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娃英译名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教育论文

时间:2020-09-29 09:27:51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从福娃英译名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教育论文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负载文化的功能最强,最能反映文化的各个层面。文化词汇由于自身的特殊文化内涵往往构成翻译中的难点,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词汇的翻译应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和语用的等值,至少应达到语用对等,并辅以恰当的翻译方法。

从福娃英译名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教育论文

  【关键词】文化词汇;翻译;跨文化交际;语用对等

  一、引言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中的难点,甚至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

  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就是一个文化负载词。“福娃”的英译“friendlies”自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一,“friendlies”有错别字之嫌;因为friendly作为形容词使用基本意思为:“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对环境无害的”。作为名词使用,是“友谊赛”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复数形式,必是名词无疑,结果从意义上就说不过去了。其二,“friendlies” 难以体现中国特色,反映鲜明的中国语言文化。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要求有广泛的文化内涵,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不利于我国站在对外宣传这样一个高度,借举办这一盛会之际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也不符合国际奥委会关于奥运会吉祥物必须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必须体现主办方的民族特色要求。从翻译角度来说,该争议反映了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对文化负载词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原作者的意向读者一般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异类语言文化的读者。因此,原作中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则无法理解或者会错了意思也全然有可能。

  例如在一篇英语文章里,文章的作者谈到自己喜欢当教师时有这样一句话: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译文:当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使泥土开始呼吸。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读者能读懂此语者寥寥无几。然而,此句中所蕴含的文化空省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却一目了然:根据《圣经》之说,人是由上帝用泥土做成的,当上帝把生命给泥人时,这个泥人就完成了被创造的过程,成为活生生的真人。这里作者把教师的工作比作是上帝的工作,暗示教师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使学生有了真正的生命。

  原文中文化空省的存在表明,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还要有双文化能力。他如果看不出原文的文化空省,就会将自己的意义真空转嫁给译文读者。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原则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源语和译语之间建立文化对等。就文化词汇的翻译而言,文化对等主要体现在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上。从词汇翻译的角度看,语义可分为表层意义即词的指称意义和深层意义即内涵意义。文化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就是指在文化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的基础上,添加的反映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的语义,即文化附加义。由于民族文化存在个性差异,文化词汇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对等往往很难达到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完全传达。为使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变动和补偿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补偿是指补偿照字面直译原文造成的原文意义的丢失,实际上也就是文化补偿,因为语义的丢失实际上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丢失。

  如It is a Greek gift to you.这是图谋害你的礼物。该句中的文化词语“Greek gift”出自希腊神话中希腊人智取特洛伊城的“木马计”,其内涵意义是“图谋害人”。假如把这句话照字面译成“这是给你的希腊礼物”,就会使文化含义丧失殆尽,汉语读者也无法理解。

  因此,文化词汇翻译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和语用的等值,若不能实现语义等值时,也应至少确保语用上的等值。

  四、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一)音译

  一些源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秀(show),酷(cool),(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十五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却用 tofu 来替代beancurd 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 而非dumpling。 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淘汰,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另外相对于Chinese martial arts,Chinese Kungfu甚至wushu 似乎更为外国读者所接受,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随着人们对东西方差异的认识日渐深刻,以前中国风物特产翻译有不当或者不足的词语,现在又有了新译,而且趋势是用汉语拼音取而代之,比如“气”过去翻译得很复杂,诸如vital energy, meditation, breath exercise等等,现在译成了qi。

  (二)音译加类别词。

  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译英语词语时,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采用在音译词后面加类别词的方法,如:汉堡包(hamburger),高尔夫球(golf),爵士乐(jazz),桑拿浴(sauna),来福枪(rifle),芭蕾舞(ballet)等。

  (三)音译加解释性翻译

  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时为了避免疑问含义模糊不清,进行解释性翻译,将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实现跨文交际的目的。例如:“压岁钱”: To present children with newly printed cash as Yasuiqian, or gift money, is one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基本共识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包慧南(2004:10-11)在论述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时指出,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值得采用音译的办法。

  因此,《北京周报》对“福娃”翻译值得赞许,它除了用Friendlies翻译之外,同时还使用了汉语拼音Fuwa音译。

  除此之外,文化词汇的翻译还有一下几种方法:

  (四)直译

  在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不过,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例如:Oliver-branch (橄榄树),纸老虎(paper tiger),一国两制(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等等。

  (五)意译。

  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 the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辛亥革命”(the 1911 Revolution against Qing Dynasty);《过把隐》(Eat, Drink and Be Merry)等。

  (六)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词。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lead a dog’s lif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不是打落水狗么?Why, that’s kicking a man when he’s down!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五、结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证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通过各种必要的变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语用上的对等。重要的是,译者应高度重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从跨文化交际之目的来考虑问题。

  参考文献

  [1]Beijing Unveils Mascots for Olympics [N].China daily, 2005-11-14.

  [2]Tang Ying. Welcome to Beijing[N].Beijing Review,Vol.48 No.49,Dec.8-2005:26-27.

  [3]Http:// www.beijing 2008.com/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 王建华.论汉英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模式[J].台州师专学报,1996,(2):65—70.

  [6]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15—19.

  [7]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2—6.

  [9]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