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09 19:13:1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1

  5月1日,区委书记周俊华深入学校调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创建工作,并召开创建工作调研座谈会,听取区创建办和各小学校长工作情况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他强调,要深入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为基本方向,以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全力冲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树立仙女湖教育品牌,让“家家住景区、人人读名校”成为仙女湖人美好现实。

  周俊华十分重视学校内涵发展,他来到欧里学校,实地调研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课堂打造、校园环境改造提升等工作,认真察看学生宿舍、洗衣房、淋浴房环境卫生状况,询问了解“小荷工程”运行等情况。他强调,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浸润师生心灵、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要坚持特色办学理念,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各学校要扎根仙女湖大地办教育,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办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优质教育,要切实抓好“小荷工程”运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真正把好学校办在孩子家门口。

  调研座谈会上,在听取了区创建办和各小学校长有关工作汇报后,周俊华对全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工作成效给予肯定。他指出,近年来,我区坚持小区办大教育、办优质均衡教育理念,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仙女湖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有了质的提升,中高考成绩屡创佳绩,社会反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仙女湖教育品牌已成为仙女湖区又一新的名片。

  周俊华对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工作提出五个方面要求:

  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听党话、为人民,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五育”并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使素质教育具体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要全力冲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

  要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对标对表抓创建,坚持问题导向,以市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举一反三,进一步细化实化创建工作方案,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到人,要抓好细节提升,挖掘特色亮点,做到亮点更亮,短板补齐,正确处理好规定动作与创新工作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投入与质量的关系、工作部署与工作落实的关系,要以务实的精神,落实的办法,达到坐实的效果。区创建办、区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各学校要做到任务明、责任清、措施实,各司其职,切实增强工作合力,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成效迎接上级检查验收,确保创建一举成功。

  三、要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

  校长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各学校校长要强化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建设,从思想、人格、个性、能力等方面不断塑造自我,要带着深厚的情怀办教育,不能有功利之心,要有良好人格魅力,不断提升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统领学校工作、推动学校的发展。校长既要抓大事更要管小事,推行精细化管理,善于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努力办出更好、更有特色的学校。

  四、要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班子自身建设。

  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健全完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全面提升中小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要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五、要形成共同支持关心教育的工作格局。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努力解决好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区委、区管委会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区教育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服务指导,区直各职能部门要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兴办教育,常怀爱教之心、多做利教之事、善解办教之忧,努力营造支持关心教育事业的浓厚氛围。

  区管委会二级调研员沈水根陪同调研。区社会事业局、区创建办有关负责同志,全区各乡镇小学校长参加调研座谈会。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2

  20xx年下半年,督导室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对学校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9个相关指标进行了摸底,现就目前指标达标情况报告如下。

  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情况。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915.73人,我县实际拥有专科以上教师数1519人,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568.09人,我县实际拥有本科以上教师数811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目前实验小学缺少4名教师、雷官中心校缺少3名教师。工作措施:加大教师招聘和交流轮岗力度,统筹安排,保证各校达标。

  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情况。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为218.03人,我县实际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244人,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107.19人,我县实际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165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5所学校缺少骨干教师31人,分别是实验小学8人、新安镇中心校8人、大英镇中心学校1人、相官小学2人、来安四中12人。工作措施:同时多开展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活动,以评促教,鼓励年轻教师成长。

  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数情况。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为196.23人,我县实际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190人,还差6.23人,未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96.47人,我县实际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107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10所中学共计缺少音体美专任教师32人,12所小学缺少音体美教师44人。工作措施:继续招聘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继续开展骨干教师评选。计划在近几年招聘新教师时向音体美专业倾斜。

  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存在问题:来安四中、实小、施官镇中心校等3所学校不达标。工作措施:来安四中: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启动建辉西路建设,计划新建四中南大门,在南大门两侧建设20xx平方米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现有校区无法进行新的教学用房建设,建议学生分流,建设新生人数,将学生分流至永阳小学,20xx年公园路小学也将投入使用,也可以接受部分生源。施官镇中心学校:根据县政府安排,施官职中将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施官职中校园内建设小学部教学楼及其他辅助用房,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设项目已挂网招标,今年5月即可开工建设。

  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存在问题:来安三小、张山镇中心学校、大英镇中心学校、水口镇中心学校、施官镇中心学校、来安四中、来安五中、汊河初中等8所学校不达标。工作措施:来安三小:根据县政府安排,公园路小学建成后来安三小将整体迁入办学,活动场地不足现象将彻底解决。张山镇中心学校:今年已经安排资金70万元,为张山镇中心学校铺设塑胶跑道。大英镇中心学校:大英镇中心学校已经迁入大英中学校园办学,原大英中学运动场面积是足够的,今年已经安排资金,对大英中学运动场进行改造。水口镇中心学校: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9月份,水口镇中心学校将迁入水口中学校园内容办学,水口中学运动场为标准的400米运动场。施官镇中心学校:20xx年秋季开学施官镇中心学校将迁入施官职中校园内办学,施官职中现有运动场完全满足指标要求。来安四中:来安四中活动场地应该包括全民活动中心,城南小学原校区也纳入四中,活动场地应该重新测量。来安五中:现有运动场地是否包括河南侧场地,按照规划在校园主干道到东侧空地,建设约10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地。汊河中学:学校上报活动场地面积有误,学校是标准的400米运动场地,运动场的不会只有6000平方米。根据项目安排,汊河中学将进行扩建,建设中将学校原食堂改造为室内活动场地。

  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xx元以上、2500元以上。存在问题:目前7所中小学未达标,其余达标,分别是来安三小、水口镇中小学校、杨郢中心校、武集小学、长山小学、来安四中、来安五中。工作措施: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足的学校,按照标准,加大投入,确保按时达标。

  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

  存在问题:目前来安四中缺少9间。工作措施: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启动建辉西路建设,计划新建四中南大门,在南大门两侧建设20xx平方米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对乡镇小规模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都达标。

  八、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

  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存在问题:大英中学、施官职中、永阳小学、汊河中心校、武集小学等5所学校达标外,其他学校均不达标。其中,缺少音美专用教室31间,面积不足教室60间。工作措施:针对各校报来面积不足60间音、美教室,根据省专家介绍,国家对此项考核指标已作下调(20xx年前建设的音、美教室面积分别达到73、67平米即为达标)。此项指标待外出学习确认后重新统计。针对报来的各校共计缺少31间音美教室,目前我县已按照方案,分年度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确保到20xx年底县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九、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xx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存在问题:来安二小超1504人,汊河中心校超572人,阳光小学超600人,来安四中超69人、阳光初中超1100人。

  工作措施:汊河中心校目前实有学籍2572人,待汊河小学新校区建设完成,对汊河小学学区进行划分,可以解决汊河中心校大校额问题。来安二小学籍3504人,加快建设公园路小学,作为来安二小教育集团校,通过重新调整学区,严格二小招生计划控制,停止接受转学生等措施可以化解来安二小大校额问题。阳光初中在校生3100人,采取回购阳光小学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初中部可以提供880个学位,来安五中还可以提供780个学位;在来城新建一所至少提供约600左右初中学位学校,才能使县城优质均衡不出现大校额。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3

  按照《关于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临邑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积极安排,先后召开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进行安排部署,认真按照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开展自查、摸清现状、理清问题、查找短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优势和现状

  临邑县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辖8镇1乡3个街道办,人口54.61万。近年来,临邑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确定了“一产转型,二产做强,三产突破”的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县强、民富、政通、人和”新临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多年来,临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保障教育经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先后启动教育建设年、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年,助推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投资13.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68所,实现了学校校舍楼房化,全县75所学校运动场地全面升级,铺设塑胶跑道、人工草坪操场27个,铺设跑道草运动场地48个,建成了20个高标准风雨操场,实现了体育场地塑胶化、学生活动室内化。投资1.32亿元,集中更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实现了学校内部配置标准化。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3年补充教师392人,教学一线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内部活力不断激发,通过着重狠抓“质量、特色、规范、改革、队伍、保障”六位一体,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推动临邑教育事业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二)差距和不足

  临邑县对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的标准要求,缺少体育教师209名,美术207名,音乐教师205名,各类仪器设备缺12942500元。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临邑县规划到□□年,全部补齐和完成各项缺口。对照标准要求,制定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实施,全力动员,强化措施,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确保临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

  二、具体情况

  (一)资源配置现状和差距

  1、我县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1538人,初中644人,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2、我县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848人,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3、我县现有体育专任教师149人、美术专任教师151人、音乐专任教师153人,按标准缺体育专任教师209人、缺美术专任教师207人、缺音乐专任教师205人。

  4、我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10.66m/生,初中13.53m/生,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5、我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12.27m/生,初中10.7m/生,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6、我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1688元/生,中学2136.8元/生。按优质均衡标准共缺12942500元。

  7、我县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小学2.4间,初中2.5间,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8、我县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2500人的一贯制学校0所。

  9、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二)政府保障程度现状和差距

  1、我县共75所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2、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为:小学710元/生/年,初中910元/生/年,城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3、我县初中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各13间,其中音乐3间、美术1间面积不足。小学音乐专用教室60间,美术53间,其中音乐41间、美术37间面积不足。初中音乐美术各缺5间,小学音乐缺15间,美术缺18间。

  4、我县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未超过2500人。

  5、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6、我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数1540人,公用经费1704000元,达到指标要求。

  7、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为31.2万元,特殊教育学生数为52人,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为6000元,达到指标要求。

  8、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61863.8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57000元,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9、我县完成5年360学时培训的教师1175人,全县教师3350人,教师培训完成率35.1%,未完成5年360学时的教师2175人。

  10、我县按照省定编制标准和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配置城乡学校的教师,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

  11、我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280名,上一年度交流轮岗教师280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100%;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57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20%,达到指标要求。

  12、我县在岗专任教师2817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2817人,占比100%,达到指标要求。

  13、我县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100%、100%,达到指标要求。

  14、我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2200人,分配名额1320人,占比60%。其中分配农村学校的名额169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21.4%。

  15、我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1186人,在公办学校就读1186人,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0人,合计1186人,占比100%。

  (三)教育质量现状

  1、我县初中毕业生数为5144人,三年前初中在校生数为5426人,转入学生数为3人,死亡学生数为0人,转出学生数为15人,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5.02%,达到指标要求。

  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为131人,入学126人,入学率为96.2%。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81人,占比61.8%,达到指标要求。

  3、我县各学校都已建立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实现了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4、我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达到指标要求。

  5、我县各学校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较高。

  6、我县各学校认真开展德育工作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7、我县各中小学均能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且严格遵守课时要求。

  8、我县各学校认真落实各项减负规定,学生无超标准课业负担。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4

  为了深入推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将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8月24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宝林带领调研组对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同沟寺镇初级中学、周家山镇柳营小学、勉阳街道办中心小学、实验小学天荡校区、勉县第三中学等5个中小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考察,详细听取了县教体局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指标涉及资源配置、政府保障、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32项指标,除社会认可度达85%和质量监测中相关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Ⅱ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外,其余30项指标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项项达标、校校达标、校际差异系数达标。32项指标外,设置一票否决项6个(以考试方式招生、违规择校、存在重点校或重点班、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严重违纪违规、弄虚作假)。评估时采取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方式,县域内一项不过一校不过,一校不过一县不过。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我县被列为第三批创建县,在20xx年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创建工作要逐级通过市级复核、省级评估,最终要经过国家认定。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2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仁德学校),九年制学校5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66所,特教学校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8701人(小学18952人,初中9749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2410人(小学1401人,初中1009人)。20xx年4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我县6个涉教部门和82所学校进行了全覆盖过程督导,全县30项指标17项达标,82所学校47所基本达标,达标率56%。5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我县6个涉教部门和义务段11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过程督导,基本达标学校7所,达标率63.64%。目前,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主要有以下这些特点和成效: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专班,建立了县级领导包联、部门镇办包抓机制,设立七个工作组,将创建工作纳入每月督学责任区常态化督导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形成了县级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底数短板清晰。县上组织开展了2轮次大规模的工作摸底和拉网式专项督导,并分别迎接了市级、省级创建工作过程督导各1次,全面对照创建工作的相关政策、标准和要求,摸清了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的底数,查找了影响达标的差距和短板,逐校逐项列出了整改落实的任务清单。在四大类指标体系中,影响我县全面达标的主要指标是部分学校生均教辅用房面积、生均运动场馆(所)面积、音乐、美术专用教师配备、每百名学生拥有的体育艺术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的骨干教师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以及教学电子信息化程度、家长群众满意度等指标。

  (三)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通过持续强化、优化、精准化投入,至目前,对全县58所学校实施办学条件改善项目138个,累计完成投资2.52亿元。其中20xx年市级“上好学”重点项目19个,截至目前已全面竣工,新增学位2840个(其中:初中30个,小学2270个,幼儿园540个)。特别是高标准新建成的勉县实验小学沔水校区于今年9月秋季开学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350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小学入学压力。投资120余万元新建智慧课堂35间,全面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水平。争取资金980万元,解决了10所最偏远山区学校师生冬季取暖问题,为唐家坝小学和张家河九年制学校建设了教师周转房,营造了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良好环境。

  (四)师资力量持续加强。全县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逐步达标。近3年,共培训教师7144人次,新增三级三类骨干教师431人,打造市县两级学科教师发展指导基地34个。新招录教师328人,其中体育艺术教师55人。针对性培养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156人,联系陕西理工大学培训体育、艺术兼职教师210人,保障了两项指标全面达到标准。

  (五)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强化“五育并举”,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20xx年至今共有20所义务教育段学校获“汉中市教育发展优秀学校”荣誉称号。严格落实“双减”要求,持续推进“五项管理”,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原来的36家压减至8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先后有24名学生的科技绘画作品在省市级获奖,40余名学生习作在省市活动中获奖,20余名学生获得省市级优秀学生荣誉称号。体教融合成效显著,累计向省市输送青少年运动队员129名,多名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比赛获奖。

  (六)问题整改扎实有效。省、市过程督导和县级自查累计反馈问题435个。县教体局及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制定整改方案,督促各学校建立了整改台账,夯实责任,明确时限,细化措施,逐项销号,目前已累计完成整改问题404个。在财政局多方筹措下,教育经费3321万元已全部补拨到位。尤其是紧抓暑假期间便于施工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校舍维修和校园文化建设,8所学校已进入招投标阶段,70所学校已完成采购意向公示发布。价值3978万元的智慧黑板、办公电脑等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采购,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已发布采购公告。针对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未落实到位的问题,创造性提出设立教育发展评估中心的方案已经县上通过,上报市委编办正待批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建工作合力氛围还不够。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全局意识还需增强,部门镇办学校联动发力还不够,统筹社会各界各方力量聚力推进工作的氛围不浓;对社会层面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方式单一、频次较少,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及群众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了解不多,对政策的重大变化和取得的成效知晓率不高。

  (二)教育质量还需均衡提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也更加强烈,我县现有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不够均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全社会对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导致“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的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课未按规定开齐开足,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作业管理不规范;学校内涵建设主题、项目、内容挖掘不够充分,铸“魂”上下功夫不足,文化建设特色不够明显。

  (三)硬件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全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缺15400㎡,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缺13167㎡,音乐教室缺890㎡,美术教室缺少1110㎡,教学仪器设备值共缺653万元;多所学校缺取暖降温设备,部分学校监控未全覆盖;勉阳街道办中心小学、联盟小学、定军山镇中心小学、周家山镇柳营小学、漆树坝镇中心小学5所学校必须通过新建校舍12860㎡,才能化解大班额和解决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问题,概算资金6000万元。

  (四)办学条件还需完善。城区学校建设滞后,小学学位仍然不足,实验小学和仁德学校2所城镇学校存在大校额,超出1388人;12所学校有大班额152个,超出1139人。实验小学天荡校区大校额、大班额化解困难,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差8000㎡左右;逸夫小学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也严重不足,两校周围无地可征,无学校就近分流学生。部分学校缺电教设备、缺实验仪器设备、缺图书的现象仍然存在。多所学校部室正在改建中,不能正常使用,部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不足、设施陈旧、建设不规范、使用率不高等问题。

  (五)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达标要求的教育经费相关政策未全面落实,教育督导经费(全县教职工工资总额0.3%)三年累计未预算,欠拨180万元(含20xx年),教师培训经费欠拨150万元;用于资源配置、硬件设施建设、部室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达标的大部分资金投入,目前还处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阶段,资金到位情况与全面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的矛盾还很突出。

  三、意见建议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制定,省、市、县各级必须贯彻落实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县域发展重大的社会民生工程。我县的创建工作距省级评估验收仅有一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宣传发动,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创建工作,加快创建步伐。

  (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加强义务教育资源的预警预测和前瞻规划,科学编制教育发展计划,优化布局调整,拓展资源供给,统筹促进优质均衡。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制定落实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加大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持续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打破城区、乡镇教师交流轮岗壁垒,推动区域校际间师资力量互补。强化教师队伍培训力度,抓住每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平时学习集会,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整体提升办学品质,办好家门口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统筹谋划,合力攻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涉及规划设计、资金筹措、立项申报、师资编制、用地落实、城乡统筹、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凝聚合力,统筹利用资源,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通力协作,攻坚克难,切实破解创建工作中资源配置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办学质量总体提升等重点问题。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形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面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创建任务。

  (四)对标对表,一校一策。严格对照中省标准和上级督导反馈问题,按照一校一策原则,认真研判,查实查清问题,对标整改,补齐短板。针对各个学校不同实际,研究落实最佳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解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部室不全或部分部室面积不足等突出问题,落实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装备统一达标,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建设。

  (五)强化督查,整改达标。健全县级创建工作评估督导机制和奖惩措施,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暗访督查等形式,常态化、全覆盖开展督查评估,加强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履职和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的专项督导,加大对“八个一票否决”的督查力度,及时通报督查督办情况,严格实行“清单管理”,逐项整改销号,确保整改成效,不留盲区死角,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创建目标。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5

  按照年初工作要点安排,10月18日至20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调研组,分别由常委会领导带队,赴胜利、香隅、葛公、张溪、昭潭镇、花园、青山乡的小学本部和中学,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召开了由县教体局负责人和所到乡镇的人大主席、政府分管领导、住镇县人大代表、各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106所,在校生41325人,在编在岗教职工4034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

  近年来,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xx年,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和国家认定。

  (一)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积极推进“全面改薄”项目。三年来,共投入10860万元,实施项目145个,其中建设类项目93个,建筑面积160527平方米;设备购置类项目52个,购置计算机2545台,实验设备1072座,教学仪器设备25座。目前,设备购置类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类项目完成90个,完成率96.7%。投入资金20xx万元,改造青山、木塔乡中学学生宿舍2200㎡,新建运动场7000㎡。实施教师“安居工程”,改扩建教师周转房142套。二是推进农村教育园区建设。投入1.85亿元资金,建设胜利、张溪、泥溪三个教育园区,建筑总面积7.1988万平方米。目前,胜利、张溪两个教育园区已投入使用,泥溪教育园区还在建设之中。三是推进县城区城南小学建设。为缓解县城区小学办学压力,投入5900万元,在县城南部新建一所48个班级规模的完全小学。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配套设施也在加快推进,20xx年春季可投入使用。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县建成多媒体教室1120个,20xx年又投入362万元资金,为58所中小学添置计算机设备919台套,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力量。一是逐年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按照“结构合理、缺编即补”的原则,优先向农村倾斜,三年来,招录教师495名(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79名),以缓解教师队伍总量缺员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严格执行校长定期交流任职和骨干教师、专任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在城乡交流制度,实现城乡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和合理流动。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近三年,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2948人次,参训率、合格率达96%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深化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实施特殊学生关爱工程。依托梅城寄宿制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基本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依托210个留守儿童之家,发动全县20xx名女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积极开展各项关爱活动;坚持“特殊教育学校为主、随班就读为辅”的原则,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工作,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9055㎡的特教学校新校区。目前,全县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8%。二是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严格落实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划片入学政策,坚持“电脑派位”的招生改革办法,阳光招生,均衡分班;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中考体育考试,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二、存在问题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在逐年增加,但增幅低、保障能力弱,目前的教育投入水平处于保运转状态。学校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走班教学”教室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吃饭靠财政、建设靠举债”的现象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一些学校负债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教师待遇相对较低。目前,教师津补贴已全部停发,由于经费欠缺,教师教育成果奖无法兑现,超课时津贴无法补助,而现有教龄津贴是1985年制定的每月3元-10元的标准,30多年未做调整。教师工资收入与各行业相比处在中等水平以下,挫伤了一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教师队伍编制不足。我县中小学编制数总量自20xx年以来一直未变,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对教师的需求随之增加,旧的教师配套标准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义务教育教师缺编现象严重。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缺编现象客观存在。农村学校音、体、美、英等学科专职教师较为紧缺,难以满足课程开设需求。三是教师年龄、性别结构不均衡。五年来,累计招聘女性教师543人,占招聘总人数的80%以上,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另教师队伍未形成合理梯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四是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学校师资力量悬殊,乡村教师向城区单向流动的现象有增无减。

  (三)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突出。一是城乡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量进入县城,由于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在软硬件等方面存在差距,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城区就读。而城区优质学校多集中在城区中心,占地面积过小、缺少拓展空间,发展受到限制。城区学校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大班额”现象一直存在。随着育龄高峰的出现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有增无减,将来这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农村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以洋湖镇珠虹村小学为例,学校共有4位教师,但本学期仅有15名学生。在农村,中心小学本部与教学点之间、初级中学之间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中心学校、质量好的中学就读,造成了一些教学点和中学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面对新形式新要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制定和落实更多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的政策,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大投入,夯实义务教育发展基础。一是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严格按照“一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加大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对有教育成果贡献的、地处偏远地区教学点的或是特别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统筹规划,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重新核定教师用编情况,对农村边远地区,在编制标准上适当倾斜,新增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配备音、体、美、英等学科专业教师,同时制定县内教师合理交流制度,鼓励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促进校际之间教学水平均衡发展。三是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倾斜,使乡镇骨干教师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四)创新模式,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加快昭潭镇小学本部的建设力度,推进木塔乡小学选址新建;充分考虑生源不断递增的客观事实,积极谋划县城小学扩容工程和扩大县城初中办学规模;加强对农村的一些教学点和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其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入学。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县内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三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更多的资源倾入农村,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校舍和校车安全工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6

  随着“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荆州区教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由于受地方财力、管理体制以及大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义务教育出现了城乡及校际发展不均衡和大班额、择校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瓶颈”,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我们深入到荆州区各中小学,通过对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思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一、我区义务教育中非均衡化的现状

  1、区域差距与校际差距较大。从中学看,由于市直学校的优势对我区城区初中的影响和乡镇初中学校的布局调整,各初中办学水平的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纪南、弥市、川店、八岭等乡镇初中与城内的郢都中学、南门中学基本上能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有优势,城南、李埠、太湖、菱湖等乡镇场初中办学质量相对略逊一筹。从小学看,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而这种差距,包括从硬件到软件,从管理到质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城内学校特别是荆州小学,无论在哪个方面,与农村小学相比,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荆州小学,有许多班级人数都在80人以上,大大超过了教育主管部门规定设臵的班级人数,以至于在开学报名时出现了“一人难进”的现象,而在李埠学区东岳庙小学,全校仅仅只有97名学生,许多班级只有10多人。

  2、师资水平差距明显。我区城乡教师的资源配臵极不均衡,乡镇特别是小学师资力量较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是质量偏低。乡镇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较低、职称较低,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这些教师由于条件所限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落后等情况,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更令人担心的是现有农村优秀教师仍不断地流向城区,使本已不均衡的城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第二是年龄老化。由于历史原因,乡镇已多年未补充年轻教师,现在许多乡镇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许多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甚至更高。第三是学科结构失衡。主要是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英语、计算机课程教师紧缺,体、音、美等科目的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音、体、美、计算机课都没有专职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3、政策的“双刃剑”效应。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一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布局调整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农村生源急剧减少的情况非常必要,也是均衡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也存在着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教育支出,撤并的速度过快,结果导致学校班级学生数爆满,一般的60——70人,有的甚至更多。从表面上,学生的学习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而在更深层次上,如学生所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人次与频率显然少了很多。如果让我们选择是坐在漂亮的教室里,还是有个可以用更多机会和时间与教师交流,我想,更多的人会选择后者。因此,学校布局调整过度,致使班额过大,对均衡教育资源也有不利的一面。

  二、近年来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

  1、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近几年来,我区按照“相对集中、优化资源、改善条件、扩大规模、便于就读、提高质量”的原则,撤并了一批规模小、布点较近的学校,实行规模办学,使荆州区学校布局日趋合理。

  2、合理配臵教师资源。近年来,区教育局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且采用多种举措:一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二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互派校长挂职,互派教师任课,互相开展教研活动来促进城乡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

  3、推进招生方式改革。全区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在城区中学,全部采取了“电脑编班派位”的办法,各班之间平行,每班之内随机。

  4、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充分利用教育项目资金,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基本消除了农村学校的D级危房。兴建了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解决了许多“空巢”家庭的后顾之忧。在乡镇中学新建了多栋学生公寓,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

  5、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近三年来,我区已建立了38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完善了优质教育资源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许多地理位臵偏远的农村学校已经能同步享受到最现代化的教育资源。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7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xx》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教育现代化20xx》都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省已经明确了到20xx年,20%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xx年,95%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xx年,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制度。根据工作安排,结合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当前教育督导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组。

  在对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数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淮北市相山区、铜陵市铜官区、黄山市徽州区、利辛县、金寨县、旌德县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开展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6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随机走访校长教师20余人。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掌握了各地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的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效。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自20xx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后,我省紧盯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奋力推进。20xx年,我省提前3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战略目标,成为中西部首个实现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全省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和跨越。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各地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有力的提升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层。

  1、县级政府对均衡发展重视程度明显增强。调研中发现,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县(区)党委政府把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抓牢抓实。实地调研的6个县(区)均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控制和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等政策文件,建立了政府总揽、部门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各地均能结合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和复检中反馈的问题,做好整改落实工作。利辛县政府在全省最后一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后,继续坚持创建工作不松懈,标准不降低,持续做好均衡发展的巩固提升工作。

  2、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至20xx年9月,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为100%,较20xx年实施前的不足10%提高90多个百分点。20xx年底,我省依据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制定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所到的学校看,绝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都较通过基本均衡督导评估时有进步,有提高。旌德县20xx年以来,投入1679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调研所到铜官区田家炳小学龙山湖校区原来是1所村小(柴塘小学),生源逐年萎缩,最低年份仅有46名学生。20xx年,铜官区政府将其搬迁重建后,学生大量回流,现有学生数增加到368名。金寨县投资3890万元,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7个,新建校舍10200平方米,运动场21345.5平方米。

  3、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补充力度。我省20xx年招聘中小学教师1.7万余名,20xx年招聘教师15444名。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约3000人,其中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约占一半。截止20xx年底,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97%。在做好教师补充的同时,教师待遇也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建立挂钩约束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省市县三级通过采取团队培养、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和校本研修等方式,分类分层开展了教师培训。全面推进了“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引导义务教育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向薄弱学校流动,每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0%。铜官区在20xx年开展了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了中级职称教师的跨校竞聘上岗,解决了教师职称评聘的难题和教师交流轮岗后的岗位聘用问题,加强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4、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全力推动教育资源集团化联盟化改革,积极推进“优质学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相山区通过连片教研的形式,把一些乡村薄弱学校和城区名校结成对子,使得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该区位置偏远的郭王村小学与古城路小学联合办学,实现了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由过去的逐年萎缩转向逐年增加,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学校进行良性发展状态。

  随着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的深入推进,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程度稳步提升。自20xx年起,全省10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全省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从20xx年0.570降至20xx年的0.413,初中从0.538降至0.368,分别下降了27.54%、31.60%。这些工作成效的取得都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在前期开展的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合肥市庐阳区针对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督查督办,定期通报,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安庆市迎江区把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区委重点工作,按月调度,积极推进;黄山市徽州区政府将优质均衡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实行任务分解,定时调度,逐条逐项解决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难点问题和瓶颈障碍;天长市通过高中新建校区,原有校区改建9年制学校的方式,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抓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一是在科学分析数据指标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远近结合、统筹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制定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规划。今年的重点是明确首批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做好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率先突破,作出示范;二是指导各县(市、区)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找准各中小学校存在的短板和差距,逐校逐项列出整改提升计划,科学务实的制定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导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市、区)积极推进,夯实基础,争取早日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和要求,确保20xx年完成20%的目标任务,为20xx年完成90%的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2、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保障措施。一要健全推进机制。督促指导县级政府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定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督促县(市、区)全面落实“四统一”要求,教育项目和资金注重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更加注重教育软件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所需资金占比。省市两级对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工作完成较好的县(市、区),应在项目资金上予以支持倾斜。三要加强资源配置。在继续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增加仪器设备和功能教室的同时,着力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重点解决好城区和县镇大班额和大校额问题。加强对民办学校扶持管理。把民办中小学发展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规划,构建常态化的指导、帮扶与监管体系。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充分利用好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大紧缺学科教师配置,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继续推行并完善县管校聘制度,打破城乡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加大向农村教师倾斜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职称评聘,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3、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指导工作。前期,我省在制定新一轮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时,就充分考虑到义务教育新的发展形势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要求,涉及到办学条件的指标中,有相对应的内容的`,标准基本一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做好统筹协调,做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和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目标、措施、进度上,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达标。各级督导评估部门,要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做好监测评估。通过全程监测、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各地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各时期义务教育的难点问题,以及对照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要求仍存在的诸多缺口,同时还要做好未来发展预测,为各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优质均衡督导既强调“硬件”,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全国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同时更重视“软件”,着重考量管理水平、文化建设、课程质量。将“教育质量”独立作一个部分,设计了9项指标,并采用了质量监测结果直接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要督促指导各地从提升“办学条件”向提高“办学水平”转变,把“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按照软硬件“相互匹配、同步提升”要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深化。着力推进中小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8

  按照县十五届人大第八次主任会议决定,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调查组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加强基础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由人大常委会范东升主任、李向阳副主任亲自带队,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参加。调研采取现场座谈交流、听取情况汇报、实地走访查看等方式进行。分别到上石桥镇、观庙镇高中,初中,中心校,完全小学,部分教学点、幼儿园;县一中、思源中学、实验小学、三小、四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商城县被确定为信阳市第五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xx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成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72所,其中初中29所(城区4所、农村25所),小学342所(城区完全小学9所、农村完全小学86所、教学点24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667人(含特岗教师670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4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0913人,其中初中生29663人,小学生51194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56人。

  二、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以来,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教育强县规划纲要,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这个教育体制中最薄弱环节,在政策支持、规划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各县各所基础教育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主要变现在:

  (一)“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以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为抓手,努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商城县人民政府在《20xx年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好“全面改薄”等项目,力争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成绩保持全市领先位次,普通高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前列。9月7日,在锦绣会堂大会议室召开商城县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推进会。教体局成立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组织人员到光山、潢川、新县学习考察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城区“班班通”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多媒体设备项目、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了乡镇中学、中心完小标准化建设和功能室建设。

  (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机遇,通过标准化校园建设有力地改善了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支持市县加强乡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图书装备工程,配套图书378万册,按照国家二类标准装备了所有义务教育图书室,购置仪器设备,推进“六室”“九室”建设;利用项目资金和县级投入,先后实施10余类重点项目建设,新建、改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225所,其中,城区新建或迁址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县五小等7所学校,改扩建县一中、县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增大城区学校容量,缓解了城区就学压力。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学校布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尽可能满足学生就近分区入学。中小学全面调整既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学校标准化建设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按四有标准,达到有教室、有功能室、有操场、有餐厅和宿舍。农村高中积极化解债务,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重复建设,防止增加新的债务。县城区规划拟建设占地400亩的第二高中,引进一所民办高中,建成后农村高中进行资源整合,县高中将在现有规模上缩减招生人数,避免盲目扩张(不超过4000个学生),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城区中小学完善功能,优势互补,发挥每所学校的教学功能,以促进全县教育既均衡发展,又优质发展。通过乡镇学校布局调研,先后撤并农村初中10所,改建10所完全小学,调整79所村级小学为教学点。

  (四)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县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通过公开招聘、轮岗交流、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师素质。20xx年以来,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做好城镇、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20xx年以来先后选派县直学校上百名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农村骨干教师到市区名校学习;组织名师深入农村学校送课、听课、评课,年均送教下乡30余人次,每年受益农村教师300余人;积极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和“市培”计划,20xx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教师上万人次。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城的教育有辉煌的历史,有良好的传统,也有着骄傲成绩,高考成绩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取得了“大别山下状元县”的称号。但是公共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优、补充不快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区初中、小学“择校热”,“大班额”;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非常突出;农村教学点成了“托儿所”,乡镇初中、完全小学校际差距加大。教育质量下滑,后劲不足,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县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否则“大别山下状元县”,商城引以为豪的教育名片将会逐步消失。

  (一)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区住宅密集、人口密度大、学校占地狭小,学位不足、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安全隐患突出。随着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在城区购房落户的人口迅猛增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激增,而城市学校没有相应地增加,特别是新建区域中小学校数量少,造成中小学学位严重不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再加上推进学校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部分教育规划落空,教育用地被挪作他用,新建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应建未建”现象严重,城市学校建设欠账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拥挤,班额严重超员。调研城区一小、三小、四小等小学,最大班额88人,最小61人;县一中、思源中学最大班额78人,最小62人(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班额不超过45人)。另外,只有一小、三小、思源中学有塑胶跑道、操场;以上调研学校虽然有操场,但生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在一小调研,五六个班的几百名学生挤在一块不足200㎡的操场上体育课,学生活动受限,老师上课互相干扰。在四小调研,学校大门紧邻滨河路交通要道,师生出行不便、也很不安全;作为一所老校、名校,家长、学生极其信赖,加剧“择校热”,每学年开学季,学生家长夜间开始排队报名;学生几乎没有活动场地,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体育器材堆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学校厕所只有26个蹲位(男女厕各13个),学生排队上厕所,有的不得不上课请假入厕;学生较多,老师的办公室改成教室,出现9个老师挤在一个不到20㎡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桌上作业本堆不下,不得不放在地上。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农村义务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先天不足”,教育基础仍较为薄弱,与城区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缺乏,办学条件简陋,尤其是教辅用房、仪器设备、网络等缺乏。调研乡镇完全小学如:上石桥一小、回龙小学,观庙一小、二小、三小、梅楼小学等都没有运动场地,集镇中心完小存在大班额、师生比不足、“六室”不全、学生营养午餐厨房不达标及管理困难等问题。以上石桥一小为例,在校生1301人,16个教学班,教职工45人(在编42人,自骋3人),占地面积3300㎡,建筑面积20xx㎡,最大班额95人,最少62人,有4个班级人数在90人以上,班均学生81人,师生比约1:29,全校老师在8间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办公;观庙镇中心完小共有在校生约636人,班级14个(含3个幼儿班),教师25人,班均学生57人,师生比约1:25。教学点如:上石桥镇余老营小学,观庙镇林湾小学、油坊小学、朱楼小学等,课堂教学普遍停留在“粉笔+黑板”阶段。二是农村小学教学点整合不够,校舍相对闲置,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我县处深山区,交通不便,20xx年国家出台“撤点并校”政策时,为满足群众需要,大部分村小都得以保留,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大,农村“空心村”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少,原来的村小现在都不足百人,大部分教学点低于50人(含幼儿园),最小的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以观庙镇教学点为例,全镇20个村,有5所完全小学,10所教学点,所有教学点均含幼儿园,学生均在50人以下。三是农村中学设施相对完善,“九室”基本齐全,但师生比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普遍,学校无操场。上石桥一中2445人,教学用地实际40000㎡,缺口24000㎡;1500人住宿,现有2400㎡住宿面积,缺口2500㎡;教职工在编在岗121人,缺60人,平均班额突破70人,上石桥二中情况类似。观庙中学更是因为场地狭小,由政府协调把原观庙高中老校区划归观庙初中,作为分校区使用,但一校两区,管理不便,增加开支。四是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偏低,不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撤点并校”政策调整,为满足群众需要,大部分村小都得以保留。因此,从各个乡镇教师总数来看,编制缺口并不是太大。但由于各个教学点国家严禁办复试班,因此占用编制较多。因此每个乡镇初中、完全小学现行编制标准偏低,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五是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导致学生就学距离过大,安全隐患增多,也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导致村教学点无法撤并,据调查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学校建设征求十分困难,有的学校甚至还改建个大门、修个下水道,由于周围群众阻扰都无法进行。县思源中学今年秋季招生因寄宿床位不够,造成上千名家庭到校上访事件。

  (三)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中青年教师主要集中在高中学校,中老年教师集中在初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老龄化问题严重,面临青黄不接现象。以余老营小学、林湾小学、朱楼小学为例,三所小学共18名教师,8名教师即将退休,还有3名教师都在53岁以上,占总数的近61%。我县农村小学在岗教师半数以上都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转录,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严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明显跟不上课改新要求。二是学科结构性缺编,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在中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紧缺,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缺编严重,少数招录的体音美等学科专任教师不得不改教语文、数学。三是城区学生增加,教职工编制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区学生逐年增加,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城区学校每年向乡镇招录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待遇不高,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师资流失严重,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城市或者从办学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四是教师待遇偏低,性别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师待遇偏低,每年招录教师时,男教师非常少(20xx年白塔集中学男教师项旭洋因工资低无法养家而辞教)。20xx年以来招教、特岗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女教师,虽然都分配到乡下缺编学校任教,但是一有机会,都会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集中向城区或城区附近流动。特别是近两年来,女教师集中休产假现象更是普遍(上石桥镇回龙小学15个教师有6名女教师怀孕将要休假或已休假)。

  (四)教育项目征地难。以前建校因体制原因,没有做好预留教学用地规划,致现在教育项目用地困难,加上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辖地乡镇党委政府参与协调教育项目征地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教育扶贫项目已开工18个,只有8个如期完成,其余10个都是因为征地难导致工期拖延滞后(调研的上石桥中心完小、回龙小学,观庙中学都面临这样的困难)。

  (五)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20xx年实施所有乡镇学校都归教体局直管的政策以后,严重削弱属地乡镇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教体局因学校过多,事务繁杂,往往顾不过来,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同一乡镇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管理机制,校际之间岗位不能流动,教师八小时以外工作量较大,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基础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观庙镇油坊小学、朱楼小学以前是镇上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因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满足不了家长教育需求,学生随家长进城务工或举家搬迁流动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直接选择掏借读费或以更高的费用去临近光山县白雀镇读书,现在两所学校(含幼儿班)共有48名学生,造成校舍大量闲置,平均一个班只有3—4人,老师教学没激情,学生学习没劲头。

  (六)高中学校布局不均衡。城区只有一所高中,城区初中毕业生“就学难”。现在每年城区有初中毕业生近5000人,其中有近6.7%的学生因不愿去乡下上高中而辍学,这部分学生年龄小、无技能,整天无所事事,成为家庭负担、社会隐患,致使家长不满,上访、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高中过于分散,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特别是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生源相对集中使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教师工作量过大,精力透支,教学质量滑坡,尖子生培养力度不够。以观庙高中为例,学校在校生3600人(20轨制),按师生比缺一半教师,老师最多一周带39节课;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欠下巨额债务;教师八小时以外工作量报酬不合理,积极性难以调动,招教难,招专业对口教师更难。新的高考制度文理不分科,一个年级会有20个学科班,规模小的学校难以应付,西南三乡镇三所高中应调整合并,县高级中学太大,学生较多,精细化管理难度大。

  (七)学前教育师资匮乏,办园难。当前我县部分乡镇尚无中心幼儿园,即使有也因师资力量不足、规模小,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大部分学龄前儿童都在本村小学附属幼儿班就读,小学因师资和经费问题,往往以极低工资聘请保教员,幼儿园成了“托儿所”,幼儿教师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保姆。上石桥中心幼儿园是我县目前乡镇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市一级幼儿园,占地面积5000㎡,建筑面积2600㎡,14个教学班,690人,班均近50人,教职工36名,在编教师仅10人,为提高办园水平,幼儿园以远高于其他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聘请学历在高中以上的年轻女教师,但仍然难以控制园内教师的流动,每年开学,幼儿园都得投入大量精力招聘教师。随着家长日托需求量的增大,面临食堂、宿舍、保育员缺乏等诸多难题。

  (八)应对形势变化明显准备不足。一是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准备不足。我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还没有接通宽带网络,尚不具备信息化的最基本条件,许多已建成的电脑宽带常年不用,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缺乏,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学鸿沟”有进一步扩大加深的危险。二是应对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准备不足。20xx年,我县城镇化率还很低的情况下,就已在城区、中心镇区形成了相当严重的“大班额”现象(严重程度已在存在问题中表述),未来的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在县城区、中心镇区产生更大的教育需求。在目前教育资源已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城镇化发展再叠加“全面二孩”政策产生新的教育需求,将远远超过目前县城区、中心镇区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如果不迅速预留、规划教育用地,加快县城区、中心镇区的学校建设,不仅现有“择校热”、“大班额”现象无法化解,甚至会更加严重。三是应对素质教育推行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准备不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已经开始试点的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县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困难和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影响广大考生“大学梦”的顺利实现。

  四、几点建议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要站位全县,成立全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纠正以县为主的体制偏差,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纳入乡镇管理目标,实行“一票否决”着力改善高中教育优势丧失,初中教育举步维艰,小学教育相当落后的现状。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新高考制度变化,顺应城镇化大趋势,对全县各中小学的投入发展做进一步规划安排,推进高中、中小学扩容提质坚持做到规划先行,优化基础教育与高中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县城二高、乡镇中、小学、公立幼儿园建设。在高中建设上,可借鉴光山联合办学经验,在二高未建成使用前的过渡期,利用现有的思朗高中建成商城高级中学分校。

  (四)科学预留教育用地。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测算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规模需求,合理规划高中、中小学、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合理确定学校布点和规模,科学预留发展空间,遵循规定规划编制标准,完善后的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布点规划一经审定和通过,不得随意变更,要坚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改革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一是在编制审批上,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建立教师增编的弹性机制,具体可由教育部门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增编补充计划。二是在补充方式上,实行招聘与灵活评选相结合,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根据教师编制计划在大学生毕业前组织招聘,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三是在管理主体上,扩大教育部门自主权,每年由编制部门审批招聘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自主组织招聘。教育系统内部教师调整,在编制总额内缺编单位调入人员在征求当地党委、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真正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质。

  (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要认真分析,积极谋划,加大力度解决资金、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学校硬件、软件设施建设。

  (八)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各相关部门要在职称评定、加班费发放、周转房建设、公租房配租、教学奖金发放等方面积极作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9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浙江省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xx年10月,教育部在我省召开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的评估启动会,我省海盐县与宁波江北区作为全国试点县率先通过了评估,全国第一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在浙江产生。义乌于20xx年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xx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计划到20xx年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构建“资源充裕、结构合理、选择多元、质量一流”的优质义务教育体系,20xx年创建成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市。

  为整体评析义乌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的情况,对标梳理存在的差距和原因,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情况

  一个时期以来,我市“高起点,大投入”发展义务教育,“抓改革,提内涵”推进义务教育,“重均衡,育品质”提升义务教育。全市义务教育结构与资源不断优化、均衡化,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入,教育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今年6月,市政府下发《义乌市创建全国义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实施方案》,9月全市教育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20xx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拿到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入场券”。主要做法有:

  (一)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围绕城乡发展不懈开展学校布局、建设和改造,每年上马学校工程数十项,积极参与“多规合一”,下发《义乌市“十三五”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调整及后期实施计划》。加快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倒逼现有新义乌人子女学校于20xx年底前达到标准化要求。目前11所学校完成“退二进三”,1所学校完成集体土地入市改造,以建代租新建校舍、扩建操场2所,新布局投用3所普惠制民办学校。

  (二)充实教育资源配置。组建了七个紧密型教育集团、七个宽松型教育联盟。通过雇员指标和购买服务指标,缓解正式编制的不足,雇员指标达300名,购买服务指标973名,同时积极引导民办学校施行报备员额制度。各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创建“七项指标”达标率为87%,公办学校已配足配齐体艺专任教师。智慧教育效果初显,“好学义乌”名师云课有16门学科703位名师进驻,免费点播;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学校24所,开展同步课堂、同步作业、同步备课、同步教研。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十五条措施》。实施名优校长培养工程、名优教师培育“百千”工程和优秀班主任培育工程。今年新招聘首批银龄教师,引进68名名优教师,培养认定民办学校骨干教师300余位,骨干教师比例提高到10%。打造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提高了农村特岗教师津贴范围和标准。完善教师表彰制度,架构有义乌特色的教师表彰荣誉体系,设立教育改革发展奖,开展“最美教师”“育人楷模”“双名双特”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奖项评选。

  (四)推进教育质量和内涵提升。出台《中小学、幼儿园“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试行)》,推出100余门校本特色课程。提升教育品质,推行高效益智课堂建设“四品工程”,即品质课程工程,强化“学为中心”课堂样态培育;品牌学科工程,促进基层优秀教师群体培育;品德学生工程,打造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品格校长工程,打造校长论坛平台。建成社区家长学校44所,构建47个课程主题,提供36份讲课菜单。

  (五)加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不断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着力构建“管、办、评”相分离的办学机制,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教育督导评教育的格局。市委市政府、每个镇街每月分别举行一次教育专题会议,重点研究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改革事项,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指标差距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对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及履行教育职责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其评估范围不仅是公办学校,而是县域内所有初中小学,包括每一所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目前初步自查表明,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创建任务艰巨。两年来,我市对不达标指标的攻坚破解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指标正在努力整改中。

  (一)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的7项指标中不达标情况

  1、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不达标,小学4所;

  2、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3所;

  3、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11所、2所;

  4、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10所、1所;

  5、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3所;

  (二)政府保障程度的15项指标中不达标指标情况

  1、艺术教室配置不达标学校较多。音乐、美术教室要求分别达到96平方米、90平方米。其中小学18所达标,52所学校不达标;初中6所达标,16所不达标。今年通过暑期在全面整改,尚未验收。

  2、学校办学规模超标。要求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xx人,九年一贯制或十二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部分不超过2500人。我市有3所学校(校区)校额超标。

  3、班额超标。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目前,虽通过各种方式整改,实际仍有110余个班级超过规定班额。

  4、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未达标。近几年我市大幅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但仍未完全达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三)教育质量评估的9项指标中可能不达标的指标

  1、关于课业负担。部分初中、小学可能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

  2、关于义务教育质量国测。这几年我市未参加国测,预估我市校际差异率有可能高于0.15(指标要求低于0.15)。

  (四)社会认可度未达标

  20xx年度在省对各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中,我市教育满意度78.2%,未达到85%的标准。

  三、原因分析

  (一)人口流入稀释我市生均教育资源。我市的户籍学生数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户籍新政后的人口输入集聚加快。近三年,每年新增生源20xx人,中心城区每年户籍生源增加近1000人。今年全市学生总人数已达25余万,其中义务教育段14.92万,预计20xx年(二胎后高峰年)达到18.22万。老城区、佛堂、苏溪、廿三里等区块的教育资源格外紧缺,造成学校超设计规模招生,班额扩大、师资紧缺、教室使用紧张。

  (二)非标准化的新义乌人子女学校影响均衡。民办教育占我市义务教育总量的56%左右,其中新义乌人子女办学条件距标准化要求差距较大,学校大多租用厂房、民房办学,场地、设施、仪器、师资等诸多要素资源配置较低。现有2.69万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在校生,其父母常住三年以上占90%,属于入学刚需群体。如果按照省标准(生均建筑、用地),改造前的这类学校只能容纳9900名学生。虽然近两年民办学校有大幅度改善,但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改建办学存在决策链较长、受房东制约大、办学成本较高、厂房结构不尽合理等困难,难以彻底解决学校标准化问题。并且,相比硬件改善,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职称教师的缺口弥补难度更大。

  (三)师资不足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从总量上看,20xx年以来,小学段学生增加了14089人(其中公办5230人),但教师数仅增了526名(公办135名),而公办小学就至少要增加275名教师。雇员制、学员制教师虽有缓解作用,但流动性大,家长不太满意。根据年报标准,工资水平较低的雇员不能纳入统计,而若统计进去,又会大幅拉低职称水平及工资水平。从结构上看,一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比例偏低;二是体育、艺术专任教师配置不足;三是小学阶段本科及以上、中学阶段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偏少。

  (四)教育内涵发展仍有薄弱环节。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社会教育观念仍相对滞后,素质教育推进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家校社共育体系未完善;二是教育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一些深层次的机制问题解决难度大;三是学校发展水平还不均衡,校际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尚处在较低层次;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比较简单,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对策建议

  (一)以化解人口集聚就学压力为焦点,促进区域布局的均衡。

  1、加紧学校项目布局与建设。在我市城乡有机更新、产业转型、户籍新政、二孩政策影响下,出现了人口流动新趋势。跟进人口集聚变化,结合多规合一,及时测算调整“十三五”教育规划布局、制订“十四五”教育规划。锁定中心城区、商贸集聚区、丝路新区、高新区、开发区、高教园区等重大集聚区块,学校项目与整个区块同步规划建设和投用。另外,应大力探索学校地下空间利用方式,积极补充周边停车空间,缓解学生接送拥堵。

  2、努力疏解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严控学校班额和超规模办学,抓紧解决宾王中学、实验小学江南校区、绣湖中学城阳校区等学校超规模办学问题,以及一大批超标班级,以治本为导向攻坚破难,真正疏解入学矛盾。规划要遵循规模适度和就近入学原则,避免学校服务半径过大,避免名校学区住宅过于密集。做实做强中高端民办学校,选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公办民营学校,淘汰低端民办教育。修订义务教育段招生制度方案,制定实施非学区生积分制入学政策。

  (二)以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改造为抓点,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

  1、全面完成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督促举办者加大投入,对照标准化要求拓展办学空间、适度压缩招生规模、加大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和功能教室配置。镇街与相关部门跟进做好施策解困,积极通过优化布局、区块有机更新、盘活土地存量、工业厂房“退二进三”、土地入市、以建代租、新供用地等,多形式提供用地用房要素保障,“一校一策”“一镇街一专班”支持学校标准化改造。根据办学条件升级后新的发展需求,教育部门牵头及时出台我市新的民办学校扶持政策,对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创建给予政策倾斜、奖励补助,国土规划、建设、消防、金融机构等单位也要优化办事服务。

  2、加大公民办一体化管理力度。督促其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强化民办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登记注册制度,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教师培训、技能比武、骨干评选,同时督促提高民办教师待遇。进一步促进公民办学校“结对共进”,公办学校示范引领、蹲点指导、送教下乡,开展带教(徒)、带教研(备课)组、带课题的“三带活动”。

  (三)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亮点,促进师资水平的均衡。

  1、落实人才引育政策。完善“专才特聘”机制,大力招引教育人才,完善名师工作室管理和奖励办法,扎实推进“教坛新苗-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师”四级人才梯队建设。提高教师培训品质,与上海杨浦等先发地区建立培训合作机制,教育骨干挂职跟岗学习;细分培训经费标准,高端项目突破原有培训经费定额限制;各学段、学科海外研修全覆盖,初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率从0.3%提高到3%。健全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全面提升一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骨干教师比例及高学历教师比例,搭建义乌教育人才多维成长平台。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实行校长职级制,定期开展校长办学绩效评估,做实每周一次的校长论坛,实施名校长培养计划,完善“中层干部-后备校长-校长-名校长”的校长梯队培养体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

  3、实施农村教育保障行动。加大选派城区学校优秀教师校长到农村任职力度,在职称、评优等方面优先倾斜农村教师,给在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学校任教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单列评聘高级职称,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师住房条件,开展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活动,建立镇街教育基金会。

  (四)以教育集团化改革为支点,促进校际质量的均衡。

  1、组建“名校+”区域化紧密型教育集团。以名校领衔,选择一批办学硬件好、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重组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加强管理引领,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成员学校任职;加强学科引领,选派骨干教师团队到成员学校任教;共建品牌内核、共享品牌效应,从而推动薄弱学校理念提升、资源注入、管理转型、质量提高,实现文化再造,形成一批“教育星群”。

  2、深化城乡互动型教育联盟建设。以名校为核心,以若干所办学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不同特点的城区学校为中坚,以部分农村学校为成员,组建教育联盟。建立联盟校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学科教师孵化平台,实施“四同三共享教师专业培训机制”(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3、加强政策保障力度。把教育集团化纳入乡镇振兴计划、区域规划中统筹落实。结合中心校管理机制改革,培育镇街“领雁”学校,组建镇街教育共同体,强化头雁带动、区域一体。教育部门加大教育集团教师柔性流动,完善名师资源培养和输出的长效机制,健全特级教师下乡支教制度、名师乡村工作室培养乡村教师制度,鼓励骨干教师采取长短期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跨校执教,鼓励退休名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给予集团化改革相配套的保障。建议建立核心学校的考核制度和奖补政策,健全教师流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政策。比如,建议给核心学校适当增加编制、职称聘任比例、管理职数、提高总校长待遇等激励措施,对支教的名师、骨干给予工作经费,支持其下乡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培养、开设工作室等帮扶工作。

  (五)以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为要点,促进群体成长的均衡。

  1、深化立德树人体系。整合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基地。挖掘以“孝义”为核心价值的地方文化,以“信义”为核心价值的商贸文化,构建彰显义乌精神的地方德育课程体系。文明办、文旅体局、团市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各社区协同,健全家校社共育联动机制。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践行“高效课堂”理念。初中聚焦规范办学,开足开齐课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小学聚焦课程育人,关注课程整合,推进STEAM教育。全面落实“减负”三十条,加大社会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特色品牌。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加快配备百名校医,近视率每年至少降低1%以上。

  3、深化智慧教育建设。以“智慧教与学、智能管与治”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义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工程、教育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升级优化工程、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四大工程,统一实施校园网络升级改造,统一管理教育数据,培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深化教育资源共享,做好“名师云课”“网上优课”“微课学习资源包”等线上自主学习平台、远程教学平台,鼓励名师“走网”,在线授课、答疑,推进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学习的个性化,打造义乌智慧教育品牌。全面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支持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建设网上学校,构建集团成员网络学习共同体,实现我市同步课堂全覆盖。拓展教师培训网络空间,提升校本培训效益,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

  (六)以20xx年优质均衡市创建申报为节点,加大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各项保障。

  1、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健全教师工资待遇稳步增长和长效联动制度,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水平。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仅数量有增长,还能提高标准促发展,为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育人创新、家校共育、内涵提升提供支持。

  2、破解师资不足瓶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推进教师编制多元化供给改革,建立“合同制教师+银龄讲学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补充机制,落实体育、艺术师资,解决百名学生教师配置指标问题,并制定我市劳动合同制教师管理办法,提高编外教师的待遇,稳定队伍。

  3、强化创建任务进展的督导。全面落实镇街教育管理职责,实施镇街履行教育职责评估。切实加强部门、镇街对义务教育编制、经费、规划、用地、建设、机制等各方面的协同服务和全力保障,创建不达标事项“一事一责”交办到位,定期督促工作进度,形成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的良好创建局面。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10

  按照市委统一开展大调研活动部署,本人就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题,通过查资料、看现场、座谈会等形式,多次深入区县市和基层学校开展调研,最后在借鉴外地先进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此份调研报告,力求现状和问题更贴近常德教育实际,所提建议更具操作性。

  一、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685所,另有教学点227个,共有学生426965人,专任教师29955人。其中小学有449所,在校生297693人,专任教师17312人,全市小学占地面积为6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201.6万平方米。普通初中236所,在校生129272人,专任教师12643人,全市普通初中学校占地面积为78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269万平方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有寄宿生176452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1.3%。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26676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6.2%。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114425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6.8%。

  近年来,我市强力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加快建成教育强市为总揽,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实施教育三年攻坚、全面改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计划等系列行动,有力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教育各项投入不断加大,发展基本均衡全面实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工程,为教育发出了许多超历史的“政策红利”:近5年全市教育累计投入约370亿元。20xx年全市教育投入近9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0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投入7亿多元,改造薄弱学校236所,建成82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武陵区紫菱小学、鼎城区江南小学、石门桥镇中心小学、临澧县丁玲学校等一批新建学校竣工投入使用,湖师大附属德山学校、武陵区第一小学、安乡县深柳中学搬迁等重大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在20xx年强力启动教育三年攻坚,累计投入资金18.3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965所,其中,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45所,新增城区优质学位1.6万个;建成公办幼儿园及民办普惠园60所,新增园位3000多个;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71所,维修改造校舍近40万平方米,有力改善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面貌。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对每位获奖教师给予10万元重奖,开全省之先河;为市本级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发放地方性津贴;严格落实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设立了武陵山片区教师人才津贴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最高每人每年可获8千元补贴,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待遇。随着这些重教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强市建设。目前,全市9个区县市全部被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成为我省继长株潭之后第二批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市域均衡的市。今年,我市将启动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申报创建工作。

  2、大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均衡师资配置。据统计,近三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教师4830人,基本达到“退一补一”,新进教师大多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每年交流校长教师1500多名。大力培育名优教师。通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程,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广大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普遍提升,全市现有市级骨干教师54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7人、在职特级教师75人、名师工作室19个,专业教师四级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显现。大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召开全市师德师风建设现场推进会,培育了一批优秀教师典型。石门县10位教师义务送教的事迹,经《光明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后,引起了陈宝生部长的高度关注,并先后两次做出亲笔批示,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出台教师从教“十条禁令”,并针对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家长红包礼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组织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处理了一批违纪违规人员,教育行风不断好转。

  3、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教育资源集团化联盟化改革,充分发挥“名校+”效应,以此为突破口,有效扩充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目前,全市共成立了10个教育集团,构建了40个名校联盟,组建了120对结对帮扶学校。总投入近2.5亿元的市一中柳叶湖学校、武陵区北正街小学恒大华府分校和育英小学德景园分校于20xx年秋季正式招生,增加优质学位近4500个。此项改革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创新项目。大力推进考试机制改革。去年,市城区开展了初中毕业生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考试改革试点工作,从题型、分值、时量、考点考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习能力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学校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依据,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年计划在全市全面铺开。大力推进德育教育改革。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教育为重点,结合学校特色,打造了市十一中“礼诚”教育、芷兰实验学校“生命课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乐学”课堂、西湖小学“文明礼仪”等一大批德育品牌,市四中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受到中宣部领导好评。

  二、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市已经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离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

  1.“农村学校弱”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学校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基础建设水平仍然大幅落后于城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周转房缺口较大。据我们统计,农村学校需要建设周转房6922套。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教师还住在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或是多人挤在一间旧教室里,面积狭小,没有厕所、厨房,生活不便,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从教积极性。二是寄宿制学校条件普遍落后。目前,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一半以上学生住在10人以上的宿舍里面,住20人以上的宿舍还有64间,如石门县太平镇完全小学,住32人的宿舍还有5间。石门县磨市镇九伙坪完小,住60人的宿舍还有2间。这些宿舍大多是利用闲置教室改造而成,室内无卫生间和洗漱间,而且楼层卫生间设施简陋,供水供电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据我们统计,按照每间宿舍住10人、人均不少于3平方米的标准测算,全市还缺少宿舍1771间、床位1.7万个。三是运动场地条件简陋。目前,90%左右的城区初中学校已经铺设了塑胶跑道,体育设施配套基本达标,但农村学校基本上还是泥土操场和煤渣跑道,有些山区学校和教学点甚至连基本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械也没有,学生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课外活动。四是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市城区已实现所有学校班班通,但据调研发现,农村学校班班通率较低,如安乡县有42所学校、汉寿县有39所学校、澧县有85所学校均未实现班班通。

  2.“城区学校挤”现象仍然严重。随着城区扩容提质、入城务工人员子女增加、择校热等原因,导致近年来城区接受学生入学压力大幅增加,“城区学校挤”仍然是教育提质的肠梗阻。去年,我们严格执行招生计划,起始年级小学按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计划招生,从源头上遏制了大班额现象。市直、武陵区、石门县、津市市、安乡县、经开区、西湖、西洞庭、柳叶湖、桃花源已消除义务教育阶段66人以上超大班额;经开区、桃花源已消除义务教育阶段55人以上大班额。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消除大班额任务和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目前全市还有66人以上超大班额243个,主要集中在澧县、汉寿县等城区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1349个,主要集中在临澧县、澧县、汉寿县、鼎城区等城区小学和初中。预测未来3年,仅市城区需新建中小学校15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才能满足入学需求。

  3.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当前,教师队伍结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编制紧张。全省开展新一轮教师核编工作后,我市核减了近7500个教师编制,其中鼎城、汉寿、安乡等地核减都在1000个以上。3年内,大多数县市区都处于满编或超编运行状态。为应对农村小学班额小、学生少而造成的“超编缺人”,小学适龄儿童数量探底回升,女教师生育二孩请假等客观现实,各地不得不聘请大量临时代课教师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如桃源、石门、澧县等地,聘请代课教师数量都在500名以上。二是结构矛盾极为突出。从年龄来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40岁以上教师占到了62%左右。特别是农村村级小学,大部分教师都在50岁以上。从性别来看,在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较高。在乡村教师招聘中,出现了“总量招不满、男教师招不到”的现象。如汉寿县30岁以下教师中女教师约占82.8%、男教师仅占17.2%。从学科结构看,全市中小学长线学科教师相对较多,而部分短线学科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理化生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乡镇中学专业对口的理化生教师数量达不到要求。三是年轻教师流失严重。由于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娱乐生活、个人婚姻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年轻教师“招不到、留不住”的现状越发严重。如石门县西北山区学校每年主动辞职或者申请调回户籍所在地的年轻教师在70—80人以上,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现象非常普遍。

  三、推动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

  为确保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提出如下建议。

  1、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教育投入。一是依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现行教育投入政策,持续增加义务教育投入,逐年提高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教育费附加真正用于教育。要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上涨、办学实际需求等多种因素,建立生均公用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二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省里教育项目和资金投入,确保中小学改造建设需要。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软实力建设,加大对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要扩大义务教育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社会捐赠、出资办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办学助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使其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

  2、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一要加快全市学校规划布局建设。一方面,要按照规划引领、分级落实、逐年实施的原则,尽快修订完善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充分考虑就近入学与道路畅通的问题,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将新建学校向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区域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强力贯彻落实《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按照新建居民区所需学校应与居民区建设同步进行的法定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缓解中心城区学位接纳压力。二要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全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强化校舍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确保首先在硬件水平上实现优质均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到20xx年,我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三要全力消除大班额。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尽快制定出台消除大班额计划方案,采取盘活存量与增加供量的方式相结合,整合现有闲置、闲散教育资源,全力加快推进计划内教育项目建设,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议市委、市政府给予区县市新建改扩建教育项目更大的资金、政策支持。

  3、健全体制机制,建强教师队伍。一是创新师资补充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种人才引进形式,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高水平教育人才到本市工作。当前首要的是结合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教育优秀人才引进办法,以最优惠的政策打赢人才抢夺战,引进更多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来常从教。同时,要有的放矢探索聘用制、合同制教师,缓解教师结构性矛盾。二是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建议建立“县管局聘校用”管理体制,打破教师“学校人”身份束缚,使教师成为“系统人”,由教育局统一调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建立健全任期性交流、服务性交流、竞聘性交流、互补性交流等四大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充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活农村教师队伍活力。三是创新教师素质提升机制。要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以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对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的培养、引进、奖励力度,花大力气提升名优特教师占比。

  4、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治理水平。一要严格执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划片入学政策,防止“择校热”现象产生,不再增加大班额。同时,要不断简化进城务工子女就读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取得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二要加强均衡发展督导与监测。建立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与复查机制,健全过程督导、跟踪监测、整改复查等制度,完善均衡督导规程,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督导,强化动态监控,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议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区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并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形成有利于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浓厚氛围。三要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要按照“预防为主、整治为重、教育经常、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交通、校车、网吧等重点领域的联合执法检查,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11

  近年来,由永新县政府办牵头,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等部门具体负责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等工作,多措并举,城乡公共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全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县教育环境和教师队伍得到全面改善和优化,全县义务教育差异系数逐年减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全面巩固。

  一、注重“三个优先”,夯实保障机制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优先支持、经费优先保障”,把发展教育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推动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实施“五大工程”,改善办学条件

  全面改善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以教育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一是抓实校园环境改造工程。近年来共投入10亿多元,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了“环境改造工程”,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了城东幼儿园和新区幼儿园并于20xx年9月开园招生,升级改造机关幼儿园,真正实现了“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二是抓好学校内涵提升工程。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结合各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我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等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校园文化,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三是开展“大班额”化解工程。通过“新建一批”“调整一批”“规范一批”等措施,“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全县小学一至三年级班额全部控制在45人以下,初中和高中控制在50人以下,小学四至六年级大班额全部控制在省定标准5%以内,拟在工业园区、河东新区、西峰山各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学位7500个,预计全县大校额大班额20xx年全部消除。四是抓牢师资队伍强化工程。20xx年通过“招一批”“引一批”“争一批”“买一批”等方式,全县补充教师835名,确保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按标准开足开齐课程。健全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选派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60人次,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安排城乡教师交流335人次,加大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力度,培训农村教师6450多人次,促进城乡师资均衡。五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普及工程。由县财政投入1.24余亿元,用于教育城域网建设和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按标准配足配齐了教学仪器设备,满足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需要。

  三、优化“三项机制”,均衡师资配备

  加快教师补充步伐,强化专业培养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实现师资科学合理配置。一是优化教师补充交流机制。通过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在严控全县事业编制总量的前提下,按照“缺一补一”的原则,优先安排教师招聘,绝不出现有编不补的现象。大力推进教师交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城乡、校际间师资均衡。二是优化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及时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切实保障教师各类培训,依托“国培计划”、远程教师培训、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各类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三是优化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我县在保障教师各种法定的工资待遇外,积极落实农村教师各项待遇政策,创新启动实施了“省特级教师”“市级名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专项补贴政策。

  四、铺就“三条通道”,促进教育公平

  积极落实公平就学政策,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通过规范阳光招生就学通道、畅通随迁子女入学通道、优化残疾、留守儿童关爱通道,让所有孩子共享优质资源,共赢人生出彩机会。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2篇)12

  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确保教育公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xx,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措施积极,成效初显。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不容低估。当前,务必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状

  目前,全区有公立小学265所,1607个班,在校学生56898人。其中,农村小学234所,1068个班,在校生29266人,平均每校4.6个班,每班学生27人。在农村学校中,有村小176所,483个班,在校生8253人,平均每校2.6个班,每班学生17人,其中10人以下的小班占三分之一左右。有城区小学31所,539个班,在校生27632人,平均每校17.4个班,每班学生51.2人,其中55人以上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占37%。全区有初中学校49所,676个班,在校学生32030人。其中农村初中33所,401个班,在校生13585人,平均每校11.4个班,每班学生33.8人。有城区中学16所,275个班,在校生18445人,平均每校17个班,每班学生67人。

  (二)近年来xx义务教育发展主要举措

  1、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按照“三个增长”要求,财政对教育投入从20xx年8087.4万元,增加到了20xx年的1.89亿元。区财政每年投入18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每年投入500万元,建立起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等。

  2、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有效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以来,全区撤销村小75所,迁建小学1所,合并初中3所小学1所,扩建初中16所小学156所。投资5300万元,对165所中小学的10万平方米危房进行了改造。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实施了学历跨越工程,定期开展岗位业务培训。对农村教师实施了地区补贴和工作补贴,财政为学校注入了医保经费。对269名农村代课教师按政策规定及时转为了公办教师。

  4、建立强校带弱校的对口帮扶机制。有23所城区学校与46所农村中小学结为帮扶对子。

  (三)xx义务教育发展基本评价

  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为本、科教兴区战略,营造了义务教育发展必要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满意度逐步升高。但是,目前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等矛盾依然凸显,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xx当前热点问题。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

  1、基本办学条件悬殊

  两路、龙溪地区的多数义务教育学校,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具有布局集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等特点,基本办学条件按照直辖市主城区要求,校园校舍建设高标准,设施设备高质量,功能齐全配套,学校处处散发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农村学校,散、小、弱是其主要特征,校园校舍陈旧简陋,设施设备不配套,与城区学校形成强烈反差。

  2、师资素质差异明显

  城区学校规模大,条件好,吸引了大量农村骨干教师“孔雀向南飞”,汇聚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据龙兴镇反映,20xx年以来,该镇教师调入城区学校任领导和骨干教师已达85人。城区教师编制充裕,学科教师配套,专科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城区学校经费充足,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福利待遇好,专心教育,思想稳定。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农村教师编制少,学科教师不配套,在村小往往1师1班,在完小被迫多级多科上课,“万金油”教师是农村学校的常态。农村学校经费紧缺,进修提高机会极少,福利待遇微薄,农村教师不安心农村,不安心教育,不求进取,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一大障碍。

  3、生源质量区别太大

  在城区,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进校读书已成为城区儿童和少年成长的迫切要求,渴望学习,安心读书是学生中的主流,生源质量普遍较好。城区学校条件好,农村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量进城“择校”读书。据区教委统计,20xx—20xx学年中,全区农村学生转入城区学校达1419人。在农村,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农民所处环境局限,尤其在义务教育出口被堵和不畅的情况下,家长和子女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忽视子女教育,学生无心读书不在少数,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一般不高。古路镇中小学中,在校生有一半属单亲家庭、隔代亲教育、暴力型家庭教育、溺爱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洛碛镇中小学中,留守儿童达到40%,个别学校高达60%。

  (二)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1、城区街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城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矛盾过于集中。在两路城区,16万人口的双凤桥街道,布局中小学15所,配备教师936人,xx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多所名校在这里荟萃,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处高度集中。按区政府规划,市级联招学校南华中学也即将入驻该地区,双凤桥街道义务教育届时将锦上添花。拥有12万人口的双龙湖街道,配备了3所完小、2所村小,“入学难”压力在转嫁给回兴和双凤桥两街道之后矛盾依旧凸显。21万人口的回兴街道,仅1所中学3所小学,招生已达极限,学校不堪重负,大量适龄儿童和少年不能就近就地入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早已亮起了“入学难”红灯。属在建城区的龙塔街道亟待增设规范的公立中小学,“入学难”矛盾也开始显现。

  2、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围绕中心镇逐步递减

  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中心镇的中学、中心小学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多,吸引的农村生源多,“入学难”现象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一般镇和被撤销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场镇的中小学校,集中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小,华蓥山等边远山区镇学校显得更少,村小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最薄弱的地方。这些地方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往往留不住教师和学生。

  (三)校际差距两极化

  强校更强,弱校更弱,是我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真实写照。城区重点中小学校,象强大的磁石一样吸纳了较多优质教育资源,一年上一个台阶,各自瞄准更高目标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地处两路城区的五星小学,10.8亩地上承载着1874名学生,全部办公室、功能室在强大的入学压力下改作了教室,教师被迫挤在走廊里办公,学生只能分两批轮流上课间操。回兴中心校1626名师生,挤在102平方米的食堂就餐,男女厕所共98平方米,分别10和14个蹲位,课间10分钟休息时间里,学校必须安排男女各4名教师维持厕所秩序。龙山街道工农小学,实属“都市里的村小”,70年代的乱石墙瓦屋盖教室,已成c级危房,常有垮塌危险,教室旁边废旧物品回收站噪声干扰教学,周边环境脏乱差目不忍睹。城区有这样薄弱的学校,农村学校差距更大。龙兴中心校地处禹王庙和龙藏寺两大寺庙之间,读书声、颂经声,声声相和,三分之二的校舍是瓦屋盖,只有校长办公室有1部电话机。普福完小的教师仍在清代建造的寺庙里办公。石船中学、梅溪小学、东山小学等一批学校因操场未硬化,师生体育活动长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功能室不配套,计算机老化不能用……,农村薄弱学校太多。

  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导致工业化、城市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引导着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优先发展城区教育。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为了使现有资源效用最大化,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重点地区教育发展,加快重点学校建设,培育教育品牌,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一定历史阶段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面广人多,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扭转散小弱的`被动局面,只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认识上的偏差

  重经济效益轻教育投入的观念作祟。在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权决定学校建设命运的各级领导和开发商,往往经济效益至上,拆除学校雷厉风行决不手软,建设学校动作迟缓难上加难,致使部分城区义务教育发展长期陷入被动之中。单纯追求升学率的传统观念影响。有关部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法令不以为然,对本区域义务教育日益扩大的差距熟视无睹,对统筹城乡发展中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缺乏实际思考和具体规划,乐于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

  (三)财政投入不足

  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后,尽管区级财政坚持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标准一致,区级及以上政府制定的政策标准依法全部执行。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欠帐多,运行成本高,这种预算体制和政策,仍使农村学校发展举步维艰。近3年,按照“三个增长”要求,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尚差3642万元。

  (四)管理体制不顺

  城乡学校布局规划管理体制不顺。现行体制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布局,由区教委牵头,区教委和镇政府共同实施。城区在开发建设中,学校布局由区规划分局牵头、区教委和国土分局、所在街道配合;按照“谁开发,谁建校”的原则,由开发园区和开发商实施。由于不由区教委牵头,未建立监管督办和问责机制,在开发建设中,学校规划建设可随意调整和不建,无须经过区教委和所在街道同意。这种体制弊端是带来城区“入学难”的根本原因。

  区教委与镇街、教管中心关系不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体制上划区教委管理后,区政府未出台文件具体明确区教委、镇街、教管中心各自具体的职责任务及权限,对各方工作配合缺乏界定。导致对教育投入和管理,由过去两个积极性变成了一个积极性,“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开始显山露水。镇街教管中心只负履行职能责任,未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这种责权不对应的体制是否科学,究竟能正常运行多久?

  (五)师资管理政策不完善

  教师编制政策重城轻乡。现行教师定编的标准是师生比,政策规定城区学校17个学生配备1名教师,农村学校22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学生班额也大,农村学校规模小学生班额也小,该政策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出现“超编缺员”这一普遍现象。现行人事政策只允许引进xx籍大学生,不允许面向全国全市公开选拔人才;每年下达教育系统新进教师人数少于教师自然减员人数,导致城区新建学校和城区缺编学校,面向全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公开选聘人才,引导骨干教师纷纷离开农村,这是农村学校骨干老师严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农村教师进修提高费用未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使农村教师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学校负担加重,进修机会减少,素质难以提高。农村学校缺少增收渠道,使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过大。

  (六)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

  面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状况,尤其是村小较多、学生太少、师资紧缺状况,对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挂钩的顾虑较多,调查研究和宣传解释不够,对盘活已撤销学校的土地资源缺少打算,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用未能实现最大化。

  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防止两种倾向,校正思维航向

  实现xx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防止不以为然和急于求成两种倾向。在区级机关和城区学校,往往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受益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紧迫性感受不深,普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以为然。镇村干部和农村学校师生,倍感城乡巨大差距,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承受到巨大压力,付出了一定代价,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之时,本能地涌现出急于求成的冲动情绪。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冷静应对,只有沿着正确的思维航向前进才能成功。

  (二)财政重点倾斜,扶持农村学校

  财政在认真执行教育投入和教育预算政策的同时,应坚持公共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倾斜。要确保区财政将新增教育经费的70%用于农村教育,落实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措施。学习借鉴区卫生系统财力向农村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成功做法,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力度。深化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建立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保底制度,全额预算农村学校建设和校舍维修、设施设备配置、教师进修培训等专项经费。

  (三)强化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学校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要求,以及城乡人口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议由区教委牵头,区发改委、规划、国土、建委、财政及镇街配合,尽快制定xx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在规划建设中,要注意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盘活已撤学校土地资源挂钩。在城区开发建设中,对学校必须坚持“先建后撤”原则。区政府应尽快出台在开发建设中已规划应建的学校,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街道同意,擅自不建和久拖不建者的问责制度。国土部门应按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留足学校建设用地,凡教育规划用地使用的审批及教育用地功能的改变,必须事先征得区教委同意。

  (四)完善管理机制,铸造教管合力

  区政府应出台专门文件,细化新体制下区教委、镇街、教管中心和学校的工作责任、工作关系和相应权利,尽可能责权对应、权利义务对称,从而建立起以区为主,镇街、教管中心、学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工作主动,配合默契的教育管理网络。要坚决防止新的管理断层产生。

  (五)实施“治薄”工程,缩小发展差距

  对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进行有计划的治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实施“治薄”工程,应通过规范程序确定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区域和薄弱学校。凡义务教育“入学难”已危及地区社会稳定的,应确定为义务教育薄弱区域,必须优先治理。凡与标准化学校差距太大且师资、管理等问题突出的,可确定为薄弱学校,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治理。要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治薄”规划,落实“治薄”专项资金,明确“治薄”目标任务和责任,严格督办检查,使“治薄”工程收到实效。

  (六)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和农村学校现状,建议城乡学校教师统一按照1:17定编,村小按每班2人配备教职工。要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向城区学校流动的条件和程序。大学生分配在农村学校3年以上,晋升中级和高级教师职务后分别工作3年以上,担任中小学校级领导5年以上,经所在学校同意,方可向城区学校流动。英语、计算机、音、体、美、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应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实行农村学校教师进修提高经费全额报销制度;继续执行有利于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稳定的补贴政策;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指标应向农村学校倾斜;修建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公寓,努力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针对农村教师实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作风。

  (七)对口帮扶,以强带弱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强校带弱校制度。对口帮扶,务求实效,必须防止形式主义。区教委在总结过去帮扶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xx区强校带弱校对口帮扶工作管理规定,对帮扶工作目标任务、对口帮扶学校双方的权利义务、帮扶人员素质要求及待遇、督办检查、奖惩激励要有明确具体规定,要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事来抓。

  (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畅通义务教育出口

  义务教育出口主要来自升学与就业压力。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景气和职教学生就业供不应求的新形势下,畅通义务教育出口,关键在职业教育快发展大发展。xx应加快xx北部职教城建设,努力拓展职业教育新空间。要适应实施农民转移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我区职业教育制度。对未考入上一级学校就读的高、初中毕业生,一律纳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可根据财力变化状况,从给予一定补助逐步发展为免费义务教育,同时提供就业岗位。

【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01-15

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12-0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18篇)11-01

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0-15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12-0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5篇)10-15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5篇)10-18

学校教育调研报告05-29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