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1-04-15 18:11:0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工学交替”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模式还不够成熟,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家长怨声载道,企业也感觉得不偿失。通过对重庆市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分析目前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善现状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近年来,重庆市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院校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的颁布,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管重庆市各职业院校在“工学交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运行模式还不够成熟,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的现状,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拟将在分析调研结果基础上,总结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一、调研情况概述

  1.调研方法及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包括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所调查院校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及一般高等职业院校(包括民办高等职业院校)。
  2.问卷设计
  根据调研对象不同,项目组设计了三份不同的问卷。调查问卷为半封闭式,包括28道封闭性题目和3道开放性题目。题目的设计本着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原则,重点从“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运行、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
  3.调研结果简述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0 份,回收率83.3%;有效问卷220份,有效比率88%,符合问卷分析的条件。其中教师卷发放120 份,回收110份、有效问卷95 份;学生卷发放160份,回收125 份、有效问卷110份;企业卷发放20份,回收16份、有效15 份。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各职业院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处于摸索阶段,其中不少院校的“工学交替”只是在原来“顶岗实习”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而已;“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也多种多样,部分院校“工学交替”的随意性较强、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教学质量制度化程度低;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

  二、“工学交替”现状分析

  1.“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
  通过调查,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工学交替”模式存在以下几种。
  (1)总体分段式。这种“工学交替”模式是最普遍的形式,主要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也有些学校第五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后一学期回校进行毕业设计。
  (2)阶梯分段式。这种模式存在于少数实力较强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个别专业。该模式类似于德国的“双元”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密切。学生在三年中到企业实习的`时间较长,实习时间比例有1/3到2/3不等。实习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实习内容由浅入深,学生毕业前经过了“入门—入行—入职”的训练过程,学习兴趣较高,效果较好。但这种“工学交替”模式实施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而企业之所以愿意与学校合作,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培训未来的员工,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实习企业工作。
  (3)半工半读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极少数有“校中厂”的学校,学校为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让学生每周到“校中厂”工作几天。
  (4)随机安排式。这种模式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旺季,比较灵活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人手紧缺的问题,比较受企业欢迎。
  (5)订单培养式。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管理,企业主要是培养自己未来的员工,学生毕业后经考核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该模式一般以企业冠名班级,如“东聚班”、“伟创力班”等。学生一个学年可分为四个小学期,交替在学校学习及到企业锻炼。

试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2.“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工学交替”,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未形成良性互动。在校企双方合作的问题上,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明确表示,他们更看重与一些重点大学或本科院校的合作,不太愿意与高职院校深入合作,因为接收学生实习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有些学生来企业实习后,不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不服从管理,眼高手低,怨声载道,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个别企业与学校合作虽然紧密,也只是为了解决生产旺季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因此校企合作变数很多,不利于系统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2)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对学生的管理存在脱节现象。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过程中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表示“工学交替”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能够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但具体谈到自己在“工学交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时,大部分学生却明确表示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甚至抱怨自己的付出与工资收入不成比例,心态不平衡。还有些学生表示,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其实就是卖苦力,所以不愿意坚持到最后,中途返回学校。而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也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是学校派去的带队教师不能深入学生工作现场,不能亲自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如同对自己员工管理一样,靠制度管理,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
  (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改革。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职业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与企业的深度研讨,大部分都是学校单方面制订培养计划,因此,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需要加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