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日出读后感

时间:2022-05-31 09:18:47 读后感600字 我要投稿

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精选12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精选12篇)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1

  前几天看了话剧《日出》,这是曹禺先生经典四部曲之一,讲述了交际花陈白露因沉浸于上海的纸醉金迷而最终堕落、破产、走向死亡的故事。而《日出》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则是表面上的荣华富贵如何掩盖了内心的美好。

  陈白露来到上海这两年,用方达生的话说是“变得让人不认识了”,但是她骨子里,却是一个善良而豪情仗义的人。她救下了素不相识的可怜女孩“小东西”,并把她收为养女,小东西失踪时几次派人去找她,在黑三等人来抓小东西时,她也无畏地站出来保护她。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陈白露内心里对美好的渴望,对他人的关怀。她本可以成为一个善人,一个快乐地活着的人,如果没有那些…

  她周旋于那些富商巨贾、达官显贵之间,整日与那些好吃懒做之辈打牌跳舞,享尽了上流人士的仰慕与关注。她并不爱财,但她离不开这种荣华富贵的生活,耐不住所谓的“寂寞”。于是越是在这种日夜不得安宁的生活里,她越是错失了自我发现和自我省悟的良机,越不可能理性地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

  当方达生来拜访她,劝她回乡时,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那时她还不知道,她拒绝的是一道逃离虚伪生活的邀请,是一颗善良而质朴的心。于是,陈白露心甘情愿地被奢华无度的外壳所包裹,也让自己心底的真、善、美被假、恶、丑的现实世界永远封存。

  每个人都本是善良纯朴的好人,但是只有他们拒绝那纸醉金迷的厚重外壳,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否则,就只能像主人公陈白露那样,体会不到善良与真情,做不了真正的自己,甚至于,走向破产和毁灭,选择服药自杀的同时,也挥手告别了下一个美好的日出。

  “太阳升起来了,

  黑暗留在后面,

  可太阳不是我们的,

  我们睡着了。

  ——陈白露”

  此时此刻,才真正理解了取名《日出》的含义——只有那些选择了真诚与美好的人,才会突破重重阴云迷雾,迎来那散发着人怀的光辉的、美丽的日出!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2

  这几天,因为女儿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破旧不堪并且书纸已泛黄的旧书——《日出》来看,我也利用空闲时间又一次读了曹禺老先生的这本书,渐渐明白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日出》已不仅仅是书中各色人等的悲剧,更是一部社会的悲剧,生命的悲剧,青春的悲剧。

  书中的陈白露是一个矛盾、颓废、但同时又热爱生活、厌恶生活的人,她希望生活得安逸舒适,纸醉金迷,但同时她又极度的鄙视憎恨着生活中的丑恶和不平、痛苦和龌龊。她性格自傲、高贵,但又脆弱、不安。但她的那颗天真、深沉、自由、善良的心从来都是自己的。所以她喜欢日出、阳光,甚至是窗外的雪花。她醉生梦死、得过且过,虽然她也并不甘心这样的沉沦下去,但是除了等待,她似乎又别无选择。最后,她终于解脱了,回到大自然中去了。书中还有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方达生、李石清、潘经理、黄省三、顾八奶奶、金八爷、小东西等等。在这样一个充满悲情、充满动荡的环境中,陈白露等人的悲剧是注定的、无法避免的。黄省三的命运更让人唏嘘不已,他是个懦弱、可怜的社会下层市民,他想要拼命的活下去,但别人不让他活,他们逼他去死。于是他终于破灭了生活的希望,将自己的儿女们通通毒死,然后再自行了断生命。可笑的是,他真的想死的时候,他们又不让他死,说他精神有问题,这种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状态让这个可悲的小人物终于无法再支撑下去了,于是他疯掉了。无辜可怜的“小东西”,陈白露虽然救了她,但却保护不了救她,充其量只是将她的悲剧稍微推迟了一会儿而已。

  剧中唯一的超然一点的人物就是方达生,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想要去帮助需要他帮助的人,他想带陈白露走,他想给陈白露正常的生活,但终究也只是给自己的心灵增加了伤痛而已。整个社会都在倾覆,能逃得了的又有几个。“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日出》我们能感觉到的是作者在方达生身上寄托的一些理想和希望。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3

  当拿起《日出》的剧本,必须要整理好自己的心绪,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年代,才有办法切切实实的体会到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个扭曲心灵的形成,也才有办法真正体会到曹禺老先生写这个四幕悲剧剧本的真正含义。

  我特别喜欢读《日出》,无论它用怎样的形式出现,在我的心中,它是那么细腻与自然,也让我们现代人可以永远铭刻那段悲惨的历史。

  在《日出》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也许就是芸芸众生的人物之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逃不过那个黑暗、悲剧的社会,当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又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甚至是努力的后果比“等着”更糟糕时,人就扭曲了。《日出》恰好就把社会上各种人的扭曲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好比如有陈白露身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几分“倔强”与对现实的妥协;有如淤泥中莲花般的方达生,有新的思维也有冲劲,就是找不到可以一起奋斗的人,最后也只能来去匆匆;有彻底悲剧色彩的“小东西”,无法看到希望与热情,只等这个黑暗的世界去吞噬她的生命……

  当我读到这样一个个细腻的情节,会让我不由得佩服曹禺老先生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笔下那最真实的文字,因为他通过一个四幕的剧本,通过这些错综复杂而又悲情的剧情里,让作为读者的我已经可以对那个时代感同身受了,并且对那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愤愤不平,当出现一些让我心觉痛恨的对话时,我甚至会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剧本中很少涉及欢乐的场面,我想,曹禺先生不是缺少会写欢乐场面的心,而是那个时代,再大的喜都是从悲中来,只有用浓浓的悲情色彩,更可以烘托出时代的特征。

  我认为,《日出》是通过刻画人物来体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很贴切,因为人们的一言一行肯定会带着一个时代的符号,他们的坏,他们的悲,也是在那个大背景下“孕育”出来的。而用“日出”这个名字也恰好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共同愿望,一定会冲破这个黑暗,等到日出的到来,等到美好生活的到来。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4

  许久没有这种手捧书卷恋字忘食的体味了。我是着实被剧里的人儿牵住了罢!

  说起来能买到曹禺的这本《日出》足可以称得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自去年上函授听了教授对《日出》的介绍我便再也不能忘怀了。当时搜遍了淄川的大街小巷却也未见书影。倒是这一次偶然地记起临淄新华书店三楼的图书是打折的便要去看看。想想初衷也不是为了《日出》却在这不经意间得到了它。

  这小册子是在一大堆蒙了尘的旧书卷里斜挤着的。大概它已久不遇知音了里面竟没有借书卡连扉页也是未曾翻开的样子。手里捧着它我欣喜地像个孩子全然不顾身侧人的惊诧。

  读完它用了四个小时漫长得像一个世纪未曾落泪却心痛难忍。不由得要怪曹禺竟让我牵挂着的人物全在日出前“睡”去了真够冷酷的!

  别人尤可小东西的死却让人太惊心悚目接受不了!在那样一个朝代那样一个苍白弱小的少女恰是在芳华正茂时颓败了的。她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不幸以至黑三那鞭子倒像是响在我耳边甚至是扬起在我的身边的。我单单听着那蛇皮鞭子凄厉地噬咬着那个惨痛而绝望的女子却无法伸手拉过她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她悬死在子夜——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我无法告诉她苦难不是永久的请你再忍忍再忍几年!狂躁侵袭着我的全身。甚至方达生踏着日出的光芒走向未来时这种狂躁也难以平复。

  陈白露、李清白、潘月亭……都被黑暗埋葬了。造成黑暗的金八却仍然纸醉金迷地狰狞着。方达生是走向光明去和“拼一拼”了但未来怎样?在没有组织、没有指挥、孤军单人的情况里他能见到真正的日出吗?

  说来又忍不住要怪曹禺让所有人物的命运太惨烈竟会一个不剩了。

  庆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更要珍视这寸寸和平了!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5

  近期学习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迷人壮观景象,通过对海上日出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前程的思想感情;还知道了作者是巴金爷爷,他是四川人,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是屈指可数的现代著名文学家。

  从他这篇富有画意文章中,我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奋发向上的感情,从“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段话中,“镶、透、染”三个字中,我觉得巴金爷爷把太阳写的有活力和生机,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坚定的信念:光明定会驱除黑暗,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从“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颜色真红的可爱”中我感受到太阳非常坚强,也感受到作者积极向上,见到光明的喜悦心情。《海上日出》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巴金的进步思想和政治信念: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乌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描写传神。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对文中大量“奇观”事实的精辟概括,海上日出的景观“奇”在何处?“奇”在它显示了光明的力量如此之伟大!以上为第四段。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状,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由于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仔细观察才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有时间我也要让爸爸妈妈带我到海边去看日出,亲身感受一下日出的壮观迷人景色。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6

  这两天浏览了下《子夜》和《日出》,都是讲上海1930年代,但感觉就像是在写现在的事情,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种金融工具......真是无语了。对民族资产阶级来说,困难多得仿佛是在午夜,离黎明还很远,而对整个资本主义来说,日出是否真的.带来了陽光普照?还是寒意犹在?以前只听说上海在1930年代各项指标远超香港和东京,是远东最发达的大都会,这两本书可以给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启发。

  尽管一开始就觉得潘月亭令人作呕,但是一直恨不起来他,仔细想想,他毕竟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员,也许和《子夜》里的主人公一样,做不了实业才去做投机、做公债、做地产,这不正是近年来很多本土企业家的缩影吗?民间力量做金融也许会被处以极刑,《日出》里的潘月亭最终也很可能是死路一条。结尾处上下级之间的一番斗争简直有些滑稽:他们本质上是一条船上的人,何苦打得你死我活。作者的悲悯之心值得赞美。

  和潘月亭相比,估计没人不讨厌张乔治,这种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集于一身的人,既缺乏企业家精神,又可以肆意掠夺财富,而且绝对无情无义、非常虚伪做作。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寄生虫。金八大概暗示了旧上海的头子,但多少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没有直接害死“小东西”或威胁陈白露,他好像还是对掠夺潘月亭之流更感兴趣。在公权缺失的背景下,出现这种乱象确实不足为奇,也实在令人感慨。

  对一些底层人物的描述揭示出社会保障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不可或缺,但黄省三确实没有理由害死自己的孩子,他也实在是太懦弱了。李石清则非常可怜。对比剧中的各位女主人公,我们应该庆幸今日的女性能够有机会进入职场,从而获得生存的权力和最基本的尊严。

  王福生这样的市侩者,我们只能希望越少越好,尽量不要再有这样的土壤了。而方达生这样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日出以后的现代人,多少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毕竟剧本整体的悲剧色彩实在是太浓了些,作者仿佛是刻意要收集当时上海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面,读来很容易令人胆战心惊。顺便说一下,陈白露的两段台词,关于她挣钱的方式和对婚姻的论述,确实十分震撼,也发人深思,不仅是时代的最强音,也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7

  在《日出》中,反复出现着这样一句话:“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了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不禁让人觉得无比的悲哀与无奈,在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世界里,无论是奢侈糜烂的资产阶级,还是为生活苦苦挣扎的小人物,都在黑暗中生活忙碌,太阳照不进他们存在的阴暗角落,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展露出的或是人性的丑恶与扭曲,或是对不公世界的控诉和无可奈何。

  陈白露,这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女性,她的名字似乎就暗示了她的命运。她是黑夜里一颗晶莹的露珠,弥漫的夜气给她蒙上一层污垢,但她的内心是纯洁的,透明的,盼望着日出,向往在阳光下一展清亮的光辉,可没等太阳出来,就消失了。陈白露的性格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一个交际花,我们看到腐朽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上的烙印。她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着男人, 以至有人说她是“玩世不恭、自甘堕落的女人”。但有时她做事又是那么的认真,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渊,但却陷在物欲的享受中难以自拔。曹禺先生这样评价陈白露:“她才二十三岁, 时而像是久经风尘,时而又像单纯的少女;时而玩世不恭,时而满腔正义;时而放纵任性, 时而感伤厌世……” 她是出身在“书香门第”的“高才生”。在堕落风尘前,还是社交的明星。这一切条件造就了她自尊、自负的性格。她看不起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和乔治张那样的人,明白“这些名誉的人物弄来的钱”并不名誉;但她又混迹于他们中间,享受着物质上的丰裕生活。她要尊严,又很骄傲。她的优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样的人给她的,但她却说:“我没有把人家吃的饭硬抢到自己的碗里。”“我的生活是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的。”“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对待潘月亭、乔治张这一行人, 陈白露也并不像一般的交际花那样曲意奉承、唯唯诺诺,反而可以说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她表现得十分任性,只是为了救小东西才第一次谢谢潘月亭、第一次说他是个“好人”。陈白露和那些喜欢她的男性之间,与其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不如说是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为恰当。

  陈白露也曾经幻想过幸福而浪漫的爱情,就像许多“未经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样“羡慕着自由”、“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但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乐毕竟总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会放开人的”。应该说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因为她拒绝的不是爱情,不是自由,而是普通人的平淡生活。这是“解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爱情追求,带有幻想性,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既又追求那种海市蜃楼般的爱情,又不懂得爱情的意义。所以, 婚后的“平淡、无聊、厌烦”,只能是个性思想解放给她带来的精神悲剧。这位“夕阳天使”,在希望破灭之后,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告别生命,她悲哀地发现:“我救不了小东西,正像我救不了自己。”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8

  曹禺的戏剧《日出》可读性很强,和《雷雨》相比,“戏剧味”适度降低了一些。换句话说,《日出》更加贴近生活,磨滑了大部分戏剧中的巧合性,涉及了更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并没有将焦点全部集中在一人或两人身上。字里行间充斥着生活的无奈,渗透人性本质,使其不依靠浓烈的戏剧性,却能牢抓读者的“胃口”,或深深同情一个,或强烈憎恶一个。这魅力背后,理由很多,吸引我个人的,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其一,曹禺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人物性格的饱满度加强了我们对它的印象,令人爱恨交织。一部成功的作品,人物的刻画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语言、形态、动作、心理等表现手法来描绘人物,塑造其形象。在《日出》中,这独特的话剧体裁决定了作者需要更深层对人物形象进行提炼,他需要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凝练到人物语言中,以语言见想象其外部动作与心理动作。

  陈白露算得上是此剧的一个中心人物,为了生活,逐远曾经天真可爱的自己,降落在这纷浊的世界自毁性地生活。但是在其他面目狰狞自我放荡的“朋友”中,她的内心依旧是“白净纯洁”的。正如她以往的名字,竹均,如此清秀澄澈。也正因这层潜在的善良与纯白,她对于自己的生活充满自嘲,不甘于显示却又认命于现实。

  陈白露的这些特性,我们皆从其语言可推敲。在和方达生的对话中,自嘲的味道尤为浓重。方达生对她的住所、交往之流等生活现状表现出不满时,她的言语往往会表现得异常刺人。在我看来,这是逃避式的自我保护,她将方达生逼入尴尬的一隅,防止方达生再说出刺伤自己的话。而这种反应算得上是本能。她无法忍受无邪年少时的朋友指责她的生活,这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与绝望,她唯一的方式是逃避,所以以尖刻与挑衅堵了方达生的嘴。

  原文中:方达生 (望望女人,又周围地嗅嗅)这几年,你原来住在这个地方?

  陈白露 (挑衅地)怎么,这个地方不好么?

  方达生 (慢声)嘿——(不得已地)好!好!

  除此,陈白露的性格中还有些调皮的成分。在我看来,这是她在风尘中前些年摸爬滚打不至于彻底毁灭的一个重要点,这不应该是她本身就具有的,而是在杂乱尘世中后天生成的,这个调皮多少有些戏谑人生的味道。它因纷浊世界而衍生,也同时支撑了一副皮囊苟活于这纷浊世界。这也似是大多数交际女子的共性,在陈白露身上显露,并没有妖娆风情的感觉,反而杂糅丝许可爱可怜与凄凉,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久经世故。这个调皮成分在陈白露与方达生的对话中可触摸到,还有第一幕中与潘月亭的对话中也可感受到。

  其二,整个剧本虽然涉及人物众多,但是整个氛围或是故事情节有一脉相承的贯穿性,一片黑色,在黑色中期待日出,却在日出后长睡。在陈白露所居的旅馆中,正如王福升所发的牢骚“有太阳又怎么样,白日还是照样得睡觉,到晚上才活动起来。白天死睡,晚上才飕飕地跑,我们是小鬼,我们用不着太阳”一样,永远是黑色的背景色,只能傻傻地无望地期待某个“日出”。金八爷如鬼魅一般存在于每个人物的恐惧中,森然恐怖,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中似是那一阵阵令人更加无望的阴风。而无论是陈白露、翠喜还是李石清、潘月亭,抑或是黄省三、小东西,他们的生活命运都应承了诗人的那句诗“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陈白露渴切自由的,却葬于命运的阴霾,直至吞药结束生命。李石清饱受羞辱、穷困和辛酸,却又不得不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逢迎位居其上之人。在我眼中,他已深度分裂,用鲁迅先生所用词“卑怯”形容质变后的他是再好不过,有羊一样的怯懦,又有狼一样的凶狠。黄省三是整幕喜剧中悲剧色彩最浓重的一个人物,在他的生活里,被欺诈,被压迫,连期待日出的力气也是奢侈的,在李石清的面前他显得如此卑微,请求都显得那么颤抖。最后无望的生活给了他一条用鸦片毒死孩子的路,这也是最压抑最绝望的一个结局。如阿Q性格的王福升卑劣,卑躬屈膝的小人样,欺负小东西时盛凌模样,都深化了生活的灰色与窒息。所有的人物中,除了方达生能让人看到一丝希望,其他的都被阴霾覆盖,他善良纯真,不被淤泥所沾染,他最后的离开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探索——对新生活的探索,他是唯一一个没有长睡的人。

  以上是我对戏剧《日出》的简单理解,由于篇幅关系不能分析每个人物,但是必须补充一句,在曹禺的戏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无论主配角,都是字字斟酌刻画出来的,正因此,才会有大的魔力,让读者难以忘记每一个形象。

  其实在看戏剧《日出》之前,我先接触的是曹禺先生由戏剧改编的电影剧本《日出》。对比而看,两者面目大有不同,各有韵味,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体裁的不同。整体的魅力上,虽然我更加倾向于电影剧本,但是平心而论,戏剧特限于舞台上表演,而电影却可以让表演空间更加开阔,在很大程度上两者并没有可比性,比了便是对戏剧《日出》的不公平待遇。但在陈白露的形象塑造上,电影剧本比戏剧版本的进一步含蓄细腻饱满。戏剧《日出》第一幕结束,陈白露的性格特点与内心矛盾我们稍加分析就会感受到,但曹禺在后几幕中(主要是第四幕)通过方达生的话将陈白露的主要特点都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就我个人喜好而言,这么做有些多此一举的嫌疑。而在电影剧本中,并没有如此直白的概括过陈白露,但是形象的轮廓也是十分明了的。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9

  《日出》里面的主人公陈白露,在外人看来是可耻、放荡、堕落。然而这是不能归咎于她的,这是有其时代背景造成的。她活在新旧社会的交接时代,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却又接受了很多新式的思想,醒了,却无路可走。

  1) 读完《日出》并不觉得陈白露有多麽可耻与堕落,相反,我对她更多的是怜悯与悲伤。从陈白露的名字来看,好像她的命运就已经是注定的的。陈白露小的时候名字是“竹均”即“筠”。它是竹子的一种。据说竹子只有在将死的时候才会开花,一旦满山的竹花尽情开放,那大片的竹林也将枯萎而死。根据一般的自然规律,鲜花本来是为了让生命更加艳丽和充实才盛开,然而竹花的盛开却要以竹子的死亡为代价。而大自然赋予竹子的这一神奇而惨烈的宿命跟陈白露何其相似?而“白露”本来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曹禺用它来给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取名,是不是想以这一秋令时节——气因夜寒凝而为露未成霜的自然症候来象征陈白露沦落风尘大红大紫,梦回酒醒却找不到归宿的生存处境呢?

  2) 新式的思想教育使陈白露明白,她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的独立,坚守自己的生活信念。她懂得思考生活的意义,懂得思考人的价值。当她从婚姻中解脱出来,还有一种思想引领她,她还有路可走。当她满怀信心的去开始新的生活的时候,生活又结结实实的给了她一次教训,这一次,她认清了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 这个金钱社会里的附属物或是渣滓。

  3)她“无论怎样的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也难逃脱出“残酷的井”,他们挣扎着、争执着,可是越是挣扎越是陷在死亡和悲惨的命运里,徘徊以至犹豫。她找不到出路,她只知道生活是不可以倒退的。她对生活“一种嘲讽的笑总挂在”嘴角。生活对于她是一串习惯的桎梏,她不再想真实的感情的慰藉。生活是铁一般的真实,有它自来的残忍!她开始用玩世不恭去随和现实,用酒精麻醉自己,去极力掩饰心灵的痛疾,用自己所习惯的生活方式自我凝固起来。她的每一句表面看似玩世不恭、放荡、堕落的话都是对现世生活的控诉与不满,她知道“天真”与“孩子气”对生活是无济于事的,她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把“孩子气”与“天真”深埋起来,放在内心中那个最安静的角落。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10

  看完《日出》,我终于明白曹禺被称为“大师”的原因了。好的戏剧,可以像优秀的小说一样,将人物放在历史的洪流中,去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

  《日出》是一部四幕剧。刚开始看第一幕时,我觉得这部戏无非是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罢了。但是到了第二幕、第三幕,作者把达官贵人与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行了淋漓的描写,增加了矛盾,使人读来产生强烈的共鸣。剧中李石清说“我恨!我恨我自己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父亲,生来就有钱,叫我少低头,少受气吗?”这样的话语,即使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此剧写于1935年),仍使人感到酸楚而无奈。文章行至最后一幕,财阀的破产,交际花希望的破灭,都将戏剧推向高潮——陈白露服药自杀。这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文末,在陈白露自杀时,太阳出来了,照亮了一切。与题目《日出》呼应,日出了,可是美丽的生命陨落了,一个家族也没落了。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群体的悲剧,它是真实的,震撼的。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11

  第一次读曹禺的书是在初二的时候,看他的《雷雨》,那个在众人口中所流传的叫好的如同雷雨般的女人周蘩漪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就是一个女人,一个运气并不怎么好的女人。所以在初三时又重读了一遍《雷雨》,还是没什么更深刻的感觉。于是便放弃了读第三遍的想法。时隔一年,再次读起曹禺的书,不是《雷雨》,而是《日出》。也许曹禺喜欢写女人,也许他喜欢把自然现象写作书名,也许她喜欢把这些女人写得像那些自然现象,所以在周蘩漪和陈白露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可否认,他喜欢写得那些东西都写得很棒。不知为什么,《日出》带给我的感觉远比《雷雨》要强烈的多。

  这个名叫陈白露的女人应该也算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乡下来到城里,在旅馆住着,一住就是几年。凭着自己美丽的外表,为了钱,为了舒适的生活,更有可能是为了娱乐,她一直在“玩”,和别人玩着一个生存的游戏,但更多的时候是被当作玩具来消遣。李石清曾经带着仇意酸溜溜地对自己的妻子说:“陈白露是什么东西?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这么一个!……”穿梭于上流社会,穿金戴银,吃香喝辣,身边还围着一群有钱的少爷、老爷,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份,心理上的地位正如一个下等的人,这可能就是陈白露的悲哀。

  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那些女人们的悲哀。

  中国的女人历来是逆来顺受的。至于反抗的女人毕竟只有极少数,而大多数的女人就委权于生活之下。它她们所谓的人生就只是安定舒适的生活。陈白露这样的女人与传统的女人有一些不同。她们所寻求的生活不止是安定舒适,更要豪华奢侈,同时又带点刺激。可以玩,可以闹,可以游戏人间。但她们所获得的仅限于此,她们可以玩可以闹,但却不能得罪身边的任何人,她们只被当作“开心果”;她们可以游戏人间,但却不可以有真感觉。所以,她们得到的永远只是物质上的,永远得不到精神上的安宁和舒适。那些花容月貌的女人在当岁月逝去时,她们便没有了资本,年轻时那些虚幻的地位和生活将会不复存在。她们或许会找一个“老相好”嫁做当姨太太;或许会回到当初属于她们的地方度过晚年,在老得走不动时,躺在摇椅上想着曾几何时自己是何等的“风光”。或许她们之中会有许多人像陈白露一样在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离开这样的世界,却逃不掉,也走不了,倒不如带着这个美丽的梦离开人世。

  而她们是有感情的,周蘩漪也好,陈白露也好,她们的感情往往比一般的人、一般的女人要丰富、细腻的多。但为了生活,她们总要把自己的最真、善、美的感情埋藏在心底深处,就像是压在一个陈旧的木箱的最底层,不想去触碰它,也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天天用一种另自己陌生的态度行为去对待别人,久而久之倒也成了习惯。只有在不经意找到了一把锁开启了木箱,在不小心时看到了那一份真实情感的一个角,再把它一点一点拉出来时才发现原来属于自己的感情仍然完好无损。就像陈白露遇见了方达生,遇见了小东西。这本是值得高兴的,却因为如获至宝的珍惜这份感情而变得犹豫、左右为难。也许这才是那些女人最大的悲哀。

  白露,二十四种节气的一种,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陈白露的人正如她的名字。听上去像是象征着日出,年纪正是上午,却在太阳刚升起,照得正亮堂时,匆匆落了下去,给人一种寒意。虚是日出,实是日落。陈白露的悲哀便是《日出》传达给我们的感情。

  曹禺日出读后感 篇12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陈白露的人生悲剧,就诠释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陈白露本名陈竹筠,出身书香门第,受过教育,纯洁、聪明、美丽。她和方达生有过一段青梅竹马的小儿女情怀,这段情谊在她心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女校毕业之后,受当时风行社会的女性解放风潮的影响,她决然走出封建家庭,闯入社会。

  尽管她在社交上风流一时,但那时的竹筠还是对人世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向往。她邂逅了一位诗人,“永远是那么乐观”,她真的好爱好爱那个诗人,即使在身为“白露”之后,她仍把诗人的“日出”诗铭记于心。竹筠的确和丈夫度过了一段快乐、幸福的婚后生活。但是,她青春的爱情梦做得太美了,认识不到再绚烂的光彩最终也要归于平淡。随着天长日久的平淡生活,她和诗人丈夫在思想、精神乃至婚姻观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这样一段美好情缘以分道扬镳收场。

  爱情憧憬幻灭了,婚姻破灭了,竹筠的心也碎了,自此,青春美好的竹筠时代也终结了。

  在那样一个人欲横流的都市洋场,女人的美丽是一种错误,而聪明能干更是为男人所不容,所以,竹筠面对的便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归。而在两条路中,竹筠选择了堕落,从此化身为白露。她终日周旋于银行家、实业家之间,醉生梦死、放荡堕落、调笑无忌。她是享有盛名的交际花,即使是潘月亭这样的势派大佬也围着她团团转。堕落就堕落吧,如果她已完全沉沦或许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可是偏偏她又人性未泯,一丝希望尚存于心。于是,堕落的现实生活与人性尚存的精神尖锐对立,使她的内心痛苦万分,这才真正是她最大的不幸与悲哀。

  她有理想,崇尚自由,但在那个社会她只能屈服。她对妓.女这个职业本身并不羞耻,让她羞耻的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出卖灵魂的做法。她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切以钱为中心”,她追求独立自主,反对封建的束缚,但她不能抑制对丰裕的物质生活的热切渴望。

  陈白露在方达生面前,暂时丢开了矜持与戒备,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心中是又甜又苦,“甜”是因为她的“竹筠”时代是那么美,“苦”是因为它只是她一闪而逝,不可接近的梦,她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当方达生继而要求她和他一起回去时,她断然拒绝了。

  陈白露是一个绝望了的好人。她与黑三斗狠,救下“小东西”后,抑制不住地喊出一句:“我第一次做了一件痛快事!”她的内心情感得到痛快淋漓的舒展后显得清波荡漾,这是她人性深处的灵魂告白,是她向往自由光明的人性追求的表现。但这一次宣泄并不能把她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终于,等到“小东西”还是落入魔网,在劫难逃时,她的痛苦到达了顶点。然后,一切便归于了平静,心中不再有冲突。哀莫大于心死,这次,陈白露的心真的死了,痛苦、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她知道太阳迟早会出来的,但也为出来的那个时刻感到渺茫,自己看来是等不到了。即使等到了,以自己这样一个女人,又拿什么去拥抱太阳呢?既然,生有何欢,那么,死亦有何惧?所以陈白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拥抱太阳的权利。

  这样的一个女人,骄傲,自尊,聪慧的女子,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吧!一个用生命去拥抱太阳的女人是绚丽的!

【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曹禺的励志故事10-28

曹禺话剧内部的张力关系探讨11-11

曹禺与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11-13

话剧《日出》10-22

龙舌兰日出鸡尾酒配方(精选)08-14

日出日记100字09-08

日出延时摄影技巧04-12

龙舌兰日出的调制方法08-22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