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读后感

时间:2021-01-15 10:54:43 读后感500字 我要投稿

岳阳楼记读后感5篇

  你们有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吗?那么你们读过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接下来小编给你们整理了几篇岳阳楼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岳阳楼记读后感5篇

  岳阳楼记读后感【一】

  读完《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固然让人敬佩,然而让我陷入沉思的是,面对同一美景,迁客骚人们却有着不同的情怀,为何?是啊,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忘记过去的兴衰荣辱!要知道,生活是需要忘记的。2003年,盐湖城冬奥会冠军大杨洋选择了退役,尽管这一年,她几乎拿遍了所有自己参加短道速滑项目的金牌,然而她依然选择了离开。她说,她赢得委屈。其实,她是没有忘记,没有忘记自己过去的成功,致使她一直生活再胜利的光罩之中。一年后,大杨洋又回到了冰场,没有金色的光芒照耀,她压抑的心,又一次快乐了,尽情地在冰上舞跃,才发现生活如此美丽。的确,生活是需要忘记的,忘记过去的成功,正如那句话所说“好汉不提当年勇”。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颗平和之心面对眼前的一切,生活也才会因此多姿多彩。当然,我们还需要忘记过去的失败。过去的失败在生活中犹如一道阴霾,它挡住了明亮的阳光,它让启明星无法闪耀光辉,让黎明永藏于山的那一边。忘记失败,为阴沉沉的牢笼开一扇窗,阳光会争先恐后地进来,让生活的牢笼变得如此敞亮,它们能照亮成功的路。生活是需要忘记的,忘记过去的争斗,忘记过去的不和,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事态万千,斤斤计较只会让你的生活越发颓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人说,生活需要怀旧。可是,我们不能生活在过去中,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未来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生活需要忘记,忘记过去,让过去成为一张白纸,一切从零开始。是啊,生活是需要忘记的,忘记过去的一切,平和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吧!

  岳阳楼记读后感【二】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来到位于洛阳以南四十公里万安山下的范仲淹墓,凭吊这位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望着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变幻的历史风云,一种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了解范仲淹是从《岳阳楼记》开始的。范仲淹以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在史册上留下了关心国家命运,情系百姓忧乐的光辉形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经典,实在难能可贵。坚守这样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正是当代青年热爱祖国、奋发有为所应有的担当吗?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过《岳阳楼记》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平和。看如今,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任自己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岳阳楼记读后感【三】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冲冲,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谪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向。这对国家、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照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四】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其实就是古代的毛泽东。

  毛泽东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毛泽东发动“文革”,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毛泽东说,如若“文革”失败会重上井冈山闹革命,这其实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毛泽东都是中国文化当权派,都是中国文化极端浪漫理想主义,因此一边把毛泽东的文革恶魔化,一边又在中学作文中学习范仲淹的这篇散文,认识上是浅薄,精神上是自相矛盾,其实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果子。

  范仲淹、毛泽东思想中,是圣人精神文化至上,没有个人人权的独立、自由的精神价值。

  他们想象的圣人精神,不过是旧中国文化短暂幻想以至虚假的海市蜃楼。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精神是被摧残和不幸的。

  如若一种文化的个人精神是不幸的被践踏以至扼杀,它的人民也必然是精神不幸福的、缺失的、畸形的,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纯粹精神的追求,因为纯粹精神追求是建立在个体精神独立的基础上。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教导中国人做一个精神纯粹的人,这在中国文化中,在毛泽东政治体制中,都是无从谈起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五】

  《岳阳楼记》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是文言文中的典范之作。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意境还是人生的启迪出发,都有着令人回味之美,可谓韵味无穷。

  今天我观看了两堂课堂录像,教学设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但是都是基于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文中传达出来的对人生的启迪和正确引导出发的。可谓殊途同归。

  江苏苏州景范中学钱红老师的这堂课,从伟大作品和著名作者出发,导入简明扼要,直切主题,要言不烦。她从这篇千古美文的背景出发,从滕子京给范仲淹写的书信出发,给学生留白,引导学生思考,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从情感的预设体验中,去阐发学生还没经历过的人生感悟。

  这堂课重点赏析了写悲景和喜景的两段,让学生在朗读中和对字词的把握中去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刻感悟文本之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师在学生赏析了景之阴晴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引导着学生去探讨景与悲喜的关系,想通过学生的感悟来自己领略景情之间的桥梁——人生世事变迁。

  美中不足之处是教师的替代比较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岳阳楼记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原文及译文03-24

英语笔译练习:岳阳楼记08-21

《岳阳楼记》原文及译文注释08-15

英语口译练习之岳阳楼记11-11

读后感05-25

童年读后感_500字读后感范文05-23

读后感400字 《狼图腾》读后感05-26

《狼图腾》读后感读后感700字02-02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_读后感04-13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_读后感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