一绺头发时,只是“软语戏贾琏”。自然不会到凤姐儿那告发,选择了息事宁人。不过却因此抓住了贾琏的把柄,让贾琏不敢太放肆,可谓一箭双雕了。而她对王熙凤心无旁念,忠心事主,如同一位高级生活秘书,处处为奶奶着想,事事料理得井井有条,又从不越权行事。平儿名份上虽是贾琏的妾,但实际上从不与凤姐争风吃醋,不骄不妒,把奴仆兼妾室的身份担当得极为稳妥。在待人接物、行权处事诸方面,不待凤姐出口授意,平儿便能掂量轻重、知所进退。比方她知道凤姐与可卿素日亲密,便作主给可卿之弟秦钟备了格外丰厚的见面礼;她深知凤姐与贾琏同床异梦、私攒体己,当旺儿来送利银之际,便巧妙地为凤姐掩饰,不使贾琏察知。难怪李纨说她:“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

  平儿姑娘又仿佛是一架天平,总是尽量平衡着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并且这种协调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她在凤姐儿小产,李纨、贾探春、薛宝钗“主政时期,是作为凤姐的`代表协助三位主子参与荣府事物的管理。但她深知自己只是个丫鬟,地位无法和这些奶奶小姐相比,所以给自己做了合适的定位:一方面作为凤姐儿的联络员在凤姐儿与主子们之间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全力支持贾探春的改革措施,树立探春的权威,压服对探春不满的丫鬟婆子们。平儿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她也深得探春的尊重。贾探春是最心高气傲的一个人,一般人她是看不上眼的,但她却视平儿为知己。在得知平儿和宝玉一天生日后,便张罗起为平儿凑份子过生日,一个丫鬟能得到如此礼遇也是绝无仅有了。怪不得连宝钗都摸着她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

  而平儿姑娘最为人称道的是心地善良,宽以待人。她的宗旨是:以和为贵,息事宁人。她两次接待并周济刘姥姥,为邢岫烟送寒衣,并把这个好名声让给了凤姐。一句“仔细打疼了奶奶的手”,熄灭了凤姐的心中的怒火,又巧妙地救了小丫头。在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平儿在一次洗手时丢失了自己佩戴的虾须镯,后来得知是宝玉的丫鬟坠儿偷去了,平儿深知如果把真相公布出来,恐怕这园子就不得安生了,而且于宝玉和其他丫鬟的面子上也不好看。因此还是选择了一种更稳妥和务实的做法。把坠儿偷镯的事只告诉了麝月,让宝玉小心提防。这样的做法不仅保护了坠儿和众丫鬟,也保护了平日和丫鬟们亲如一家的宝玉,也难怪宝玉要对此感动不已了。第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做法,告诫了彩云,给了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凤姐儿得知后还打算严惩茯苓霜的偷盗者,这时还是平儿站出来说好话,劝凤姐:“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才让凤姐打消了念头,无形中又保护了一批人,稳定了大局。作者通过贾琏的小厮兴儿之口高度评价平儿:“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做些个好事。”

  最让人感动的是平儿对待尤二姐的事上,尽管她为尽奴仆的职责,告诉了凤姐儿贾琏在外偷腥的事。但在凤姐接尤二姐进荣府,紧接着又对尤二姐疯狂迫害后,平儿便深悔自己当初的做法。所有的人都对尤二姐避之不及,只有平儿对她悉心照料,让尤二姐感受到了这个地狱一般的地方也有一丝温暖存在。在尤二姐吞金自尽,贾琏又无钱安葬之时,又是平儿偷出了二百两银子才使尤二姐入土为安。这是个多么侠肝义胆的女子!

  第七十一回,尤氏到荣府来,知道妹妹在荣府多承平儿的照料,因此不免感慨,对平儿说:“好丫头,你这么个好心人,难为在这里熬。”这时“平儿把眼圈一红,忙拿话岔过去了。”可怜娇俏平儿在贾府中为经营生存之道付出多少隐忍与血泪,虽然性情平和、平静,终究是处处为他人作嫁衣裳;虽然平儿连判词都没有,但是难掩她身上人性的光芒!

  贾府大厦已倾,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在王熙凤死后,平儿的结局恐怕也是一个惨淡的收场。87版《红楼梦》结尾,说平儿被平安州一位富户买了去,呜呼,但愿完美的平儿姑娘有个好的结局!

读《红楼梦》有感14

  觅入红楼的辛酸,融进太虚的真假,探破风月宝鉴的无奈,泪感木石前盟的真情。愤慨金玉良缘的诛心,力受曹先生的茫然。似苍穹无怜悯,恶毒地演上两位情钟人的痛苦与绝望,一个家族的甘辛与兴亡。

  书中人物对风月的沉沦与迷陷,痴情与惘怅,终未了,命还早。风月宝鉴神现,道出多少人悲剧的迷恋,徘徊于情与命的抉择。择命保全万境,只是丢下了最不愿撒手的夙愿与挂怀。择情,故然了解一厢情愿,只是豁了命,即是舍了情。正照风月鉴,一美人即让人神魂颠倒。照反面,一骷髅,恐吓反是镇魂之宝,让己从迷魂圈中逃出,此物无它用,只警世人莫妄动风月之情,否则跌入深渊百般不得一现。看此书亦当从背面看,虽不明全意,倒有三分解了。

  飘飘然乘云步入太虚幻境,却见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等字眼,逐令人缱绻难舍,含英品悟,一丝潸潸的泪挤满了眼眶。木石前盟,乃黛玉与宝玉前世之会,绛珠下界赴约,还泪以报灌溉之恩,本欲为眷属,无奈金玉良缘的`强迫使其心绞。看似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让多情者心夹杂,紊乱。曹先生更是借此叹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活人世许多年”的惭愧。更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社会的痛恨咒骂,以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压迫,更兼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太虚幻境融入梦,述尽尘寰多许愁。多情人心述衷情,倾情意女锁阁楼。高浪腾卷一厢愿,为寻此愿踏小舟,木石前盟终不忘,金玉良缘淙淙忧。风月宝鉴怜正照,赔了性命失情柔。何苦生至官宦家,日日琐事眉头皱。潋滟天光凝万物,多番滋味聚心头,宝玉无可补苍天,绛珠多感情万种。封建力催人憔悴,先生欲向天阙走。普及众生捐国力,奈何此路终甚陡。抱恨著此红楼梦,辛酸泪缀眉头皱。

读《红楼梦》有感15

  今天我再一次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与书里其中一位主角王熙凤亲密接触,让我真正品味到一个人怎样做人,才能被别人所尊敬;一个人挖空心思算计别人,但最后却落到被后人所耻笑,我的灵魂也深深地受到了震撼。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缩影,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主线,以荣宁二府的盛极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成了一个有序的网状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广阔又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腐朽生活画卷。

  《红楼梦》中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不同人物有着不同命运,活灵活现,其中王熙凤给我的印象最深。她与别人不同,在她的身上有着两面性,她擅长用“借剑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之计,挑唆秋桐与尤二姐互斗,自己却展现出大度的.一面,退居其外,最后是二人双双去世。这显示出,王熙凤足智多谋,有策略,有心计,在处理大小事务时,井然有序,圆滑应对,深得长辈喜爱,也难怪伟人毛主席曾称赞她有战略头脑。但是在施展策略与心计时,我认为还是要按道德行事,不能勾心斗角,挑拨离间,为人要有诚意,要懂得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才是错的,光明磊落,光明正大地做人,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这句话正印证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不会亏待一个人,也不会过多地奖赏一个人。

  虽然王熙凤十分阴险狡诈,但是说实话她的聪明才干却让我佩服。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脑中同样蕴藏着令人钦佩的策略与心计。不是吗?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已率兵前往阳平,可阳平的大部分士兵都已出去打仗,只留下了五六百人,于是他就在情急之下,让士兵在城门口排好两路纵队,而他坐在城楼上,弹起了古琴,沉着冷静,琴声不乱。两个小童在他身旁站好,城门打开。司马懿到达之后,看见了这一场景,怀疑孔明肯定在城内布下了陷阱,立刻调转马头,回魏国去了。诸葛亮就是利用司马懿疑心病很重的这一缺点,布下“空城计”,救了阳平。可后人却对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那是因为他的策略与心计上闪烁着善良的金光。

  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个是为了顾全大局,虽然两者都十分聪明能干,虽然两者都是有策略与心计的人,虽然……尽管有一万个相同点,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善良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好处,多少快乐,善良的策略与心计能给多少人带来温暖,既然有这么多的益处,我们这些小学生就要从中吸取营养,给王熙凤的策略与心计穿上“善良”的外衣,然后移植到自己脑中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6-14

读红楼梦有感06-27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11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8-11

[精选]读《红楼梦》有感07-30

读红楼梦的有感11-06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6-18

【精选】读《红楼梦》有感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