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3-07-30 07:53:10 弟子规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弟子规》

  我从中读到了无论说话,还是办事,都应实事求是。

  下面介绍一个实事求是的典故。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中的一个。封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为河间王,死后谥献,所以称“河间献王”。他一生酷爱藏书,曾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并且整理得整整齐齐。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很多读书人深为赞叹,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刘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价收买来的,因为自从秦始皇焚书后,古文书籍比较少见。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认真地研究整理。因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了“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现在,人们运用这个成语,一般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有指说话、办事符合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我们老师在说话、办事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在学习时,我们有不懂的就要不耻下问,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学生交往时,说一就是一,不能出言而又反悔。在与别人打交道时,不浮夸,不说谎。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敬重你。

弟子规读后感2

  在听完钱先生对《弟子规》的解读之后,我很感慨,在高强度、高压力的今天,有人为生计奔波,有人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但大多数家长讨论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

弟子规读后感3

  “明明,别玩了,快去写作业。”

  “知道了!知道了!我马上去。”

  “你今天在学校中饭都吃了些什么菜,吃饱了吗?”

  “吃饱了,吃饱了,别老是问我了。”

  “明天周一,去学校别忘了系红领巾。”

  “我知道了!”......

  “妈妈你真是啰嗦,我耳朵都要长茧了。”

  父母的千叮万嘱,在我们心里就是“啰嗦烦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却误解为“多管闲事。”“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这样兄弟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每次我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我会记着给弟弟留一份。遇到弟弟不讲理的时候,我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对他凶,在和弟弟的`相处中,我学会了分享和谦让。

  记得有几次放学和几个同学结伴回家,事先也没有电话通知父母,等到了同学家玩得忘了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结果让妈妈担心的到处打电话询问,最后确定在同学家才放心。

  还有一次妈妈和我聊天说起:说我从一年级到现在也学了不少兴趣班,可惜的是没有一项能长久坚持下来,对待兴趣课提不起热情,积极性不高,回来以后也不练习,结果都半途而废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出必告,返必面,居无常,业无变。”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父母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自从知道这句话后,我决定改掉这些坏毛病,应该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要轻易放弃!做一个让爸爸妈妈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规》是我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发觉不了的很多不足之处,通过努力我想我会成为一个既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4

  近一段时间,我和朋友们一起读《弟子规简说》,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学习《弟子规》我感触最大的是“入则孝”中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一段。短短十八个字却详细的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关心自己的'父母的冷暖,不论早上,晚上都应该探望一下父母,离家,回家都应该告诉父母一声,免得让父母担心。

  读了几句,我明白了我国历来把“孝”列在做人准则首位的道理。孝顺长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寒冷的冬天,我妈妈带我骑车画画,北风呼呼地吹,妈妈给我戴上了一顶帽子,一副手套,穿上一件棉外套,暖和极了。我舒服地坐在妈妈背上。突然,我发现,在我“舒服”的时候,是妈妈在前面给我遮挡寒风,她没有手套,顶着寒风努力地骑着。我心中很感动。妈妈几乎将自己的一切精力地都放在我的身上,几乎将所有的爱都给与了我。我只是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和无私的奉献,习以为常,不知回报。

  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为父母做一些你能做的事情。只要你尽全力去做,父母都会开心的!出门和回家的时候和父母打招呼,为父母端茶递水,关心父母的身体。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我们能做的就是心怀孝顺,在日常生活中报以一声问候,一份关心,一句祝福。

弟子规读后感5

  读完《弟子规》,我不禁感叹它真是一部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余力学文”一章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想真正理解,明白一本书,就必须做到心、眼、口全部投入到读书中,否则只是走马观花看故事般一笑而过,并没有吸收这本书的各种知识。

  心、眼、口,他们各在读书中发挥什么作用呢?眼在于看,是最基础的要求,不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更不是三心二意左瞟右瞄,而是聚精会神地细心地看。心在于看书时仔细思考,将书中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了解它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口在于大声朗读,这样就丝毫不会含糊,更能加强记忆,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者结合在一起,就能理解透任何一本书。

  我原来读书总是喜欢一瞟而过,只是单纯地用眼睛扫一遍,不用心体会这本书,更不会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便不理它;不懂的`句子,也干脆跳过。因此,我虽然看了很多书,却不知其意,几乎等于没看,读了《弟子规》里的这几句话,我不再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了。我对每一本书逐字逐句地理解,用心体会其中的含义,还会大声朗读出来,不知不觉记住了不少文章,作文水平又上了一层楼。

  我想,心、眼、口三到对于完全读透一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可还得做到“手到”。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得用手翻查字、词典,读书有心得时用手记下来,碰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可以抄录下来,正如“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抄一遍”。俄国大作家契诃夫看书时记了厚厚一本随笔,据说他写的很多感人的题材都出自于此呢!

  读书有方法,心眼口皆要。让我们牢记《弟子规》的谆谆教诲吧!

弟子规读后感6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弟子规》,接过书,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凡出言,信为先”。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曾子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曾子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让孩子懂得诚信的道理,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秀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让我们从我做起,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7

  弟子规》里面都是生动的故事,我很喜欢。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些孝悌故事,如《卧冰求鲤》、《亲尝汤药》、《替父从军》……

  先说说《替父从军》吧!花木兰,家喻户晓。她天天跟着父亲学习骑马,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木兰的爹去当兵。可是父亲已经年老,怎么还能打仗呢?思量再三,最终木兰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争中,木兰作战勇敢,立下了不少战功。最后,木兰回到自己的家乡,换上了漂亮的女装,同伴见面前站着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少女,都大吃一惊,没想到共同战争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少女。花木兰出于孝心,替父从军,造就她成了当之无愧的女英雄。

  再讲讲《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他的亲生母亲早就去世了,继母对他很坏,经常在父亲面前说坏话。有一次,继母生病了,她说想要鲤鱼吃。于是,王祥去外面捕鱼。那天天气特别冷,西北风呼呼地吹着,河面结了厚厚的冰,王祥为了能捕到鱼,竟然脱下衣服,赤身在冰上,想用身体把冰花开。这时,冰突然裂开了,露出了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把鱼煮给继母吃。几天后,继母的病好了。也是因为孝心,感动了原本冷酷的`继母。从此,她改变了对王祥的态度。

  最感人至深的要属《亲尝汤药》了。汉文帝是皇帝,但他像平民百姓一样,照顾年迈的太后。太后生病,每次喝药的时候,都要尝一尝,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每天伴在太后身边,整日整夜地没法合眼。过了三年,太后的病好了,但汉文帝却累得倒了下去。汉文帝因为懂孝,所以懂民心,使他成为老百姓拥戴的一代明君。

  读了《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让我懂得要孝敬父母,我很喜欢这本书。

弟子规读后感8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是其中之一。儿童读经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引导人们在无尽的历史中前进,是教育孩子培养忠诚和家庭风格的最佳读物。如果你能仔细阅读《弟子规》,真正理解《弟子规》的含义,他将对你大有裨益。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改编的。礼仪标准是一个人的基础。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一棵树只有根扎得紧紧的,才会茁壮成长。要成为一个人,一个人必须建立最好的道德。只有谦虚、尊重、善良和博爱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中立和不可战胜的地位。这就像绘画: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如果运用他的想象力,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此外,我在书中提到了“胸怀宽广,努力学习。功夫一到,所有的颜色都会消失。我的心里充满了疑惑,所以跟着笔记走。当被问及时,问出真相。”这几句话最让我感动,也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些也是我在学习中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不能拖延。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它对自身的影响是一个微妙的过程。例如,我们应该很容易学会并背诵《弟子规》,但要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需要时间。一个人在工作中必须有一些原则。然而,他们在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限制。学习《弟子规》必须言行一致。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们必须把圣教会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然而,“早起晚睡。老来容易,珍惜此时。”告诉我们早上早起,晚上熬夜。一个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一瞬间,他就会从一个少年步入老年。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想更多的办法,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与时间赛跑。

  每次读《帝子·桂》,我都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帝子·桂真是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和他相处让我受益匪浅。

弟子规读后感10

  上学期刚开学,学校就发了本《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读。后来,读着读着,我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入微,我想要的'东西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满足我,那时的我还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有时候甚至会烦他们对我的担心。想起这些,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想起:当我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温暖的大手紧握我的小手;当我生病时,是他们将我拥入温暖的怀抱;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耐心地讲解……

  于是,每天清晨我会给他们一个最美最甜的微笑,每晚入睡前我会向他们轻轻地道一声“晚安”,每当他们劳累时我会为他们揉揉酸痛的肩膀,递上一杯清茶,每当有空我会主动与家务“亲密接触”……我发现,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多了,而我好像“忙碌”了好多却快乐了好多。

  我在《弟子规》的教导下,一点点地改变着,一步步地成长着,一次次地感受着。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弟子规读后感11

  上二年级的时候,李老师开始教我们学习《弟子规》。我通过一遍一遍的吟诵,渐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通过老师的详解,我知道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中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

  学习《弟子规》最困难的就是背诵了,老师让我们反复读,直到理解,熟记于心。可是,我总有背不会的时候,这时爸爸总是陪伴在我的身边,让我体会到爸爸温暖的爱。记的有一次,我在背诵“事虽小,勿擅为”的时候怎么也背不下来。这时爸爸看见了就对我说:“我来和你一起背吧!”爸爸自告奋勇的说:“我先背。”说着就背了起来:“事虽大!”“停,不是事虽大而是事虽小。”我打断了爸爸的背诵。“对!事虽小,不擅为”“不对,不是事虽小。不擅为,而是事虽小,勿擅为”我又一次打断了爸爸的话。这里我发现我已经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了,原来爸爸通过背错来教我背会《弟子规》的。

  还记得有一次,当我背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一天,我正在专心的`看书,正看到精彩处时忽然听到妈妈叫我下楼去买两袋盐,我装作没听见继续看书,“宝,家里没盐了,帮妈去买两袋盐。”我说:“你自个去买吧!我正忙着呢!”妈妈气匈匈的走来;一把抢过书说“给我背一遍《弟子规》,《弟子规》你白学了。”说着,把书给我收了,然后去做饭,边走边说:“你今天不去买盐,我们就做一顿无盐饭。”我只好下楼买了两袋盐,提回来。今天想起来,我想对妈妈说声“对不起”。

  自古以来,“父母命,行勿懒”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可我却是怎么做的呢?学习弟子规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做人。今后,我一定要体贴父母,孝顺父母,做个懂孝顺、知感恩的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12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

  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读后感13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以后,我就爱上了它。因为它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断机教子”这个故事里的孟母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读书就像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随意逃学就像剪断一块布一样前功尽弃。“惜时”故事里的董遇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就像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要抓紧一切的时间努力学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要在读书的年龄努力读书,发愤图强。“信守诺言”里的赵柔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抛弃信用。

  孝顺、诚实守信、珍惜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父母生我养我,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们长大后也要孝顺他们。“你培我长大,我伴你变老”爱是永恒不变的。父母年老时,我要多多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借了同学的一本书回家看,并约定好星期日归还。周日到了,但是那天却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里可着急了,生怕还不了书给同学。妈妈看见我坐立不安的样子就问:“怎么了?”我把借书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尽力去完成。”听了妈妈的话,我拿起书和雨伞往同学家跑去,最后书按时还给了同学。回到家妈妈虽然看见我衣服裤子湿了,但是却表扬了我,我心里很开心。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意的内容吸引我不停地阅读和反思。里面的许多故事都让我记忆深刻。以后我要以这本书作为我做人做事的准则,不断地鞭策自己,努力成为长大后对国家和社会有奉献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4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若星河,我们在传统文化里尽情徜徉,当我手捧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时,里面的一则则故事,一句句激励人心的话语时时刻刻震撼着我。

  《弟子规》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平日里,妈妈叫我去做事,比如取东西、倒垃圾、做作业,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不耐烦地说:“等一下,等一下,再等一下”。“藏坤呀,快点呀,快点呀……”妈妈喊了好几遍,我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起身,有时甚至干脆就装作没听见。

  上周末,我和小龙弟弟在玩陀螺,刚开始,我们俩玩得可开心了,哎呀,陀螺解体了,他把我的.陀螺弄坏了。我一看陀螺上的攻击环裂了不能转动了,这可是爸爸奖励给我的礼物呀,我一下子就生气了起来,瞪着眼睛朝小龙弟弟大吼大叫:“你这是故意的”,“我要你赔,我要你赔。”小龙弟弟被我吓哭了,妈妈进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气呼呼地说:“他把我的陀螺弄坏了。”“我是不小心的。”小龙弟弟无辜地说。

  这时,妈妈对我说:“小龙还小,你就让着他点,陀螺已经摔坏了,明天我再给你买个零件换一下不就行了。”“不,我就要这个,让他给我赔!”妈妈劝了我半天,可我还是不肯原谅小龙弟弟,还大哭大闹了一场。

  学习了《弟子规》,我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吞吞吐吐地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使父母生气、伤心、失望。我要做个好孩子,伙伴们,你们呢?

弟子规读后感15

  又到读书时间,我们拿出了《弟子规》大声地朗读了起来:“弟子规,圣人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我读到这句时,妈妈的呼唤声犹在耳边。

  每天妈妈都在我耳边叫“快点起床了,不然会迟到了”“快点吃吧,不要再说话了”“快出来吧,你已洗澡快半个小时了”……我一听妈妈这些话就觉得厌烦,经常爱理不理,也不回答她,叫我做事我老是慢吞吞的,搞得妈妈经常生气。还记得有一次爸爸回到家兴冲冲地对我叫道:“妹妹,出来,我有东西给你看。”我听了还在房里一声不吭,继续玩我的东西。爸爸又叫了我两声,我还是没答应,爸爸在房间找到了我,但是挂在脸上的喜悦没有了原来,他想送我一份小礼物,因为我的`态度,后来他给了哥哥。想到这里我的脸开始发红了。

  当我读到“兄弟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时,更恨不得在地里找个洞钻下去。昨天,我才因为一点小事和哥哥吵架甚至打了起来,气的妈妈怒火中烧。原来在远古时候,我这些行为对父母已经是不孝,而在今天,爸爸妈妈一再的宽容着我。每次写文章写日记的时候,我都写如何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可是现在连平常这些小事都没做好,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孝子呢?我陷入了沉思。

  百善孝当先。“入则孝”不但要求我们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而且还要用心照顾好父母。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一定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的!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06-16

弟子规读后感06-12

弟子规读后感07-12

弟子规读后感07-12

弟子规读后感07-12

弟子规读后感07-12

弟子规读后感07-12

弟子规读后感07-12

弟子规读后感07-12

弟子规读后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