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800字

时间:2021-06-01 14:31:20 读后感800字 我要投稿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6篇)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800字1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轻轻打开那面尘封的扉页,我仿佛再次跨越历史和空间的鸿沟,来到了沙皇的俄国。

  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种异样的阴霾就笼上了心头,不是因为她出众的美貌,而是因为弗伦斯基与她的第一次相会。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托翁如此着笔,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难解的困境。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

  安娜,一个上流社会富有家庭的年轻女子,嫁给了年龄悬殊的卡列宁。貌似是收到了混迹官场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许多读者都认为卡列宁的刻板与“唯名是图”造成了安娜的悲剧。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她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800字2

  世上没有完全幸福得称心如意,十全十美的婚姻。安娜的不幸是制度造成的,不允许离婚,女人在婚姻权上无权利造成的。更是自身造成的。不论任何社会制度下,遵守社会秩序规范,活在有序社会中。人受限制才有幸福。幸福不是随心所欲的,是要不以牺牲别人的幸福自由,而保障自己幸福的自由。自由的幸福是有限制的保障。

  安娜离开曾经幸福的婚姻又组建了家庭就幸福了吗?生活又是先幸福,过着过着就不幸了。任何一个通过婚姻组成的家庭起始幸福,否则不会有婚姻。在长久新鲜变熟悉之后,彼此再熟悉不过。优点缺点尽现。优点也不优,缺点是缺点。

  人与人,哪怕夫妻,由陌生到熟,由熟又到陌生。人就像过日子做工作总需有新意,对婚姻也难保也厌倦。但日子是总这样,白天黑天,规则不可变,改变的是自身过日子方式,使日子有声有色。任何行业规律也都如此。

  婚姻的七年之氧也靠夫妻双方共同努力,共同面对时间给婚姻带来的问题。显然安娜未意识自身是家庭主角的变化,自己该做的事情。她丈夫忙于官场业务也无暇顾及,是他根本未考虑到有变化。安娜的错误在于年轻,不成熟,顺应了她的心思,而违备社会秩序。背叛家庭,投入新生活。无限制的自由得到的幸福以为幸福。不满足生活,欲望强烈。

  人是社会一份子,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家庭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幸福在家庭之中,也在社会之中。社会是有序的。脱离社会正常秩序的家庭在社会上便会引起维护有序世界人的反感。

  安娜新家庭承受不了众人的眼光,脱离不了身为社会一分子的生活。人不可能永远禁锢家庭之中。家庭是家人的栖息地,但人不全是为家庭而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社会性,价值性。人是家庭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存共生的。二者不能绝立存在,一旦分割,必有悲剧。感情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不是幸福的全部来源。

  朋友,亲情,公共事物,不可或缺,少了一部分,生命不完整。想以感情为全部幸福寄托的安娜即丧失了对家庭的失望,对幸福的全部希望。她所以为的一落入现实融化了。她缺乏对人生命角色,社会性,生存,生活,家庭之间的相联性,之所以幸福的根源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800字3

  列夫托尔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通过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的悲剧,她在不断挣扎之后走的极端的路线,作者渲染的丰富的感情色彩都让人感受到深刻压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对故事主人公的怜悯与惋惜。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绝望深刻体现了安娜的懦弱无助,她一直都在劝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但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愧疚使她深陷矛盾与罪恶之中,她在经过无助的痛苦挣扎于煎熬之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找寻心灵的真谛。我想当它的灵魂脱离身体俯视她的一生时会不会悔恨,她所放弃一切追求的爱情被粉碎,她想以死来抗拒当时的社会,在那个俄国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她的反抗与对真爱的执着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对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怀疑。

  电影场景里这场爱情悲剧的结尾是安娜身着一袭与沃伦斯基初次见面时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也结束了一直以来的痛苦与煎熬,她独自一人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社会所不齿的爱情的后果,在这场吉蒂。卡列宁,沃伦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一人承担所有的苦果,然而这场以死亡结尾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功塑造了那个时期很多像安娜一样的妇女的形象,这种背叛家庭,抛弃儿女,却又担心儿子会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为止也会被世人所厌恶与摒弃吧,但是柔软的安娜仍然没有妥协,她决定让死亡来作为她最后的坚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于面对自己的感情,不在这纷乱痛苦的世间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剧,不过猜想安娜也从不后悔,尽管从始至终她都是孤独的,对她来说清醒的孤独并不可怕,浑浊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惨的宿命,走过了孤独的命运。

  世界的伦理纲常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所谓的真理正义与道德,这些与安娜都没有关系了,爱恨情仇也离她远去,让一切画上句号吧,谁也不要再打扰她的安静。而我们,我们仍然要努力地在这个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让悲剧止步于故事里。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800字4

  这本书是十二月份外国文学课上讲的一部作品,分为上下部,每部有五百多页,所以看了比较久,老师也重点讲了好几节课。情节不是很集中,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卡列宁的日子安娜出轨弗朗斯基,两人相识相恋到弗朗斯基激情褪去安娜卧轨自杀的过程,一个是列宁经过种种曲折与自己心爱的吉蒂结婚生子并且在对死亡的恐惧与迷茫探索中最终获得真谛幸福生活下去的过程。书中交叉叙述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最后以一喜一悲的结局给人以震撼和启示。这是我读完整册书所能回忆连接起来的概括。

  从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来说,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一个是从安娜的经历里得出的,从前高贵从容浑身散发着魅力的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了自己的一切,之后在爱情中渐渐迷失自我最终失去理智走向末路,看着这个过程其实很可怕,就是她把对方当做了自己的全部,存在的全部意义,而对方又不可能始终保持同样的热情和把她看得同样重要,爱情中的不平等造成女方的极度敏感与猜疑,把自己和爱的人都逼入绝境,甚至要通过自杀的方式来惩罚男方让其后悔,这是多么愚蠢的一种想法,火车压到她身上的前一秒她才醒悟过来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一切都晚了。看似愚蠢的事件可是现实中却在真真切切地上演着,听过见过的例子不计其数,所以如何成熟独立地爱一个人,时刻保持起码的理智判断与思考真的很重要,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保全爱情。

  而列宁,一直在纠结人生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死亡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是谁等等,他很迷惑,也有很多时刻想到死亡,和安娜不同,他还是迷迷糊糊地就这样活了下来,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和农业,在经历了一次次地困境后终于找到了那个让自己内心充实丰润的寄托-宗教,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他找到了信仰,确定的信仰,他可以靠着这份信仰明确地活下去。其实,信仰真的很重要,一个人没有自己的那份信念为自己指明方向,提供动力,真的会感觉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信仰有很多种,宗教是其中一种,希望我们都能找到那份能能让我们踏实安心的信念和信仰,好好地生活下去。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800字5

  书中介绍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位上流社会的贵妇,她讨厌所谓的交际的宴会,她只是安于本分的照顾儿子和丈夫。这在遇见渥论斯基后都变了,最后安娜被丈夫卡列宁遗弃,被上流社会鄙视而卧轨自杀。

  初读这本书时,并没能安娜的性格和追求。开始,她是过上了上流生活,可在情人渥论斯基的追求下,她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愿意和渥论斯基一起离开。但她在要求和丈夫离婚时,她还是去看了看她朝思暮想的儿子。这种爱不亚于她对渥论斯基的爱。从此还可以看出她敢于同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做斗争,努力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但是列夫托尔斯泰却将她的命运结束在火车轨上。这样的结局令人悲哀,同时又将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中的名媛/绅士们丑恶的心灵和束缚的思想跃然纸上。

  书中一号男主角渥沦斯基是一个英俊潇洒的贵公子。他不仅虏获了安娜的心,还让公爵的女儿吉蒂为他着迷。但是他在开始时钟情于安娜的美丽与贤惠。我觉得他对安娜的感情不可说是十分认真也不可否认这份感情。开始,他爱上了安娜,在安娜死后,他又重返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仍然不务正业,很快忘记了安娜。这也许就是他的虚伪之处。不可否认他的痴情也是无可挑剔的。从文中大量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又似乎真的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之中。他是复杂的。

  书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冷静/独裁的家长,从书中大量侧面描写可以看出他深受上层社会思想的禁锢。他和安娜原本是没有感情的结合在一起的,面对安娜的背叛,他又给了安娜一次机会,让她重回家庭。从一方面说他可能慢慢爱上了安娜,从另一方面说他也是在维护他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和荣誉,最终导致他听信别人对安娜的。

  和卡列宁一样吉蒂也深受痛苦和煎熬。他误认为沃伦斯基是爱她的。直到希望破灭后,他悲痛万分,凭借自己的勇气最终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她又是幸福的。

  我哀痛安娜的结局,更憎恨当时黑暗的社会。列夫托尔斯泰从侧面塑造了吉蒂幸福的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沉醉在大师的笔墨间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800字6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小说,它在文体上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其流畅性、内在逻辑缜密性和自然的双线索交织等方面都是令人无可挑剔的。除此之外,令我着迷的还有它体现出的作者创作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的交汇。

  正如开头“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自己的不幸”所说,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是基于婚姻爱情关系展开的,主要涉及四对婚姻或爱情模式: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沃隆斯基,列文与吉蒂,奥布朗斯基公爵夫妇。安娜涉及了前两个不幸的模式,与她相对的是列文的幸福模式,我认为安娜是作者为自己设想的另一种生命选择方式,是一种假想的人生道路;而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是较贴近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现实与理想交汇之后,宗教色彩浓厚的托翁在写作的时候很可能会想“可能的选择有无数种,上帝安排了最好的”,于是他极力要写出这个现实的一定是最好、最幸福,而那些带有可能性的选择虽然看起来光明,但会遭遇不幸和陷阱。

  在写安娜时,多次通过旁人观察突出地提到安娜身上带着深藏的激情和摄人的活力,这也正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力量。在安娜心中的爱情火花被沃隆斯基点燃的时候,作者持矛盾而偏于赞同的态度,安娜在观看赛马时流露出对沃隆斯基过分关注后,勇敢地向丈夫摊牌,她想的是“唉呀,多么光明啊!这是可怕的,但我爱看他的脸,我爱奇妙的幸福……我的丈夫!啊!是的……哦,谢谢上帝!同他一切都完了。”在犹豫中追求爱情的幸福终于压倒了道德上的内疚。安娜是托尔斯泰设想的自己,替他完成了抛弃家庭出走的假想行为。他为了抑制自己对这种假想的向往,便渲染了这种假想生活所面对的阻力——把爱情的困境,社会舆论压力,还有自己对于抛弃家庭孩子的心理谴责都详细地呈现出来。

  列文是现实作者的影子,有着探索农村改革的激情与思考上帝与人关系的深邃性,他敏感易怒、天真又自卑,不过我们看到他的家庭表面很美满,他和吉蒂虽历经坎坷但终成眷属,虽然被安娜深深吸引但并未出轨,这比安娜所追逐的爱情更符合作者对于现实的要求。《安娜卡列尼娜》成功地塑造出安娜与列文的突出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在现实与假想的交汇中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6篇)】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8-14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09-15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范文500字06-01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2000字12-29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06-01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200字(通用6篇)07-11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03-25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7篇)06-01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500字(精选7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