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

时间:2024-03-14 08:01:23 导游词 我要投稿

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

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1

亲爱的各位游客:

  您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光临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很荣幸成为大家的导游,在交流时叫我为小x就可以了。

  据史载,炎帝神农是我国古时期的一个强大、先进的部落首领,他同黄帝轩辕氏共同创造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农就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尝百草、疗民疾,实现了男耕而食、女织而衣、日中为市、货物交换。并遵天道,制历时,开辟了人类认识规律,运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先河,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炎帝神农也因此同黄帝轩辕一道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华人也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众多的史志典籍、遗址碑刻、民间习俗和专家考证,印证了随州厉山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不可憾动的地位。(注:据《史记》、《左传》、《山海经》、《荆州记》、《汉书》、《帝王世纪》等一百四十多种文献典籍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市厉山的烈山石室。

  尽管因时代久远神农遗迹时兴时废,但厉山的古迹至今仍保留五十多。如明代随州知州所立“炎帝神农氏遗址”碑,清代所树龙凤日月铁旗杆等等。民间习俗是“活化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州与炎帝神农有关的民俗也十分丰厚。

  如“祭日”(也称祭炎帝、太阳神),“尊牛”(重视农耕,敬重耕牛),喜百草等民俗,至今仍然十分盛行。九十年代初至今,各层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专家们用详实的材料、确凿的证据、科学的论证,除去了粘附在炎帝神农身上的尘埃,恢复了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炎帝的南方属性、炎帝和黄帝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本来面目。并揭示炎帝神农文化的精髓就是开拓进取、发明创造、生生不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现在的所处的位置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炎帝神农诞生地——烈山。烈山,就是用火烧山的意思。炎帝神农又称“烈山氏”,这是后人为了纪念他刀耕火种的发明。烈山拥有九岭,九岭拱成烈山。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就位于这九岭之间。

  景区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修复,20xx年扩建,核心景区1.71平方公里,总投资约4.4亿元,为国家4A级景区。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此地举办,深受国家、省、市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胜地。好,各位随我这边请!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进入景区拜谒始祖,游览观光。

  一、文化雕塑壁在我们右边的半山腰,大家可以看到一面风格奇特的文化雕塑壁。

  5020xx年前,始祖炎帝神农生活的时代是没有文字的。那时候的先民就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孩一样,看到太阳就会画成一个圆圈;看到月亮就画成一个镰刀样的弯儿,正是这些原始的图案,才衍生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先民们怀着对炎帝的感恩情怀,将美好生活用这些象形文字记录下来。

  眼前的文化雕塑壁上的象形文字就是对远古先民们农耕生活的真实展现。(注:第一个字,是五谷丰登的丰,纪念炎帝神农带领先民们植五谷,享丰收,让先民们有足够的食物生活下去。“丰”,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

  第二个字,是夙愿的夙,图案是一个人以手持物,意思是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所以是早起劳作,以示恭敬的意思。第三个字,是舞蹈的舞,是先民们在炎帝的'带领下过上安定生活的体现;舞,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第4个字是高,第5个字是隹。

  表明鸟儿都是栖息在高高的树上。第5个字是鱼。在炎帝植五谷前,先民都是以渔猎为生。第6个字是树林的林,图形是由两个荆棘枝并列而成,第7个字是室内的室,图案是一个人头上有个房顶,可以安全的遮风挡雨。第8个字是戠,指的是粘土和聚合,当年炎帝在厉山始创陶器。

  第9个字是我,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图案是一个人拿着先帝发明的耒耜,先民们用耒耜种田,也用耒耜保护自己的耕地,击退前来攻击破坏的野兽。无解,这个字在各种古书记里都查不到,有人说它是水字,有人说它是湖字,大家来猜猜,这到底是个什么字呢?第10个字是月亮的月。

  第11个字是星辰的星,按图形可以看到古代的星星是非常明亮的闪着光。第12个字是日的日。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先民们就是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也就是最早的天气预报。这最后一个是炎帝的炎,由两团烈火叠加而成,表明了劳动人民对炎帝刀耕火种给世人带来温暖光明的感激。)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2

  炎帝神农大殿,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高台圆柱直檐,秦汉风格,古朴庄重。它位于烈山腹地,向前延伸至对面的九龙山,形成一条中轴线。景点依次是谒祖广场、圣火台、华夏始祖门、九拱桥、四牛石雕和照壁。

  炎帝神农故里建设速度的加快和投资力度的`加大,使炎帝神农故里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6个核心景区之一。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自1988年开始修复修建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神农碑、神农尝百草塑像、神农泉、神农洞、神农庙、功德殿仿古建筑群、万法寺、龙凤日月旗杆、烈山湖等2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1997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评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并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

  2006年5月,中共随州市委提出“高举一面大旗,擦亮两张名片,打好三张牌,建设四个随州”的战略思想,并决定成立副县级的景区管理机构——风景区管委会,实行风景区带镇的管理体制。

  2007年,市、区两级共同筹措经费,按照4A级景区、世界华人谒祖胜地的定位,聘请重庆大学编制炎帝神农故里核心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该规划经过多方多轮修改,历时半年,于2007年10月份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3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炎帝神农故里景区的一名导游,我叫,大家可以叫我xxx,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神农故里,游玩中,大家有什么需要和建议可以提出来,在可能又合理的情况下,我会尽全力满足大家,同时预祝各位玩的开心,游的尽兴。

  炎帝神农景区是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位于随州城北18公里,乘3路公汽18分钟即到,是连接316国道和汉丹铁路的一条纽带,交通十分便利,区内设施齐全,我们伟大的民族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烈山石室里。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时期一个强大、先进的氏族部落首领,有他开创的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农业,是人类有游猎走向农业,有蒙昧走向文明。因此,他和另一个先进的氏族部落首领皇帝轩辕氏先后创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新纪元,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炎帝神农牌坊,它是炎帝神农故里的大门,牌坊高8米,宽10米,四柱三间四楼式,雕梁画栋,盘龙绕凤,横匾上雕刻着“炎帝神农故里”六个金色大字。经过横跨在龙脉河上的神农桥,就进入炎帝神农文化广场,广场由前后烈山门和四角角楼及四面文化长廊组成,广场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广场中央巍然屹立着高9米的汉白玉帝神农雕像,他左手执五谷,右手拿灵芝,傲然挺立,气宇轩昂,象一棵搏风击雨的不老松。在广场四周的文化长廊里布展着中央领导和海内外名人名家到此参观时留下的墨宝。

  穿过文化长廊,就到了神农纪念馆,纪念馆有五个展厅。

  第一展厅,悬挂着炎帝神农的巨幅油画像,两旁配着“华裔仰始祖,天晴赖奇功”的对联,在大厅左面悬挂着神农祭文,展厅中央陈列着炎帝神农烈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方案模型。大家请看:这是神农大道也就是316国道,在国道旁边的是神农牌坊,我们穿过神农桥,就到了神农文化广场,这里是我们所在的位置——神农纪念馆。

  现在我们来到文史展厅,也就是纪念馆的第二个展厅,从历山历史沿革表中可以了解到:历山旧时期称烈山,排列的“列”,因从随州至枣阳之间有九十九重山岗,依次排列非常整齐,故为排列的“列”,称“烈山”,西周以后称历山,它们在读音上一字一声之转变,作为通假字之通用,一直沿用至今。大家请看这边,这是神农功绩的图片,在远古时代,古代的先民认为走禽是难以久养的,不知道耕种。于是,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制造生产工具,发明了犁和耙,那时的青年到丁壮时,还不知道耕种,而神农自耕以教天下。神农在烈山驱兽,放火烧山,刀耕火种,而天下食之,男耕女织也分得非常清楚,故天下有受寒者,而神农自织,以道民也。

  接下来,我们来到谒组堂,里面悬挂着神农画像,两边对联是“华裔仰始祖,天下共烈山”。四周布展烈山五姓宗亲会的.会旗和会徽,这是我们专门供游客朝拜炎帝神农的地方,各位可以去祭拜一下我们的祖先,让神农的灵气保佑我们,从纪念馆出来,顺着九龙山蜿蜒的大路,前去拜谒神农的出生洞,神农洞座落在九龙山的第七座山的东麓,现建有古式四合院的小型庙堂。首先看到的是庙中大门两旁“古洞载日月,神农传九州”的对联,表明了炎帝生于此地,并在此传扬古代文明之意。大家请随我前行到神农洞的院内,大家第一眼所见的就是院中央的这个香鼎,这儿每天烟雾缭绕,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炎帝生辰祭日,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前来凭吊,感谢其植五谷,尝百草的功德,都来朝拜,祈求祖宗保佑。香鼎左边的这个洞府就是我们的祖先,炎帝出生的地方——神农洞,洞门半天,可以看见古洞的幽深,由于历史的久远,岁月的沧桑,这个洞现在只有几米深,说到神农洞,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龙被分到天上,蟒则留在了地下,地下有九十九条蟒,经过七七四十九万年的修炼,想升天为龙,但龙总归是龙,蟒仍是蟒,蟒升不了天,这升不了天的九十九条蟒,因此就在人间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玉皇大帝知道后,就派天兵天降搬来九十九座大山,把那九十九条蟒镇压在山下,一字排开,就成了现在的随州至枣阳之间九十九重山岗,玉皇大帝还不放心,又命东海龙王把他的九个儿子派出镇守这九十九条蟒,九个龙子遵从父命,来到镇压九十九条蟒的地方,选中了中间的九座山,住在山中,所以这九座山又叫九龙山或九烈山,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九龙山之一的洞天山,也就是七龙子所住的山脉。

  又过了七七四十九百年,九龙山下住着一个氏族部落,这个氏族的首领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娇氏的女儿,叫安登,安登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她天天上山放养和采集食物,一天,她赶着羊群,提着篮子上山了,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安登来到山上,顿时觉得心旷神怡,看着红的花,绿的草,不一会,篮子就被装满了,此时,太阳还没有当顶,安登就想:找一个地方歇一会吧,她顺着弯弯的山路,穿过树林,在半山腰发现了一个洞穴,洞很宽敞,洞口边盛开着艳丽的映山红,好奇心驱使她进入山洞,洞里清爽怡人,安登放下篮子,依着洞壁休息,不一会就睡着了,这洞原来是七龙子住的地方。因为九个龙子镇蟒有功,王母娘娘把他们请到瑶池参加蟠桃宴会,七龙子多喝了点酒,回来后把洞门打开透气,自己却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发现洞口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弯弯的柳叶眉,挺直的鼻梁,红红的小嘴……看着看着,七龙子顿生爱意,抱起安登就和她亲热起来……,事后,七龙子深感后悔,回龙宫向父亲请罪,再也没有回来,而自此以后,安登就感到肚子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跳动,九龙子和她亲热的场景也屡屡出现梦中,每天她都去洞口坐一坐,一天,她走向洞里,发现里面很宽很亮,有石床、石凳、石桌石碗,是一个居住的地方,于是她住进了山洞。第二年,又是一个山花烂漫的日子,安登在洞中生下了一个七斤重的肉球,这时只听“砰”的一声,肉球炸开了,从中跳出一个胖小子,安登给他取名叫“石年”,这个石年就是后来教种五谷,品尝百草的神农了,这个洞后来叫“神农洞”。

  好了,各位朋友,参观游览了炎帝神农故里,使我们了解到我们伟大的始祖炎帝神农用自己的双手和简陋的原始工具,含辛茹苦,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为人类文明大厦奠定了基石。那么我的讲解也就先到这儿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大家对我的服务有什么不满意之处请指出来,你们的提议是我工作的财富,现在请大家自由活动,20分钟后我们在炎帝神农像前集合,祝大家玩的开心,谢谢!

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4

  在宝鸡渭水流域,有寄居、生活着一支以农耕生产为主的氏族——姜炎族。其首领炎帝,号神农氏,为开创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奠定了基础。虽然岁月的风蚀使遗留在这里的炎帝踪迹一部分已经消失了,但是,还有一些历史足迹和传说至今留存。

  一湾姜水千古炎帝

  姜水今“清姜河”。《国语·晋语四》载:“炎帝以姜水成。”这是最早记载炎帝的史料,说明炎帝是从宝鸡渭水流域起源的。“姜水”,在历史文献中有两处记载:一是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里所说:“吱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即姜水在今岐山、扶风境内,为今渭河北边的湋水。

  而第二种说法出现在明嘉靖《陕西通志》、清顺治年间到民国十一年所修的《宝鸡县志》上:“姜水”和“姜氏城”在今宝鸡市区渭河南边。“姜水”即今“清姜河”,“姜氏城”即今“姜城堡”。明嘉靖《陕西通志》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母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龙首而生炎帝,长于姜水。”

  姜炎部落昌于“宝”地

  民国《宝鸡县志》引《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五里,有姜氏城,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这两处地方,均有渊源,都曾是姜炎族定居、生活的地方。

  考古学界研究,姜炎族最早是以宝鸡市区为中心而活动的。随后,姜炎族从宝鸡一带向东推进,因而,岐山、扶风境内亦出现了姜炎文化(刘家文化)的.遗址。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姜城堡附近都有很好的彩陶遗址,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居住,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虽说《宝鸡县志》牵强附会的说法靠不住,可是两地相距并不太远,全像是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很大。”徐先生所说的“全是姜姓所居旧地”是以考古学文化为依据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渭水河畔耕医琴织

  在宝鸡这块古老而肥沃的黄土地上,自五六千年以来,就一直就传颂着人文始祖炎帝的千秋功德。炎帝修火之利、以火德王,教民稼耕,遍尝百草、始作衣裳,融合华夏、凝聚四方。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开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奠定了基础。炎帝的发明和创造,表现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造福于民、自强不息的创业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千百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奋发。

【湖北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相关文章:

湖北炎帝神农故里的导游词12-08

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07-12

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范文07-22

湖北神农架导游词10-29

介绍湖北屈原故里的导游词01-30

湖北神农架最新的导游词06-24

湖北神农架导游词范文09-04

介绍湖北屈原故里的导游词范文06-28

湖北神农架导游词6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