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民养老保障面临困境的原因

时间:2021-03-13 11:19:3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探究农民养老保障面临困境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农民养老保津;面临困境;原因

探究农民养老保障面临困境的原因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难以满足需要,农民养老保障面临困境,探究原因有四个:一是老龄化趋势加快;二是土地保阵功能弱化;三是农村区城发展不平衡;四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在过去传统的农村生活中,由中国推演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所维系的家庭观念一一儿女有义务赡养老年父母,因而,农民养老问题并不突出。然而在现今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再加上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家庭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使农民养老保障需求日益增加,发展和完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分析原因如下:

    1、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使农民养老保障需求日益增加

    人口老龄化被国际社会视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所谓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以上人n称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超过to%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龄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面临日趋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其中农村为5938万,占老龄总人口数的67.4%,这标志着我国已步人“老年型”国家行列。我国目前大约有一亿左右的农村老人,在过去养老主要靠家庭,依靠所谓养儿防老一种模式来度过晚年。现在我国每个家庭人口数从1990年的3.%人下降为2000年的3. 44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4- 2- 1或4- 2- 2家庭出现,负担系数加大。以前金字塔型家庭年龄结构逐渐演变为倒金字塔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以及由此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流动人口的增多、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即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出现的,伴随着经济高度发达和人口转变发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则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所迅速形成的结果。目前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当发达国家跨人老年型国家行列时,人均GDP一般在一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我国2000年末成为老年型国家时的人均GDP大约仅为850多美元属于未富先老,老龄化进程己超前于经济发展,因而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较弱。同时另一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是一个大国,67%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6%,超过城镇的6.29%的水平。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达17.39%,城镇为13.1%。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点也应当关注由农村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养老保障问题。我国现在农民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社会保障基础相当薄弱,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城镇,无法保证未来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我们要重视农村养老向题,借鉴发达国家农民养老的成功经验,尽快构建适合国情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消除农村人口老龄化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

    2、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使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的土地保障功能比西方国家脆弱得多。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的养老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平均耕地差不多是美国平均耕地的八分之一,2004年中国的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较少,土地可以成为农民养老的有力屏障,农民的养老问题并不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中国却不然,中国的土地保障功能非常脆弱,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在有些地方,农业经营还出现亏本。降不下来,农产品价格提不上去,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农村土地负担重,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视土地为“鸡肋”或包袱。据《中国年鉴》从1978年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收人比重从 91.5%下降到49.2%,不足以成为农民养老的屏障。虽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1.8% ),中国农业人口在逐步减少。然而,由于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耕地消失的速度比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更快,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目前,许多地方的被征地农民陷人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尴尬境地。这一类人群的社会养老问题不及早解决,既影响农村稳定,也会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会滋生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3、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养老保障需求与支付能力存在地区结构性偏差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支状况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尽管农民收人水平较高,消费支出的`弹性较大,能够承担较多的养老保障费支出,但由于农业经济地位的下降,养老保障需求有弱化的倾向。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民经济收人主要还是来自于农业,加之相对不利的自然条件,农民对养老保障服务的要求较为迫切。但是由于收人水平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更无力承担养老保障费的支出。这样,一方面东部地区有支付能力的农民,养老保障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有较强潜在养老保障需求的农民,却缺乏足够的支付能力。从而形成了养老保障需求与养老保障费承担能力的地区结构性偏差。就是现在正在试行的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差别也很大,例如北京地区的农民,男的年满60周岁,女的年满55周岁之后,就可以领保险金,每个月补贴由市区两级补贴,每个人可以领到280元这种基础养老金;而河南省有些地方只有100块钱,只有100元出头这样一个养老金,这个就差别比较大了。

    4、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乡养老保障存在倾向性差异

    我国养老保障的选择性和倾向性主要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社会属于典型的城市(化)—乡村(落后产业)二元社会,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从而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的相互隔离。20世纪s0年代以来实施的户籍制度标志并强化了城乡二元社会的分野。城市和乡村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以户籍为依据独自运行。受其影响,中国城乡养老也是相互割裂截然不同的,城镇人口养老实行退休金制度,而广大农民则主要依靠自助性养老。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结构一直表现为二元结构,此后我国的经济开始逐步由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单元经济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开始了中国的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并有加速的趋势,但是目前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质的改变,这就决定着目前的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制度不得不仍然具有以往的、对农业人口歧视的二元特色。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因经济结构的变迁而更加严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所以,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将日益严重。哈佛大学教授W.C.肖1981年第一次到中国考察养老问题得出结论,中国将来的养老问题会出在农村而不是城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我国未来依靠家庭和土地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存在巨大的风险,而指望通过商业保险途径解决的人数不会太多,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重要的选择。我国应建立新型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又便于与城市社会保障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探究农民养老保障面临困境的原因】相关文章:

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论文07-31

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10-01

农民工养老保险断保原因及对策论文08-25

失独家庭养老困境成因探析论文08-11

基于农民需求的农业推广策略探究论文02-07

医院经济管理当前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论文05-24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论文10-21

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08-22

试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论文08-11

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学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