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曼家纺夫妻创始人王文钢和冯轶的创业故事

时间:2022-03-28 15:29:25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优曼家纺夫妻创始人王文钢和冯轶的创业故事

  由国际、国内资深行业人士创办,市场定位为中高端市场的家纺品牌。床品套件、儿童套件、枕芯、被芯、床垫、毯类、夏凉用品、毛浴巾等十大系列,2000多款产品。下面一起来了解优曼家纺夫妻创始人王文钢和冯轶的创业故事,希望这个创业故事能给大家带来正能量!

优曼家纺夫妻创始人王文钢和冯轶的创业故事

  优曼家纺:别人5000万到顶,我们怎么做到2亿元?

  成立于2011年的优曼家纺,3年把销售额做到了2亿元。这个数字看似不大,其实很珍贵。国内家纺行业有个怪圈,每年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但大企业不多。老大、老二发展20几年,销售额也仅在20亿元级别,其余多在5000万元以下。优曼家纺走出了魔咒。它的创始人有两位——王文钢、冯轶,他们属夫妻创业,前者是CEO兼总裁,后者为董事长。

  干掉分销体系

  提及创业,王文钢用了一组略显肉麻的形容词,描绘着当年的情景。“一位旅居美国十年的白富美,漂洋过海回到国内,因一件小事,发现了一个巨大市场。于是再回美国,注册品牌,创办了优曼。”

  言语中的“白富美”指的是妻子冯轶,而小事则因一块浴巾而起。

  “我平时用的那块浴巾,在美国售25美元,在国内却几乎买不到。”冯轶回忆。在王文钢的陪同下,俩人不知逛了多少条街、多少个超市,终于在新光天地找到了同款,1000多元,完全就是一张床的价格。

  他们硬忍着没买,等到大促活动时,才花了600多元买下,心里一肚子怨言。“在欧美,一些很普通的东西,到国内就成了奢侈品。一条浴巾1000多元,一套80支的床品四件套上万元。”冯轶说。

  原因主要是两个层面。“一个是分销体系,从厂商到一级代理商,层层加价3—5倍,最高5—10倍。进口产品也是同样的逻辑,厂商拿到货后先加价一次,然后按照分销逻辑再加价。两相重叠,进口产品就这么贵了。“王文钢向I黑马分析道。

  除开价格,分销还有一个缺陷——需求滞后差,代理商拿走了货,并不意味着产品销售到用户手中,间接导致生产周期长、批次少。“他们一年订两次货,一次订半年,一单上万件。行业太老,又没有一个品牌专为年轻用户做设计。整个家纺行业更新速度太慢,没有时尚潮流的感觉。”王文钢说。

  他们决定创办一个全新品牌,把这些问题全干掉。

  确立产品风格

  2011年8月,优曼家纺成立。“我们采用的是101模式,1是设计,0是生产,1是营销+服务。互联网公司一定是轻资产,工厂找人合作,我们的厂家是给Hugo Boss这样的国外奢侈品品牌做生产的,至少是一线品牌厂家。销售渠道、生活服务我们自己做。”冯轶说。

  第一年,优曼解决的是产品、渠道问题。

  产品由冯轶牵头完成。“优曼扎进的是100%女性市场,作为男人吧,对产品真的无感。”王文钢回忆,最难忘的经历是一起去面料市场,她乐此不疲,而我已累得不行。“男生来自火星,女生来自水星,越往后走越不一样。”

  家纺产品很复杂,有十大品类,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绒,冯轶要弄明白的问题很多,如它们是按什么结构组合而来,什么花型、什么图案用户最喜欢……冯轶经常面临的问题是,要从几万、十几万花型中,筛选出几百种可能性品类,加工成成品给用户选择。”

  优曼采用的是买手制,然后尝试设计自己的款式。比如床品,买手去市场买面料,优曼设计、加工。“这一时期,我们完成了两件事情,一是确定了品牌风格,二是对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不好卖,有了初步判断。”冯轶向i黑马总结道。

  渠道则由王文钢牵头做。优曼抛弃了旧有的分销体系,以B2C电商为主,陆续覆盖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砍掉中间环节后,一块1000多元的美国进口毛巾,优曼只需100—200元。

  2011年10月,优曼开始线上销售,年底收入为200多万元。

  30天极限供应链

  按照王文钢的说法,第二年,优曼开始锻造供应链,方向主要是两个:

  1、全品类供应链整合。

  2、缩短生产周期。

  家纺品类众多,10种Sku有10条不同的供应链,从卧室(四件套)到浴室(浴巾),再到客厅、厨房……尽管它们原料大多是棉,但一涉及到加工、生产、质检,环节就变得复杂。

  “我们常说家纺无品牌,主要就是供应链太散,扩展的品类越多,挑战就越大。”王文钢分析称,即便国内号称最大的罗莱,也不是全品类覆盖,只能在垂直品类突破。“在市场上,你会看到有四件套卖得好的,有枕头、床垫卖得好的。”

  “前两年,我们专注于卧室、卫浴。通过一年的试错,我们供应链做得非常细,家纺大类有床品、被子、枕心、毯子、毛巾……被子又分为蚕丝被、鸭绒被、纤维被、羊绒被……每个品种加工、生产、质检均不同,从辅料、面料到成品,要接触几百个供应商。”冯轶说,优曼有一个复杂的ERP系统,对各个环节进行管控。

  “但系统并不是壁垒。”王文钢表示,商品周期、进销库存、销量预期的管控,这些经验更为宝贵。

  第二个问题是生产周期。传统厂家已经适应分销制,把货压给经销商,一年订两次货,时间为春夏、秋冬两季,生产周期达2—3个月。“我们走快时尚路线——小批量、多频次,生产周期只订20天的货,每个花型坚持最低量起订。“王文钢说。

  厂家已经适应了大批量、小频次,想要改变非常难,适应过程有一个时间成本。“我们花了长时间去说服,好在厂商认可互联网方向,慢慢地开始愿意与我们合作。”王文钢告诉i黑马。

  整个2013年,优曼家纺生产周期缩短不少,从60天突破到45天,再到30天……这会带来几个质变。

  首先是产品迭代能力增强。王文钢常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王菲与谢霆锋复合,所有人都在宣传,T恤上印一个(人),杯子上印一个。家纺可以做什么?四件套上印一个。若产品90天后才上来,潮流早过了。所以,要做时尚、潮流,供应链必须玩得起。

  其次提升了试错能力。当研发、设计与生产周期到这个量级时,便有机会在每个月都进行营销活动。以前90天试一次错,现在30天试一次。“传统企业一年3次周转,我12次,这样一来,什么故事都可能发生。”王文钢说。

  另外,还创造了增量市场。据王文钢调查,以四件套为例,用户使用周期为6—12个月,一年两套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规模为8000亿元。“我觉得家纺也是一个时尚的产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心情用户可以换不同的床品,一年至少需要8套,四季各两套备换洗的。这样一来,6套都是新创造的市场。”他透露,这需要供应链做支撑。“优曼品牌的生产周期是30天。”

  花样的力量

  优曼品牌的摸索始于2011年,当时产品客单价在300—320元。

  2012年,王文钢夫妇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上线了品牌“芬缇”,一下把客单价提到600元。“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电商都是玩性价比、打价格战,你却把客单价拉到普通产品的两倍。但我认为,好产品一定会有市场。别人再拼价格战,我反其道行之,把价格抬上去。”王文钢告诉i黑马。

  尽管2012年,优曼业绩不错,完成销售额2000万元。但在王文钢看来,这还不是真正的高端。“我们还少一个环节,缺少埃及长绒棉,还不具备采购进口原料的能力。”

  冯轶补充道,“我们更多采用的是美国棉花。”她向i黑马介绍,家纺行业采用的棉花大多是三类,最好的是埃及长绒棉,其次是美国皮马棉,再就是新疆长绒棉。

  要达到国际品质,必须先改善原料。前一阵,为了稳定供应源,冯轶满世界到处跑,直接去产棉地找,她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明年,优曼将推出纯高端品牌——Cover Story,客单价会在1000元以上。“毛、浴巾会从土耳其进口埃及长绒棉,床品会从葡萄牙、印度进口,这是国内市场没有的120支高端床品,在五星级酒店,新光天地都是看不到的。”冯轶介绍道。

  目前,优曼拥有7大品牌,为优曼、唯萨、芬缇、雅芙伦、唯萨宝贝等,分别覆盖65后至10后用户。

  优曼是互联网品牌起家,但现在不这么强调了。“我们叫自己品牌商,不止在线上卖,还在卖场卖,甚至在咖啡厅、宠物医院卖。我们想打造一种女性生活方式,女性爱去的地儿,都是消费场所。”

  王文钢已经开始这么做。2014年11月17日,优曼家纺在黑马全球路演中心推出了唯萨新品,主题为“花样改变生活”,该产品不仅限于卧室、客厅,还能装扮办公室、宠物窝、咖啡厅等。

  王文钢还无数次幻想,能把自己的产品直接套进“央视裤衩”,把这栋奇葩大楼也弄得花花绿绿。

  小花絮:夫妻创业3年,第一次同时接受采访。

  采访开始前,冯轶向记者提出,能否先跟老公合个影?她说,这是二人第一次同时接受媒体采访。然后,冯总小鸟依人地摆着各种pose,一会坐在地上,一会站在老公身边。但采访一开始,俩人就有模有样,一口一声“王总”“冯总”,完全看不出来二人是夫妻。

  拓展:创业故事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教师之家。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日军轰炸潮州。

  1940年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14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创业故事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1980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2000年10月25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优曼家纺夫妻创始人王文钢和冯轶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优曼家纺夫妻创始人的创业故事10-24

女性创业精英冯轶的创业人生09-30

互联网女性创业精英冯轶的创业人生11-03

互联网女性创业精英冯轶的励志人生09-02

顺丰创始人王卫的励志创业故事11-12

防水界创始人王裕岱的创业故事10-16

怎么才能创业更好的陈列家纺07-04

大朴网创始人王治全的创业故事10-18

健力宝创始人的创业故事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