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

时间:2024-02-22 08:58:41 宜欢 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

  闽南地区的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

  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 1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阁游行,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 2

  听香

  在中国台湾和闽南一些地方,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想得到佳偶的未婚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之后再掷杯茭来占卜事情的吉凶。这在中国台湾俗称“听香卜佳婿”。在台湾,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这天晚上,未婚少女到邻近菜园偷拔葱菜,就可以得到佳婿。台湾有句谚语:“偷拔葱,嫁好翁;偷提菜,嫁好婿”。(此句中的“翁”“婿”都是指“丈夫”的意思)。

  祀“棕蓑娘”

  在泉州一带,有正月十五祀“棕蓑娘”的习俗。这一晚,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准备好一只一寸左右长的小红鞋或一件小衣衫,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并祝祷说:“棕蓑娘,水茫茫(很漂亮的意思),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小针,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衫,收回供品。这个习俗意在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为什么要到厕所内去祭拜“棕蓑娘”呢?传说“棕蓑娘”是一个聪慧绝顶的美丽姑娘,她心灵手巧,精于女红。她绣的花能招来蜂蝶,不论什么花,只要让她见过,她就能绣得栩栩如生。可是,她一生却唯独没有绣过杨梅花,因为杨梅开花是在深夜。为了绣杨梅花,她正月十五晚上爬到杨梅树上等杨梅开花,直到下半夜,因打磕睡失足从树上跌下来,掉到树下的粪窖里溺死了。为了悼念这位巧女,每年正月十五夜晚,总有一群群少女们到粪窖边祭拜她。又另一传说,棕蓑娘又称紫姑、坑三姑娘。是我国神话中的厕神。她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唐武后垂拱三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她心灵手巧,善于针绣。被李景的大老婆所嫉恨,于正月十五夜被暗杀在厕所中。玉皇大帝怜悯她,封她为厕神。

  乞龟

  元宵期间,一些地方的寺庙会举行“乞龟”活动。龟在传统观念中是长寿吉祥的象征。所谓乞龟,就是由寺庙准备一些面粉、面线、花生,或是种种食物制成的乌龟,摆在寺庙中。这些面龟于元宵当天,可任由信徒掷杯茭乞得,乞得者可带回家让全家人吃平安。但是隔年元宵时,乞得面龟者,要准备一个更大的面龟供其他信徒求乞。

  请替身与过关限

  泉州、晋江、惠安等地,元宵节有“请替身”、“过关限”的习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够站立的小篾纸人,其数目要与自家人口总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要摆上五味碗、酒瓶、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过一会儿,把“替身”一个个拿起来,让它碰一下五味碗和酒杯,意思是让“替身”吃菜喝酒,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在焚烧冥钞时一同烧掉。这就是“请替身”。

  如果是“过关限”,还要在本村的宫口、庙埕竖立一个用红纸扎成城门状的“关隘”。届时,关隘旁有个道士手摇铜铃,口中念念有词,让早已聚集在一旁的本村孩子,每人身揣一个染红的熟鸡蛋和“替身”,按不同的生肖分批炮过关隘,过关隘时一边把熟鸡蛋去壳吃掉,一边把“替身”扔掉。人们认为请了“替身”,过了关限,可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前途光明。

  钻灯脚

  在漳浦沿海的佛昙、赤湖、前亭、杜浔湖西等地,流传着一种古朴的民间习俗——元宵节钻灯脚(也叫穿灯花)。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庆元宵佳节,凡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或当年生了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着鲜艳漂亮的衣服,在婆婆或上年纪的老妇人陪同下,到大祖祠堂去拜谒祖宗钻灯脚。祠堂正堂中间摆着事先请能工巧匠制作的一盏如灯塔一般的八角大彩灯,四周还挂满了许多小彩灯。元宵之夜,吃过晚饭,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来到祠堂,等着看热闹。新嫁娘手中拿着一根带有叶子、束上红纸的甘蔗,象征着往后的日子象甘蔗一样节节甜,新生男孩的小媳妇要抱上自己的孩子,在老年妇女的陪同下来到祠堂,从右侧边门进入祠堂内,沿着墙根绕到摆着祖先牌位的“祖公龛”前,向祖宗行礼,然后从八角彩灯前走过。八角彩灯高而且明亮,新嫁娘此时此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亮相,接受村人的检阅评点。挤在灯下的小青年争先起哄,或抛上点燃的鞭炮,或高声喊叫“新娘水当当,裤底破一空(洞)。”新嫁娘们在众人哄笑中慌乱地从边门逃出去,去寻找早已等候在门外的男人,然后一起举着用竹筒棉纱做的“点仔灯”跑到村外或回家去。这个习俗就叫“钻灯脚”,它把村里过元宵气氛推向高潮。

  攻炮城

  闽台地区都有在元宵节期间举行“攻炮城”活动。攻炮城时,就是在广场上竖立起一根或数根竹杆,高约三丈,上端置一个铁桶或木桶,桶的四周都有空洞,桶内置一小串连炮,参加者将点燃的鞭炮投向桶内,如果桶内小连炮被引燃,就可以得到奖品。

  烧玄坛爷

  在中国台湾,元宵节有“玄坛爷游街”的习俗。相传玄坛爷就是赵公明,道教称之为“赵元帅”,职司禳灾保安,买卖求财,因此被称为武财神。正月十五日,取玄坛爷神像安置在椅轿上,由四个壮汉扛抬,鸣锣游街。每到商店门口,店主必然放鞭炮相迎,并且把鞭炮点燃扔向壮汉,俗谓玄坛爷畏寒,扔鞭炮使抬轿者身体发热而传导于玄坛爷身上。这个仪式取意迎接财神。

  放水灯

  在漳州,九龙江畔,元宵夜看放水灯,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漳州是水仙花的故乡,这里土生土长着许许多多雕刻水仙花的能手,他们能把一颗颗水仙花球按艺术构思,雕刻成“金鸡报晓”、“孔雀开屏”、“玉壶生津”、“仙女散花”等等形状,争妍斗艳,巧夺天工。到了夜晚,人们带着精心制作的小花灯,来到九龙江边,在水仙花灯上放上沾油的棉花,点着棉花后,把一朵朵水仙花灯放到江面上,任其漂流。此时,江面上星星点点,如夜空的星河,别有一番意景。

【闽南地区元宵节习俗】相关文章:

元宵节习俗07-24

元宵节饮食习俗02-02

元宵节的习俗图片06-24

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08-28

北方元宵节的习俗02-03

闽南地区的普度和中元节介绍06-08

各地元宵节的习俗及美食06-29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12-23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07-06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