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异同分析

时间:2022-04-10 11:34: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异同分析

  打开任何一本西方音乐史,肖邦和李斯特肯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如此,从浪漫主义的更细致的划分上,二人显然不属于同一类型,两者的风格迥然不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异同分析。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异同分析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异同分析

  摘 要:波兰的肖邦与匈牙利的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两颗璀璨的巨星,二者的所作的练习曲均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本文主义从二者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从更深的层次上对二者的练习曲有所了解。

  关键词:肖邦 李斯特 钢琴练习曲 浪漫主义时期

  Abstract: The Polish Chopin and Liszt Hungary are two bright stars Romantic period, both of which are made of etudes in Romantic piano music plays give enough light weight status. This paper analyzed doctrine from both etude creative background, creative approach, playing techniques and other aspects, trying a deeper level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etudes.

  Keywords: Chopin Liszt Piano Etudes Romantic Period

  “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肖邦与李斯特练习曲的出现将钢琴演奏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是第一位将练习曲这个音乐体裁作为音乐会演奏曲目出现的作曲家,而李斯特创作的练习曲将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地步。

  肖邦一生一共作有27首钢琴练习曲,其中op.10 的12首,op.25的12 首,以及3首新练习曲。Op.10 的No.1、No.2、No.5、No.6 作于1830 年,No.8、No.9、No.10、No.11作于1829年,No.7、No.12 作于1831 年,No.3 作于1837年,这12 首作品是献给他的朋友李斯特的;op.25No.4、5、6、7、8、9、10、11作于1832 - 1834 年,No.1作于1834,No.2、3、12作于1836年,这12首作品是献给达左尔伯爵夫人的;3首新练习曲均作于1839 年。李斯特一生作有23首钢琴练习曲,其中超级音乐会练习曲12首,初创于1826 年,帕格尼尼练习曲6 首,出版于1851 年;3 首音乐练习曲,创作于1848年,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作于1862- 1863。

  肖邦练习曲的创作从1829- 1839年历经10年。他的音乐创作与19世纪上半叶波兰特定的历史社会境况和社会心理有着深刻联系。1829 年,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此时波兰民族斗争运动正在走向高潮,如火如荼的民族运动培育了肖邦的民族感情爱国热忱。在此后的10 年中,肖邦经历了与故乡、亲人的离别,在巴黎崭露头角,感情受挫,与乔治桑恋爱,健康恶化等一系人生的重大事件。因此,在他的练习曲中,有忧郁的感伤,激情的迸发,忧虑哀思的沉郁,也有坚强刚毅的不屈。而李斯特创作12首钢琴练习曲时只有15岁,已经被称为匈牙利神童。在创作手法上,肖邦练习曲让听众从车尔尼、克莱门蒂等作曲家传统的练习曲之下解放出来,听到了光彩夺目的创新。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即使是练习曲,其音乐形象也让听众遐想不已。听他的作品,似乎从每一个音符中都能看到波兰民族性的身影。他精心地编织了各种更具难度、深度及更为新颖的技巧,并在每一个练习曲里面嵌入一个个性鲜明、充满灵气的主导乐思作为其主线,从而使他的练习曲在技术和音乐上具有极高的欣赏与练习价值。肖邦作为一位钢琴诗人,他的练习曲纯粹为钢琴而作,优雅而且细腻,李斯特的练习曲在音响效果上则更加交响化,更具有乐队的宏大效果。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可以通过配器改编成乐队作品而增加其效果,而肖邦练习曲离开了钢琴则会失去它最动人的魅力。另外,在篇幅上,李斯特的练习曲大部分略长于肖邦练习曲,有不少能划分出明显的段落来;肖邦练习曲在音乐上几乎都是一气呵成,要求音乐家的气息绵长而有弹性,内心的气息应该是长线条的,随着旋律线的发展来呼吸、换气、渐强或渐弱,这是演奏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一大基本要求。

  在技术上,肖邦练习曲中大部分作品以右手技巧训练为主,但是音乐变化及和声走向却大部分由左手来完成,所以说在肖邦练习曲中,旋律往往在左手上,故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左手的和声进行及旋律走向来划分肖邦练习曲乐句的走向。而在为数不多的右手演奏旋律的例子中,我们也是通过旋律声部的语气来划分乐句,例如op.10 No.9 、op.10 No.12。肖邦练习曲多偏重于一个技术特点,比如拉长的琶音的op.10 No.1,弱指独立的op.10 No.2,三度训练的op.25 No.8,以及八度半音阶进行的op.25 No.10等,都是一首练习曲偏重于一个技巧难点。而李斯特练习曲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两个或者多个技术难点所组成的综合性练习,例如帕格尼尼练习曲之六,在每一个变奏中都有不同技巧练习的侧重点,仅在这一首练习曲中就有如琶音、跳音、远距离跳动、八度、三度、颤音等数个技巧难点。又如帕格尼尼练习曲之三《钟》,在模仿钟声的过程中,李斯特结合了远距离跳动、重复音、半音阶、八度等多种技巧,因而使得钢琴家不仅要对多个技术难点各个击破,还要能在不同的技术难点中游刃有余的转换,这对钢琴家的演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速度上,

  肖邦的练习曲总的来说比较稳定,作曲家没有在乐谱上标记太多速度变化,大多是在同一个速度之下完成。而李斯特的练习曲则在速度上比较多变化。李斯特在很大部分练习曲中都有明确的速度标记变化,例如在《森林的呼啸》练习曲中,第14、26、36、53小节就有明确速度变化的要求;在轻盈练习曲中,第37小节也有速度变化的要求。还有大量的速度标记在乐谱中可以找到,这里不一一列举。在力度和表情符号上,肖邦练习曲较为精炼,没有李斯特练习曲那么多的标记。李斯特在其练习曲中写下了大量的力度和表情符号。在节奏上,肖邦练习曲多用均匀的音符时值,而李斯特练习曲节奏则比较多变。肖邦的练习曲要求的是整首练习曲跑动的均匀,声音的流光溢彩,手指的灵巧敏捷,如珠落玉盘;而李斯特的练习曲除了要求对不同技巧自如的组织外,经常有很多华彩跑动片段,专门用于炫技与表现其戏剧性,在技巧中,半音阶、八度及和弦所占的份量尤其重,几乎在每一个练习曲中都能找到。由此可见斯特对恢弘、华丽、炫技效果的重视。在织体上肖邦的写作手法较为细腻,层次分明;李斯特的练习曲较肖邦练习曲更为厚重,层次更多。因此在李斯特练习曲中,力度的范围相较于肖邦练习曲更宽一些。因此,从音色上来说,肖邦挖掘的是作为钢琴本身的声音,而李斯特则发掘的是以钢琴作为一个乐队的声音。李斯特具有冲动的,充满激情和追求诗意的性格,强调音乐与文学性,诗意的结合。在他心目中,标题音乐与诗意的、描绘性的甚至是叙述性的主题素材有着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肖邦与李斯特这两位伟大作曲家的练习曲在技巧与音乐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大胆的和声变化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语言,拓宽的音域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响效果,大量新创作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钢琴的表现力。这两位作曲家留下的练习曲,技巧高难,音乐内涵极为生动且深刻,堪称是钢琴艺术史中的两块瑰宝。

  参考书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悲情肖邦.上海音乐出版社

  [2] 张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3]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人民音乐出版社

  李斯特与肖邦的故事

  李斯特即使不是唯一最伟大的、也堪称是顶尖的钢琴家之一。他的钢琴曲独树一帜,交响诗则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直是音乐界一位浪漫的谜一样人物,是天才而不乏狡黠机智,是炫技家同时也具表演天份。

  1.李斯特的'女婿是谁?

  瓦格纳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承上启下的完成了古典音乐和后浪漫主义音乐的衔接。在德国歌剧史上,瓦格纳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政治和宗教领域,瓦格纳的争议较大,他的思想复杂性造就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矛盾的不同的音乐体现方式。

  李斯特跟瓦格纳的交集冲突是因为李斯特的私生女竟然嫁给了比她大26岁的瓦格纳,李斯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也开始不再联系瓦格纳。瓦格纳对女性的评判也是矛盾的,他认为女性有救赎和毁灭的两面,或许也是因为此,李斯特在女儿跟瓦格纳私奔之后,在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承认瓦格纳的身份。直到晚年期间,瓦格纳在歌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李斯特才渐渐的接触瓦格纳。

  瓦格纳只是李斯特的女婿之一,但是也是最有争议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他在歌剧方面的造诣令人瞠目结舌,但是他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思想性,直到现在争议很大。他也是自传最多的音乐家。处于同时期的李斯特和瓦格纳有过一段时间的真空期,但是在对音乐上的执着和变革,李斯特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这个女婿,这些都不会影响他们在音乐方面做出的努力和突破。

  2.李斯特与肖邦的故事

  1831年,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李斯特已是名声沸扬的音乐家,而肖邦则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那时候,在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面,当灯一熄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琴声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着肖邦,大为惊愕。人们既为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钢琴演奏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艺术新秀的行为表示钦佩。

  李斯特用自己的方式把肖邦的音乐带到了巴黎,李斯特和肖邦的情义也变得更加浓重。同时肖邦开始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李斯特也因为自己高尚的品格受到人们的尊敬,肖邦和李斯特这段故事直到今天都流传,被人赞叹。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音乐评价极高,他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异同分析】相关文章: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方法异同分析论文10-18

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分析论文06-25

声乐练习曲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价值论文08-06

儿童钢琴启蒙教育分析论文10-06

音教钢琴与音表钢琴教学差别论文08-12

钢琴表演中身心的紧张与放松探析论文11-22

关于杜邦体系财务分析的探究与分析论文04-02

人性研究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异同论文06-20

论李贽思想的分析与探源08-11

金融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建议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