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8-20 11:53:08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常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刚开始翻阅前,我认为《红楼梦》这本书会全是文言文和生僻字,没有多少的可读性,但是当我认真的捧起来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原来《红楼梦》是一本十分精彩、内容很丰富的书,并不像我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枯燥无味。

  《红楼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一些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及场景描写。例如:尤三姐自刎;王熙凤的性格和音容笑貌;林黛玉的满腹诗书才气,书里讲了许许多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对了,还有宝玉与四美钓鱼,还有那大观园里的各种休闲的.法子和欢乐的笑声,我都有点儿向往他们那时的生活了。

  当我把整本书都看完后,再从头来回顾自己的笔记,不由得为自己感到些自豪!从这一百二十回的故事里,我抄录了不少自己很喜欢的诗词,还背下了一首“葬花吟”,因为有不少文言文和生僻字不认识,所以常常需要翻看字典查找释义,当时还觉得颇有些麻烦,但架不住书里这些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故事,于是边读边做笔记,现在回顾起来,禁不住要为自己暑假里坚持了阅读,读到了这本好书鼓掌!

  我合上这本名著时就想着,以后要继续多多阅读名著,即使古文有些难懂,但是能够让我在感受许多精彩故事的同时,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而且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的文学知识噢。

读《红楼梦》有感2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或许便是小说拉开前的缩影。《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第一回的回目。假如没有兴趣读完全部,会不会以为甄士隐与贾雨村便是书中的主角?哪有什么贾宝玉的影子啊。这回小说,没有说到贾府的故事,只有一个梦,甄士隐的一个梦。一个神话故事引发的引子,在姑苏阊门十里街人情巷葫芦庙旁展开。

  这位甄士隐老先生算是当地望族,家中人不多,老两口只养了一个女儿。家中有一些佣人使唤。老先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梦见了神秘的一僧一道,带着一块刻满了字的“通灵宝玉”,他请求看看,只看到了通灵宝玉四个字,更多的字却是一个没有看到便跟着僧道两人到了太虚幻境牌坊前。那块玉被讨要回去。他想跟进幻境,被响声惊醒,依旧还是热热时光。这梦很有想象力,是真的吗?

  被惊醒了的甄士隐,转脸看到奶妈抱着他的女儿,粉妆玉琢的小英莲。这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孩子。自己抱过来了。正好这时又过来一僧一道。他那个浪漫的梦,被惊醒时忘掉了大半。这时候好像第一次遇到僧道。僧,癞头跣脚;道,跛足蓬头。假如谁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僧道,肯定不会多看一眼。和尚看甄士隐抱着孩子,居然大哭起来:“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这样的疯话,又有谁愿意听?甄士隐,书中说将真事隐去之意。这个下午发生在甄士隐身上的事儿,哪一件是真的?

  后来,甄士隐还有更多的意想不到不得不接受。转年到了正月十五,家人带着孩子出去看灯,不曾想将孩子丢了。家人逃走了,留下甄士隐夫妇每日痛苦。又过了两个月,隔壁葫芦庙炸贡品,居然失火。大火烧掉了甄士隐的所有家产,两口子无奈投奔岳父母。那个名叫封肃的老丈人,可能是风俗所致,对女儿女婿不甚好。他甚至半抢半骗地掠去了女婿家变卖田产的银子。真是人情纸薄!

  伤心失意的甄士隐,眼看活不长了。某天,他一个人拄着拐杖闲溜达,竟然又看到一个跛足道人。那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不是好,就是了”的言词。这段话到是合了万念俱灰的甄士隐的心境。甄士隐与跛足道人对上了话,还自告奋勇地为那些“好、了”作注。注解完毕,跟着跛足道人扬长而去。

  这是甄士隐的故事,真事隐去的故事。甄士隐走了,甄家娘子只得在娘家苦熬岁月。新任太爷上任了。这位太爷名叫贾雨村,曾经潦倒地寄住在葫芦庙里被甄士隐救助过。贾雨村一表人才,不同于甄士隐的老迈年高。他心怀大志苦于没有银子。甄士隐的帮助,给了他龙回大海鸟飞天空的机会。如今,贾雨村回来了。而贾雨村再没有机会报答他的恩人甄士隐。贾雨村的表演,明明是世相,放在今天同样有市场。作者偏偏说是假语村言。

  甄士隐的退场与贾雨村的登场,可见得真,真的很难。唯有假,才能活跃,才能步步高升!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两个人的故事。后面徐徐拉开的大幕,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是真还是假?

读《红楼梦》有感3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只是一首红楼,读罢口齿沁芳;竟是一曲红楼,看毕其乐无穷。歌尽了帘外海棠,锦屏鸳鸯,也画绝了穷困潦倒,岁月沧桑。铺开人世的画卷,可我却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初读红楼,只是七岁的小不点儿,才读几回,便觉有趣:“青埂峰在哪儿呢?我若去了,会不会捡到补天石?三生石畔真的有绛珠仙草……”之纠结于宝黛钗三人的微妙关系,甚至还着急于黛玉的“柔弱”、“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但大体还是看不懂的,满纸的“贾这贾那,”眼花缭乱的名字,听不懂的弦外之音……却让我隐隐觉得好玩,比什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有趣多了。

  一本红楼,几缕芬芳,乐在其中,乐在“稀奇古怪”的.词句中。

  又饮红楼,便是十岁的少先队员,是从妈妈在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评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起了兴致,诸如“甄士隐”实为“真事隐”,“霍启”实为“祸起”等等。还有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便是黛玉与宝玉……一瞬间,我觉得这书其乐无穷又其妙无穷。我反复再度,可她就像解不开的九连环,非得黛玉的柔荑来“点石成金”,可我没有黛玉的机敏,自是不懂,可总是快乐的,毕竟只有解那解不开的九连环才其乐无穷。

  一曲红楼,几多玄妙,乐在其中,乐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

  再品红楼,已是十三岁的清雅少年,那日,我正热情洋溢地大声朗诵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妈妈却笑我:“这写尽红尘的诗,你竟读得慷慨激昂,服了你了。”我大惑,何为“写尽红尘?”带着问题,我再次被这红楼灌得酩酊大醉。可是“酒入欢肠千杯不醉”我继续“畅饮”,闭关修。终于,在脂砚斋老先生的帮助下稍有起色:“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空。”世间不过是一场空,起起落落,谁盛谁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初心未改,是否问心无愧。于是我带着浑身“酒气”,出关云游,手上一坛坛酒罐子,装满了快乐。

  一梦红楼,几许兴亡,乐在其中,乐在“起落无常的红尘”中。

  红楼一梦梦难终,字含冷香乐满舟。我载舟飘去,载满欢乐,乐在其中,在红楼难以言喻的玄妙中。

  我载舟,继续远游,在一卷红楼中,乐而忘归。

读《红楼梦》有感4

  今天我再一次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与书里其中一位主角王熙凤亲密接触,让我真正品味到一个人怎样做人,才能被别人所尊敬;一个人挖空心思算计别人,但最后却落到被后人所耻笑,我的灵魂也深深地受到了震撼。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缩影,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主线,以荣宁二府的盛极而衰的过程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成了一个有序的网状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广阔又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腐朽生活画卷。

  《红楼梦》中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不同人物有着不同命运,活灵活现,其中王熙凤给我的印象最深。她与别人不同,在她的身上有着两面性,她擅长用“借剑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之计,挑唆秋桐与尤二姐互斗,自己却展现出大度的一面,退居其外,最后是二人双双去世。这显示出,王熙凤足智多谋,有策略,有心计,在处理大小事务时,井然有序,圆滑应对,深得长辈喜爱,也难怪伟人毛主席曾称赞她有战略头脑。但是在施展策略与心计时,我认为还是要按道德行事,不能勾心斗角,挑拨离间,为人要有诚意,要懂得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才是错的,光明磊落,光明正大地做人,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这句话正印证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不会亏待一个人,也不会过多地奖赏一个人。

  虽然王熙凤十分阴险狡诈,但是说实话她的聪明才干却让我佩服。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脑中同样蕴藏着令人钦佩的策略与心计。不是吗?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已率兵前往阳平,可阳平的大部分士兵都已出去打仗,只留下了五六百人,于是他就在情急之下,让士兵在城门口排好两路纵队,而他坐在城楼上,弹起了古琴,沉着冷静,琴声不乱。两个小童在他身旁站好,城门打开。司马懿到达之后,看见了这一场景,怀疑孔明肯定在城内布下了陷阱,立刻调转马头,回魏国去了。诸葛亮就是利用司马懿疑心病很重的这一缺点,布下“空城计”,救了阳平。可后人却对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那是因为他的策略与心计上闪烁着善良的金光。

  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个是为了顾全大局,虽然两者都十分聪明能干,虽然两者都是有策略与心计的人,虽然……尽管有一万个相同点,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善良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好处,多少快乐,善良的策略与心计能给多少人带来温暖,既然有这么多的益处,我们这些小学生就要从中吸取营养,给王熙凤的策略与心计穿上“善良”的外衣,然后移植到自己脑中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读《红楼梦》有感5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红楼梦》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古典小说,它书写了无数书中人的悲剧?它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的过程,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只有她——林黛玉。林清玄说过:“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尽的苍穹。宝玉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让宝黛从一开始就结下不解之缘。她与宝玉相爱,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雪芹先生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人感到,世间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一尘不染。但黛玉性格里的叛逆和孤僻,令她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种种这般,都使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以我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这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总是患得患失,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常读常新,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6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总共也就出现了两三回,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刘姥姥却让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刘姥姥第一次出现,便是因为家中无钱过冬,便想去荣国府攀攀旧亲要点钱财来,她迟钝却又精明,知道叫板儿去开口要钱比较好点,只可惜板儿经历尚浅,只顾着吃东西,把身上背负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幸亏荣国府有的.是钱财,便给了她三十两银子,哄得刘姥姥屁颠屁颠的回家去了。

  刘姥姥虽爱财,却又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见自己用了荣国府的便送了些瓜果蔬菜给贾母等人,并且用她那机智幽默具有农村特色的语言逗笑了贾母,之后不免要有些赏赐。

  刘姥姥爱财但不贪财,并且有一颗善心 。当贾府破落,凤姐将死之时,刘姥姥仍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继续为他们充当喜剧角色,凤姐请求刘姥姥为她祈福,并且把手上的金镯给了她做祈福的钱,但刘姥姥并不收下,而是真心实意的准备帮凤姐祈福,只可惜红颜命薄,刘姥姥还未帮凤姐祈福,她就先归西了。其实当初刘姥姥就是收下凤姐的镯子,又有几人知道呢!由此可见,刘姥姥虽爱财,但不贪财。

  一个质朴却又步伐精明,爱财却又不贪财的刘姥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红楼梦》有感7

  有一本书令人魂牵梦萦,有一首诗让人如梦似幻,有一个人使人爱怜非常。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它无疑是一部惊世巨作的。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诗描写的并不是黛玉,但我却觉得与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潇湘妃子林黛玉给我的感觉永远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美丽且多才多艺,算得上是大观园中唯一一个诗人。作为“第一美女”“第一才女”的颦儿让人如何不爱,但这样的她却不适合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身世凄凉,却又美丽聪慧,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在宝玉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传统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但不可否认的,悲剧往往比喜剧更扣人心弦,使人难以忘怀。在某方面来说,这个结局或者是早已注定的,因为黛玉的敏感而善良,因为宝玉偏僻而乖张,因为宝钗的表面端庄心机不浅。而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更是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不管如何,我爱它的`全部,甚至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我不懂爱情,但我知道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遂,道红楼本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梦啊!

读《红楼梦》有感8

  她年纪轻轻的便于家中亲人分离,只身一人进入皇宫大内。高大的皇宫城墙将她的青春,她的思家之情牢牢地囚禁于回忆中。她想恨,只可惜她是一痴人,不敢恨任何人。贾元春,你的泪水就是你的恨吧!

  元春身为贾府的长女,牺牲了自己太多的东西,换来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政坛的地位与家中的荣华。她的.痛苦却换不来自己亲人的可怜,也换不来自己父母的悲悯。她不敢奢求有任何人懂她,她只希望所有人平安健康。她宁可自己在皇宫里煎熬受苦,也不愿意让家人失去富贵。而她也不曾怪自己父母狠心,不让自己尽孝,因为她明白,自己在皇宫中的泪是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家中人才不会受苦。

  她承皇恩省亲之时,赞叹了大观园得美轮美奂,可她却对这些美景不屑。因为这些建筑是冰冷的,没有她与家人之间的温馨与温暖。她与父母,亲兄弟相见时,仍要隔帘相见,本是一家人,却更显生分。她想与众人如普通人家般共叙家常,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她想带领着自己的弟弟共读《四书》《五经》,与众姊妹们吟诗作乐。但她不能,只因她是贵妃!

  如果她不进宫,就能过着悠闲的日子,笑容挂在脸庞,而不是整日的以泪洗面。她是贾府的一只鸾凤,又怎敢恨世事无常呢?

  我多想让她不进宫,这样她就能再笑一刻了!

读《红楼梦》有感9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的一本,由清朝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的`衰亡历程。《红楼梦》还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首《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而“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他们二人原先一个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草。林黛玉因为贾宝玉日日以甘露灌溉而得以化作人形,听闻贾宝玉化身的石头被空空道人带下凡去,便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去凡间找贾宝玉报恩。

  正如歌中唱到的,“奇缘”让他二人在凡间相遇,林黛玉因母亲去世被父亲送到外祖母贾母跟前照料,在贾府中见到了带着通灵宝玉的贾宝玉。两人一见便倍感亲切,贾宝玉说:“这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林黛玉心中彼时对贾宝玉却存了误解,以为那不过是个被宠坏了的纨绔子弟。可是终究是缘分作怪,两人朝夕相处竟生出情谊来。爱情中的林黛玉因贾宝玉喜,因贾宝玉哭,流尽了一生的眼泪,报答了前世的恩情。

  可终究是命途多舛,随着贾元春的去世、贾府被抄家等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宝黛二人缘分已尽,可怜情深缘浅,蹉跎一世。不知宝黛二人魂归天际,于九霄云上再度相见时,又会檫出怎样的火花。

读《红楼梦》有感10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读黛玉的《葬花吟》,读出黛玉心中的孤寂与悲伤;看新版《红楼梦》,悟到的是人生的繁华与苍凉。

  我是从宝玉快要娶宝钗时开始看的。我看见了那一大家庭的虚伪、可怜、还有,累。是的,他们活得真累!凤姐骗宝玉说:“给你娶林妹妹可好?”原本宝玉丢了玉也失了心的,可一听径直从床上弹起:“好啊,好啊!”满目惊喜,神情煞是可爱,令人不禁莞尔。宝玉对黛玉的爱,痴迷的,难以割舍的,紧迫的,就像曾经说的一句:“我是为林妹妹病的。”感情真挚,溢于言表,令我感动。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个骗局。凤姐她们骗了两个单纯且执着的人,她们的骗局也注定要付出代价,代价也在后面一一体现且惨痛,惨痛到令人又有些不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其实她们充其量也只是别人的玩偶,天意弄人,顺着早已铺好悲剧之路一步步走下去,伤痕累累,血泪斑斑。

  我发觉蒋梦婕演的黛玉很好,她将黛玉死前的绝望挥洒的淋漓尽致。烧手绢焚诗册时绝望的笑,自嘲的笑,让我心中莫名压抑。我想阻止:“黛玉,为什么要烧了这些?你宝哥哥会一无所有的!”可她用空洞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不!今生已还尽了泪,我什么都不愿留!”黛玉啊,你真是个傻瓜,一个执着的傻瓜。可现在你执着的令人害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今生的绛珠仙草已为神瑛侍者流干了一世的泪,烧了罢,烧了所有的爱,所有的怨,前世今生,互不相欠。

  临终时你说:“宝玉,宝玉,你好…好…”是的,你没有再叫宝哥哥,而是悲愤的叫着“宝玉”!你好?好什么呢?好狠心吧。不过我想,应该是好好的活着,纵然有千番怨,万回恨,也是你前世欠他的,今生注定的。所以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走了,那个叫林黛玉的如诗如画的传奇女子的一生就此定格。就像曾经有人说过的一样:“真正的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你确实做到这点了,你就这样淡淡的去了,只留下一身的愁怨与孤寂让世人评判、叹息。

  这边满目凄凉,黛玉魂归离恨天,那边张灯结彩,宝玉混娶薛宝钗。这是怎样的戏剧性呢?可悲、可叹!贾府的那些人拆散了一对有情人,最终,黛死,宝疯,钗怨。这样的结局她们也不想要吧?可这样的结局又有谁知道呢?好端端的'三个人,都是大家的掌上明珠,可是,明珠捧在手上太久了,最终还是不慎跌落到地上,散了一地的碎片,留了一地的悲伤。你看,代价真的在一步步逼近他们。贾府的悲剧仍在上演,探春远嫁,贾府被抄,凤姐憔悴,据书上说命不久矣。那么精明的一个人,曾经是只手遮天,呼风唤雨,但注定她最终只落个破席裹尸的下场。

  如斯显赫的家族,在当时是一个神话,可他们最终没有续写祖辈们用生命谱写的传说,仅传了三代便没落了。这么一大群女人,曾经清纯可爱,才情绝代,但最终,死的死,走的走,只留下一座孤院,杂草丛生。旧栏遗址,瑟瑟冷风,吹醒了人们曾浮华一世的梦,物依旧,人已非。

  “奈何天,伤怀日”,“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歌词我一遍一遍细细的看,我想,结局早已注定了吧。究竟是宿命的悲,还是轮回的痛呢?

  这一曲“红楼殇”,这一世的繁华,终究不再依旧。

读《红楼梦》有感11

  她本为庶出,却有着嫡出所不及的精明才干。她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只认尊贵的王夫人。她的才能是四姊妹中最好的。她的性格也好似“秋爽斋”一般,如秋天一般为人耿直。她的才干让王熙凤都自愧不如,不过探春,你依旧脱离不开一个痴字。

  她的外号为“玫瑰花”,因为她如花般美丽,却又浑身是刺。在我看来,她的刺是她从小历练的结果。她的生母本是贾府的奴才,只因为她而成为姨娘。这就罢了,令她可耻的是这赵姨娘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令她难堪的事。而她的弟弟贾环,成日里不学好,竟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她就算想认也不敢认。她把心寒包裹在自己坚强的外表下,因为她懂得,只有自己精明能干,才可以得到王夫人的喜爱,贾府的青睐。她内心并不想这样,但她必须这样!只因为她在那个时代中,是个最卑微的女人,并且她还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庶出。

  她的笔名为“蕉下客”,只因为她喜爱芭蕉。她写的诗不及宝钗端庄稳重,不及黛玉风流灵巧,也不及湘云心思巧妙,可她却有自己的一番风味。在她园中,不争不强,可她却仍受人敬重。她是一名书法家,她的屋中陈设皆为笔墨纸砚,再无其他;而当她得知自己远嫁之时,也只是淡淡的写着书法。她管家之时,一丝不苟,了对了卯对卯,让所有人都不敢再小看她这个未出阁的女子。

  只可惜她最终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飘落远方,成为王妃。她只能在船上拭泪,让那未干墨的书法作品再次变诗。

  我多想让她再多写几篇书法,这样我们就能再看她笑一次了!

读《红楼梦》有感12

  犹记结语:“说到辛酸处,荒唐最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曹雪芹以细腻的笔法,生动描绘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百态,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更以神话框架诠释了“幻想与现实,青年与暮年,人性与纲常,自由与责任,释道与理儒。”令人为其深邃的效果呈现而折服。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贾宝玉。前些日子,一则“如果让贾宝玉做你的男朋友,乐不乐意”的话题登上新闻热搜,杭州二中四十多位女同学结合自身实际,竟意外给出统一的答案“不可能”。大家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吐槽他是“闺中良友”,是个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家族巩固政治势力的工具,是个抛下怀孕妻子不顾,遁入空门的“渣男”……

  但是重复红楼,我却对贾宝玉有了别样的见解。

  首先,在我看来,贾宝玉是个有原则的人。他自小在胭脂堆里长大,对家里的姐妹们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也是对官场名利嫉恶如仇的一个人。有一回贾雨村来贾府,要见宝玉,老爷打发人来叫,他只得不耐烦的去换衣服,满腹牢骚,湘云在座,听了便说,你也该会会这些人,以便日后进入社会、官场的时候也好做人,宝玉听了这话立刻说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宝玉并反击,我也并无什么雅处,是个大俗人!在儿女情长与自身的志向之间,贾宝玉选择了捍卫自己的内心的纯净。这也是在宝黛之间,他始终钟情于黛玉的一个原因。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

  其次,我想说说宝玉的文采。当众姐妹在大观园里开社作诗的时候,贾宝玉始终是落得个“无事忙”的称号,但这不能成为对宝玉文学造诣的最终评价。且看宝玉的小厮们的名字:茗烟、锄药、引泉、扫花、挑云、伴鹤。这些名字都是有一定规律的.,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则是名词。一个会在佣人名字上费尽心思的富家公子,怎能只是众姐妹诗社的无事忙呢?况与贾兰等人一起同作诗时,宝玉的作品也时常得到他人的赞赏,可见宝玉的文采非同一般。

  最后,我想谈谈宝黛的爱情。有一回宝玉闲散无聊,便携着一本《西厢记》来到沁芳闸桥边坐着阅读,在这暮春时节,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忽感桃花飘零,恐为污泥所染,便携着花锄到沁芳闸葬花,于是宝玉和黛玉在此相逢。在这个布满阴暗与约束的大观园里,两个人坚持着自己内心对自由,对美好,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不惜生命的反抗着,这才使得全书有了更加深刻的意喻,让宝黛的爱情有了独特的美感与力量。

  贾宝玉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少年时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识自由活动,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读止,非为茫然,是所未有的心之平静。

读《红楼梦》有感13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翻开这部厚重的《红楼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宝黛之间的戚转哀婉的爱情,还是贾府从荣到衰的过程,更是整个封建社会慢慢衰亡的历程。

  不同的人看这部著作总有不同的想法,对于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是毫无缺陷的,正是这样,才显得人物更加的丰满,整部作品也更加的真实。我曾讨厌过黛玉的脆弱和敏感,遇到什么事情总是先落泪,她锱铢必较,她对于宝钗有着嫉妒,她嫉妒她的八面玲珑,嫉妒她与宝玉的“金玉之说”。但我同样也发现黛玉身上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当其他人都劝宝玉用功读书专心仕途时,只有黛玉理解宝玉,认为那是世俗的累赘;当宝玉挨打时,每个人虽体现出对他的关切,但唯有黛玉是真真的'关切着他这个人,而并非其他人所带有着对于地位,对于对自身的考量。黛玉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是造成她小心翼翼,敏感脆弱的原因,在这个充满利益的贾府中,又有多少人是真心为她考虑的呢,即使有着贾母的疼爱,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贾母心中也只有她的孙子,最终造成了宝黛二人间的凄惨结局。

  要说这《红楼梦》宝黛二人的爱情,就不得不提宝钗。作为贾母心中最合适的孙媳妇人选,宝钗无疑是优秀的,她既会讲话,也待人大方,她有着封建女子所要求的端庄,顾家。她会劝宝玉用功学习,她也会打点生意,帮助自己的母亲管家,但她终究是封建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对于婚姻她完全没有自主权,明明知道宝黛相恋,却也最终嫁给宝玉为妻,促成了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一部红楼,看尽人间情事,所有的无可奈何唯有一争才能有出路。

读《红楼梦》有感14

  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读红楼梦有感350字。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己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小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表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己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美好的憧憬与爱情,但妙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350字》。

读《红楼梦》有感15

  语言含妙道,处处藏玄机。——题记

  《红楼梦》中人物取名的艺术十分具有特色,对此书的内容或是人物的命运皆有暗示。

  “甄士隐”意为“真事隐”,“贾雨村”意为“假语存”。即为真事被隐藏了,而假语存焉。有反应当时社会趋炎附势,因一己私利而满是虚言,以权势掩盖事实真相,颠倒是非之意,暗示书中的内容。

  “甄英莲”意为“真应怜”,起初她幼时被拐子拐走,长大后先后被卖给了冯渊与薛蟠二人,引得争分出了案子。可以说是暗示她一生悲惨,令人怜惜。而“娇杏”意为“侥幸”,她本甄家丫鬟,偶因当初一回眸,雨时得意便成了人上人。

  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形式,读起来,也让人浮想联翩,猜测其中暗藏的玄机,也是一番滋味儿,妙不可言啊!

  “金陵十二钗”中对金陵姑娘的判词在后续情节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是为后暗藏伏笔,或是暗示后续情节的发展。即便没详细去写,也可在这判词中悟得一二。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前三个字倒着念即为“林黛玉”,前半句暗示着贾宝玉对林黛玉心中的牵过。而后半句则是薛宝钗的判词,“雪”与“薛”谐音,暗指她的结局冷落凄苦。

  对于人物的描写,作者可谓是恰到好处。对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既为朴素而不失端庄典雅,也映衬了她清高孤傲的.性格。对于贾宝玉的外貌描写则用了大量的笔墨,既为十分华贵,扮相古怪,与众人格格不入,同样映衬了他叛逆的性格。

  对于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亦是十分贴切,每个人皆有每个人的特点。

  刚接林黛玉进贾府之时与王熙凤的第一次见面,一阵大笑,人还未到,她的笑声以传入众人耳里了。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之高,及她自身张狂的个性。

  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时,凤姐拿其取笑,其中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哟哎哟”地笑着,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她体弱的特点。

  其中还有众多诗词歌赋,作者也以诗词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大大增加了这部著作的文化底蕴,也可体现出作者文化功底之深厚。

  黛玉葬花吟一曲《葬花吟》,千肠百转间,令人黯然神伤。明写花,实则写人,是黛玉对身世的感叹,也体现出她的多愁善感之性格与她诗人之气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自言满纸荒唐,可却处处暗藏玄机。四大家族的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恰恰能够反应当时社会的势力。写尽世态炎凉,终是大梦一场空。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读红楼梦的有感11-06

读红楼梦有感06-27

读《红楼梦》有感(经典)08-11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08-11

读《红楼梦》有感06-14

[精选]读《红楼梦》有感07-30

【推荐】读《红楼梦》有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