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g动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时间:2020-08-16 14:04:22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广西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g动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要载体的高新区,其对区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能够支持和推动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文章深入分析目前广西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在互动发展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若干对策。

广西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g动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关键词]广西;高新区;区域高等教育;互动发展

  一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之所在,而区域高等教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而,深入探讨如何推进二者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得到良性循环发展对促进高新区发展和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西高新区与高等教育关系存在脱节问题

  广西高新区无论是高校的人才引进还是与高校的科研项目、培训合作,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外高校,本地高校在与高新区的合作发展方面并不占优势。目前,广西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之间尚未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研与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相关程度较低。一些高校未能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市场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来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必造成人才培养“供销不对路”、学生毕业即失业、结构性失业严重等问题的产生。此外,高校的科研与高新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吻合,造成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程度偏低。二是资源整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单一,没有成为校企合作的科研中心与技术推广中心,没有成为学生创业及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技合作较为微弱

  广西高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校科技成果作为支撑,而区内高校与高新区在科技项目的合作方面较为微弱,究其原因主要有:

  1 高校缺乏主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办学理念,且服务能力不强。重“理论”而轻“应用”现象仍然较为普遍。高校在办学中,重“理论”,轻“应用”,以“学科本位”而非以“应用本位”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技术能力的培养;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课教学。在科研方面,同样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的问题。

  主动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不强。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企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普遍忽视对地方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高校仅仅局限于教学职能、忽视服务社会职能。

  科研方向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科研成果应用性不强。高校的科研以学术为主,应用为辅,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比例较低。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获奖金,提高学术地位,提高科研成果应用性和推向市场的动力明显不足。从长远来看,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将成为广西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技合作互动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广西中小企业居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和来自各类高校的科研技术支持较为急切。

  2 高新技术企业对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认识不到位,参与办学动力不足。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高新技术企业所需的、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其办学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这一点,对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办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企业参与高校的教育合作和技术合作热情却不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到学校讲课尚未实现制度化,偶然因素居多。高新技术企业更多地是把实习的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而非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3 广西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教育互动缺乏必要的机制。广西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两者之间的互动还未形成一套相对成熟与完善的保障机制,致使校企双方在互动发展中对各自的责、权、利不明确,必然影响着互动的稳定性和彼此扶持力度。其一,双方互动的动力机制不健全,如互动的组织机构不完善,互动缺乏较为稳定的平台,未能建立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动态联系,双方人员的流动机制也未能得到真正建立。其二,互动的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用以规范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完善,互动双方的行为随意性较大;行业在高等教育办学中的制定标准、参与评价及沟通与协调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还缺乏大量类似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

  二、促进广西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广西高新区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广西高新区与高等教育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是双方互动发展的基础。高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科研、技术、信息和文化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综合实力、产业以及资本、劳动力优势等方面。只有通过联动,将各自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扬长补短、共赢发展。

  从科技人才方面的联动来看,作为高校,要经常选派一些资深的专家、学者深入高新区,通过挂职锻炼、培训人才、合作研究、指导生产,也可以聘请高新区的企业家、管理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授、举办专题讲座;尽量安排本科生和研究生到高新区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和实践,以培养与高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人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要增强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程设计,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项目和实训基地,主动选送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人才、生产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深造,确保他们的发展后劲。

  从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方面的联动来看,高校与高新区科研及科技成果的联动,主要是通过产、学、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方式来实现的。高校与高新区可以共同创设科技开发风险基金,建立中试基地,选择一些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进行中试。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向高新区的企业宣传介绍各种不同进展程度的科研成果,而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和自身发展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介入高校的科研项目,共同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

  (二)建立健全的高新区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双方共同利益是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互动的坚实基础,只有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互动,才是真正良性的互动。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的激发与调动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面对当前高新企业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动力明显不足的现状,高校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正确把握企业的现实利益需求,以主动服务企业的现实行动,寻求企业的支持。

  1 要明确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契合点或利益结合点,即高校与企业在互动过程中所共同关注及用来交换的对象。显然,双方利益的交叉点在于技术与技术人才。正是基于技术和技术人才的需求,高校才会选择主动服务企业,企业才会选择主动参与高校办学和进行科研项目合作。

  2 要确定实现双方的利益关联的路径。高校与企业利益关联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所谓直接路径,指校企双方根据各自利益需求而建立的直接互动途径,可以描述为:高校一市场一企业。其中的市场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与企业互为市场,直接面对对方;二是利益机制,主要由合作成本决定。从企业来看,选择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就会面对一个高校市场,虽然选择的主动权在企业,但是其选择的依据却在于高校个性特点,如声誉、实力、态度、传统等方面。高校要不断增强实力,努力办出特色,争取在产学合作中掌握主动权。所谓间接路径,指高校的学生到企业就业所引起的互动途径,可以描述为:高校一学生一市场一企业。与直接路径相比,多了“学生”这一环节,因此高校要重视“学生”这一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高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诸多环节关注学生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设置新的专业和课程,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改革。“定单式”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与企业间的双项选择问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兴趣、个性与特长方面,这样就可以相对减少因学生的原因造成企业人力投资风险。

  3 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现实服务。一是满足企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要全面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有利于密切高校与企业的关系。三是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增强科研实力,以技术咨询、技术知识推广、帮助企业进行生产设备的改造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现实的技术服务。四是高校宜采取“技术开发型”模式,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大量的能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应用性人才为重点,努力移植和推广发达地区先进、熟练的技术和工艺,加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

  (三)建立健全高新区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组织运行机制

  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高等教育的良性互动,就必须从机制上进行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

  1 建立互动的组织机构。高校与高新区进行互动需要建立一定的常设机构,以便双方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_二是校企联合组建董事会,共同合作调查研究,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使企业深切感受到自己在教育中所应承担的重大责任。董事会的职能及作用有:决策和监督;校企双方联系的纽带;资金、设备及信息支持。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参与人员可以是校企双方的领导、行政主管、各种行业及教育协会、教师代表、教育专家等。通过制定章程,规定工作的宗旨、性质、组织机构、成员单位、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财务管理办法等。 2 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校企互动的重要平台,担负着教学、实习、生产与科研任务,可建在企业内部,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及研发过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和感受企业文化;也可建在校内,由企业向学校提供所需的实训设备,企业派出熟练技工人员加强指导。在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协商制定相应的实训基地投资、使用、日常管理、人事流动、收益分配等多项配套制度,实现共建双方责、权、利的统一。

  3 以专业和课程为接口,实现人才培养的动态适应性。技术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相互寻求互动的最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互动态势,才能根本上解决双方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实现人才的“供销两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动态适应性,其一般方法可以归结为:让实践者参与课程开发;参与工业决策制定过程,例如成为董事会或顾问委员会成员;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或期间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使学生的职业咨询与就业安排互相配合。

  4 建立校企双方人员的流动机制。高校与企业人员流动的主要形式有: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讲学,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者以学员、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进行互动等。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人员交流需要有制度进行保障。改革高校现有进修制度,鼓励教师通过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一线,并配套建立相关的教师职称晋升、评比与奖励制度;建立工学交替的弹性学习制度,进行课程改革,增大选修课的比例和学生选课、上课的自由度,并建立配套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学分绩点制度、学分折算制度等。企业应鼓励高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普通员工到学校进修,并将其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建立与之配套的企业员工培训与进修奖励制度。

【广西高新区与区域高等教育g动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衔接问题及对策论文

2.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3.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财政政策对策论文

4.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5.企业税收筹划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6.基于聚类分析的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的论文

7.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探析的论文

8.高校教学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的高等教育论文

9.略说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