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时的仁学思想及其理论问题论文

时间:2020-07-27 13:13:33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杨时的仁学思想及其理论问题论文

  二程理学至朱熹集大成。杨时(字中立,号龟山)作为承洛启闽的关键人物,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以往学界的研究,往往偏重杨时对理学传承的贡献,而对其自身的思想发展和特色,缺乏相应的重视。陈来先生在《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中认为,从二程的一传弟子到朱熹,道学的核心话语发生了一次转变。“仁说及求仁之学是早期道学的主题,也是前期道学的核心话语,提供了道学从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特别强调,“比起程门其他人来说,龟山更为注重‘求仁之学’,在他的影响下,‘求仁’成为南宋早期道学的中心话语,朱子的老师一辈和朱子早年无不受此影响。”?可见与后来朱熹所偏重的理气问题有所不同,仁学思想才是杨时思考的核心问题。

浅谈杨时的仁学思想及其理论问题论文

  一、求仁之方

  元丰四年(1081),29岁的杨时问学二程,乃其思想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识仁篇》中,程颢(字伯淳,号明道,1032-1085)曾提出“学者须先识仁”。②受此影响,杨时在与族人杨君玉的信中,进一步提出“君子之学,求仁而已。”③如果说程颢“学者须先识仁”的思想还仅强调“识仁”乃为学之首务的话,杨时提出的.“君子之学,求仁而已”,则进」步强调“求仁”贯穿于为学始终,提升了“求仁”工夫的重要性。

  二、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源自程颐的《答杨时论〈西铭〉书》。杨时对张载《西铭》的质疑,正是源于其有关仁学问题的思考。上文提到,杨时认为学者所当努力寻求的“仁之体”,孔子亦“未之尝言”。一方面如二程所说,是由于“仁之道大”、“仁道难言”;另外的关键原因,则在于杨时为“仁之体”与墨子“兼爱”之间的紧张所困扰。

  三、察识涵养

  杨时29岁问学程颢,程颢“授以《西铭》使读之",“乃若有得,始知为学之大方”,其主要继承的即二程的仁学思想。杨时主张由仁之方以求仁之体,这一工夫论思想的背后隐含关万物一体之仁与分殊之义间的紧张。这一问题最终表现为杨时与程颐对《西铭》的讨论,在此之后记载于崇宁三年(1104)至政和二年(1112)的《龟山语录》以及其他资料中,仁之体用间的紧张依然有所体现。

  四、结语

  杨时仁学思想的主要特色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仁之体用的区分和统一,其次即是在具体的求仁工夫上,依仁之方以求仁,即后来朱熹所强调的涵养之功。杨时29岁问学于二程,即确立以仁为核心的“为学之大方”。杨时继承二程提出“君子之学,求仁而已",但是在具体的求仁工夫上,偏重于依求仁之方以求仁之体的下学而上达的工夫。杨时的这一思想倾向,其背后蕴含着仁之体用之间的紧张,并最终表现为与程颐论《西铭》,程颐提出“理一而分殊”。体用之间的紧张贯穿于杨时终身,并成为杨时思想中的主要问题。杨时有关求仁工夫的思考,在南宋朱熹与张栻的讨论中,仍然有所反映。可以说,对于仁学问题的思考,是杨时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

【浅谈杨时的仁学思想及其理论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1.陈淳及其思想研究论文

2.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的论文

3.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论文

4.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论文

5.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论文

6.论会计方程式及其体现的会计思想论文

7.古诺的经济思想及其时代背景论文

8.浅谈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及其哲学思考的论文

9.浅谈思想政治课综合复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