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

时间:2022-06-05 08:42:14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

  导语:公共艺术人才教育的培养,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学校人文环境的支持。艺术馆、展览厅、音乐厅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会大大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息。

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

  一、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一般开设多门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限选课,课程涉及美术学、心理学、哲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进行。在教学设施上,有的工科院校建立了专门的艺术楼和公共艺术系(或教研室),并配以专门的艺术学院图书分馆和多媒体教室。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传统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仅仅以公共场所艺术品或城市景观设计为主。这种模式是最常见的,也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一位业内专家曾说过:“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使用办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佛像那样,用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重塑金身。很多人使用公共艺术概念不过是替上述概念换一个说法而已。”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打破空间载体的局限,没有融入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的理念;没有将公共艺术本身变成一种空间载体加以研究,没有全面深入地把公共艺术的精神纳入一种开放的教学体验中并深入系统的教学设计中去,尚停留在体验探索阶段。

  2.人文品格培养的缺失,重技能、轻素质教育。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是存在矛盾的。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人文品格和综合素质,能对构成空间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甚至是人活动的空间身体性都有很好的理解。这也正是现今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最缺失的。相关教育的缺失,将增加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矛盾的发生概率。因此,提高人文品格,培养处理好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关系的能力,理解公共艺术作品到底是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公众的“作品”,是现今公共艺术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若缺失此教育环节,会给学生进入公共艺术工作领域形成障碍。

  (二)科研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指导和推动。近些年,高学术水准的公共艺术专业发展研讨会多次召开,各类具有高学术价值的著作、科研论文、教材也有力推动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高校教师和公共艺术工作者“走出去”,去国外研究公共艺术。然后这些公共艺术专业的科研学者、教育工作者带着“走出去”的科研成果、教育教学方法回到大专院校,促进了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但是,工科院校开办公共艺术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专门针对工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专业的研究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工科院校大部分以理工科为重点发展学科,较少重视公共艺术专业和艺术学科,在课题项目、资金、设备、人才配置上倾向于学校主导专业学科。仅从国家规定的师生配比编制来看,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师人数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教师的科研重点还是以传统学科如雕塑、绘画、壁画、景观等专业为主,对于在工科院校机制下,应该如何发展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的科研成果还不多,科研有待深入。

  二、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探索

  针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笔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部分展开:

  (一)加强工科院校人文艺术环境建设,提升公共艺术教育地位

  公共艺术人才教育的培养,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学校人文环境的支持。艺术馆、展览厅、音乐厅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会大大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息。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很好地推进公共艺术人才教育,还能提升其他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做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钱学森就曾经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除此之外,工科院校应该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公共艺术专业在原有工科学科建设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二)建立有效合理的专业课程模式

  根据工科院校特点和公共艺术教育特点,笔者经过调研,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认为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应重视以下几个教育环节:

  1.艺术类专业通识教育。公共艺术的特点是涵盖范围广泛,以“公共”为前缀,涉及哲学观念、社会价值、城市形象、都市文化、艺术观念、产业经济等诸多方面。在学生进入专业教育之前,在锻炼扎实的绘画造型基本功的同时,广泛接触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各种艺术门类、人文学科等来丰富开阔理解、思维判断、批评鉴赏等诸多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综合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而工科院校正好具有这些相关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因此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综合教学理论体系(包括人文素质和品格的培养)是工科院校的教改重点。

  2.公共艺术核心课程专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打破教育局限,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上淡化学科概念,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注入更多社会学和文化因素,教学重点着眼于全面把握公共艺术理念、模式与文化精神及其操作实践。在核心课程设置中不仅停留在城市雕塑、壁画等传统学科上,还应引入哲学、社会学、美术学、建筑学等交叉跨学科综合课程。例如,可以依托国家级城市设计框架导入整体形象营造的课程,开设城市景观和个人人居环境相关的研究课程,还可开设动态形式的网络艺术或游戏娱乐课程等。总之,要在一种“扩大的艺术观念”指导下开展核心课程。

  3.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根据工科院校特色,专业实践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显得愈发重要。(1)可分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2)可建立综合类跨学科研究工作室,由不同学科教师建立,由不同学科学生参与,一起开展教学及实验活动,并定期举办课程展览,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项目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践带理论,重实践的探索。通过参加竞赛、展览、导师课题等载体,增强就业指导实效。(3)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形式。

  (三)加强科研交流,为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提供支持

  科研和交流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都离不开科研的指导。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应多进行横向交流,参加专门的公共艺术研讨会。还应规范科研管理政策,调动积极性,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各项保障。

  三、结论

  工科院校培养优秀的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并对公共艺术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源于大众对公共艺术要求的提高、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对公共艺术人才需求的动向变化,是包括笔者在内的每一个从事公共艺术专业教育者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期待同仁针对当前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及改革思路02-21

人文视角下公共艺术设计研究论文04-02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通用7篇)07-19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精选11篇)05-18

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论文03-21

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2-21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通用8篇)05-27

人才培养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04-25

浅析公共图书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作用及优势论文04-07

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