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

时间:2024-03-04 16:06:45 剑锋 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

  中国的历法,是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历法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所以在中国的历法里有二十四节气的安排。小编整理了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基本概念】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05-05

中小企业融资常识的基本概念06-12

中国古代经书典籍常识05-12

中国古代科技史常识12-05

中国古代基本文学常识大全08-04

材料基本概念知识09-15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09-22

STP的基本概念参考07-22

GRE考试数学基本概念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