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有感

时间:2023-02-26 13:56:19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有感(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1

  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蝉声杂乱着,微风袭过,才觉脸上已冰凉......此时,泪已模糊了我的视线,再也无法看下去,只是轻轻合上书,听着蝉的哀鸣,风的悲悼......

  向窗外望去,只有一轮冷月点缀着那死寂的天空。眼前朦朦胧胧地出现了她的身影。她苍白的面庞,怎么和那月亮一样?“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如今,她徘徊在香消玉殒的边缘,他却浑然不知。是命运在捉弄他们吗?还是他们今生缘已尽?“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前世,那绛珠仙草便说下辈子会把一生的泪还尽,现在也真是应验了,或许,这便是注定的吧!

  “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过冬,春流到夏。”只可怜这两个痴情儿,相遇与分别都是因为眼泪。

  火炉边,她紧紧地握着满载着悲欢离愁的诗稿。可要知道,那里有她的一切的'回忆与痴情。却在一把火中烟消云散。在黑暗中,我似乎能看到那熊熊烈火下的娇颜,火燃烧着,在她的眼睛中燃烧着。也许,我只能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来形容火下曾经以为亘古不变,稀世俊美的面庞。我知道,在她的愁眼中掺揉着一股无力的恨意,似这风儿,无力地抓挠着我的脸,我的心。火熄灭,一切都成了灰烬。那一刻,风停了,蝉不再鸣了,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我屏住了呼吸。生命本应到了终点,她却还等着什么。我感觉到了她眼中还有一丝淡漠的情意,在她那不再闪烁的眸子中。终于,在那一瞬间,她闭上了眼,流下了最后一滴冰冷刺骨的眼泪。是为他流的,还是为自己命运的多舛?或许只有那滴泪知道。

  不禁想起黛玉葬花时的自怨自艾,“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又是在春冬交接之时,花落花开之际,她走了,或许是伴着落花一起走的。

  魂已归天,我始终无法释怀,难以脱离那充满愁绪的情愫。定下一颗纷乱的心,觉寒气逼人,是这月光害得么......

  花魂点点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原是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

  唉,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3

  为什么,你的笑,总是献给别人;可是不行。读《红楼梦》。有感作文上小学后,我不能再说像以前让妈妈抱着了,而妈妈也再也抱不动我了,妈妈就开始用简短的一些话,每次教导我,关心我。3500字作文假如我是妈妈,我绝对不会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我会从孩子内心的角度出发,做个体谅孩子的好妈妈!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4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小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同,“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该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亦不被自己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后来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该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5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样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他对宝钗如此,那么,他对黛玉也能够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贾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厨做汤的情景吗?到了数年之后,宝玉突然发现黛玉老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许多,再看看,身边的袭人就宛如当年的赵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呢?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6

  探春是个好姑娘,将她与王夫人相提并论必然引起很多读者不满,可是探春毕竟是王夫人抚养长大的,她的高贵气质和管家才干或多或少是跟王夫人学来的,加上她更有文化,因此更把这些优点发扬光大了。《红楼梦》全书中关于打人耳光的'描写有两处最引人注目:一次是王夫人打金钏,另一次是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两次性质不同,在读者心中反映也不同,但同样的迅雷不及掩耳。两个打人者打的都是“平生最恨者”。王夫人平生最恨会勾引男人的女孩,探春平生最恨不尊重她的人。探春得了曹公一个“敏”字,敏锐又敏感。王夫人又何尝不是呢?

  说完了王夫人的个性,再推测她与书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关系。先说夫妻关系。很多人觉得她与贾政真是天作之合,一对死封建。其实现实生活中美满夫妻往往是个性互补的。书呆子爱上交际花,女夫子迷上浪荡子的事情屡见不鲜。贾王二人性格如此相近,日子必然是刻板无味,日久生厌。如同贾琏与凤姐在过了头几年的甜蜜后,二人的倔强个性凸显出来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7

  在《红楼梦》里,还有一个皇亲国戚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就是农妇刘老老与荣国府当家人王熙凤,以及一品诰命夫人贾母的友情。如果说"宝黛"爱情是《红楼梦》的一条红线,那么"刘王贾"友情就是本书又一条红线。姑且取名为社情红线。

  刘老老的女婿王狗儿,在他曾祖辈上与王夫人祖辈连过宗,到了板儿这一代正是"五服"边上,算亲也不亲。而刘老老本人与王家贾家,更是八杆子打不到的亲戚。作者把这两位顶尖人物--一个顶尖的穷人,一个顶尖的富人结在一起,要宣扬什么呢?

  刘老老一进荣国府,是求助,打抽丰,王熙凤听了王夫人的介绍之后,热情的接待了她,没有贫富相诮心理。并当即赠送给她二十两银子加一串钱。刘老老不住地念阿弥陀佛感谢。临走时,王熙凤招呼她没事只管来逛逛,"朝廷还有三门穷亲呢,何况你我。"刘老老高兴的回去了。

  刘老老二进荣国府,背进去的是两个口袋装的枣儿,倭瓜并野菜,以表她的穷心。王熙凤留她陪贾母说话,贾母设宴招待她,领她游览大观园,坐船赏花,参观姑娘们的卧室。一住就是三天。与贾母同吃同住同乐。临走时,王熙凤回赠她一百零八两银子,两匹绸子,一匹青纱,一匹月白纱。另外还特别用她装果菜来的`口袋,装了许多东西。其中有御田梗米二十五斤,大观园里自产的果子和干果。另外还用盒子包装好的内造的特色糕点。

  抄家之后,王熙凤一贫如洗,结忧成疾,处在危难之中。刘老老从乡下赶来,百般安慰,念佛祈福,并要求领走巧姐。结果演出一幕"托孤救孤"的戏。刘老老此次进荣国府,可算是"穷帮富",感恩,也是善有善报。

  刘老老三进荣国府,类似京剧"锁麟囊",所不同的是,刘老老不是当了官才来报恩的。

  《红楼梦》写的是女性世界,宣扬百善孝为先。所有以贾母名义开的宴席,包括招待刘老老的宴席,总是摆在正厅(这是南方"三进一后"布局的府邸才有的正厅),女宾席位设在正厅正中,男宾不管地位高低,席位设在正厅两侧。作者这么写,是弘扬主题。

  诗有诗眼,戏也有戏眼。刘老老三进荣国府大概是《红楼梦》的"眼"。反映出《红楼梦》的主题。主题是什么呢?

  众生平等贫富相济女性的理想,女性的世界观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8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晌呆。书中红楼女孩子的凄惨结局,令我怆痛极其,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大变化使我禁不住倒抽一口冷气,真好像“呼喇拉大厦倾,灯惨惨傍晚近。”

  想当时,宁荣二府门庭若市,繁荣热闹一时,极为奢侈,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领有过金银宝石,住着华美堂,谁曾想沦为贱民,别人皆谤?宁荣二府从蓬勃发展到凌夷的过程,让我思考好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得无厌和欲念,由于嫌弃乌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点人妄想坐享其成,可是最后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柄的打斗,社会形态的黑魆魆,造成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么一个封建社会形态,大观园中的有男有女们不可以掌握自个儿的命数,固然林黛玉琴棋书法和绘画无不洞晓,才情气质每人赞,可到头来,年龄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有分寸,识大体,诗辞赋会样样洞晓,原是珍宝美好的姻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邻人叹息端娴处女,到尽头误一生;迎春才貌双全,邻人叹息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放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以前的繁荣热闹人的生活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末让人心酸,合讲授新课本,我感到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很远。我沐洗在党的春天的风中,生存在新中国,我是多么福祉啊!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9

  《红楼梦》在四大名著中所占的位置,是其他名著很难比拟的。小学的时候没 初看《红楼梦》,可能我和其他读者一样,看不下去,一版版的古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多少有点难度。刚开始就有放弃的想法。现回想高中的时候,一本正经地读《红楼梦》真的不大可能。那时的我,连自己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看《红楼梦》。或许,是因为别人都看,所以我随波逐流看吧,也许是因为是为了应付作文,怕找不到写作素材,所以勉强自己看了一些。当我仔细回想起来,高中时看的那点《红楼梦》只是九牛之一毛,看的太浅,而且最令人头疼的是,我已经忘了大半。

  《红楼梦》在四大名著中所占的位置,我想这不用我再赘述。小学的时候没有办法接触,因为对于我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农村孩子来说,能得到一本作文书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因为在那封闭的山区,进一趟城市是多么不容易,要知道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更别说大城市。还记得我拿了全校第一的时候,姐姐送了我一本作文书,问我如获珍宝,甚至连睡觉我都会抱着睡,里边的一字一句我都会仔细斟酌,慢慢品味。说远了点,当我第一次看到红楼梦的时候,那是初一的时候,进入镇重点初中,带着一点点荣耀感,进入一个陌生的初中,从一个同学的课桌上见了了《红楼梦》的“芳容”,本想去借它,用来满足我小小的欲望。可想而知的,那个同学是它为至宝,生怕弄坏弄丢,所以就算我怎样求他他也无动于衷。当然,在当时我们家的家庭条件下,要一本《红楼梦》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对红楼梦的追求只得压在心底。

  通过初中的努力,梦寐以求的进入重点高中,从大山里边走进了所谓的城市,很好奇、也很高兴。但进入高中的第一件事,至今我还清清楚楚的记得,我怀着久违的好奇心跑去高中那不大的`图书馆,那里边挤满了人,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蹲在地上,一顿几个小时,吮吸着《红楼梦》的精髓。腿麻了,身体都没有一点感觉,现在回想,我很羡慕我当时的热情。还记得有一次,抽出吃饭的时间跑去那个熟悉的角落,开始我的阅读生涯,忘了时间,等想到上课的时候,一节课已经快上完了,回到教室,被班主任的狠狠地揪去办公室,写了检讨。后来,朋友问我在图书馆干些什么,我毫不犹豫回答再看红楼梦,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但超乎我想象的是,他对我说,你能不有点追求,什么年代了还看红楼梦,我没回答,因为我明白他和我不是一个阶段的人,不能相提并论,我可以理解。

  经过了残酷的高中生活,虽然也进入了大学,虽然没有达到自己预计的目标,难免会有一点点失落,但阅读的热情依旧不减当年,图书馆找了好久没有发现它,为了省点钱,我用手机下载下来了、它,忘情的投入,高中时候未完的梦,如今重续前梦,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在浏览《红楼梦》时,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仔细回味,感叹雪芹的鬼斧神工。花了半年的时间看完了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一句话把红楼梦概括的淋漓尽致。

  当然我不是再拍《红楼梦》的马屁,虽然它在中国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方面都独具匠心。我打心里很佩服雪芹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仔细回想红楼梦的情节,从木石前盟的传说开始了《红楼梦》的序幕,在文中我惊叹待遇的凄婉、才情,“花谢花开花满天,香消玉殒有谁怜?”虽然在小说中,黛玉的多心,计较很不受人尊重,最可惜的是她多愁善感,多病多心,连当时贾府最受尊敬的贾母和王夫人对她都不大看好。虽然宝玉对其一往情深,但结果还是落得个金玉成良缘,黛玉相思命绝潇湘馆。这也是让我觉得最可惜的。自古到今,“有缘人终成眷属”,但事实往往比理论要残酷,这不得不让我感叹,所谓的真爱也得向现实低头。

  《红楼梦》中,自宝玉降世,偕玉而生,世人都很好奇,都以为是很了不起的风云人物,所以深得贾太君疼爱,虽中途有被贾政惩罚,但仗着贾母和王夫人,宝玉亦可以翻云覆雨,少年的宝玉在花柳丛中,留连戏蝶时时舞,风花雪月,享尽了世间奢华,又是我一直在纳闷,虽然贾府有钱,但在当时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能这样消费,我一直怀疑。且不说这些,宝玉自渺渺道人和茫茫方丈带入红尘,领略一番红尘俗世,自小跟着贾母,周围丫头姐妹,花枝招展,群芳齐聚。但后来的结果想想还让人流泪,晴雯被王夫人逐出而暴毙,元妃死于宫中,秦氏早逝,黛玉销魂,惜春出家,探春远嫁,迎春逝于夫家……家道中落,贾母长辞,凤姐暴毙,鸳鸯殉葬,热闹的大观园,变得萧条一片,妖孽滋生……看到这些不得不感叹,物是人非。小小的贾府,勾心斗角,凤姐一个聪明人物,一个女人家掌管贾府,有条不紊,凤城贾母和王夫人,把贾府大小事掌握手中。戏耍贾瑞害相思而死,借刀杀人,尤二姐入园早亡,所有的一切在凤姐手中,那只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但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待续)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10

  四大名著,深邃而又神秘,这个暑假,我解读了最难解读的一本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封建社会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富到衰的全过程,刻画了种种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无奈,在封建社会里,事实都用权力说话,无人相信法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二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吐血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红楼梦里还有很多经典片段,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这些令人吸引的部分读的我如痴如醉,一遍再一遍反复读下去……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11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红楼读后感。我以前没怎么看过,最多也就是和妈妈在电视上陪她看上几集。我不太喜欢《红楼梦》,因为这个故事是个悲剧,我不喜欢悲剧;其次,红楼梦里涉及的内容太广泛了,我看不懂。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必然有他独特的魅力。《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虽然作者没有表明故事发生的时期,但却透露着作者生活时代的各种元素,是那段历史的一段缩影,一面镜子,是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文章从四大家族的兴旺到衰败,从中体现出了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读后感《红楼读后感》。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被刻画得十分鲜明,如贾宝玉的偏僻而乖张、林黛玉的凄美、薛宝钗的淑女气质,都通过作者的笔墨,一一地把这些虚构的'人物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曹雪芹他不知道这是社会问题。虽然,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里敏锐地感受到那时代的窒息气氛,深刻体验到社会统治势力的罪恶,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无法认识到制造悲剧的社会根源。让人憎恨的是这种封建的传统观念。古人讲究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还要门当户对,这种思想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

  《红楼梦》,关于《红楼梦》的我没看过多少,但它能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

  但这本流传下来的四大名著之一,虽是残本,但的确是然人受益匪浅。只可惜是残本,虽然专家指出文章当中有多处为后文的铺垫,可以以这些铺垫猜到结局,只可惜补全的人不能领会作者的心意,使得结局无法完善,此乃遗憾。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12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题记

  四大家族的没落,三位本家姐姐的可悲命运,惜春这样叹道。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那样繁华的大观园里,富贵奢华难以形

  容,一些情感又如此炽热,却无法掩饰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上唱着一首又一首的悲歌:锁于深宫的元春、被折磨而死的迎春、远嫁的探春、孤首

  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跳井而死的金钏……

  怎么了,一曲红楼,泪尽心头?是否这世界太黑暗了?这是什么封建制度,是什么婚姻制度、等级制度?这又算什么社会统治思想,什么

  社会道德观念呢?这些就是悲剧的根源罢。

  作者曹雪芹在清朝的黑暗斗争下从出身高贵公子哥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他醒着看世界,醉着写红楼。他的`才情都融入了大观园。那么,那个宝玉就是他的缩影吧?

  神瑛侍者,寻己之求,文采风流,人亦风流。

  莫说宝玉胸无大志、慵懒无用。宝玉说女子是清洁的,他喜欢和姐姐妹妹的在一起玩,一起闹。不屑仕途经济,不愿沾染官场。亦莫说他

  处处留情,宝玉的心是不二的。他的心给了林妹妹,痴了,刻骨铭心了,他也是重感情的。他厌恶世俗,寻着自己的追求。如果说他是这个社

  会的另类,那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林黛玉与他则是同一类人。

  仙姝草生,才傲气娇,还泪而来,泪尽而去。

  黛玉啊,父母早逝,寄人篱下,以泪洗面谁见得?有人说她尖酸刻薄、百般小气,无女子大方之气质。实则是她不愿破坏纯净的灵魂,不

  屑拉拢旁人,才高气傲,看透世态。细细读,情不禁为黛玉拭一把泪。这样一位水似的女子,冰凉冰凉的;这样一位泪做的女子,凄凉凄凉的

  。这素净的灵魂,是风雨中那挺立的莲花吧?“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黛玉的词是抑郁的,甚至是悲伤过重的。她的人也是一

  曲悲伤的词。

  一把花锄悲葬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他日,谁来葬香魂?

  终于,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一个泪尽而去,余人各抚留在人间苦涩的琴。月满红楼,满是泪痕。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1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本奇书了,在当时可谓声名显赫,看过这本书的人多各有想法,现在就给大家来谈谈我的想法吧!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有感 篇14

  王夫人在《红楼梦》中是个极不讨人喜欢的人物,虽然曹雪芹在书中总替她说好话,说她是个厚道人,不过这恐怕都是欲盖弥彰。其实全书中各色人物都有正邪两赋的特点,比如贾琏对尤二姐也有浪子真情;薛蟠虽不肖,对母亲和妹妹还算不错;连贾珍,也有人分析出他对秦可卿也是刻骨铭心……不过这位王夫人,贾宝玉的亲妈,虽然在宝玉心中排名与黛玉重要性并列,倒真没做过什么有光彩的事情,逐走晴雯,逼死金钏,抄检大观园,可能黛玉之死与她也难脱干系。本人在此大胆推测一下她的心理历程。

  王夫人出生于四大家族的王家,应该是个见多识广的大家闺秀。从书中看,应该是王家的长女。封建时代的长女在家族里是大姐,受到最严格的教育和约束,要成为妹妹们的榜样,典型如李纨,元春,宝钗等。王夫人小时候肯定也是这样过来的,不过她没读什么书,心中郁闷和压抑无处派遣,也就不具备李纨,元春,宝钗那样的开阔心胸和浪漫气质,所以长大了就成了个没什么情趣的人。人们有时会好奇,王夫人年轻时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凤姐和探春身上应有她的影子。

  先说凤儿,常言说得好:“养女随姑”。基因的.力量是可怕的,想来王夫人年轻时八成也是个柳眉凤眼的绝色佳人,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凤姐不但继承了她的美貌俗气,也继承了她的野心偏执和狠毒。曹公全书只写凤姐狠辣,没有对王夫人有明显的贬义形容,只有暗示。我认为最明显的一处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时对王夫人住处的描写,其中包括金钱蟒靠背,金钱蟒引枕,金钱蟒褥子,连用了三个金钱蟒,曹公写人物住处多有对人物本身性格命运的暗示。我五年级时读到这里,心中一凛,当时还不知道“居如其人”“心如蛇蝎”这两个词。长大后以此对照王夫人一生行为,信然!

【《红楼梦》读后有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有感01-16

红楼梦读后有感11-25

《红楼梦》读后有感02-25

红楼梦中的曼妙女子《红楼梦》读后感11-15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之美11-16

红楼梦读后有感范本11-25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读《红楼梦》有感450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04-07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红楼梦》有感范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