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0-10-22 17:09:39 会计统计 我要投稿

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在社会中,会计的实用性非常强。它需要很强的操作性及专业知识能力,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中具有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

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近几年发展迅猛,但繁荣表象背后存在诸多问题。会计专业是国家职业类院校重点建设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彰显已久,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首先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着手进行分析,之后就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给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希望能够给予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建议,以期在今后的同等研究中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是:在教育理念的指导和特定的现代教育模式下,依照预计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综合。目前,职业经济类院校会计专业生源还是旺盛的,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但仍有企业感叹会计人才难招,同时也有应届毕业生抱怨对口工作难找。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短板”,因此造成了学生就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进行无缝对接。

  二、培养模式问题解析

  (一)定位过高

  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深厚,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而且他们也同时拥有着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目前,职业的人才培养存在定位过高的问题,着力于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高级会计人才是在工作中随着经验的累积逐渐培养起来的,职业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过高,刚毕业的学生难以胜任,无法达到职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培养计划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方方面面需求。比如,把培养目标定为“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会计和出纳”,更多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基本的运算记账能力、初步的职业感等等。

  (二)缺乏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1.学生对知识消化不了。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大部分还是以理论为核心,对会计的整体框架、职业岗位、工作程序等等仍然不是很清楚。

  2.实践课程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强化阶段性学习,缺乏整体性。学生不能对会计专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采用先讲解后实践的方式,不能做到边实践边教学,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性,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知识不系统,缺乏整体性。

  3.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够合理匹配会计的特点。按理来说,“就业教育”既然是培养具有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经验的学生,因此教学中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工作有密切联系。但在实际会计工作中,这只是一小部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支票的填写规则、编制工资表的机制、登记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税金的计算方式以及会计监督和审核对某项经济业务要注意的问题,这些诸多方面的问题都是在实际教学中少有提及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会造成很大障碍。

  4.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脱节。目前,在企业招聘中,多数都只看招聘人才的资格证书或是能力证明,而对于会计工人员的企业招聘也是同样的方式。虽然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也拥有会计技术资格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但是由于学校在培养过程中没有将实际的操作能力很好地置于教学中,从学校角度来讲,难以提高其会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从企业角度来讲,因为学生毕业不能立即上岗,因此会增加二次培训费用。

  (三)实践教学、实习环节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实训、顶岗实习等。会计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除了校内教学实践,还需要到各企事业单位去实习,让学生获得初步的职业感。但是,校外实训过于形式,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往往只能掌握企业相关方面的一些边缘化知识,很难涉及到核心业务,使得顶岗实习仅仅是应付了事,没有起到真正的实践作用。

  (四)职业会计专业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

  随着社会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诱惑也越来越大,会计行业的犯罪率也越来越高。学生在校接受的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较少,因此缺乏对职业犯罪相关知识的认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生感到空洞和乏味,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仅是应付学校的任务、应付考试的需要,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时又较少,《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安排主要还是以应试为目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做得不够好,导致职业犯罪的犯罪率居高不下。

  (五)“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缺乏

  近年来,多数院校都在紧锣密鼓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基本招聘上来的教师都是“双证型”而不是学校想要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双证型”教师即在具有讲师或教授职称、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仅通过考试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而已,并没有去企业工作的经历,也没有实习的经验,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感。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以人才需求和岗位群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

  目标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应该是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准,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主。第二,职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助。第三,职业会计人才岗位。总是离不开这句话,“高职会计人才岗位的工作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等”,这就是职业会计人才的岗位工作。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为核心,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

  1.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改造.要以会计本质的工作任务为主导,使课程体系与工作达成统一性。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将职业岗位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实行“岗课结合”“课证结合”,将未来工作所需时时纳入到课程之中,实现工作与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有机融合。

  (三)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针对职业会计实践教学现状中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情况,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在会计专业教学体制的层面上加强实践和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扩大建设会计校内模拟实验室的规模,会计模拟实验室里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要不断加强更新完善,能够保证学生在校内实习的本质。多多扩展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去社会实践,加强校方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交流,争取建立一个稳定的伙伴性关系,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实践,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会计业务处理等内容,积累初步的会计从业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除了做好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其实更需要打造一种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公司”理念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在吸取国内外“教学工厂”理论的经验上,把会计以往的实践教育教学转变为真实的生产性、经营性实训教学。这样就能做到“教学和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又能时时了解市场,可以紧跟行业形式,以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及时把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彰显学生的职业力度和就业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

  专业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一,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建设。会计专业带头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专业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学术梯队,对专业教改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二,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提倡、鼓励教师团队利用各种渠道进行业务方面的进修,将实践能力提高作为重点。对于年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利用技术服务、企业顶岗实习等等方式,也可以聘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定期培训,来克服年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社会中,会计的实用性非常强。它需要很强的操作性及专业知识能力,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中具有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职业院校,我们应关注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来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目标,培养更多能够为社会做出共享的会计专业人才,让学生能够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96.

  [2]何丽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研究,2013(15).

  [3]刘铮,范莹莹,蔡文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4]连先亮.浅议当前我国会计人才结构性矛盾及其对策[J].当代经理人,2013.21:45-46.

  [5]肖凌.会计职业准入制度与会计高职教教育[J].职教论坛,2012.4:4-7.

【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相关文章:

1.中职财务会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4.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初探论文

5.酒店会计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6.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研究

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会计模糊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