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2-11-07 09:29:38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 (汇编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 ,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红楼梦》有感 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读过一遍我就记住了宝玉和黛玉的名字。

  贾宝玉在他父亲的眼里是叛逆,不喜欢读书的"坏孩子",他尤其是厌恶八股文,从内心鄙视和抵触所谓的功名利禄,所以父亲认为他是不求上进的孩子。我却不这么认为,他和朋友开设海棠社吟诗作对,一步一步地壮大诗社,到后来他们一起重建桃花社,我发现宝玉是一个爱学习、有上进心的人,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我也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她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全面发展,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我们都是中国好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未来的栋梁之才,要有青松一般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应该做一个乐观、坚强的孩子,将来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

  读完《红楼梦》我感到一个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好的环境中,都争当那个近朱者赤中的“朱”!用自己的积极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我非常佩服曹雪芹,他的写作方法值得我学习,从今以后,我要博览群书,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力求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 2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杯具。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向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杯具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此刻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之后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最终繁华成空的大杯具。

  所以,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杯具,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杯具。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我激动的心境,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齐,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样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理解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我。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杯具啊!

  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宝玉最终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明白林妹妹是为自我而死的。便在灵柩前放声大哭。

  一个风光显赫的大家族,就这么没落了!不知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们,是否都和我一样,为他们感到悲哀、痛心

读《红楼梦》有感 3

  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我们实验二小的校园处处弥漫着“书香”,而我在书香校园的活动中,最大收益莫过于读《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句我已默诵能吟,欣赏品味。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宝黛二人的纯真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良姻;一边是封建社会下所追求的功名,一边又是心有灵犀的脾气秉性。

  想想大观园中那些可爱的女孩儿:才情艳艳的林黛玉,沉稳乖巧的薛宝钗,温暖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然的惜春,宽宏豁达的湘云……每一个人都冰雪聪明,惹人喜爱,但她们的结局却令人感到悲哀: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其中的心酸又有谁能懂,又有谁能理解?真不愧为“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这也是体现黛玉个性的所在,她的自卑自怜都体现在《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诶,还真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合上书,回顾整部小说,我对作者曹雪芹先生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他把每个人物都描写得栩栩如生。你读《红楼梦》时,眼前好似真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在结社吟诗,谈论人生,这足以说明作者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易中天教授也盛赞过“红楼之后再无诗”。《红楼梦》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写满了世间人的悲欢离合。人们都说《红楼梦》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让别人看的悲剧”,对于这“悲剧”,我们只能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无论如何,这曲“红楼悲歌”真让我不忍,让我感叹……

读《红楼梦》有感 4

  眺望远方,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个愁情缠绵的故事中去。

  “一杯净土掩风流”流沙从她的指尖缓缓穿过,掩盖着凋零的花瓣,曾几何时,花儿璀璨无比,然而今日却是低落的殉葬;曾几何时,她清香依旧,仍是阆苑仙葩,然而此时也徘徊在香销玉殒的边缘。

  那时,我明白花的无奈,她的落寞,我无语,只是低下头,让泪水滑落“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颜香断有谁怜?”她悲哀低沉的悼念,不知是为花无奈的完结,还是为她衰落的红颜,最初只不过是荷着花锄,伴着冷月葬花魂,而今花祭竟让她自怨自艾,或许她本身就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柔弱的女儿情怀,抑或是感到自己的命运与这飘零的花儿相似,都要面临这红颜败落的命运,但她不知,花有选择绽放的方式,却没有拒绝凋零的权利,而她也是一般

  那时,我明白花的怨怜,她的怨艾,我无言,只是捧着脸,让泪水风干,只留下过程,'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的鲜艳诱人是绽放时刹那间夺目的光辉,但她的明媚鲜研不应该如此,她应凭借自己的才华让人生变得流光溢彩,她让自己的愁绪斩断了一切鲜活的希望,让自己如同这凋零的花一般逝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又是何必呢?这又是何苦呢?我真想对她说:其实你的追求并没有隔着一层沾染灰尘的玻璃,你能够抓的到,也能触地到,为什么要这样让红颜逝去?

  那时,我不懂花的选择,她的抉择。我无声,只是仰起头,让泪水暴露在暖阳之下、、、仍在纷飞,抚平自己那一颗纷乱的心,想着她的双眸,似寒星,如银珠;念着她的笑颜,似花蕾,似清潭;想着那时她的悲凉葬花吟;念着那时她的凄苦身世。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臻美,她的柔情似水,因寄人篱下的苦楚,又因宝玉的风流倜傥,再回首,我已感触万千。

  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又开,朱颜未衰,而她却不在,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花凋——泪凝——她已不在!

  真为世上失去了这么优秀的女性感到悲哀!

读《红楼梦》有感 5

  开始读《红楼梦》,我还挺小的,那原因倒也挺可笑的。那时,几乎所有我身边的人都会哼上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要是问大人这话出自哪里,得到的回答总是:“你还小,这里头的事情你还不懂。”我不甘于一直得到这个答案,便拿起书架上的古文版的《红楼梦》似懂非懂地读了起来。因为书中许多字词都不了解什么意思,所以读到一半就没有什么兴趣了,便扔到了一边。

  再读红楼,已经是12岁了。当时是学校布置的阅读任务。我不情愿地拿起那本被我抛弃已久的书,再细细一品,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此对红楼越来越着迷,到达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初读红楼,我与冰心奶奶的想法一样,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人厌烦。甚至给我的一种明了的感觉是:在纸上白话,浪费资源,既没有《西游记》的传奇,也没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打杀场面,真的没有想到这部书竟然可以归人四大名著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苦。对于林黛玉的哭哭啼啼又有了一种更深切的悲哀。

  红楼里,最引我注意的莫过于林黛玉。黛玉是个生性娇弱的女子,没有宝钗的落落大方,没有李纨的粗粗咧咧,正像宝玉所谓?心较比于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也许,她因病而死是我早已预料到的后果。我没想到一个人从小到大受人关心疼爱的她死时,没再见到贾母、王夫人、宝玉,人变得可真快。死神的到来,使黛玉的悲剧终结,对于她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看这很好。很好。因为她死去后,不会再为落花悲哀,不会再为传情的手帕兴奋。也不会再焚书哭泣。有人说黛玉最后是被气死的,的确,她是含恨而终。可我反对这种说法,黛玉自幼多病,本身注定的后果,又怎能改变呢?我想,“含恨而终”只是黛玉无辜死去的最佳原因吧!

  我喜欢红楼梦,喜欢那种朦胧的淡淡忧伤,喜欢那种梦幻般的感觉,喜欢其中那一个个风格迥异、冰清玉洁、蕙质兰心的艳丽少女。

  我喜欢黛玉紧蹙的娥眉,我喜欢晴雯直爽的性格,我喜书山欢探春的才华横溢,我喜欢金钏儿的坚贞不屈。

  但是我也相信通往命运终点的途径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可能有人会问:命运看待我们,就好像顽童看待苍蝇。既然我们的宿命已经被注定,那为何还要去努力为了人生的目标而奋斗呢?人们正是通过对命运的抗争来实现人生中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也只有通过对命运无谓的抗争才可以体现出人的尊严,显示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每个人都只是河里一个小小的浪花。婉转绵延,迭起不息的乐韵。而我们都会最终汇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去完成自己在此过程中的任务,那里才是我们的宿命所在。

读《红楼梦》有感 6

  几缕清风拂上我的脸庞,我望向窗外清朗的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高高的悬挂着,心中仍是那个才华横溢却满腹愁结的女子,妮娓曲葬花吟,那是我最美的遇见。

  想来红楼梦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从“这位妹妹我曾见过”到就此别过,是道貌岸然还是人心险恶?因果缘由,是非对错,贾史王薛的一个个渐渐败落,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如痴如梦,“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这是黛玉于窗下望月而感,“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这是黛玉寄人篱下之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这是黛玉氤氲着情壕的梦吃。喜欢是声色犬马的一响贪欢,而爱是过尽千帆,温酒煮茶共杯盏,可锦衣绸缎,可粗茶淡饭,可尝遍人间,可归老山川。

  宛尔,一阵清风拂过,书被“哗啦”地翻到最后一页,梦中美好的情节随风而去,醒来,只有无尽的凄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也像花儿般“红消香断”飘然离去了,为何会如此凄凉?同样生为女儿身,同样关若天仙,同科满腹经纶,为何是宝叙最终与他携手?

  为何宝钗终得圆满,而黛玉却肝肠寸断?她无人怜惜,宝钗却是高高在上的少奶奶。曾经的姐妹又该怨谁怜谁,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罪过,宝钗像秋天,成熟,明理,圆滑,黛玉像春天,销向,脱俗,多愁善感,缠绵,就因为放不下,才把自己女主角的戏份妄自推入了冬天,她放不下对玉玉的爱,放不下她与宝玉的两小无猜,放不下她与宝钗原为姐妹却天差地别的命运,放不下命运如此不公,放不下自己被众人抛弃,淡出世外。

  看完,感叹人生无常,世事无奈,却又想对黛玉说:“你本应拥有完美的人生,只是因为太过执着才错过了这般精彩的年华,只因放不下才有如此多的羁绊,不愿意忘记才会忽略眼前的其他,放下了终会有一个人陪伴你左右,度过这美丽的年华,‘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听谓放下,就是释然,无所谓牵挂,也无所谓放不下,洒脱地活着,放下烦恼,就会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与快乐,因为太过于放不下,所以才遗失了以往率真的自己,因为太注重统所以才看不见沿途秀丽的风光,正如纳兰容若言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自明,也许我们应该看开一一点,把结局看得淡泊一点,执着和错过也许只有一念之差,放下他,也许是一华丽的转身,放下桀骜也许是成熟的开始。

  饮一杯素淡清香,守一窗清风明月,看一景奇花异草。我借一程闲适,掬半盏香茗,月下月一朵温婉,沐云淡风轻,浅笑嫣然,这便是最美的遇见。

读《红楼梦》有感 7

  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说讲述了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的长辈们不许他跟林黛玉结婚,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体弱多病,而且非常娇气,一直要哭,到最后贾宝玉没和她结婚,结果黛玉忧郁而死。这篇故事也将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辛苦,暗示了作者晚年寓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生活现实。整个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由胜而衰的没落过程。作品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生活在今天文明富足年代的中国人庆幸生在好年代,由此也更加珍惜,并且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回报生活。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病。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红楼一梦,世间百态尽显。林黛玉因为没有和贾宝玉结婚就自杀,这个女主角的性格真的让人哭笑不得。真的希望我们的社会上,姑娘们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太过自尊,而应该生活的粗放点,没心没肺一点,脸皮厚一点,这或许也是生存的重要素养。最后,我希望大家的脸皮都能厚一点,心宽一点。

读《红楼梦》有感 8

  几世情债,几世风流,多少痴梦?尽付红楼,尽付予那似海深宅。

  ——题记

  深夜,一时兴起翻起了枕边的《红楼梦》,将自己沉醉于书中那纸醉金迷的世界。我仿佛在朦胧中醉了,醉得深了,醉里几世轮回,仿佛置身其中。

  忆黛玉

  朦胧中,仿佛走来了纤纤瘦弱的少女。她站在船头,风吹起了她的发稍,带着几分柔柔的感伤。心绪因忧虑而飘零,化入绵绵的江水解不开,解不开那深锁眉睫的愁,泪顺着她的面颊无声的滑落,滴落江中,溅起几许些微的波纹。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早早抛下她独自哀伤的逝去的人,泪又一次滑落。你一定也早已猜到,她便是那林黛玉了吧,这便是她随贾雨林去荣国府的一幕了。

  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滴水之恩但却因此流尽了此生的泪。郁郁而终,不得善缘。回首红楼,辈兮,梦兮,忧兮,叹兮。

  品宝钗

  如果说黛玉是一种茶那她必定是一杯不染俗尘的清新的菊花茶,而宝钗她属于那种浓郁的苦丁茶,让人一口难忘,只有品过后的丝丝回味才能令人领悟她的真谛。

  她,一个富有心机的女子,因哥哥犯事得贾家周旋,又因要进宫选秀而来到了这繁荣杂乱的大观园,值得庆幸的是她,好似一茱出水的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没有将自己埋没在一群俗不可耐的庸枝俗粉中,她,心思灵巧,用她独特洞明的眼光品评着这个繁荣沉辱的世界,但她并非似林黛玉般的流于外表,将自己的感时伤怀流露在外,她只是深埋于心底,也许正因为她比黛玉更深谙世事吧,因此她深得大家喜爱。

读《红楼梦》有感 9

  梦时分,苍影茫

  红烛春影锁高墙

  离人泪,焚相思

  谁人断却旧人肠?

  “此生,我不再欠你!”潇湘馆苍凉与破碎的呻吟在凄清的中回荡,腐朽与死亡的气息似乎要将整个世界吞没。离纱帐中,形销骨立的人儿近乎癫狂地呢喃着,空洞的大眼里尽是一片茫然无际的死水,两行清泪簌簌地落下,随即隐入鬓中……

  未几,玉殒。

  她,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仙草,只因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她才使得久延岁月,后又得其天地精华,遂脱却草胎木质换得人形。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她便许诺用自己一生的眼泪偿还与他,却未曾想,自己会触动红鸾,深陷于红尘俗世之中。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望着贾府内喜气洋洋的景象,黛玉孤寂地伫在窗前,轻轻的'咳嗽着,几滴血珠便顺着嘴角滑落,滴在衣襟上,开出了几朵妖冶诡异的荼靡。她抚着眼角斑驳的泪痕,凝视着远方那桃谢李飞的萧条景象,轻叹道﹕“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叹声中,竟带着几许啼血的悲凉与茫然。”

  她恨呐,她恨这这死板愚昧的家族制度,恨这刻薄冷漠的人心,恨这封建腐朽的王朝啊!可她,又能怎么办呢?父母双亡的她,病靥缠身的她,在这偌大的贾府里,不过是一颗权利与地位的棋子罢了。她惜花,是因为她懂花那颗身不由己的心,一如她自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这是对“零落成泥碾作尘”花的怜惜,更是她对自身悲苦命运的嗟叹与痛诉啊!

  秋风大作,漫卷起一地似血的残阳。她轻接过雪雁手中的白绫绢子,突然像是发狂似地,拼命地撕扯着它,眼中满是绝望的恨意与不甘。“宝玉,你为何要如此对我?”撕着撕着,眼泪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流了出来。兴许是动了肝火,登时又吐出一口鲜血来。随即,便叫人抬来火盆。“虚情假意,全都是骗我,全都是骗我!”这一声嘶鸣惨烈得直教人肝肠寸断,在场的丫鬟婆子们皆是一怔。她抱起怀中的诗稿,痴痴地望了几眼,手一扬,零散的诗稿便纷纷扬扬地落入火盆里,烧得越来越旺……

  滴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在贴满喜字的怡红院里,宝玉幡然醒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众人精心编制的骗局!他早已失去了任何理智,推开极力阻拦的众人就往潇湘馆跑去……

  “妹妹,我也为你弄了一身的病,你走了,我也是要跟你去了”看着床上早无半点气息的黛玉,泪水一滴一滴地从宝玉脸上滑落,落入黛玉的鬓角,眼角,甚至心尖。眼泪在细碎的阳光下熠熠闪光,映出一世界斑斓的悲伤。

  离人泪,无情恨

  空叫姻缘作孽缘。

  泪,就这样不可遏制地淌入黑暗中,烙出一块一块的光斑。原来,谁也没有负过谁,一切的冤,一切的怨,只不过是天意弄人罢了。

  在仙雾缭绕的赤瑕宫旁,一袭红衣的男子温柔的捧着一株蔫蔫发黄的绛珠草,良久,笑道:“小东西,从今以后,就由我来照顾你吧。”

  一滴一滴的水珠从他的手中洒下来,就像一场雨,一场清凉的雨,纷纷扬扬的渗进了她的叶中,茎中,还有那柔软的心中,一丝莫名的情绪就这样悄悄蔓延……

  滴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读《红楼梦》有感 10

  一丝凄离一泪涌,一情相依一情浓。一木一石一梦缘,一颦一笑一皆空。

  一曲红楼,今朝梦散,一袭红袖添香馥,潇湘凭栏泪葬花。

  一个天降的女子,一段被携刻在奇石上的鸳鸯宿命,在历史的长卷中生生不息。

  一段凄美的姻缘,在落落红尘中,带着一个女子全部的爱恋,重新奔向她所以为的永恒。

  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世俗门槛,闪禁了肉体,却禁锢不了渴望自由的灵魂,香消玉殒了娇颜,却阻止不了灵魂的升腾。世间万物皆有情,却唯有你的最真、花开花落乃世间常态,你却能从中读出伤悲来,你注定了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一方花冢,是你对爱的渴望,更是你对人性的呐喊,腐朽的,四角天空下的,最唯美的诗篇。

  一曲葬花吟,一段伤痛,随着女子的逝去,氤氳在我所呼吸的轻柔中。

  黛玉,你是那么柔弱的女子,自小染疾,因丧母之痛乂平添了几分愁容,自此随波逐流,寄人篱下,九岁入贾府。在这样的家族中,如何明哲保身,这就要求你小小的人儿总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你的自尊、你的聪颖总是那么独树一帜。这让我看到了,你其实是那么坚强的女子,你在封建的泥沼中挣扎,你相信你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你努力去爱,努力去追求。纵然,你已知晓了结局,你也不会去改变,你的执着让我愿与你共勉。

  颦儿,多么轻盈的名字,正如你,黛玉,像风一样,飘摇在封建统治的腥风血雨中;如水一般,流淌在腐朽的琴瑟乐音中,但你依旧如圣洁的莲花,散发出悠远的芳香,十里香颂。一部《西厢记》寄托了一个少女的情思,在那个年代,女子是不被允许阅读此类书籍的,这条禁令束缚了千千万万个女子,唯独羁绊不了你,清高孤傲的林妹妹,骨骼清奇的林妹妹。

  你和宝钗不同,你没有宝铰的世故圆滑,她也没有你的率性纯真。你和熙凤不同,你没有她的阴险狡诈,她亦没有你的善良可人。你就是与众不同,无人能与你媲美。千古流传的林妹妹,敢爱敢恨、葬花吟诗的林妹妹。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是你一生的判词。你不甘于让灵魂永远禁锢在这短短的五言诗上,所以,你超脱了自然,超脱了凡尘。

  黛玉啊,殊不知,你原本就是一曲神话,前身为绛珠仙草,为续木石前缘,而私下凡界,蓄意以一生之泪,无限情愁,还前世之债。无奈情债之重要用你正值花样年华的生命去换。无奈时光蹁跹,你逃脱不了花落碾作尘的宿命。无奈到了最后,你终将带着你的与众不同,消失在轻柔的江南的风里。

  而我,在你葬花之地,品味一曲《石头记》,以千世之泪,浇灌前世遗花

读《红楼梦》有感 11

  翻开《红楼梦》当淡黄色的纸页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时光开始倒退。一曲缓慢的旋律响起……这支旋律,注定缥缈,凄凉。

  林黛玉,就是在这支旋律中出现的,犹如一个悲伤的音乐符号。它多愁善感,自幼丧母,搬至贾府她遇到了让她生命出现无限色彩,最后却离去的人——贾宝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但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平坦风顺。

  薛宝钗出现了,她的出现给了林黛玉很大的影响,她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呜咽着边念着边葬花。这一句,已揭开了后面的结局,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啊!

  悲恸的旋律在风中回荡。最后,黛玉因终身之事无人可求,作噩梦,染重病。为了奉承贾母及夫人,凤姐提出为宝玉娶宝钗的建议,又怕宝玉不同意,便告诉他娶的是黛玉。

  洞房花烛,知心人却在远处身患重病,泪,是苦的;心,是碎的。黛玉拿着提诗的手帕,宝玉用这条手帕为她擦了多少泪水!原本以为,留住它,心爱的人也就留住了。但,心爱的人已不在,留它何用,手帕如片片蝴蝶在火中化了。

  旋律依旧凄凉,缓慢,不同的是,接近尾声,眼一闭,在相思的苦中痛苦地死去。旋律,终了,落花满天。

  像黛玉这样的女子,难得糊涂!但,她错了,她就应该经常糊涂。她也知道自己错了,但世世代代有多少错事啊,还是被一代一代保存了下来。

  一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医生沉雷,将恩怨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在生于死长眠的时空。

  是谁,书写了这亘古却凄美的爱情?

读《红楼梦》有感 12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 13

  四大名著,深邃而又神秘,这个暑假,我解读了最难解读的一本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封建社会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富到衰的全过程,刻画了种种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无奈,在封建社会里,事实都用权力说话,无人相信法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二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吐血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红楼梦里还有很多经典片段,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这些令人吸引的部分读的我如痴如醉,一遍再一遍反复读下去……

读《红楼梦》有感 14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yu,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yu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yu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 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yu,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yu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yu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yu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yu,黛yu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yu的眼睛。黛yu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yu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yu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yu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yu。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yu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yu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yu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yu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yu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yu的关系,让黛yu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yu,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yu的猜忌。

  黛yu死时,只说了半句“宝yu,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yu,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yu,另娶宝钗,这令黛yu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yu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yu。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yu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事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读《红楼梦》有感 1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番话令人辛酸,却也显出他与众不同之处。或许正因为他的不同,《红楼梦》才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又或许是别的原因,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早已忘记当初为何执起这本书,但它无穷的艺术魅力确实不断吸引着我。

  有人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诚然,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从原先的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到留恋美好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婉与感叹再到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还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11-13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5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有感08-05

读红楼梦的有感11-06

读《红楼梦》有感450字_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