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2-11-11 10:13:33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 集合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红楼梦有感 1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她一般素雅。 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从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帼英雄呢?孝女花木兰替父从了十年军,忠孝两全,十年归来放弃功名利禄,和家人共享田园之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给天下百姓带去希望。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不正是向我们证明巾帼也是不让须眉的! 将目光放向窗外,已是正午,蝉鸣有些忧伤,我微微一笑,正所谓知我者莫若蝉儿也。风抚过绿叶,触到我的面颊,渐渐地便泛起了睡意,将《红楼梦》枕在胸口,口中喃喃着: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读红楼梦有感 2

  是谁感叹:“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阅遍这《红楼梦》,才终于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戏,高潮迭起,跌宕起伏;亦或是一支曲,婉转悠长,动人心弦。

  在那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我想我最喜爱的便是宝玉和那黛玉。

  想这宝玉,虽言顽石一块,享尽人间千万荣华富贵,,却也终究抵不过心中对仙境清静的渴望。兜兜转转,一十八年的徘徊,终究也不过是寥寥一场梦。不过,到也里这世上走过一遭,看尽了红尘,也园了自己青梗峰下“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的梦。

  何必痴笑宝玉喜爱在内帷厮混?若他也同贾环、薛蟠一样,去沾染这世间的粗鄙之风,倒也不会有“女子清爽,男子浊臭逼人”的感悟,也无“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的佳举。

  不必痴笑宝玉不爱读书,不喜功名。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不思进取,也不是一种堕落。纵观那个时代,学子都极力读书,以谋求金榜题名,好将来中个一官半职,以便光宗耀祖。可单单这宝玉偏与世俗相违,不重名利,不喜读书,成为封建时代的“异人”,这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更不必痴笑宝玉即使家教甚严,却没能成为学堂首屈一指的人物。若是徐徐想来,宝玉也是极其聪慧的,莫不,怎有他芙蓉花前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之作?也不会海棠诗社中,怡红公子的佳作。

  在我心中,宝玉也并非如书中所云“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反倒是追求自己想要的风向杆。

  再看这黛玉,初阅“黛玉进贾府”这节,偏偏无法忘掉的便是写林黛玉容貌的这一段。“两弯似蹙非蹙卷罥烟梅,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袭一身之病”,这等柔弱,也合他“葬花吟诗”的多愁善感和那海棠诗社中,被评为花魁的潇湘妃子美称。

  不论黛玉常在窗前落泪,感慨世事,若她没有这等情怀,怎能有日后众多感情洋溢的诗篇?

  也不必再论黛玉平时待人苛刻,在面对意中人宝玉时,也是极有心的。单为他做的玉络子和荷包,也可从点滴件看到黛玉心思的独特与缜密。

  更不论黛玉通报与一样不喜追逐功名,若黛玉没有这样的思想,宝玉也一定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了。没有黛玉的同心,宝玉顶无法与其亲近,会更加孤独的享受着这锦衣玉食的生活。

  柔柔黛玉,仅因前世的为绛珠草受仙子日日浇水之恩,便化作今生无尽泪以报所承恩德,也创下这举世柔情,苦苦一世,泪水流尽,终于唱完了这貌似繁华,终则凄婉的一出戏。

  黛玉与宝玉,多年的心意相伴,终于长大,却发现一切再不似幼时。大家庭制度的压制,也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宝哥哥终究没能娶到林妹妹,致黛玉含恨而终,令宝玉独乞“青灯古佛前”,这是一种悲痛,也是封建适度下人们无法事事如愿的缩影。

  一场戏,一首歌。这幕红楼便是一曲绝唱,花落人散,是非已定,留给世人的唯有无限的感慨。

  一朝幕落,便已曲终。

读红楼梦有感 3

  开篇自鸿蒙,这一红楼情绵长;开到荼蘼了,这一大梦空悲切。追随那通灵顽石,我读这一部失意事,叹这韶光十里,散的太潦草。

  一叹容华富贵好,可怜宫闱扫。元春为贾府带来了无数圣恩,在传闻中,她是那个正月初一日诞生的富贵女子,生就福瑞,祥气萦绕。后来得入圣眼,一旨青云。不过一次省亲,贾府便斥巨资为她修筑大观园,可谓羡煞旁人。

  可有谁人知,大观园内咏菊赋海棠,她只能在深宫空待明月眠,故里迢迢,音容难面。她一人的寂寞许是成全了贾府的兴盛,可从来天命无常。容华来时凤栖梧桐,一朝春去红颜薄命。便是整个贾府,也只剩个虚架子,散得太轻易。

  思故里,思明月,宫闱深深,梨花寂寞,春色容易晚。富贵由天,生死无常,谁料得恩宠几时长?繁礼束缚了旧时女子,世俗葬送了多少韶华,莫羡宫墙,只羡天伦百姓家。

  二叹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二小姐迎春素来胆怯,观之可亲却总招来嘲弄。她步步迁就,原想求得一夕安稳。然而她既没有咏絮才,也称不上停机德,在一众姐妹中,实在是太过普通。凡事只求周围人收手就好,不敢计较。

  可惜这安稳从不是迁就能换来的,她步步退后,反把一席之地拱手让人,硬是看着忠心护主的司棋离去,硬是看着累金凤被下人去换钱,甚至不敢多说一句,哪怕不是挽留而是求情。后来更是被无能的父亲送给了中山狼,忍受万般虐待,她只能日日以泪洗面,原也是花柳质的贾府小姐,竟落得这般下场。

  迎就春光韶华,迎就春风十里,她没迎来她的春天,她迎不来她的顺遂。原来热闹不属于她,惨痛全交付与她。

  三叹英气俊眉眼,此去远经年。探春原该是大观园的玫瑰,才气一身,爽利干脆,是姑娘们中的佼佼者。顾盼间,眉眼神采飞,见之即忘俗;落笔处,不为凡琐劳,堪得胜春华。身世未得束缚姑娘的远见,她的心间装着另一番天地,可惜那是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苦将姑娘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姑娘,在旧社会实属难得。可惜当年的灯谜一语成谶,探春成了那只断线的风筝,被风吹向远方,远到杳无音讯。

  生如夏花,不同凡尘,或许上天也有几分嫉恨。枉然精明志,败于末世运。千里与东风,但愿飞云不易散,此梦遥遥终为真。此去经年,莫负良辰,莫负花期,多保重,勿惦念。

  四叹侯门绣户女,独卧青灯旁。旁人说,惜春“身量尚小,形容未足”,有关四丫头的笔墨也委实少寡。在为数不多的情节里,小惜春待人冷漠,年纪尚小,口齿却伤人得很。后来三位姐姐的命运太过可怜,小惜春便弃了尘心,绞了头发,循入空门。看破虚华,弃了便是,落得干净。从此山海映星辰,与青灯古佛做伴。

  缁衣一身,改了昔年妆,勘破三春景不去,何必对此费思量。莫如空门循身去,净手焚香拂旧尘。俗世苦,悲欢忘,便只作一场南柯梦。

  画梁落香尘,浮华容易空,姹紫嫣红枉鲜妍,开到荼蘼花事了。山中雪寂寞,林中玉空埋,原应叹息春归早。红楼梦,又是谁的梦。

读红楼梦有感 4

  哪里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是我自己真正追求的?是随波逐流还是追求真我?《红楼梦》为我展示的就是人心与世俗的对抗。 大观园中充斥着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还有那些丑陋的灵魂。然而却又那么一个人,孤傲自洁,对抗着世俗。

  当初她初进贾府,那双似水如泉的含情目。那弯似蹙非蹙的柳叶眉,闲静时的姣花照水,行动时的弱柳扶风,虽说宝玉称她病如西子胜三分。但我认为,她就是她,无需同他人比较。因为她不食人间烟火,容不得半点污浊。于是她绝美的身影,永远停在我的眼中,定格在我翻飞的思绪。

  林黛玉,应是多么聪明的女子,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她眼里黑就是黑,白亦为白,于是,孤傲自洁的她必定要忍受风霜刀剑的摧残。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无人理解的她就是一朵盛开在悬崖上的花,注定是要孤独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世事无常,就痴痴吧!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愁思,感慨。

  探春曾说:“不要太在乎真假,这样只会让自己伤心。”可那么一个生性孤傲的女子,怎能不在乎真假。于是,她用刻薄的话语包裹自己刻薄的心,用孤寂的身影抚慰同样孤寂的灵魂。

  还好,上天总是公平的,孤单的人遇上另一个孤单的人,那么,那个孤单的人就不会显得那么可怜。总算还有宝玉理解她的孤傲,如此两人走到一起,是命中注定,又或是相互安慰。

  可是,恰恰又是这份孤傲阻挡了二人,最终还是处事圆滑的薛宝钗赢得了长辈的心。但是她还是没有向世俗妥协,她依旧如一朵不畏风雪的梅花,开放在摇曳的枝头,即使最后,雪压枝断。

  黛玉清高的个性与世俗格格不入,与社会无法融洽,这也是她自尊的体现,悲剧的开始。她还是孤单的来,孤单的去了。我不知道她最后嘴角的笑是对人世猛烈的抨击,无情的嘲讽,还是对自己的坚持的结果的苦笑。 也许,生在那个年代是她的不幸,是大观园里所有人的不幸。一如她,一如晴雯,一如四春。她追求自由,追求幸光明,却被世俗一步一步推向无尽深渊。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直到最后,那些你以为在乎你的人,也没有来见你最后一面。

  黛玉死了,宝玉出了家,这也正应了宝玉那句戏言:“你死了,我就做和尚去!”这也许也是最好的结局吧!

  这就是封建思想带来的结果。其实对于最后贾府的落败我并不惊讶,因为古代封建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必将走向灭亡。而黛玉虽然身死,但我永远记得,如此消瘦的她,将写满往日情思的的手稿投入火中,用仅剩一丝气力,割断与这尘世最后的牵挂时的身影是多么的耀眼。

  他的身影,会永远的停留在我的心中,不来不去!

读红楼梦有感 5

  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先不说前面三个有无看过,有无兴趣。光是最后的《红楼梦》早早引起了我的兴趣。借初中寒假,借来了这本书并且在几天之内看完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局,是个名副其实的悲剧。

  《红楼梦》以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里面有着大量的人物,关系复杂一个不小心便会全盘打乱。书里的诗,每一篇都有着无限趣味,诗意浓浓,让人止不住赞叹,这也彰显了人物的文采。

  书里,“黛玉香魂随风散”这一回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宝玉在娶亲时,黛玉正好去世了。暴雨那边的喜乐声和黛玉所在的潇湘馆的哭声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黛玉那边更显凄凉。黛玉在那一章,仅在那一瞬,生命之花凋零,告别了宝玉,告别了贾府,告别了这个世界。黛玉的人生是凄凉悲惨的。我为她感到些悲伤,但也有些高兴。悲伤的原因很简单,这么一个才女就这么离开了。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到“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不论是《葬花吟》还是《海棠诗》;不论是《咏菊》还是《菊梦》。无论是哪一首都蕴含着她的才华。诗,就像她美丽的灵魂,像她精神的寄托。每一次看到她的诗,总有一种一把锋利而尖锐的刀深深插入心中,悲伤的感情在心中回荡。而其中的《葬花吟》像万箭穿心般疼痛。高兴,那也是有理由的。我认为死对她来说不像是一个悲伤的结局,更像是一种解脱。病痛的折磨,与宝玉成不了眷属……这一系列的事情无不把她折磨的遍体鳞伤。与其被折磨的遍体鳞伤喘不过气还不如以死为解脱,没有病痛,更无心痛。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好的结局。黛玉的死也算应了《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死必有悲,黛玉的病弱身子也早就注定了她此生必定悲哀凄惨。那一瞬,黛玉的“花”,落了。她的魂,伴风而散。这一章,把我的情感牵引到了悲伤的顶点。悲伤多不如惋惜多,虽然她与宝玉不能终成眷属。可至少,她解脱了……

  《红楼梦》描绘的生动形象,一字一句,一言一语,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情,好似完全融入其中。这也是曹雪芹的厉害之处了吧。

  《红楼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悲剧。

  《红楼梦》,是一个含笑的悲剧……

  功!他时时刻刻向往自由,他是无罪的,他确实应该自由!在安迪自由后,领走了典狱长的钱。就以贪污,谋杀的罪名把典狱长告上了法庭,典狱长最后也开枪自尽了。

  试问,要是没有安迪对自由的追求狱努力,他,能成功吗?

  其中,安迪与瑞德的一处对白一直在我心中酝酿。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瑞德:“你指什么?”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没错,希望能把人弄疯,安迪就是这样,心中怀有希望,拿着一把小铁锤挖向成功,在常人看来这是疯狂之举,希望是有用的。

  只要常怀一颗希望的心,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也终会找到温暖的海港。梦想不是说实现就能实现的,哪怕你的梦想十分荒唐,也要去努力。王俊凯说过:“如过梦想有捷径的话,我想,那一定是坚持。”如今,他和另外两个搭档也成为人气高的少年组合。他们也曾失败过……想要成功得有方向,想要成功就要坚持,想要成功那就不能言败。

  努力吧!说出自己的梦想!去为它奋斗!

读红楼梦有感 6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她一般素雅。

  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从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帼英雄呢?孝女花木兰替父从了十年军,忠孝两全,十年归来放弃功名利禄,和家人共享田园之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给天下百姓带去希望。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不正是向我们证明巾帼也是不让须眉的!

  将目光放向窗外,已是正午,蝉鸣有些忧伤,我微微一笑,正所谓知我者莫若蝉儿也。风抚过绿叶,触到我的面颊,渐渐地便泛起了睡意,将《红楼梦》枕在胸口,口中喃喃着: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读红楼梦有感 7

  从《红楼梦》问世至今二百年以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都成了人们熟悉的人物。人们为贾宝玉叹息,为林黛玉流泪,对王熙凤又爱又恨。打开《红楼梦》,就是打开了一个熙来攘往的人物世界,而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位主人公。

  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有两个人想做“变性手术”,一个是探春,另一个就是宝玉。究其原因,正如宝玉自己所说的那样:“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叛逆,但在宝玉看来,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了。并且他只求过那种随一心一所一欲的生活,在他心中,人只有真善美、假恶丑之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所以他才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潘知常教授曾美名曰:“贾宝玉是中国的第一个‘亚当’。”从某些方面看,宝玉的这种性格反应了人性解放、个性自一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泪美人”林黛玉赚取了读者太多的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宝玉一样,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黛玉的生活是爱与美的世界,从至纯至美的“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她非常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她的多愁善感也借此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至。

  林黛玉的才气的确过人。但是她不知道当时社会需要“无才便是德”的贤良女性。赏风月、做诗词不过是贵族小一姐无聊消遣和多余的点缀,更别说让女子自一由恋爱了。所以宝黛的爱情虽然天真、无邪,但却注定是一个悲剧。敏一感多病的林黛玉也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和对尘世的悲怨,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实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掉陷渠沟。”的誓言。

  薛宝钗则是一位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恪守者。天资聪颖的她知道自己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社会中无论怎样反抗,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所以她养成了一种罕言没语但却八面玲珑的个性。他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几乎得到主子奴婢所有人的肯定。她不仅人缘好,才智也高,以为典型的“女夫子”。但是,她明白“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便经常把自己的才干掩藏起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未来夫婿身上。无奈,贾宝玉无论如何也停不下她的话,所以,在议婚的时候,她开始低头不语,后来暗自垂泪。可见,贾宝玉也不是她理想的人选。

  《红楼梦》全书描写了以反抗封建思想为主的人物和故事,批判了封建统治集一团一的无能。也许,曹雪芹做梦也想不到当年禁止发行的《红楼梦》在今天是这样的红火。

读红楼梦有感 8

  一段羁绊的情缘,两眼流不尽的泪水,三人存亡纠葛的爱恨情仇……

  初遇时,那句,"这位妹妹我从前见过",一眼,她入了他的眸,他也入了她的心。尔后,她流泪是为他,他疯魔也是为她。没人知道,他曾是神瑛仆人,她曾是一枚绛珠草,木石前盟,是他们的缘,亦是他们的劫。

  神瑛仆人带着五彩石来到富贵红尘,而绛珠草为了神瑛仆人的灌溉之恩,也跟随仆人而去,许愿以终身的泪水来酬谢。她确是留了一辈子的泪水,耗尽了心神,最终郁郁而终。

  神瑛仆人入世,衔玉而生,故名宝玉,一年后,姑苏林黛玉出世,她便是绛珠仙子。在贾敏逝世,林如海逐年老去的情况下,为了黛玉有人陪同,教训,林父将黛玉送去贾府,黛玉与宝玉羁绊终身的命运便就此开端了。

  宝玉与黛玉相识相知,他们爱好相投,在封建制度,威严等级下,他们都有着与世不容的逆骨。他们的相恋同一切的爱情类似,甜美而又酸涩。他们对立过,黛玉曾因争持误解剪碎了赠予宝玉的香囊;他们符合过,黛玉葬花,"一朝春尽美女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了年月的无情,韶光的残暴,宝玉亦有感而发,悲恸大哭;他们思念过,当宝玉失玉,神智迷失时,误以为黛玉即将归家,他的泪水里,是最真诚的情;他们痛苦过,当黛玉病重,为宝玉的音讯病情疏好疏坏,而彼时正神志不清的宝玉,因即将娶黛玉为妻而有了一丝清明。两个痴儿,为互相倾慕,为互相伤神,谁又知这仅仅一场注定没有成果的姻缘。

  金玉良缘,本是两个人的美好,这儿,却是三个人的悲惨剧。黛玉魂归离恨,宝玉看破红尘落发,而宝钗,一人独守半生孤寂。黛玉狷介恬淡,领悟极高;宝玉天资聪颖,多情而又痴情;宝钗曾有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都有绝世的才思,惋惜在迂腐且日渐式微的大观园的禁闭下,他们的人生走向了惋惜,走向了生离死别的结局

  我仿若还能看见黛玉泯唇一笑间的风情,还能听见那含蓄哀怨的葬花吟,我感触到了宝玉与姐妹嬉闹时的愉悦,体会到宝玉落发时四大皆空,茫然若失的心痛,我眼前还有宝钗妩媚秀美的身姿在显现,耳边仍有她半生孤寂的叹气在回响……

  曲终人散,唯留一杯清茶,淡淡品,似有余韵……

读红楼梦有感 9

  “其实,我也没记住多少内容,就记得,贾宝玉说了两次,如果林黛玉死了,他就要去做和尚。”第一次读完了《红楼梦》这本书后,我和妈妈的交流,只有这一句话。妈妈看着我笑了笑,鼓励我说:“听听,你不想再看一遍吗?”

  第一次读,我的确不是很明白,人物多,内容多……

  再读一遍《红楼梦》,我感觉,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于是,我又花了半个月时间,读了第二遍《红楼梦》。刚一看完,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妈妈聊了起来:“贾宝玉是个君子,他待人处世,温润如玉,可是,他的父亲却一味地逼他读书;呆霸王薛蟠,太可恶了,柳湘莲打他打得好;妈妈,林黛玉死了,贾宝玉真的做了和尚啊;英莲真的可怜,被拐卖了以后,先被改名香菱,又被改名秋菱;林黛玉的诗,是所有人里面最棒的……”“这次读,你可是记住了不少内容哦!”妈妈带点夸奖地对着我说,“你知道这本书,主要讲谁吗?”

  我微微一愣,脑海中仿佛只能想象出“黛玉葬花”的画面,其余的,还是模模糊糊的。我,不再等妈妈发话,主动地,细细地,带着问题,第三遍读起了《红楼梦》。

  这一次,我读得分外认真,有的字词,内容,我还特地查阅了资料。

  不得不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翻开这本书,就像推开了历史的大门,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美味佳肴活灵活现,老学究们严肃庄重的举止跃然纸上,夫人太太们矜持端庄的神态一览无遗。还有少女们穿红着绿的明媚形象,七彩纷呈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林黛玉手提羊毫,专注地作诗;薛宝钗拿着团扇,和蝴蝶在花间嬉戏;史湘云红着脸,懒懒地卧在石头上……

  第三次看这本书,我终于懵懵懂懂地知道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是真正的志趣相投的;我也隐隐约约地知道了,那时候的社会,人们更加支持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但最后,林黛玉逝世,贾宝玉出家,我总觉得,那时候的社会制度不如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更加自由,更加民主,因为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和妈妈之间关于《红楼梦》内容的闲聊,最后一个话题是:我挺喜欢薛宝钗的,当然,喜欢的是她的性格和才情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每读一遍《红楼梦》,我总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我想,这就是阅读的乐趣所在,每一次读书,我们都是在和作者对话,和作者交流。我想,或许,我应该去读第四遍《红楼梦》了。

读红楼梦有感 10

  再执红楼,不以当年的懵懂读着这满载悲欢离合的纸张,轻寒暮雪何相随,此去经年人独悲,只道此生应不悔。

  午夜梦回红楼,却悟得此生我不过是一株应景的菩提树,植在荣国府的一角,看尽这府上的离合悲欢。

  又是一日之晨,府上依旧的热闹,可是今日又多了一位姑娘。姑娘弱柳扶风,心有七窍,该是不食人间烟火仅存太虚幻境的仙子,每日抚琴读书,吟诗作画,过着恬淡和美的生活,又怎么会落到如此浑浊的浮世中?我看着姑娘姣好恬静的面容,忽想起了昨晚一梦,梦至虚境,听着一位老者诉说着《石头记》这一个故事,我依稀记得是绛珠仙子为了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投身于尘世中。思索着,忽而听到一个男子的笑声,是宝玉,那个多情的贾宝玉。

  只因为菩提明心镜,我随着众位姑娘迁入了大观园。

  如此多个日月,我以一抹翠绿陪伴在黛玉的身旁。上天如此不公,她被赋予了出色的外貌,令人拜服的满腹才华,但是也被赋予了过于鲜明的灵魂。在大观园中,她除了拥有一个多情的宝玉,她所拥有的,就只剩下那为情所留的相思泪。

  草木金钗,差之千里。

  黛玉宝钗,差之千里。

  植在一角,却因为高大可观大观园的全部景色。菩提似乎被赋予神力,可看透凡间的浑浊,看着众位姑娘,只能留下声声叹息。宝钗闲暇时,与姑娘们谈笑风生,与丫头们染衫扑蝶,执扇观花,日子过得缤纷。只不过,黛玉仅仅卧于一方,含泪赋诗,教鹦鹉读诗,日久方长,连声声的哀叹竟让鹦鹉学会了。

  桃花花期已尽,花开了几度,开的是落英缤纷,而不是如今的声声叹息。看着黛玉把花葬了,我似乎看到黛玉葬的不仅仅那凋落的桃花,葬的更是对宝玉的赤诚之心。我摆动着枝干,希望引起黛玉的注意,我想与她说着:“姑娘这是何苦,何必置身在这浮世中,倒不如云游四海,莫要留在这浑浊中去,”

  不日之后,张灯结彩,我听见的却是两种声音。一方是笑谈今宵,可是又有多少人听见在那翠竹的一方,某一卧榻上,一名孤高的女子在焚诗流泪,终是泪尽夭亡。

  我看见她的灵魂,在哭泣。

  我终是随着她的魂魄离开,她却只叹安得与君相诀,免教生死作相思。离开了这凡尘浮世,也就离开这浑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遥望这远方,看着贾府的兴衰,随着黛玉的一缕清魂,忽然又见桃花开了,开的真真是妖艳。

  潸然泪下,惊醒,只见一本《红楼梦》躺在身边,四周似乎桃花开遍。

  黛玉,你的一颦一笑,不应留在凡尘,它锁不住宝玉的多情,你可知,你的笑却征服了那一棵菩提树?只愿来世你的灵魂不再鲜明,只愿你来世能笑靥如花。

  你看,大观园的桃花,又开了……

读红楼梦有感 11

  读了《红楼梦》几章时,我已被故事迷的废寝忘食,同时也被曹雪芹精妙的文笔所折服。

  首先,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铺垫手法的运用。《儒林外史》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也描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是他的问题是,人物是一个一个的出现,一个人的故事完了之后,这个人就从这本书中彻底消失了。但是伟大的《红楼梦》就不同,也许这个人在这一回中无意的一句话,竟是为了几回之后的另一件事做铺垫。比如第三回中贾雨村所述:“贾府中的贾琏娶了这位奶奶之后,到上下府无不称颂他的夫人,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句话说的便是王熙凤,为后文为她的泼辣能干做足了铺垫。铺垫手法,使文章更有连续性,起承转合,并不单调乏味。

  《红楼梦》中人物的出场也极具艺术性,就像王熙凤出场,人未到声先到。一句: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便反应出了她的泼辣,当所有人小心翼翼,而她却这样的泼辣。这样的出现,也表现的贾母对她的宠爱,戏称他为“凤辣子”。再如林黛玉出场,作为女主角,她的出场却很简单。由老师贾雨村的一句,他的学生身体很弱便结束了。这样的简单是为了等一个最合适的时候,最合适的人来介绍。精妙的出场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也为后文做足了铺垫。

  曹雪芹既有诗人的气质,也有画家的妙手。我觉得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为过。《红楼梦》一书中所有的诗都出自曹雪芹一人之手。其中,我读到的最喜欢的一首诗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是放在王熙凤的家中,是曹雪芹用来形容王熙凤的,这副对联是对王熙凤的赞美,说王熙凤会恰当的处理事情,把人情世故琢磨得透彻,这是对王熙凤的赞美,如果没有自己好的处理方法,不懂人情世故,就不可能将家里料理的如此。在这曹雪芹像画家一样将大观园的细节,精致到描写了出来。还有每个人的衣服都做了细致精巧的刻画,使如今的大观园可以被完整的复原,使人们对古典衣服也有了更深地了解。

  这些精妙的铺垫,描写,出场,都加深了我对《红楼梦》的喜欢,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所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我爱《红楼梦》,希望同学们在假期空闲时间可以拿一本《红楼梦》来读,即使读得并不完全懂,但是依然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红楼梦》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阅读。

读红楼梦有感 1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痴梦仙姑林黛玉,绛洞花王贾宝玉,谁为情痴,二人终别离。

  林黛玉这株绛珠草注定要用短促却美丽的一生来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情,她偿还的方式是用自己的眼泪。曹雪芹绘了一个脱俗而高傲的林黛玉,但这一缕芳魂也注定是脆弱而寂寞的。多愁善感、睹花落而伤春尽,见残红而悲泪洒,是她的一切,除此,她一无所有。用草来形容她大多是不合适的,草有韧劲,而林黛玉却软弱,每日泪眼朦胧,这泪时而来得有由,大多是显得有些小儿女状了。

  贾宝玉本是一块天外的顽石,获得灵气之后来到人间。林黛玉的眼泪仿佛是上天的甘露,滋润着贾宝玉的灵气,使他如同他身上从天外世界里带来的那块玉石般始终出淤泥而不染。在女儿众聚大观园中,贾宝玉是那样的幸福,他是一块被黛玉眼泪感化的石头,始终保持他那如同顽孩般的性情。

  他们的结局却只能用惨烈来理解,林黛玉的优柔寡断导致她气绝身亡,而人们至今还在”讨伐“贾宝玉为何只是出家而未能有勇气与林黛玉”生不同时死共穴“。其实封建家族已经让他们的灵魂受尽折磨而死,没办法,生不逢时。

读红楼梦有感 13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迷离虚罔间,清人曹雪芹作了一个梦。梦里,

  有个叫做“大观园”的女儿国,是清白女儿的 伊甸园。温柔的女儿,多情的女儿,善良的女 儿,聪慧的女儿,俱婷婷地立在这里,欢喜着,忧愁着,抚掌而笑,默默垂泪。

  黛玉跟着进士贾雨村读书,会识字断章,娇怯羸弱的身子隐不住逼人的才气和多情。进了大观园,这一切都自然地显现了出来。自是立着,便是一番别样娇美,及见了别样风流的宝玉,竟都有一种宛若隔世而相识的感觉。猛然,宝玉看着她:“可也有玉没有?”黛玉有些疑惑,却也乖顺地摇摇头。不料这竟引来痴狂的宝玉摔了被视为命根的佩玉。夜阑人静,黛玉暗自垂泪。冥冥中,她找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这个人。注定,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是要给他的。

  黛玉是平凡的,亦是不俗的。周身是纯然的灵气,宝玉引其为唯一的知己。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两个情趣相投的人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静静地爱着,单纯地以为一切都可以如此这般地平静下去。即便有“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的忧虑,也只当是有生之年,知己长相伴了。葬花的林妹妹,咏月的林妹妹,抹泪的林妹妹,俱在宝玉的心里了。那样的善良、多情,尤其是别样的纯净和灵气——在宝玉心中,她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她的爱耍小性子,他都体谅了,包容了。

  可是这样的一段情,经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平静的生活里加入了一个怀着“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宝黛一段情便风波不定。宝钗的深明大义、恪守礼制,都是林黛玉所不及的。又由于黛玉终日抱病,贾母断是再疼她,也不愿让宝玉娶了她。爱谁,宝玉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娶谁,却由不得他作主。便纵一个想得心力憔悴,一个哭得柔肠寸断,也只被当作少年无知而已。

  任云淡如许,玉色凄凄,都只为风月情浓。举案齐眉,胸意难平。宝黛相爱着,爱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是世事并非他们所能把握的。作为一个名门旺户,事事都须循着礼制。身居内苑,初涉世事的他们都未尝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使自己爱着,贾母宠着,却不料宝玉命中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流散”。泪淹没了誓盟。

  黛玉的一生都是在梦里的,正如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失父丧母,孤苦伶仃的黛玉在贾府找到亲人,找到知己。她把自己的一切感情,一切的眼泪,都洒在了这里。

  潇湘妃子的多才是大观园里人尽皆知的。满身的凄苦,满心的惆怅,却只念些“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竟应了自己一句“是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痴痴的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欢喜万分地急着搬离了怡红院,坐立不安,只待新娘的到来。张灯结彩,喜气非常。

  但他满脸堆笑,揭开新娘红盖头的那一刻,却不知朝思暮想一心期盼的林妹妹竟在凄清冷静的潇湘馆“香魂一缕随风散”。她的泪确是为他流尽了:“宝玉,你好……”言未尽,命先绝。

  宝玉说,“我有一颗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还我肚子里头。”他没有等到林妹妹,因此便没有那颗心了。

  前前后后,大观园的女儿们,连同宝玉,都四散了。远嫁的探春,出家的惜春,跳井的金钏,自缢的鸳鸯,触壁的司棋,被劫的妙玉……失了凡心的宝玉则“俗缘已毕”,顿悟出家。他做到了对林妹妹唯一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只苦了宝钗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独守空闺,一生无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人俱散,梦已了。往后多少的故事,皆与这些梦中的人无甚关联。有温柔的,善良的,多情的,都化成一抔土,一缕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读红楼梦有感 14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花费毕生心血完成的。它内容丰富,词句优美,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个暑假我也亲自领略了它的风采。我感受最深的是全书对人、菜、诗的独特描写。

  人——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说王熙凤,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她的狡猾、聪明和随机应变。在写王熙凤时,曹雪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八面玲珑”这个词。还有弱不禁风,猜疑心重的林黛玉;小巧玲珑,十分懂事的薛宝钗。曹雪芹利用整段或整篇文章来突出人物在说话、行动、举止方面的特点,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菜——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这本书中,对许许多多的菜肴作了细致全面的介绍。单一道简单的茄子的描写,作者把它写与 100 多只鸡一起炖,要经过 200 道工序,结果炖出的茄子美味无比。这当中曹雪芹竟然能把每一道工序写得清清楚楚,由此看来,曹雪芹还是一位伟大的“美食家”呢!

  诗——出神入化的境界。《红楼梦》这部书中的诗璨若繁星,每一首诗作,那优美的诗句,那奇妙的境界让我沉醉不已。我最喜欢《葬花词》,我为词的意蕴、主人公的命运和作家的匠心独到家所深深的折服。

  暑假中我阅读了《红楼梦》,不但让我获得了许多的课外知识,更让我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有了深刻的了解,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更激发了我热爱祖国,为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祖国文化的热情。

读红楼梦有感 1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早就想好好读一读了。今天妈妈给我带来了一本新书,我一看竟然是“它”,高兴的一蹦三丈高,马上就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含笑的悲剧。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主题,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变迁。这 部不朽的名著出自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勒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多种人物形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林黛玉了。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很有才华的人,她写了很多诗,其中我最喜欢《葬花词》了,内容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孤高自傲的人,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却因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最后却吐血身亡,落了一个悲剧下场。看到这里,我都要哭了,我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特别憎恨那时候那种传统的封建社会,所以丑恶的封建社会最后必将会走向灭亡的命运。

  读完《红楼梦》,我感慨万分,它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于恶,更让我明白要好好珍惜现在,命运要靠自己去掌握,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8-05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有感11-13

读红楼梦的有感11-06

读《红楼梦》有感450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