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校大学生看“蚁族”

时间:2023-03-27 11:39:0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在校大学生看“蚁族”

摘要:本文作为“昆明蚁族身份认同困境探析”的阶段性成果,基于对昆明市内在校大学生毕业预期的调查,试图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探索昆明“蚁族”的特点,并对可能带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高校的相关工作提出建议,促进高校工作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关键词:昆明;在校大学生;毕业预期;蚁族  
        一、调查概述 
        昆明高校大学生毕业预期调查共发放问卷211份,收回问卷206份,回收率为97.6%,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7%。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涵盖了云南民族大学等11所高校的在校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调查对象选取完全随机。研究资料的收集以问卷为主,辅以大量访谈。 
                                 表一:样本概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昆明高校在校大学生毕业预期特点与蚁族特点的相关性。 
        1.收入预期高可能导致进入社会心理落差较大。 
        通过毕业预期调查显示,昆明市内大学在校生平均期待月薪为3796.37元/月,众数为3000,且预期在3000-10000元的比例占到了81.9%,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人的期待月薪为三千元以上。结合调查结果对比,昆明高校毕业生1-3年内的平均工资为2422.11元,且以1500-2000元的比例最大。由此可见,在校生对月薪有较高期待,研究生的期待月薪低于本、专科生,更趋向于理性。较高的薪酬预期必然会导致众人认为自身价值未从薪酬上得以体现,而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也与理想薪酬有一定关系。 
        2.理性与盲目就业动机各半,造成蚁族阶段性流动常态。 
        蚁族作为一个动态群体,群体的规模及群体内部成员的不断变动成为常态。导致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在校生毕业预期所反映出的特点,调查显示有52.5%的在校生有毕业后有留在昆明的想法,究其原因,理性与盲目各半。理性表现为来自省外的同学对自己家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昆明蚁族身份认同困境探析”,项目编号:2011YCX12 
乡高校数量、毕业生人数、生活压力等与昆明的对比分析,省内生源对昆明工作机会、就业环境以及自身专业在昆明的发展前景的看法。而盲目则表现为对昆明气候的偏好、感情影响及习惯了等等因素。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在校生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于自身能够在哪里发展,更多人抱有走一步是一步的想法。盲目性导致了众多大学生在毕业初期留在昆明,却在进入社会后体会到艰辛与无奈,在毕业后六个月到一年中选择离开,因此,这也是影响蚁族群体规模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之一。 
        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从2007年-2010年云南省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分别是9.92、11.7、13.25、14.25万人,毕业生人数分别是7.3、7.93、8.59、9.54万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是否留在昆明的想法更多的来自于大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客观的就业环境,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大。此外,由于高校灌输的“先就业再择业”等原因的共同作用,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留在昆明发展,其中不乏蚁族,昆明蚁族群体也因此处于动态变化中。 

        3.群体内归属感较为强烈导致进入社会的自我封闭倾向。
        在校大学生中来自省内农村的占了很大比例,提到蚁族,在访谈中很多人提到了“草根”“村二代”“资本”“关系”,由此不难看出,在校大学生的群体内认同感比较强烈,对于来自农村的身份以及缺乏社会资本心理劣势感比较强烈。这一群体内归属感延伸到毕业之后,就表现为昆明蚁族的交际范围局限于同学、同乡以及为数不多的同事,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产生持久的社会互动,对社会缺乏信任感,从而导致自我封闭倾向。   
        4.期待社会态度转变的态度在毕业后更为强烈。
        相对毕业生来说,在校大学生提及“蚁族”或者说对于未来可能成为“蚁族”的预期,多了些许坦然。一则是还未经受初入社会的困难,一则是社会大背景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在校生对“传统的高期待”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负面评价”的看法时,被调查对象较为集中的使用了“现实”“实践”“能力”等词语。“现实”多指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就业压力增大,曾经的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形象应当在社会现实中回归理性,传统的高期待也应该随之改变。在校生意识到,“实践”是大学生的软肋,缺乏实践能力是造成用人单位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而这则归因于当下教育体制的缺陷。此外,多被提及的个人“能力”则被认为是获得工作的好坏的决定因素,而非单纯的学历。
        毕业后,有部分同学进入获得稳定有声誉的工作,与传统期待相吻合,而蚁族就需要继续面对身份认同带来的矛盾,因此,在校生希望社会态度的转变的期待在蚁族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来自师范大学的小李对笔者说,自己目前选择了在某商会工作,根本不能得到家人的认同,偶尔还会被亲戚数落,他们总是觉得这样的工作不是所谓的正式稳定的工作,按照家人的想法回去的话,一切又需要重头开始,但是自己适合这个工作,干得得心应手,薪酬也还算不错。
        (二)高校转变方式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
        1.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观、成才观的科学引导。
        根据不同的生源地、不同的就业倾向以及不同的生存理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来自城市而又缺乏农村生活经验、缺乏认真工作态度、将基层工作经验视为进入城市跳板的同学,一味引导其到农村工作,会造成无法适应环境、工作开展不顺利和人才浪费的后果,也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因此,对于城市生源地的同学,需要引导其先就业,再择业,对于农村生源的同学,需要引导其先生存,后发展的理念,将最适合农村发展、最可能长期为基层贡献力量的人引入农村,才能实现人才优势的最大化发挥。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课程的设置需要顺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紧随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改进教学方式,调整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高校需要增强“见风使舵”的能力,及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期来培养人才,同时,将专业课程与综合素质培训相结合,在引导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提供包括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等的素质结构训练,使大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
        3.建立毕业生信息回馈体系,对就业情况进行科学评估。
        就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时间、经济以及机会成本来说,如果有一定比例的大学毕业生仅仅获得了诸如电子产品销售等临时工作的话,只能证明高等教育存在弊端。而目前的就业率统计,仅通过数字来对高校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估是十分不合理的。就业率的统计最终是要为高校的良性运行提供支持,因此学校应该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体系,一方面了解就业情况,呈现立体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毕业生回馈,根据实际就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跟踪体系的建立避免了传统的就业率的简单数字显示,能够扩大信息量,就毕业生进入社会体验到的最为缺乏的能力及知识,及时通过学校相关课程调整,使在校生获益,最大限度的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廉思,谁的时代:蚁族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郭普璞,从“天之骄子”到 “知识民工”——大学生身份认同困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
[4]廖娟,“蚁族”折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N].中国文化报, 2010,(02).

【从在校大学生看“蚁族”】相关文章:

浅析校园低头族现状论文04-19

应用白蚁防治新技术实现水库无蚁害堤坝工学论文08-19

名族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及要求08-16

名族院校汉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08-23

论在校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模式05-12

英语教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06-13

谈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08-13

从改写理论看郭沫若的翻译05-12

透过“开放题”看课改06-03

从图式理论看跨文化意识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