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时间:2020-09-30 11:07:53 外语 我要投稿

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微课应用于英语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英语微课设计中如果侧重“可重用性”,并广纳互联网优质资源,突出细胞创新功能,促进微课与慕课协同发展,就能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变成一种自然常态,实现英语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关键词:微课;高职英语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快消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微博、微电影、微访谈等异军突起,人们的生活渐趋电子化、智能化,高职教育事业也逐渐进入“微时代”。微课成为“课堂”向“学堂”转型的突破口,立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根本,利用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创建信息时代高效课堂。下面笔者从微课的特点入手探析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设计要点。

  二、微课的特点

  (一)教学时间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时长为5-10分钟。相较于一节课45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微课的这一特点确实有利于高效的学习。

  (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一个微课视频通常只有一个主题,只需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同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从而构建一个内容完整、主题鲜明的教学小单元。

  (三)课程优质、资源共享

  微课隶属新型网络课程与共建共享模式。一方面是各校自己的名师的优秀资源课程开发,同时也可采集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另则学生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自主选择和学习课程,达到教师和学生资源共享,并优胜劣汰,使得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进步。

  三、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高职院校的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都不相同,掌握的知识点也各不一样。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不能因材施教。微课因其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的特点,可使学生自由选择英语课程内容,查漏补缺,学习想学习的内容,预习和复习教学要点,并重复学习不懂的知识点,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弥补传统课堂的不可重复性、大众性,以便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英语水平。

  (二)生动内容,激发兴趣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印刷文字、书本学习的干枯乏味,它凭借微视频,并配备图像、文字、PPT等,强化学习的感染力、表现力和冲击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五种感觉中,视觉吸收信息的比率最大,为83%。因此,相较于传统语言教学干巴巴的示范和讲解,英语微课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有利于信息的接收,且作为一种新时代教学形式,特别能够引起高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而培养出学习兴趣。

  (三)畅想学习,融于生活

  很多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都是哑巴式英语,究其原因不过是环境因素所致———对英语接触少、表达少,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局限在课堂。当有了微课,这一现象就能有所改变,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英语,比如观摩名师对英语的专业讲解以及英语语句读法。因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在闲暇之余或忙中抽闲几分钟观看微课视频,有如看电影、看电视剧般,既有利于压力缓解,又能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能力。

  四、高职英语微课设计要点

  (一)侧重“可重用性”,并广纳互联网优质资源

  高职英语教师应在开放共建中不断提升微课质量,保证微课“可重用性”,要从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高职院校英语具体教材内容,根据课本开发主微课,主微课内容要实用够用,且与学生学习课程相辅相成,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中带着问题交流。因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可适当增加英语基础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开发微课的同时,教师还应广泛收集互联网优质资源,集百家之长,共建微课。

  (二)突出细胞创新功能,促进微课与慕课协同发展

  作为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的慕课,主要是为增强知识而设计的开放课程,一开始出现就受到互联网学习人员的普遍欢迎,其核心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细化设计和微课不约而同。而英语微课处于新兴阶段,其设计可借鉴英语慕课的设计,教师应力图明晰慕课课程设计思路,并发展出一条适合微课特色的设计之道,以保证微课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翻转。

  五、结语

  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那么微课就正是热点中孕育的新生态,如能持之发展,则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新风暴。微课不仅能使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海世界打开一扇窗,而且还能将学习融入生活,让学习变成一种自然常态,有如影视和生活关系,让学习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谢阳斌.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6):38-41.

  [2]桑新民.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J].高等教育研究,2012(5):64-69.

  [3]李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