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时间:2021-04-23 15:36:34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效应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利用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现代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科技发展的风口浪尖,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抉择。但是,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疾患。因此,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文章从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期望能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一定的帮助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正面临着诸如知识储备、思想道德修养、个人品质培养、交友恋爱以及就业等等一系列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转型升级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心理变化最激烈的不稳定时期。近年来,种种骇人听闻的校园事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疾患。

  据相关报道显示,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不仅是高校育人成才的根本需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需求。自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颁发以来,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但是,纵观大学生实际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思考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1.以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科学的认识和改造西方心理学理论,以指导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才能够辩证的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够准确的、科学的确定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够最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以辩证认识大学生心理特征为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那么首先辩证的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科学合理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青年期的大学生们正处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心理变化最激烈的不稳定时期,是人生第二次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表现为[3],①经历从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的转变,创造性思维极大发展,但又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可能出现盲目随从和反对的现象;②情感极大丰富,但又极不稳定,容易走向“非爱即恨”的极端,为后期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③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更加趋于复杂。研究表明,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感危机、自我认知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高发的心理问题。因此,只有辩证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认识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科学合理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一方面,大学生豁达乐观的处世方式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幼时便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大前提,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因此,高校育人成才的责任不仅仅在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指引,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才能够科学合理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几千年大国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塑造了所有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性格,也塑造了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全盘的套用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科学的调整改造,才能够最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5.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

  目前,主要根据学科理论来划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自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时至今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趋于复杂化。因此,只有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多学科的教育实践,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它需要深刻了解人的生理特点,同时也需要熟悉掌握心理学。因此,只有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才能够科学合理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心理辅导老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准确的分析。针对大学生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人、甚至对社会不满的言行、观点和态度,辅导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不能凭个人主观猜测、武断的评价。而应该深入到知情学生之中,认真的调查,以了解整个事件的真相,引导大学生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如何正确的判断。

  2.“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从服务出发的原则[5]。辅导老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们的共同需要,以及充分考虑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活动的基本设施、实施计划和组织方式等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体的存在,对于个别有个性学生的需求更要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为他们提供帮助,以科学引导其个性的正确发展,最终使个性转变为特长。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以人为本,从服务出发的原则,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创造条件帮助其克服困难,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3.个体结合整体的原则

  大学生们拥有不同的个性、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合适、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不是要消除特点与差异的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且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最终实现所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要以大学生遇到的困境为基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其主体作用,要鼓励和促进大学生的自知、自觉和自助,决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此外,主体性原则,在发挥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独立的需求。

  5.信任和保密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辅导老师本身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大学生们才能建立起对辅导老师信任的心理基础,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在进行辅导时,有责任和义务保守学生的个人情况,特别是涉及隐私和缺陷等方面。如果泄露了学生的隐私,可能会导致这个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进而造成极度的心理自卑。同时,也会失去对辅导老师的信任,甚至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1.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品德的陶冶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释放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也可以净化心灵、美化人品。校园是学习、生活的场所,必须高度重视并营造适合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在美学和心理学等指导下,精心设计和改造校园,以保持优美、宁静和高雅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整体氛围,耳濡目染,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咨询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心理异常现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索和解析各种心理现象。同时,要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增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拥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追求充满信心,敢于面对人生遭遇的困境和挑战,能够突破障碍、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今时代,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而长期陷入自卑的困境之中,不但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个人事业的成功。所以,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不断完善自我。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应责成专门的心理辅导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治疗。同时,对有潜在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实时跟踪观察,选择最佳时间和正确的形式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都处于叛逆的青春期,观念前卫,思维活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切不可急于求成,应选择最佳时间和最易被接受的方式进行开导教育,以真正达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4.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高效应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利用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现代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在网络平台上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治疗、案例分析、心理求助等等专栏。通过学生对网络的浓厚兴趣,提高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发布一些心理健康小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Email、QQ和MSN等方式与心理咨询平台上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不外泄,学生会更有勇气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以真正解决问题[6]。

  5.开展就业心理指导

  大量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盲目自信、急功近利、烦躁焦虑、自卑胆怯、患得患失等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因素。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科学正确的就业观。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转型升级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硬实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等软实力,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等等。同时,高校应帮助毕业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面对社会,尽快适应由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以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科技发展的风口浪尖,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各种情感危机、激烈竞争的就业压力以及巨大的经济压力等等都会诱发各种心理危机,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些都势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育人成才的办学宗旨。

  而健康的心理是构成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前提与基本保证。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尤为重要。本文从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期望能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一定的帮助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闻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个互补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2-74

  [2]徐畅,吕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V型模式:三心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9-20

  [3]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5):124-126

  [4]吴国斌.价值澄清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17-20

  [5]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8-52

  [6]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3-116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10-26

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论文06-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0-26

大学生专利创新教育思考论文10-07

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模式分析论文06-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09-26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1-0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及其对策10-26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0-26

浅谈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