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社会保障论文1

  同撑一片蓝天构建和谐社会——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其数量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吸纳能力。如何解决日益增多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稳定问题。

  一、铸造“调节器”,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培训机制

  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较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思想观念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农民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有利于失地农民尽早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有效解决当前社会稳定问题,促进南充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的实现,因此,铸造提高失地农民综合素质的“调节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一是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进行,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机制;要加大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以调动失地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过硬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障,如实行分层负担培训费用、免费开展培训服务等;三是在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途径实现就业。注重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实现从务农到务工、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二、打造 “助推器”,建立健全就业安置机制

  农民失去土地就是失业,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就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积极打造就业安置的“助推器”,消除社会隐患。

  1.培养失地农民就业的正确认识。部分失地农民身处城郊结合部,长期养尊处优,就业观念存在严重片面倾向;部分农民依赖意识严重,缺乏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行动。造成了一批“种粮无地、做工无岗”的无业农民,必须引导失地农民改变“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化的就业方式。

  2.构筑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平台。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范畴,制定和实施失地农民的保护性就业政策,失地农民创业要享受下岗工人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在政策引导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正确认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拓宽就业范围和领域,完善和落实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多管齐下,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3.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的单位,给予一定的与吸纳下岗工人同等的政策优惠;要明确用地单位将哪些适合于被征地农民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压滤机滤布对失地农民提供登记、培训、求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免费就业服务,为失地农民的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建设 “减震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由于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许多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60岁以上失去劳动能力人员的生活,更令人担忧。据有关部门对近郊255户征地农户的调查,20xx年被征地农民人均获得的补偿,仅维持2年半的基本生活。在20xx年出现的农村集访、上访、阻挡工程队进场等事件中,征地补偿纠纷成为主流,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尽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低起步、低享受、逐步提高的思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均生活水平及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保费基数,用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体系,逐步将失地农民中符合政策条件的人群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滤布对超龄人员以商业保险为主辅以其它措施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对于就医问题,可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放宽参保条件,提高个人参保补助标准,实行人月住院医疗补偿封顶线等措施,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的失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给予更多的优惠,建立失地农民大病和住院保障制度,实现失地农民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

  2.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既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又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成为一个边缘群体,目前的低保只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农民这一个社会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出台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为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提供相关制度,实行失地农民特困生活补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增强保障力度。

  3.对失地农民困难群体的子女就学提供援助。一些失地农民由于生活特别困难,其子女入学相当困难,日后势将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这样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悖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因此,有关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失地农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费用实行减、免、缓,协调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或者进行一定的社会援助,以保证他们有学上、有书读,切实保障了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社会保障论文2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我们祖国的宝贵财富,是当今社会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健全,覆盖范围狭窄。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策略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各种民办院校涌出,导致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有所减弱。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等都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单位不景气,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容乐观。

  2.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一方面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对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造成了一定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影响在这几年依然存在,致使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缺少劳动技能型人才和农业人才。其次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在国家加大力度的投入教育事业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专业课程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高校不能准侧的预测出日益发展进步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而且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规划做的不够到位,学生们只满足课堂上所学的课程而忽略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导致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很好地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难学以致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总而言之就是就业准备不足。另外,目前高校灌输的就业指导方式导致学生们缺乏自己的特点,不能转化出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转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对市场的变化和的社会变化漠不关心的学生不在少数。还有一点就是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流动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学校不能引进真正自己需要的人才,师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也直接影响使毕业生被社会的认可。还有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家长的错误观念引导大学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有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后找到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追求工作待遇,看中名利地位。而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却不高,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目标,无法做出相应的准备工作,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导致好多大学生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就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年代,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他们除了要接受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的挑战外,还要接受身高相貌歧视、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地域歧视等。比如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有的毕业生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而失去了大好的工作机会。研究表明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性别歧视,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也改变不了女生的弱势地位,男生优先或者只限男生的招聘条件经常能在各类招聘信息看到。所以即使很多女大学生非常优秀,也不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

  3.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首先是高校做出的对策。高校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与世界各个高校交流与合作,掌握国际化的教育潮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其次高校还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把教育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来培养跟得上时代发展进步的人才。高校在招生时还要考虑到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比如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以此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其次是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大学生们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经得住工作的辛苦。另外大家要加强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另外大学生还要有正确定位自己的能力,用清醒的头脑来面对现实,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过分关注工作待遇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现人生的价值。最后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当前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必要的时候大学生要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条路了,不要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是否理想,否则可能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我们可以先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充实自己为以后打下夯实的基础。用人单位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和性质合理选人,不要有用人歧视,不要只注意915、288等所谓的高材生,其实普通院校也有很多的人才。并且要根据科学的招聘程序来录用员工,根据制定考核内容择优录用。并且社会及政府也要做出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相应的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来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来提高产业水平,以此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衔接好社会的人才使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另外鼓励在校大学生入伍,这样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未祖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4.结束语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旦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就可能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矛盾的局面,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雄,邓满.我国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保障研究[J].理论导刊.20xx(05)

  [2]李怀军,杨志银.完善我国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初浅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

社会保障论文3

  一、文化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诠释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者政府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各种原因导致收入损失的人们给予补偿,以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各种福利制度或设施提高生活水平的制度。从文化的视角发现:各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和其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是照搬了苏联老大哥的“国家保险型”模式。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孝亲”、“三纲五常”等思想的影响下,注定了国家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更符合阶层主义文化的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全国一盘棋背景下,一切都以国家的统筹安排为主,以达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分配。这样的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集体主义在这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时期以阶层主义文化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淡化了个人的需要,扼杀了个性的发挥和个人应有的不同文化空间,个人只能是被动接受制度的安排。对所有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群体而言,价值追求是平均而非平等。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国家正式社会保障制度以外几乎没有非正式保障制度存在的空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处于改革时期。由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发生了极大转变。同时,市场经济的建设需要与之相符合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这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蓝本则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国家保险型”急需向“投保资助型”或者“福利国家型”或者“强制储蓄型”转变。中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建立了兼具“投保资助型”和“强制储蓄型”的部分积累制。这样的社会保障模式则是在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儒家“中庸之道”与现实结合形成的产物。总体上来看,这时期还是以阶层主义文化为主,但是这样的文化受到了西方平等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在中西文化激烈的碰撞中,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还是长期占据主导,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社会保障制度各领域的改革进程也较缓慢。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需要遵守以西方国家为主制定的市场游戏规则。西方的思想文化观念继续深入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观念影响深远。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平均主义观念逐渐被扬弃,随之而来的是建立起越来越明晰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市场交易规则。国家由上至下开始了各个领域的改革,并继续向纵深迈进。这样的变化大大动摇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文化理论基础,人们呼吁重新考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体系和终极目标,选择何种文化理论作为根基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建立明确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就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直处于动态,至今仍未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二、文化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图景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四项基本原则不容改变。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这是中和了中西文化观念的结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设计也将在这样的观念下进行。通过这24个字的表达,我们可以提炼出中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理论基础:

  (一)阶层主义文化影响将在很长时间内继续

  最早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德国就是以阶层主义文化为根基。德国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封建帝国统治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德国通过建立至上而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调和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这带有典型的国家单方面强制的权威性。从德国19世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这样的文化基础对其影响仍然存在。再来看受儒家文化和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都是在危机中进行的。日本建立和改革社会保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化解战后的危机以达到社会稳定和控制的目的。中国和德国及日本在这方面的文化基础非常类似,甚至中国在阶层主义文化上的根基更深厚。目前来看,中国较长时间内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稳定。所以,中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还是以国家至上而下强制推行为主,以达到社会稳定和社会控制的目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家在不同的项目中承担的责任有差别,在救助制度的建立上,从长期来看,还是应该以政府承担为主。特别是在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和扶贫上政府应长期介入。一是由于贫困的原因特殊而不能自立,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和“懒惰”思想。以贵州一些贫困地区的扶贫效果来看:如果没有政府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介入,要脱贫几乎不可能。除此以外,对于已经退休的人们,只能接受较高替代率水平下的养老金水平,还是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现收现付”制度安排。

  (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个人主义文化和平等主义文化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在何方过程中,有不少人推崇以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英国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人极力推崇以平等主义为主的北欧社会保障制度。而这些观点在政府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加深,这样的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首先,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盘活生产要素配置以增强经济活力和提质增效。市场经济是以追求效率为目的忽略公平,而计划经济注重公平但缺乏效率。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但是步伐迈出相当艰难:从城镇职工开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上世纪末尘埃落定到目前来看问题仍然很多;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平行发展,不论是横向看,还是纵向看,都是冰火两重天。在十八大上所总结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在中国建立全民相对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由之路。政治上倡导的民主和平等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也理应同时体现,要求逐步赋予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将是源自市场经济内在的动力,而不是产生于政府的恩赐。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度改革将越来越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见。个人在社会上呼吁形成的社会保障改革合力将是政府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考量的重要因素。20xx年初,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将适时研究调整降低社会保障费率,这是在《人民日报》报道相关媒体认为我国社会保障费率全球第一后,官方负责人做出的回应。可以看出,社会公众的意见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改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最后,随着个人主义文化和平等主义文化的深入影响。社会舆论倒逼政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将加快。国家在政治上的大刀阔斧改革和深入反腐深得民心,打破了固有利益集团控制主要经济社会资源的局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阻力将大大缩小。

  (三)我国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须依赖于更具强制性的法律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是出台各个社会领域、社会规则的高峰期,以国家层面上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的责任将加强,而非以往主要以单位或者行业为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各责任主体权责将是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得以确定。

  三、结论

  总之,随着世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国传统阶层主义文化的根深蒂固、结合中国本土实际,从文化理论视域下看,中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理论基础应是一种坚持阶层主义文化为主、混合了平等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混合主义文化”。在“混合主义文化”的影响和建设法治国家背景下,具体而言: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源自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将适时和适度的改革,未来政府在阶层主义文化影响下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仍是占主导地位;受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要重视引导民间、社会、个人在一些社会保障项目上发挥作用;而受平等主义文化的影响,一些影响公平和平等的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项目应该由国家完全承担。

  作者:卫松 杨昌儒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精选6篇)

标签:经济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13
【yjbys.com - 经济毕业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 篇1

  摘要:社会保障水平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民众所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的程度的高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晚且并不健全,基本停留在初步阶段。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存在着积极和负面双重影响。建立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步伐和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控制。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关系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

  1.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民众所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程度的高低,通常包括员工薪资待遇水平、社会管理制度水平、各种基金发展水平等。它有一定的特点即具有刚性和动态性,而且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中的具体实施时有一个适度性,不能过度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它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因为经济的发展会给社会保障体系的供给来源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且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也会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比如西方国家选举他们大多是多党派轮流执政,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他们就需要执政党提出更多的满足民意的需求,而社会保障就代表了民众最迫切的需求,所以被选举人会着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3-18
【yjbys.com - 论文提纲】

论文摘要: 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制度反映着个人与共同体其他人之间关系的主观理解,对制度的认可和执行完全依赖于社会所主张的文化观念.因此,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无论是自(略)是有意设计的,都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某些文化的轨迹或文化的需求.世界上并没有“自然人”,因为人性的由来就在于接受文化的模塑.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发展的实践均表明,(略)一种人为设计的制度安排和一个有着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虽然是(略)运行发展的,但任何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孤立产生的,也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它必然反映广大人民的文化理念,受到各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也须臾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尽管文化与制度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学术研究中,文化变量却长期被研究者所轻视甚或忽视,文化因素的分析是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的领域,“文化因素(略)政策过程中正在丢失的变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略),福利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然而,理论上如何认识福利文化,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如何,中西方福...
From the view point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stitutions reflects the perception(omitted) individual and the others of con(omitted)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institutions completly depend on the clut(omitted) which the society advocate. Therefor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ny kind of(omitted)ons disregarding pontaneous or designed deliberately, which can be thought that it relects(omitted)trajectory or cultural needs. The world has not being a natural man, because the origin of the hum...
目录:摘要 第4-9页
Abstract 第9-14页
1. 导论: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第20-50页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20-27页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20-25页
    ·本研究的意义 第25-2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第27-36页
    ·文献综述 第27-34页
    ·文献简评 第34-36页
  ·本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创新 第36-45页
    ·本研究的结构 第36-39页
    ·主要创新 第39-44页
    ·不足之处 第44-45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45-50页
    ·历史研究方法 第45-46页
    ·比较研究方法 第46-47页
    ·制度分析方法 第47-48页
    ·跨学科研究方法 第48-50页
2. 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语义解读 第50-76页
  ·文化、制度的内涵诠释 第50-58页
    ·文化的内涵 第50-53页
    ·制度的内涵 第53-55页
    ·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第55-58页
  ·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诠释 第58-68页
    ·福利的内涵 第58-60页
    ·社会保障的内涵 第60-62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诠释 第62-68页
  ·福利文化的内涵、表现、结构及功能 第68-74页
    ·福利文化的内涵 第68-70页
    ·福利文化的表现 第70-72页
    ·福利文化的结构 第72-73页
    ·福利文化的功能 第73-74页
  本章小结 第74-76页
3. 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系统论说 第76-104页 #p#分页标题#e#
  ·贫困观念文化 第76-83页
    ·贫困观念文化的内涵 第77-78页
    ·中西贫困观念文化的变迁 第78-81页
    ·贫困观念文化与社会救助制度 第81-83页
  ·健康观念文化 第83-89页
    ·健康观念文化的内涵 第83-85页
    ·中西健康观念文化的变迁 第85-87页
    ·健康观念文化与医疗保障制度 第87-89页
  ·养老(孝道)文化 第89-95页
    ·养老(孝道)文化的内涵 第89-92页
    ·中西养老(孝道)文化的比较 第92-93页
    ·养老(孝道)文化与养老保障制度 第93-95页
  ·宗教福利观念 第95-102页
    ·宗教的涵义与文化功能 第96-98页
    ·宗教福利观念的涵义与功能 第98-100页
    ·宗教福利观念与社会保障制度 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 第102-104页
4. 中国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进轨迹分析 第104-146页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渊源 第104-110页
    ·儒家"仁爱"的道德观念 第105-106页
    ·道家"积善"的善恶报应观 第106-108页
    ·佛教"慈悲"的观念文化 第108-110页
  ·中国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变迁 第110-144页
    ·中国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家庭——宗族"保障制度 第110-127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 第127-135页
    ·"发展的价值观"福利文化下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第135-144页
  本章小结 第144-146页
5. 西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进轨迹分析 第146-183页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渊源 第146-152页
    ·古希腊的公正正义、幸福分享观念 第147-149页
    ·古罗马的契约法律、道德责任观 第149-150页
    ·古希伯来的博爱互助、社会公正信仰 第150-152页
  ·西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变迁 第152-181页
    ·西方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宗教——慈善"保障制度 第152-162页
    ·"人道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保障制度 第162-171页
    ·"多元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社团"保障制度 第171-181页
  本章小结 第181-183页
6. 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宏观审视 第183-211页
  ·中西福利文化的异同分析 第183-195页
    ·中西福利文化的共同特征 第183-186页
    ·中西福利文化的差异分析 第186-195页
  ·中西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 第195-209页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三个世界" 第196-199页
    ·东亚儒家模式对"三个世界"的挑战 第199-202页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划分的新维度 第202-209页
  本章小结 第209-211页
7. 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微观案例 第211-241页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福利文化根基 第211-221页 #p#分页标题#e#
    ·中国"孝道"的家庭主义福利文化 第211-214页
    ·日本"忠义"的共同体主义福利文化 第214-216页
    ·美国"自主"的个人主义福利文化 第216-218页
    ·瑞典"合作"的集体主义福利文化 第218-221页
  ·中、日、美、瑞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 第221-230页
    ·中国家庭化的社会保障 第222-223页
    ·日本企业化的社会保障 第223-226页
    ·美国市场化的社会保障 第226-227页
    ·瑞典国家化的社会保障 第227-230页
  ·中、日、美、瑞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 第230-239页
    ·中、日、美、瑞福利文化的比较分析 第230-234页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234-236页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第236-239页
  本章小结 第239-241页
8. 本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241-255页
  ·研究结论及政策寓意 第241-249页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241-242页
    ·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寓意 第242-249页
  ·研究展望 第249-255页
    ·细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分系统的研究 第250-251页
    ·深化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251-252页
    ·探索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252-253页
    ·加强对转型期中国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第253-255页
参考文献 第255-273页
后记 第273-275页
致谢 第275-277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第277-278页

社会保障法毕业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2-18
【yjbys.com - 论文提纲】

  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会保障法毕业论文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社会保障法的比较借鉴和立法建构

  目录

  序

  一、学理分析:社会保障法的性质及法理探讨

  (一)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

  (三)社会保障法的法律定位

  1、社会保障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属于社会法法域范畴

  2、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之间的关系

  (四)社会保障的法理分析

  1、正义观

  2、利益公平观

  3、生存权观

  二、模式比较:典型国家社会保障立法模式选择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立法模式

  1、英国──贝弗里奇式的立法模式

  2、德国──俾斯麦式的立法模式

  3、美国──罗斯福式的立法模式

  4、日本──后起发达国家的立法模式

  5、四种典型立法模式的比较评析

  (二)发展中国家的立法模式

  1、新加坡──公积金式的'立法模式

  2、智利──私营化为主导的立法模式

  3、两种典型立法模式的比较评析

  (三)外国社会保障立法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1、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具有趋同性

  2、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的选择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3、法制化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必由之路

  4、社会保障法律仍在不断的调整

  三、现状评析:我国社会保障现行立法及存在问题

谈德国劳动社会保障与企业文化论文

标签:文化艺术 时间:2021-02-04
【yjbys.com - 文化艺术】

  【摘 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德语专业毕业生进入德国企业工作,同时又有不断增多的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但是由于对德国的相关法律不了解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很多毕业生遭受职业生涯的挫折,同时也导致中国企业的投资失败。这就使得在劳资领域重要的德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和德国企业文化成为德语专业学生以及又在德国投资意向的中国企业必须了解的内容之一。文章对德国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和德国员工在德国企业文化环境中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劳动社会保障;企业文化;劳资

  据人民网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在德国直接投资的亚洲国家中,中国仅次于日本和韩国。并以两天一家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有700多家中国企业落户德国,总投资额达1亿欧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对德国的投资额将达20亿欧元,约占中国海外投资的3%(人民网2006年07月07日)。在这个大背景下目前越来越多的德语专业毕业生,毕业以后进入德国企业工作。

  随着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数量不断增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据德国 经济 周刊报道,中国企业在德国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对德国员工长期以来养成的企业文化和习惯不了解。德国员工养成了一个习惯,8小时内认真工作,8小时之外百事不管。所以中国公司在8小时内要对德国员工严格要求,不要指望员工能以厂为家,处处为公司着想,更不要指望员工不计报酬的加班加点。二,对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经常无意间触犯到有关法律法规,如经常涉及到的德国劳动社会保障法。所以说做到对德国劳动社会保障法以及德国企业文化不仅对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即将进入德国企业工作的德语专业毕业生来说也是必须要了解的。有关德国劳动社会保障以及德国企业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也就成为德语专业德国概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的作用论文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2-02
【yjbys.com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对于我国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性作用。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入手,概要分析和论述了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若干发展要点,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管理;作用

  当今时代,我国社会公共管理工作创新与改革的核心要点在于不断推进和加强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标准化服务建设。基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下的公共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其所属的乡镇、街道等处设立相应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为我国广大群众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劳动机会的公共服务机构,它对于我国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社会公共管理重要作用

  (一)稳定就业形势

  就业是促进广大群众有效实现自我价值,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我国较为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我国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切实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积极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覆盖范围十分广泛的群众就业服务平台和培训体系,有效实现和加强了当前岗位需求与就业供给之间的有效对接,缓解了就业形势严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从而在不断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不断促进和保障了我国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研究生论文致谢

标签:其他范文 时间:2020-12-16
【yjbys.com - 其他范文】

  不同的研究生攻读方向,论文致谢怎么写呢?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研究生论文致谢,欢迎阅读借鉴!

  社会保障研究生论文致谢一

  20XX年9月,我有幸考入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攻读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许庆豫教授。在我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许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使我获益良多。博士论文从立意选题、结构安排、观点把握、材料取舍,许老师都耐心指导、悉心点拨。在论文成稿后的多次修改过程中,许老师都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而且还对行文作了认真仔细的推敲。许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厚的胸怀将使我铭记终生。

  有幸就读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这里我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在我学习期间,教育学院的诸位老师精心授业,耐心解惑,使得我获益良多,为我的论文写作及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向周川教授、母小勇教授、崔玉平教授、赵蒙成教授、尹艳秋教授、唐斌博士、宋维红博士等诸位老师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要感谢我苏州科技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的同事:杨新海教授、张毅教授、吴健荣教授、吴红耘教授、付保川教授、徐宗宁副研究员等老师,正是由于他(她)们的鼓励、帮助和关心,使我能够在工作同时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也要感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韦洪涛教授和孙长安老师,他们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我诸多指导与帮助。

  同时,要感谢接受访谈、问卷调查的南京大学汪霞教授,东南大学喻文才教授,苏州大学周毅、李晓峰等教授,苏州科技学院祝曙光、王建明等教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单强教授,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蔡跃进主任,苏州市人事经理协会会长周海波总经理,苏州力点激励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沈国彬CK),苏州市桃园酒店管理总公司符德成总经理,以及参阅的文献资料的编着者,你们的工作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原谅我不能把你们的名字一一列出。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社会保险论文

标签:金融保险 时间:2020-12-08
【yjbys.com - 金融保险】

  1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特点

  在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作好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工作,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同时不宁做好备份和恢复工作,使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2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2.1一体化的业务体系结构

  社会保险系统属于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其是在参保单位、参保人基本信息和定点机构管理基础上后搭建起来的,主要包括业务管理系统、宏观决策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而这其中业务系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为整个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总体的基础服务,在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宏观决策系统方面,通过常规统计分析、深层决策支持、精算支持等方式.为领导提供劳动保障的各项指标分析数据,并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进行测算。公共服务系统将为广大参保人提供更多、更好、更贴近生活的服务功能。目前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中需要深入分析和把握社会保险关系产生、变动、转换、续存、中断、终止及其条件内在的联系,形成公共业务与专项业务相结合、征集与支付相隔离、待遇与缴费挂钩、公平与效率结合的机制,建立了以社保关系管理系统为中心,并与财务系统、多媒体系统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框架,确保社保关系、社保基金管理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2.2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在当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规范下,同时与实际业务情况有效的结合后,劳动保障系统业务专网的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得以建立起来,通过该平台有效的与上级数据中心的社会保险信息进行交换和共享,而且通过广域网与上级有效的连接,与医疗机构实现了互联。由于以太网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具有较多种类,当前我们在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构建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星型拓扑结构。利用以太网技术进行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构建过程中离不开交换设备和终端设备这两种基本元素,而且需要采用双绞线来对这两种设备进行连接。在局域网络中可以采用分层结构,网络可以以高性能以太交换机作为主干节点,同时下联二级网络节点。还要对网络进行VLAN划分,利用支持第三层交换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来完成不同VLAN间的通信,有利于更方便进行网络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分析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21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提供退休收入的养老社会保障在理论上能够替代居民的私人生命周期养老储蓄。费尔德斯坦认为,养老社会保障对居民私人储蓄有两种效应:一是替代效应,即居民将养老社会保障看做私人财产,从而减少私人储蓄;二是引致退休效应,即养老社会保障的存在使得居民产生提前退休的想法,使得其积累的财富在更长的时期消费,而增加了私人储蓄。在这之后,许多经济学家设定了不同的模型,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选取了不同的样本进行研究,但结果各不相同。消费者生命周期理论得出的养老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是有许多前提条件的。首先,现实中,居民对养老社会保障的收益是不确定的,这与理论假设相反,这种不确定性就削弱了理论中挤出效应的力量。其次,在消费者生命周期假说下,居民可以自由的借贷资金,但现实中流动性约束的加强使居民无法在金融市场上借贷资金,这样,即使居民意识到未来养老社会保障的收入时,想通过接入资金来消费的居民也无法实现这一目的,这与预先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居民应有的消费行为不相吻合。最后,养老社会保障的收入以年金的形式而非一次性发放,这就导致养老社会保障多形式的影响居民储蓄。一部分居民对年金形式不满意,他们认为,年金无法应对大额消费,若他们拥有少量财富,就会限制自身消费,增加储蓄。相反,对年金形式满意的居民,在养老社会保障的`年金形式优于一次性支付的观点的影响下,养老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就得到加强。

  一、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影响

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7-29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社会保障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社保政策的发展,教师知识和信息更新过慢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改革需要从调整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关注学科热点,促进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随之突显出来。社会保障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需掌握扎实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保障知识。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保障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保政策的变动、教师知识更新过慢、忽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资源受限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调整教学模式、关注学科热点、以“应用”为向导促进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社会保障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今后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社会保障相关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都把社会保障学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只有部分院校把社会保障学列入专业选修课程。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政策性都极强的学科。

研究财务管理和服务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标签: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0-07-03
【yjbys.com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和服务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一关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社会保障资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具有很强的动态性特点。为此,要想发挥出社会保障资金的服务功能,需要加强对财务的有效管理与监督。由此可以看出,服务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此外,社会保障工作属于服务性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广大的社会群众,而财务管理必须以服务于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总目标,并顺利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作用。总而言之,就社会保障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来看,服务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而财务管理为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社会保障中财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方面

  近些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日益推进,财务工作的形式发生重大转变,实现由以往的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其中,社会保障工作中开展财务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对各类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从而提升资金运转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水平。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第一,加强对社会保障各类资金的专项管理;二是实现对公用经费的日常管理。

  (一)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对于职工群众而言,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可谓是“养命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遂有必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切实保障社会保障专项资金的安全。在开展实际的财务工作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强化”上入手。

  第一,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年度预算管理。为此,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经办机构,应当在每年年初之际做好基金收、支、余的报送工作,并在收入数、计划数与支出数等方面以季报与年报为单位,做出对照与比较,对增加与减少的原因予以科学的分析,以便于把握资金动态情况。此外,按照国家财务部关于财务点算化软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对于符合工作特征的各项财务软件进行大力的推广。除此之外,加快对网络功能的`开发与研究,从而让公众通过网络便可以实现对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与部门执行、预算与结余等情况的查询,使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并监督相关的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