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时间:2021-03-17 09:21:0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检验医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检验医学课堂;情境教学;情境创设方式
  论文摘要: 情境教学标志着教师教学意识的新觉醒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型。情境创设的主要方式有创设语言情境、问题情境、探索情境和模拟情境几种。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高职高专医学教 育 将改变以往长期过分强调专业性而忽视基础性、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能力和素质培养 的去情境的教育模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主要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的、针对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将教 学情境与学生将来所要从事工作的情境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性学习能力。 微 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下称“微检”)是检验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目标除了使学生获 取有关微生物检验方面的基本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对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的获得。在教学实 践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有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 要的是能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
  
  一、情境教学:教师教学意识的新觉醒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开 展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 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处于一定 教学情境中的学生,总是努力地为自己创造最有力的情境认同,并采取最符合当时情境的行 为方式,从总体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定的“知识建构”。
  基于此,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 “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 点,利用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推 动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世界。这样,学生的学 习就不再是一种外在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反观我们现有的教学,多是一种“去情境”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促使学生产生激动、惊奇、困惑的情境;学生被禁锢在教材这一狭小 的天地里,其经验世界日趋萎缩,从而严重地妨碍了他们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如果能够将学 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则可使学生的学习经历类似专家解决问题的探索过 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关注课堂教学 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情境创设:机械学习向意义学习转型
  
  在“微检”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语言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情境化”。首先,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其次,注 意教学语言所蕴涵的情感,讲究语音、语调和语速,力求抑扬顿挫、张驰得当、快慢适宜、 富于美感。如舒缓柔情的语气,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高亢激昂的语调,能使学 生产生心灵的震憾。第三,寓讲解于幽默之中。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难点,恰当的类比常 常能使学生在愉悦的笑声中理解和掌握。
  [案例1]关于细菌的大小形态:一千个球菌彼此肩并肩排列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导致原发性 非典型肺炎的支原体培养后的菌落如“油煎蛋”状;引起结核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后的菌落 如“花菜心”状;常引起咽喉部化脓性细菌感染的链球菌培养后的细菌菌落如“露珠”状 。
  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同学们理解了书本上那些枯燥、抽象的描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
  2.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认为,多数学习应当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开展问题解决学 习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在与问题的对话中建构知识。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即教师结合教材和生活 实 际,通过言语或其他形式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另一种是学生发现问题情境,即教师不向学 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而是通过运用教学策略和手段在教学中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 生 努力才能解决的、而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感知、体验有关现象 、 事例、事实或其他学习材料,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此类学习强调学生的“经历 (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一种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的智力 探险活动”,这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高级阶段。
  [案例2]对细菌的分离培养,平板分区划线法的学习是关键。不少同学经实验 发现:自己的 划线结果为什么没有出现分区,或根本没有细菌生长,甚至有其他杂菌的污染?通过认真查 找 原因,再次实验时便会改进,反复实践后基本上都能划出满意的四区平板。在掌握了细菌接 种及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问:一份疑似细菌性疾病人的粪便标本,你通过哪些实验和方法 来肯定或否定它?
  通过学生间的争执、讨论以及师生间的“多向交流”,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正学到了 学习的方法。
  3.创设探究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的。尽管“微检”实验课的内容较多,却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在实验课的 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结合临床需要,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是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围绕要解决的问题,通 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并依靠已有的知识对问题可能的答案提出假设,然后依据假设,设 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轻易给实验课题下结 论。若鉴定的细菌与教师给定的(因是模拟临床标本)不相符,或未能培养出相关细菌,或出 现污染等,学生便会积极地去寻找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是否还有比此检验方式更简便快捷的 手段。通过如此多次反复的试验,学生不仅学会了细菌检验的基本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合作创新性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