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2-11-28 11:35:11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精】成语的故事

成语的故事1

  解释:意思是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精】成语的故事

  出处:清·蒲松龄 《与张历友书》:“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

  字里字外:

  秋雨绵绵寄伤怀

  一叶落,便知天下秋,何况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霾冰冷的日子,凛冽的秋风裹挟着细细雨丝,敲打在玻璃窗上,窗外,望去便是满眼枯黄的草叶,让人深感秋韵的肃杀。在这种时候,人最容易感伤与时间的流逝。然而该消逝的终将消逝,该到来的必将到来。既然寒蝉凄切的日子已然临近,倒不如以面临世事无常的淡定,清赏眼前的鸿飞霜降……

  “鸿飞霜降”,嗯,刚想要形容当下的心情,这个词语变攸然浮现在脑海,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郁的秋日,最适合的,便是讲点史上的轶事以做遣怀了——

  今天成语的创造者蒲松龄先生是我最为推崇的中国古代文学家,没有之一。他擅长通过对物候、天气现象的描写抒发对飞逝时光的怀恋情愫,表达了对人的思念情感。在给同窗好友张笃庆(字历友,淄川人,清初文学家)的通信中,“鸿飞霜降,不知几度,云树之思,无日忘之……”的排比,更是文思隽永,真情实感流露处,力透纸背。

  说到他与张的交集,要追溯顺治十五年,时年十九岁的先生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均居榜首,中秀才。他的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施闰章、字上白,清初著名文学家)的赞赏。一时名声大振。为求取功名,蒲松与好友李友梅、王鹿瞻、以及这位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研究文学。

  也许是太过攻于文学的艺术性吧,蒲公毕生追求功名却始终未能中举。历史记载有六次章丘之行。最后一次应试,57岁的蒲松龄与张历友结伴于重阳节游览了章丘女郎山,题了两首诗,其中之一曰:“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连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就用倒了前面所提的寄情于物候的修辞手法。

  我在想,当日,年过半百的蒲松龄不正如这日益肃杀的秋么?行走在秋的山野,他在思索着什么?“万叶千声皆是恨”。秋岚迷蒙,空山的幽径里尽是深入骨髓的无可奈何的悲凉。这个注定被诅咒的秋,注定被诅咒的人生呵……不去提它吧,好在眼下还有一生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快,接过这杯满斟的苦酒。管什么功名沉浮,管什么家国天下,让我们持螯把酒,共赏秋之“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成语的故事2

  诸葛亮,字孔明,襄阳人。刘备,字玄德,涿县人。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 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 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 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 师。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 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 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成语的故事3

  白云亲舍的故事:

  【成语】: 白云亲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释】: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故事】: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

  当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

  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

  公元700年9月,锹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讯,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传说,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郸磁县狄仁村,墓冢尚在。“白云亲舍”,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成语的故事4

  看故事学成语札人忧天

  杞人忧天

  从前,在一个名叫杞(qi))的小国里,有一个胆子特别小,经常怕这怕那的人。有一次,他呆呆地望着天空,忽然心头涌上巨大的恐惧。他想,如果有一天,这天突然塌了下来,大地也崩裂了,我没了安身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个朋友担心他这样下去对身体非常有害,便跑来劝导他说:“天只不过是聚积起来的气体,这气体到处都是。你在这气体里呼吸、活动,就是在天里面生活,难道还要担心这天会塌下来吗?”

  杞人问:“天如果真的是聚积起来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

  朋友继续劝导他说:“日月星辰也都是聚积起来的气体,只是它们能发出耀眼的光。因为它们都是气体,所以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到人的。

  杞人又问;“那么大地崩裂,然后陷下去,又怎么办呢?”

  朋友再劝导说:“大地其实是一些聚积的土块,填满了四方,到处都是。你在它上面走、跑、跳跃,一直与这土地完全连在一起,难道还用得着担心它舍崩裂吗?”

  杞人听了这些劝导,终于放心了。而他的朋友也开心地笑了。

成语的故事5

  成语释义:

  比喻采取行动有所顾虑,想干而不敢放手去干。

  来源追溯:

  《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故事链接: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和政论家。他写的政论文,都能切中时弊,提出不少重要的见解。其中的《陈政事疏》(又名《汉安策》)指出,当时诸侯王割据一方、竞相扩充实力的局面,隐藏着分裂中央政权的危机,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贾谊在《陈政事疏》中还提出,应该坚决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管辖的大小官吏,好比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界限分明,不可混 淆,做到尊卑有序。百姓犯了法,可用在脸上刺字、鞭打等手段去惩治;但王侯大臣犯了法,不能采用这些刑罚,而应用“廉耻节礼”等封建道德来约束。王侯大臣 即使犯了大罪,也只能赐他们死。

  为了说明自己主张的正确,贾谊引用一个谚语说:本来想用东西投掷老鼠,但顾忌会打坏它旁边的器物。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对老鼠旁的器物尚有所顾忌,不用东西去投掷它,何况对贵臣的处置呢。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对他们施用惩治老百姓的刑罚,就会损害皇帝的尊严。

  学以致用:

  在工作中,对面一项改革方案,有些人瞻前顾后,担心投鼠忌器,由于这种心理上的胆怯,结果方案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成语的故事6

  返老还童这个成语出自于《云发七签》。

  在东晋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一书中,有一则淮南王刘安“返老还童”的故事。

  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经常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翁前来求见,说他们个个都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守门人的通报,高兴极了,想必是仙人求见,忙开门相迎。开门一看,却见是八个老头,不禁哑然失笑道:“你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里会有什么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把他们赶走!”

  八个老汉听后哈哈大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那么请你再仔细看看!”话音刚落,八个老头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见,慌忙以礼相待,把八个儿童尊为贵宾。

  返:回归、恢复。“返老还童”现在常常用来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

成语的故事7

  这个典故源于《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在安(今山东历城)被晋、鲁、卫等国的联军打败。齐国国君齐顷公派大夫宾媚人去晋军中求和。临走时,他对宾媚人交待:"如果他们不同意讲和,就随他们办吧!"宾媚人来到晋军营中,送上财礼说明来意。但晋国人联军的统帅溪克却乘机提出了齐国难以接受的条件。宾媚人一听立刻驳斥了晋国的无理要求,表达了齐国的立场。他说:"假如晋国不想灭亡齐国,愿意恢复过去的友好关系,那我们是不吝惜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一点点土地和财物的。可是如果你们不肯就此善罢甘休,我们只好收拾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墙来决一死战。"看到齐国的态度和立场很坚决,鲁、卫两国的将领也都主张和解,于是两国签署了和约。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战场上同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和立场。

成语的故事8

  【注音】hè hè yǒu mí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扬州刺史何武为人仁厚,喜欢举荐有才能的人,他反对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如果要任命下属时,均采用公开公证的方式选择,因此选拔的人大都没有赫赫的名声与靠山。他的上司大司农何寿要他推荐他的侄子扬州长史,他没有推荐这个平庸的人。

  【出处】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

  【解释】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声名等

  【近义词】举世闻名、大名鼎鼎、扬名天下

  【反义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无声无息

  【成语造句】

  ◎ 这两个孩子,一个是赫赫有名的蔡和森,一个就是我们的蔡大姐,蔡和森是蔡大姐的哥哥。

  ◎ 其间日本学界赫赫有名的东洋史学家白鸟库吉起了先驱作用,奠定了日本在中国大陆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基石。

  ◎ 江苏扬州的何园当然赫赫有名,被公认是中国晚清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

  ◎ 这条小街曾因当年义和团在此围攻各国使馆并最终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成语的故事9

  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成语的故事10

  【成语】指鹿作马

  【读音】zhǐ lu zuo mǎ

  【释义】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出自】《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近义词】颠倒黑白

  【历史典故】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的故事11

  【拼音】天经地义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主人公】游吉

  【近义词】理所当然

  【反义词】天理难容、岂有此理

  【成语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成语的故事12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有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的故事13

  我们来看看它的出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七月的时候能够看到大火星向下走,九月的时候就要把衣服交给裁缝们做了。十一月的时候大风把东西吹得呼呼作响,十二月的时候天气冻得人瑟瑟发抖。要是没有衣服,怎么过完这一年啊?

  “七月流火”里面说的“流”是落下,移动的意思;“火”则是大火星,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里面对天蝎座α星的称谓。“七月流火”的意思就是在七月的时候能够看到大火星落下,那这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实际上,夏历的七月相当于我们现在公历的八月份甚至到了九月份,而豳则在现在的陕西一代,地理位置也算是北方了,夏天比南方要短暂。中国古代人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那个时候,普通人民手头也没有什么精确的月历,基本就是靠着各种天象和自然变化来判断日期。农历的七月,天气还带着暑气,农民们劳作了一天之后,天开始黑了起来,他们就看见一颗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就知道,夏天就要过去了。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正含义就是天气转凉,大家千万不要用错啦!

  成语造句

  七月流火,秋天渐渐到来,天气也开始转凉了,看来又要把秋裤穿上了……

成语的故事14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画龙点睛原文

  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⑶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⑸诞⑺,因⑷点其一。须臾⑹,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⑻在。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注释

  1 张僧繇(yáo):南朝梁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 每:常常,每每。

  4 因:因此,就。

  5 以为:认为。

  6 须臾:一会儿。

  7 诞:虚妄,荒唐。

  8 皆:都,全都。

  画龙点睛主人公简介

  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502年 -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 龙 、鹰、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成语的故事15

  有一个人一天去地里去干活,累的的时候就去树边休息,突然发现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树上死去了。这个人这时候非常的高兴。于是赶紧抛过去把兔子捡起来回家了。心里感觉特别的兴奋,突然感觉以后不用劳动就可以每天获得劳动果实了。他就想着以后就这样每天去等兔子,以后可以每天不干一点活就可以解决食物问题了。试问: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吗?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不明白兔子为什么突然撞死了,于是他决定以后每天都在树边等,等那些兔子自己过来撞死。就这样一天两天,不知不觉很多天过去了却没有一只兔子撞死。故事看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不可能每只兔子都无缘无故跑来撞死,所以,他这样不自己劳动只等着兔子来撞死简直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自己去劳动,努力,只想着怎么赚便宜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自己要学的勤劳一点,这样才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换取劳动果实。

  这个故事中的人不愿意自己劳动,只想着投机取巧来获取果实,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一只兔子撞死了,不可能每只兔子都过来撞死。所以要想取得劳动果实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劳作,自己动手,这样才可以获取你想得到的。千万不可以去学习故事中的这个人。凡事要多想想,多思考,而不是死脑筋,一成不变,寻求真正的适合自己的生存方法。不要学故事中的那个人那样。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08-18

成语的故事11-17

经典成语的故事10-14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11-14

成语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12-13

成语指鹿为马的故事09-14

春天的成语的故事11-14

成语的故事【推荐】11-23

有关成语的故事11-09

有故事的成语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