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2-04-13 17:05:42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3篇)

  引导语:在写一篇开题报告之前,可以参考相关课题的范文来完成,这样不仅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也能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下面是关于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本,欢迎大家阅读。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3篇)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1

  设计(论文)题目:玉都华庭施工组织设计

  选题依据:

  1.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

  施工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施工活动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保证。

  60年代我们的施工组织措施采用的苏联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增长,我们建筑业的发展,我们的施工项目管理也不断的更科学,70到80年代施工组织设计在我国全面的推广,经过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研究,使之我们现在的施工组织更科学更协调,经济上更合理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扩大深度和范围,对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做出评估,实现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体化。施工企业要建立施工组织设计总结与工法制度,扩大技术积累,加快技术转化,使新的技术成果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得到应用。

  现阶段国内外施工组织学科的发展特点是广泛利用数学方法、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等定量性方法,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工期、成本、质量的控制,以达到工期短、质量好和成本低的目标。

  目前已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中已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应大力发展与运用信息技术,重视高新技术的移植和利用,拓宽智力资源的传播渠道,全面改进传统的编制方法,使信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到核心的作用,逐步实现施工信息自动化、施工作业机器化、施工技术模块化和系统化,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2.理论及实际意义

  在此工程设计中,施工组织设计的意义体现在:它是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它是该工程开工前后施工活动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保证;它体现了施工企业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设备装备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1工程概况

  2施工总体部署

  2.1施工组织机构

  2.2施工部署

  2.3施工工艺流程

  3施工准备及施工总平面布置

  3.1施工准备

  3.2施工总平面布置

  4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4.1施工测量

  4.2土方工程

  4.3结构工程

  4.4砌筑工程

  4.5装饰工程

  4.6脚手架工程

  5质量保证措施

  6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7季节性施工措施

  完成研究内容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

  首先熟悉工程概况以及周围的各种环境,然后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出入路线合理布置场地的临时设施和仓库的位置,由着方便、安全的原则合理布置平面。根据施工队伍以及人员配置和施工方案编制合适的施工进度,对各个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安全、质量、进度、成本进行动态控制,保持工程有序、稳定的实施。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2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楼层的发展越来越高,对基础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高。本文以河南周口东景国际名苑的地下部分进行基础工程设计。桩基技术极为复杂,发展空间相当广阔,成为地基基础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具有很强生命力分支领域,50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桩型、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有力支柱。

  本课题首先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力学指标建议值和上部结构形式及上部结构重量,选取了桩基础形式——混凝土预制桩。在对天然地基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成桩分析。根据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缺点,结合场地地层条件,初步选取桩径,试算出桩长,并进行桩的设计计算:单桩承载力和桩的沉降计算,最后从抗剪、冲切和抗弯等三方面对承台进行了设计验算。同时对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点、性能、桩基础施工过程、注意事项也做了论述。

  二、桩基础研究综述:

  桩基础(简称桩基)是一种古老的基础形式。它的力学原理正确,通过桩的形式可以充分发。

  挥深部土层的承载能力,同时它又具有施工简便的特点,因此桩基不仅延续至今,而且结合现代的施工技术还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前基础工程中一种普遍采用的重要基础形式。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海港码头、桥梁、重型工业厂房和粮仓等都广泛使用桩基,目前我国每年的用桩量达100万根以上。如何设计好桩基,使之既满足桩承载力和安全性要求,又降低成本,对我国工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桩基的类型、施工工艺和设备、桩基理论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桩基深埋于地下,是个隐蔽工程。虽然桩基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已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岩土性质的多变性和现场施工的局限性,致使桩承载力的设计值与桩的实际承载能力有时还有较大的差别,在施工时桩身中也会出现各种缺陷。因此,为了保障桩基的质量,进行桩基检测就十分必要了。长期以来,桩基检测采用的是静荷载试验方法。由于它是破坏性检测,成本高,检测周期长,因此被检测的桩数目较少,难以满足基础工程的广泛需要。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一一桩基应力波检测应运而生,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1.锤击沉桩;

  2.静力压桩法沉桩;

  3.桩的接桩方法用焊接、法兰接及硫磺胶泥锚接;

  4.沉桩施工组织计划;

  5.AutoCAD制图。

  四、主要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3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目前的德国是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在近8200万人口中,非农就业人口高达96%,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已经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工业化、农民城市化的格局。本文试图研究中德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并对比中德农村人口流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为解决中国”农民工”的问题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比较关注德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但专门研究德国工业化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却不是很多,只是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如邢来顺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在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和迈向强权国家1830~1914年》、《德国工业化与政治发展研究》两部著作中,研究了德国工业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对德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流动、社会政策有所论述,但并不是很多。

  就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是从历史学、人口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且多集中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研究,专门研究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较少.Wolfgang.Kllmann是较早研究德国工业化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德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影响的学者,其研究成果有(《DieBevlkerunginderindustriellenRevolution》、《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该书指出德国农村人口的流向及其速度与城市的发展周期基本一致。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状;

  德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

  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

  两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对此问题的思考。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就是根据发展的过程,把过去的政治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的方法。鉴于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式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理清脉络,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

  文献调查法:基于本文研究的是国外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不能实地考察,因此要想获得大量的资料,必须通过互联网或文献库检索查找,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吸收和借鉴他人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数据分析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数据,证明或分析相关论点。

  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展开研究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1.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德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种种原因及对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在了解中德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和影响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发展区别所产生对待同种问题的不同的结果。

  2.主要特色:

  运用对比分析法,结合漫画及时下热点问题,展开研究。

  3.工作进度:

  2013年11月中旬导师见面,确定论文题目

  2013年12月中旬完成论文大纲

  2013年12月底完成开题报告

  2014年3月初完成初稿

  2014年4月完成二稿

  2014年4月底定稿,完成摘要,译文

  2014年5月初完成论文打印,制作幻灯片

  2014年5月中旬上交全部资料,指导老师写评语

  2014年5月底整理文件明细

  2014年6月初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列出你参考的书籍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4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5

  1.概述

  本设计位于城市中心区,且具有综合服务设施的,多功能,复杂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功能也在相应的变化。具有多用途,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建筑应运而生。本设计解决的应是走在时尚前列的白领一族,同时兼顾城市市中心大量人口的商业服务功能。

  功能方面,采用自由分割的大型商业布局,兼具一切服务设施,比如餐厅,健身,美容等高档场所。满足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消费方向和水平。

  造型方面,作为建设具有城市市标意义的建筑,造型不宜太花哨,亦不宜太简陋。同时不宜做奇形,异体的建筑形式。我追求的是向上的,积极的,稳重的,现代化的建筑造型。

  整体形象应与整个城市未来50多年的发展方向相吻合,且与城市主要建筑物,时代广场等风格一致。

  2.背景

  该项目位于某中等城市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牌楼西街以南,牌楼南街以西的道路转角处,基地原为工商银行和电影院所在地。项目北侧为时代广场。显然此二者为本城市中心体现休闲,娱乐的服务场所。

  该地块交通便利,甚至可以说可能会造成交通拥挤,这是其一不利。其二不利。该地块周边服务设施相对完善,需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务功能与品质。

  优点处于商业繁华区,具有发展市场和潜力。

  3.设计要求

  合理解决与本设计有关的理论与技术问题,综合提高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能力,并能遵循功能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造型美观、环境相宜的设计原则,从实际出发,正确立意,进行创造性构思,力求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既要发挥优秀的历史传统,又要有面向新时代的新气象,表达其自身的公众形象特点是设计必需考虑的重点。

  尊重环境,塑造融技术和艺术性一体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地标建筑,使该建筑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和形态中心,并有高层综合性建筑的特点。

  设计要以人为本,将建筑设计成为满足商业和SOHO现代城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和谐整体。设计应成为与环境共生的绿色建筑。

  4.方案总体构思

  大型商业服务入口以牌楼西街入口,靠近时代广场和朝阳购物中心,面向大人量街道。辅助场所和车行以牌楼南街入口。地块北部主打大型商业服务,东侧主打休闲服务。牌楼西街和牌楼南街交叉口处,做一下沉式广场,海纳百川,汇聚人流。

  裙楼屋顶利用为露天餐厅,烧烤娱乐等户外活动。

  立面造型主打技术类现代建筑风格。

  5.设计要点

  1.总平面合理组织交通流线,与环境相协调。尤其处理下沉式广场

  2.功能分区合理组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3.设计体现城市形象,与该城市协调。

  6.设计方法和工具

  总平面分析,交通流线,周边环境统筹协调。体快分析,细部推敲。

  设计工具:CAD,Sketchup,varyforsketchup,photoshop,coreldraw,会声会影等软件和徒手绘。

  7.任务书要求

  该项目为包括综合性商场、儿童娱乐、健身、餐饮、SOHO现代城等功能的综合性商业建筑,地下1~2层为停车场,地面1~3层为综合性商场,四层为特色餐饮和风味小吃,五层为儿童娱乐和健身馆;6层以上为单身公寓或酒店式公寓,可成为“小型办公或居家办公”的SOHO现代城功能,适应于中小公司的居住与工作的生活和办公场所。

  8.设计进度

  一,二周,一草阶段,争取出一概念方案

  二,四周,多方案比较,确定方案

  五,六,七周,建筑细节,功能和造型微调

  八,九周,绘制正图。

  十,十一周,建筑表现,平面排版。(以上均为个人计划,另有相关学校安排计划)

  9.主要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新

  3、《高层建筑防火规范》最新

  4、《民用设计通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最新

  6、《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现代高层建筑标准层设计》

  10、各种设计规范、学报和参考书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6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加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

  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

  选题的目的、意义

  众所周知,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建筑产品是一次性产品,其体量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生产有求复杂、施工环节多,不便于综合测试,一经建成便不能更换的特点。在工程最终完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有制品没有成品,上道工序若发生质量问题,都有可能被下道工序所掩盖,从而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必须要对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从政府来讲,要做好对工程质量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监督企业把每个项目都圆满完成。从建设单位来讲,一定要把质量监督工作做好,协同施工单位把好建筑产品的质量关。从施工单位来讲,一定要保证施工时保证项目的质量合格,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从监理单位来讲,配合建设单位,结合相关的质量要求把建筑项目的监理工作做好,特别是质量的监理工作。无论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还是监理单位等,都应该首先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与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从而落实层层质量责任制,加强企业自控能力,提高企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1.国内外研究动态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我国建设工程一贯坚持的方针,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国外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无论是在管理还是质量在其他的方面不仅有了很全面的法律法规,而且在这个建筑业里已经建立了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而我国的工程建设和建筑业近年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工程质量问题所带来影响最为严重,所以必须要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于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基本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挑剔的顾客,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最有力的武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行中施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区域和国家对企业的保护也将逐步弱化,其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接受统一的国际市场的评判。项目施工管理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谋求更大的发展。

  2.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论文准备结合课堂所学理论和实习过程中实例,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理论依据:

  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于监管,是建设工程工作中永恒的主题。高质量的工程不仅给建设单位、社会带来了潜在的效益,而且也将施工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是投资的需要,施工企业企业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所以政府、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做好对建设项目的监督工作,而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研究方法:

  1.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采访老师,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4.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对比概括。

  研究内容:

  1.分析我国现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2.政府、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如何做好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3.建设单位如何做好自身质量管理与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4.加强质量管理的一些措施及提高工程质量的一些具体措施

  5.对本文的总结及预期成果展望

  3.创新之处及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运用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科学的阐述方法,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实用的解决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论证,希望本文提及的方法及措施能够真正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形成健全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真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从而真正减少质量问题,提高工程的质量系数。

  4.工作准备情况及计划进度安排

  2017年1.20~2017年2.19论文选题

  2017年2.19~2017年3.1开题报告

  2017年3.2~2017年3.25撰写初稿

  2017年3.26~2017年4.26论文修改

  2017年4.27~2017年5.10论文定稿

  2017年5.11~2017年5.22论文答辩

  5.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7

  1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例如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城市用地的大举扩张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以及交通时间的增加带来的时间浪费。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城市不断立体化发展,一方面,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间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增加,并且在空间内容上更加多样化,于是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将商业活动移至地下空间是很合适的,这可以将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有利于地面环境的改善;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严寒多雪或酷热多雨地区,地下购物空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随着地铁的发展,地下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增强,这给城市地下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德国、瑞典、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的地下商常良好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使人们能够与这个场所进行相互交流进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休闲购物,还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环境和文化品位,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并促进健康、积极的社会活动,此外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更能深刻地显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向人们传递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信息,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现代城市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间具有不同于地上空间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特殊心理感受。一方面地下空间存在着封闭、黑暗等天然的缺陷,这也使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它只承担车辆停放、设备安置、轨道交通等对空间质量需求较低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而产生知觉信息的减少,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减弱,从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极情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地下空间质量已经成为可能。在持续努力下,目前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正在不断改善地下环境的缺点,日益完善的人工光环境和空气循环系统的应用,使得新建的地下购物中心已经基本克服了空气污浊及气氛黑暗压抑的缺陷。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并且普遍存在重视物质属性但是忽略其精神意义的问题。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我们所知,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出物质的场所,更要使处于其中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满足。挪威建筑评论家舒尔茨认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现代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购物场所,还应该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享受的活动空间。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个场所不能够使人们与其进行很好的精神交流,不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方而的需求,那么这个场所将会失去活力,从而走向衰落。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研究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从场所的高度找出改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品质的方法,营造出舒适亲切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氛围,把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打造成为展现城市日常生活的舞台,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同时满足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结合场所精神理论对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如何塑造进行讨论分析,促进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更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未来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正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还希望以北京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将落脚点放在对具体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实证分析上,通过对其详细的研究,摸索一些方法,为以后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8

  一、设计依据及研究意义:

  依据:

  所学教材: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混凝土结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土力学,基础工程,建筑抗震设计等;

  图集:建筑制图标准,中南地区标准图集等;

  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何在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制图标准等,建筑防火设计,建筑防火规范,建筑工程标准荷载学;

  其他:多高层框架结构,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等。

  意义:对于框架结构,在结构建筑特点方面: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基础为主框,加上楼板、填充墙、屋盖组成的结构形式,楼板和横梁连在一起,横梁和柱通过节点连为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力的传递路线比较明确。对于整个房屋全部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称为框架结构或纯(全)框架结构。框架可以是等跨或不等跨的,也可以是层高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有时因房屋布局和空间使用要求等原因,也可能在某层抽柱或某跨抽梁,形成缺梁、缺柱的框架。墙体是填充墙,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所以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物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因此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

  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结构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所以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地震反应较小,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

  二、设计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主要研究内容:

  设计构思:在体系选择方面

  1、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剪结构。

  2、填充墙的布置方面:宜采用轻质材料,且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其次,在建筑设计方面:

  1、要先对建筑外观、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层高和室内净高进行设计;

  2、然后对局部进行设计,如楼地面、顶棚、屋面、楼面、坡面及楼梯位置,消防要求等进行设计。各部分都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3、最后要明确框架结构的抗震级数,采用规则结构以利于房屋抗震,按照“三统一”的原则,确定柱网尺寸,确定材料及截面尺寸,以及基础的选定。

  预期目标:

  三个月的工作时间,完成综合教学楼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方案力求新颖,适用,美观,结构设计力求概念清楚,计算方法和结果准确合理,最终形成设计计算书和建筑,结构施工图等设计成果。

  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1———3周:完成开题报告,建筑设计,并绘制出建筑施工图;

  4———8周;完成结构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以及结构计算过程;

  9———10周完成施工组织设计,整理设计资料,打印计算书和图纸,准备答辩。

  三、设计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设计重点为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和框架梁,柱构件设计。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为: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拟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拟采用D值法。手算结果与电算结果的差别及原因分析。

  设计难点为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内力组合,框架梁,剪力墙,柱的设计计算等。选择符合建筑设计原则(功能、美观、经济)的结构形式和构件布置,结构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三、设计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毕业实习调查

  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

  建筑方案设计

  结构选型

  结构平面布置,绘制草图

  荷载统计

  手工框架设计

  电算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整理设计计算书,打印图纸和计算书,指导老师审批签字。

  四、进行设计所需要的条件:

  1、所学课程的熟练掌握。

  2、查阅图书馆的相关书籍与文献。

  3、个人勤奋努力、不懂就问、敢于挑战的精神。

  4、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

  5、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6、舒适安静的设计环境。

  指导教师意见: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9

  一、选题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对自身健康开始更加关注,相应的对医疗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次设计选题南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拟建于南阳市高新路与工农路交叉口,该用地位于城市繁华路段,东面和南面临城市道路,西面和北面临居住区,总用地面积1.44ha,地势平坦,建筑高度将控制在50m以下。第七人民医院每日设计最高容量为1000人次,内部停车场,按平均每10人次设计一个停车位,停车位可布置在地下。另医院配置有4辆急救车,应设置专用停车场。南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建成,将会完善该城区的建设,并改善当地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医院建筑功能复杂,流线较多,洁、污流线必须严格分开,从总平面布局到单体设计都有一系列的功能问题需要解决。通过本次设计了解医院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造型构成方式,熟悉医疗建筑的防火设计、结构设计及相关规范。同时,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相关资料的检索与利用,以及随着方案的不断深化,我们将接触到有关医疗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和发挥所学理论,而且将会大大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提高设计能力、表现技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通过该课题的综合性训练也将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状况:

  (1)《建筑设计资料集》(七)对医院各科室的诊疗程序、相应的家具器械设备、平面空间组合布置、流线分析、出入口的布置要求等设计要点进行了讲解,并有相关设计示例、器械布置图片、室内透视等资料。

  (2)《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宏观地论述了医院的发生、发展;功能结构和建筑形态;区域卫生规划与总体布局,并对医院建筑的“变”与“应变”规律作了系统的分析评述。另外,还分别对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后勤供应等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和分析,注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并有案例插图,例证分布涉及我国港台地区及亚欧、南北美洲的国家,基本上反映了当今世界医院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3)加强医院绿化。中医院熬药间的大量药渣和厨房肥料可制作有机混合土肥,可用于屋顶花木或药苗养植,如北京同仁医院;巴西坎多纳利大学医院将台阶式的屋面绿化与地面绿化组成富于起伏变化的有机整体,扩大了楼层病人的户外活动空间和自然景观界面。

  (4)高低层结合的双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类型:

  A、为底层部分全封闭连续板块上的高层塔楼,如丹麦哥本哈根的赫利夫医院,该方案还将护理单元的医、护值班室与住院医生宿舍合一,既方便就近护理,有免去空间的重复设置。

  B、底层部分开若干光井,或留出一条条槽口,强调自然采光通风,底层部分大体同层,条带之间根据需要,长度自由,布置潇洒。如瑞典桑兹伏尔医院。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主要内容:

  1、规划要求

  (1)用地的东、南两面建筑控制线由用地红线后退10m,(如图中红线所示)。建筑物不得突出建筑控制线。道路交叉口黄线标示区域不得开出入口。

  (2)建筑层数不限,建筑高度控制在50m以下。

  (3)第七人民医院每日设计最高容量为1000人次,内部停车场,按平均每10人次设计一个停车位,停车位可布置在地下。另医院配置有4辆急救车,应设置专用停车场。

  2、设计要点

  (1)本次规划用地位于南阳市高新路与工农路交叉口。该地段位于城市繁华路段,东面和南面临城市道路,西面和北面临居住区,总用地面积(不包括职工生活区)为1.42公顷,医院总建筑面积控制在12000m2以内。

  面积分配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1:0.8:1.8

  (2)总平面综合解决分区、出入口、残疾人坡道、停车场、绿化、道路、日照、消防等问题。平面设计由公共部分、内科、外科、皮肤科、妇产科、五官科、儿科、理疗科、急诊科、办公区等组成,要求功能分区明确,科室布置合理人流避免往返交叉。(3)综合考虑医院建筑在安全和卫生方面的特殊要求。

  3、主要建筑功能空间

  (1)公用部分:主门厅、挂号室、病历室、候诊室、门诊办公室、接待室、公用厕所、杂用室、保健室、中药房(带划价)、西药房(带划价)门诊化验

  (2)内科:诊察室、治疗室、注射室(包括针灸)

  (3)皮肤科:诊察室、治疗室

  (4)儿科:预诊室、挂号及取药室、候诊室、诊察室、治疗室、专用厕所

  (5)功能检查:心电图、超声波、基础代谢

  (6)理疗科:光疗室、电疗室、激光室

  (7)放射科:X光室、暗室、登记存片室、读片室、机修室、值班室

  (8)外科:诊察室、治疗室、门诊手术室、换药室、准备及消毒

  (9)妇产科:产科门诊、妇科门诊、妇科治疗、专用厕所、妇产手术室

  (10)五官科:眼科诊室、眼科暗室、耳鼻喉科诊室、口腔检查室、镶牙补牙、技工室

  (11)传染病:肛道门诊、肝炎门诊

  (12)急诊部:诊察室、治疗室、值班室、观察室、抢救室、专用厕所

  (13)行政办公:宿舍或办公、会议室

  (14)住院部:病房及附属套用房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1、结合自己所学和相关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进行比较学习,并得出结论,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次设计:

  (1)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地地理气候、民俗文脉、经济政策和场地内外部环境。

  (2)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运用优秀案例中符合我国国情和本地经济、技术、地理气候、文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本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并尽可能推陈出新,提出建设性方案。

  (3)将各科分散的知识点结合成一张知识网,系统地看待和解决问题。该设计涉及多个学科,如结构、构造、施工、美学、心理学等,研究问题时应尽可能客观全面、并抓住主要矛盾,从总体着手,层层深入,有计划的、目标明确的完成每一个步骤。

  2、借助我校现有实验室、研究设备、图书馆相关资料及下载各种相关软件对结构、构造、经济技术指标等进行可行性分析。

  进度安排:

  1、实地调研(第1-2周)

  熟悉设计课题的内容与要求,查阅资料,对基地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构思方案。

  2、资料收集与整理(第3-6周)

  3、撰写调研报告(第7-10周)

  形成文字说明+图标+基本分析图+图片的综合调研报告

  4、建筑设计一草(第11-15周)

  主要是加强对环境体量、功能的设计分析,用手绘的形式勾勒出小区总平面图。

  5、建筑设计二草(第16-22周)

  在一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加强细部设计内容。

  6、建筑设计三草(第23-28周)

  7、成果出图撰写毕业论文(第29-32周)

  出图,撰写不少于5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并以此基础制作ppt讲稿。

  8、准备毕业答辩ppt(第33-35周)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10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项目管理,是一种公认的高效项目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来说,项目管理就是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保证项目达到其总体目标,包括费用、质量以及时间目标等。因此,对于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还可以直接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优化资源的配置。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中最常见的一种,一般的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成本投入的情况下,通过相关决策的实施来形成固定资产的一次性任务过程。它是一个极为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还需要成本与时间的投入。所以,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发挥人的创造力。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课题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案及难点

  五、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本课题通过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整体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分析总结目前的项目工程管理在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上的优缺点,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

  本课题的可能创新点是从项目工程管理的整体上出发,具体分析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并且提出新的提高成本,规避风险的项目管理方案。此外,更多的研究是单独的研究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问题,而本课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找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更好的开展项目管理。

  六、主要参考文献

  略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11

  题目: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研究

  目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在我国宏观调控的发展格局下,乡村的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习惯称之为“新农村建设”。从建国初期起,乡村的发展问题就进入我国的重要议程,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及我国工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历了其发展重心由政治性转向经济性,再由经济性转向综合性的探索过程。根据熊凤水在《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个外出务工型村庄的调查》中的相关分析,1949年至1978年间,我国为稳定和调整乡村社会状况,对乡村的土地、人口户籍管理和迁徙、粮食收购与供应等方面进行了计划性的改革,通过土地和户籍制度将乡村人口限定在城市之外,并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户籍身份、就业权力和流动自由的政策性区分,这个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性和政府宏观调控特征,同时这个阶段也初步限定了我国城乡二元的发展状态。从1979年到2000年间,我国进入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分别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2年)推行土地国有化,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这段时期仍旧对乡村人口外出和就业执行相对严格的控制以保障下乡青年返程就业,如《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就业务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1981年)、《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1990年)、《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2000年)及各省市推行的地方劳动力管理措施,通过“农转非”的计划指标、限定外地务工人员总量和工种、制定职业资格门檻等,以限制乡村人口外出,使村民就业“离土不离乡”,城市就业招聘“先城镇、后农村”,这段时期乡村的农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乡村仍保持其传统乡土性和封闭性,城乡之间的隔阂仍持续扩大。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交叉学科的研究由于学科理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通常对单一专业的人员来说,较难理解并实际运用。因而,在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时,注重理论的普适性和较广的接受度,并注重理论在空间对象操作上的具体落实;定量的研究需要相对较多的成员和较复杂的计算程序,同时由于乡村这个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乡村建设实际操作的不可预估情况,因而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方式,由此建立的乡村营建体系也更便于广大规划、设计人员理解,少数人员通过较简单的培训,便可熟练运用这套体系,以便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和理论体系调整。

  乡村是个开放的系统,乡村的发展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因而对象和实践的系统复杂性,就进一步强调体系的系统性,涉及乡村营建的多方力量的相互关系调整、乡村建设的程序和内容方面都强调综合性和多元包容性。另外,具体建设过程受复杂的因素影响,与理想的实验操作和研究是十分不同的。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之下,即不是追求建立完美的、理想的理论方法,而是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调整性。

  空间由人创造,并且为人所服务,因而建筑学的空间规划与设计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与乡村的发展不谋而合,发展的目的在于村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是为村民服务、以村民的内在需求为导向,强调以“民”为本的发展原则。

  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地方的、民族的建筑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损失衰弱,地域性的建筑传承与创新面临重大的考验,同时现代化的建筑理念由于对自然生态和人文传统的忽视,也逐渐表现出其过于工业化而造成“千城一面”、过于强调技术性、缺少人文关怀的缺点,并遭到人们普遍的质疑和反思。由此空间环境的塑造和改善,应更体现地域的多样化特征,尊重地方自然的生态环境,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这样的地域性建筑理念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同。乡村建筑的地域性和乡土性是我国建筑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资源,其发展不应一味追求高速现代化,而应在地方资源中寻找本土的发展模式和设计语言,因而本研究更强调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对乡村营建的本土化探求,对地域性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徐杰舜等人归纳总结2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团队开始形成,国内人类学者的研究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兴起乡村建设运动,同时引发大量的乡村人类学、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成果,并在30年代取得进一步发展。20年代末比较著名的有北平社会调查所对北平乡村社会的研究;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在1929~1930年由陈翰蜜、王寅生和薛暮桥等人分别主持了对江苏无锡、河北保定、广西乡村等地的调查;这段时期研究多表现为资料的详细收集和初步的自主研究阶段,社会调查尚未形成规范。30年代初燕京大学引入了西方人类学社区研究理论和参与观察的方法,由此研究进入了“民族志”深描的时期,费孝通及林耀华以此研究体系先后对广西、江苏、福建展开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分别出版了《江村经济》、《义序的宗族研究》和《金翼》等著作,这些研究中剖析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和社会情境,并提出了著名的“差序结构”和“均衡论”体系。40-7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和国内的动荡政治格局的影响,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遭到大幅减少或取消,而且研究的区域多随高校和研究机构迁移到西部和西南部,这段时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费孝通的《禄村农田》、《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等著作也是在这段时期完成并出版。国外人类学者对我国乡村的研究从20世纪末就开始了,而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沪江大学美籍社会学教授葛学溥与学生在1918~1923年对广东潮州凤凰村的田野调查,他在1925年出版《华南农村生活》中详细描写了凤凰村的人文社会情况,为中国后来许多学者对凤凰村的再调查提供了珍贵的图文资料。1940-1942年间日本战前对我国华北乡村的调查汇编成《中国农村惯性调查》,其中对乡村的家族、组织、宗教信仰和土地经济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并试图解释乡村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性质,该研究资料成就了美国黄宗智、杜赞奇和马若孟等人的后续研究。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研究的背景,描述乡村建设外力和内力各自主导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洽释和判断,认为内外两种力量由于二元独立的状态而无法充分发挥优势、避开劣势,从而造成了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分别对建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两方面在乡村有关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目前研究的不足;对主要的概念和研究目的、意义进行阐述。

  第二章对以文化人类学为主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和阐述,主要借鉴文化人类学研究他者文化反思自身文化的研究特点,改变内外力量二元的状态;通过主客体研究理论、文化相对论、文化整体论、文化发展规律,以及相对应的在场调查视角、人本视角、优势视角、综合视角和互动视角对乡村建设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建构;接着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人类学乡村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和归纳,挖掘可供我国的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第三章从乡村“软件”建设的“文化态”层面,对乡村营建体系的建构进行解读和阐述,在认识到乡村对象的现代化、多元化特征,以及现阶段参与乡村建设力量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营建应建立建设内容具有综合性、建设过程具有系统性、村民多元参与的营建体系,改变内外各自独立,内容过于片面,途经较为单一的建设问题;营建注重的软件和硬件建设的同步,以及具体实践操作的反馈与调整;该层面主要促进乡村内力提升、引发外力调整,从而为后续发展建立良好的互动基石出。

  第四章从“空间态”层面对乡村营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进行阐述,将营建扩展为识别准备阶段、设计实施阶段、评价调整阶段和后续发展阶段,从更广泛的范围内促进内外两种力量相互互动、相互影响,在营建过程中逐步完成各自的调整,建立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的营建力量,在完善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乡村营建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章和第六章以遵义华润希望小镇的具体营建案例对乡村营建的策略方法进行实证操作和检验,从“文化态”和“空间态”措施的具体实践中,发现理想环境建立的理论体系与复杂现实环境实践之间的差异,藉此对理论进行佐证、检验和调整。

  第七章对乡村营建进行总结和提升,认为乡村营建的意义在于将有限的空间建设工程发展为无限潜能的乡村家园事业,并从制度、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对并阐述本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提出研究的愿望和展望。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6-7

  摘要7-8

  Abstract8-9

  目录10-14

  图目录14-19

  表目录19-20

  1绪论20-56

  1.1研究背景20-37

  1.1.1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状况20-23

  1.1.2我国乡村建设现状问题23-32

  1.1.3两种乡村建设问题的诠释32-37

  1.2研究现状37-46

  1.2.1乡村的建筑学研究38-40

  1.2.2乡村的人文社科研究40-44

  1.2.3乡村研究的现状问题44-46

  1.3研究对象与概念46-50

  1.3.1研究对象与视角46-47

  1.3.2相关原理与概念47-50

  1.4研究目的与意义50-52

  1.4.1研究目的50

  1.4.2研究意义50-52

  1.5研究框架52-56

  1.5.1研究内容52-53

  1.5.2研究方法53-54

  1.5.3研究技术路线54

  1.5.4研究创新点54-56

  2乡村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56-88

  2.1文化人类学视角的相关理论56-74

  2.1.1主体与客体及在场研究视角与人本视角56-61

  2.1.2文化相对论与优势视角61-65

  2.1.3文化整体论与系统视角65-68

  2.1.4文化发展观与互动视角68-74

  2.2国内外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建设实践74-86

  2.2.1国外乡村发展经验74-82

  2.2.2国内乡村发展经验82-86

  2.3三个层级: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86-88

  3“文化态”:乡村营建的“软件”建设88-127

  3.1对“谁”进行营建:解读乡村现状88-107

  3.1.1乡村具有多元复杂性的现状特征88-102

  3.1.2乡村发展具有综合性与地域性特征102-103

  3.1.3乡村发展的机遇103-107

  3.2“谁”来营建:整合乡村营建的综合力量107-118

  3.2.1三位一体:注重内源动力,引入外援助力,中介桥梁积极有效108-111

  3.2.2平台作用:内外力量的乡村营建观念调整111-116

  3.2.3虚实结合:潜在观念影响——人员流动、文化传播与媒体宣传116-118

  3.3如何营建:综合的系统性建设118-127

  3.3.1乡村营建的内容:以局部空间建设带动多方面综合协调发展118-122

  3.3.2乡村营建的途经:系统性建设过程与村民的多元参与122-127

  4“空间态”: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127-167

  4.1乡村营建的策略与原则127-129

  4.1.1营建策略127-128

  4.1.2营建原则128-129

  4.2空间态:乡村营建的“硬件”建设129-167

  4.2.1识别准备阶段:整合互动130-133

  4.2.2设计实施阶段:因子的同位借入和牵连借入133-158

  4.2.3评价调整阶段:消化吸收158-161

  4.2.4后续发展阶段:选择创新161-164

  4.2.5小结164-167

  5实证研究:贵州遵义华润希望小镇营建案例167-238

  5.1案例选取与研究视角167-173

  5.1.1案例选取的背景167-171

  5.1.2营建目标171-172

  5.1.3基于文化人类学的'乡村营建方法172-173

  5.2文化态:小镇营建的“软件”建设173-188

  5.2.1营建对象:解读希望小镇现状173-181

  5.2.2营建成员整合:小镇建设的各方营建力量的组织181-187

  5.2.3营建途经:确立希望小镇的综合营建内容与目标187-188

  5.3空间态:传统优势延续及现代适宜因子借入的乡村营建格局188-236

  5.3.1识别准备阶段:内外初级互动及地方特征与需求的提取与归纳188-197

  5.3.2设计实施阶段:小镇优势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197-236

  5.4实践总结与调整236-238

  6结语238-248

  6.1总结与提升238-241

  6.1.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操作性与不可量化的社会效益并重238

  6.1.2已完成与未完成:阶段性与持续性并重238-239

  6.1.3模式与调整:针对性与普适性239

  6.1.4对等的追求:内外互动而非上下二元239-240

  6.1.5乡村本质的把握:传统的继承从符号的模写到本质的表征240-241

  6.1.6身份的转化:从建筑师的主观表征到地方性的需求表达241

  6.2乡村营建的延伸:内外的融合需要社会性支持241-245

  6.2.1从短期的空间行为到长期的家园事业:制度与舆论并行242-243

  6.2.2从有限的空间建设活动到无限的资源分享:信息数字化技术应用243-245

  6.3问题与不足245-246

  6.3.1样本数量有限245-246

  6.3.2理论的应用修正不足246

  6.3.3定量研究的不足246

  6.4愿望与展望246-248

  6.4.1扩大实践246-247

  6.4.2广泛参与247-248

  参考文献248-263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12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

  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 篇13

  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3、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意义远远超过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有机综合,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它对于建筑领域的革命意义可以从技术、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3.1技术意义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绿色建筑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人们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理念,环境与资本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建筑由此也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提倡向生态实践研究深化的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深化与发展在材料、设备、形态学等不同的领域展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与其它设计元素的整合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叠加、更多关注外围护结构本身的设计向技术与建筑整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转变,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3.2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两个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首要社会意义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基于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看作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健康的建筑空间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是为设计人员所垄断的专业工具,而是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开发商、业主、市民等所共同拥有的评价工具。它的开发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员的垄断局面,积极鼓励市民等公众人员的参与。

  3.3经济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

  关于绿色建筑方面论文范文集340;角度出发,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不完全是政府机构的责任,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同样对于制度的健全负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将相关的政策问题纳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中,成为系统解决建筑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的层面,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运作方式,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3.4伦理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无论各个国家的评价体系在结构上有多大差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减小生态环境负荷,提高建筑环境质量,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人类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态度,体现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对立向统一的转变。

  4、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5、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5.1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组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称为内部效果,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称为外部效果,按照工程经济学的观点:内部效果可进行财务评价,外部效果应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所谓国民经济评价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来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外部效果一般包括产业关联效果、环境和生态效果,技术扩散效果,外部效果会造成私人成本(内部成本或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评价绿色建筑效果主要是外部效果指标。

  由于绿色建筑刚刚开始发展,统一性的量化指标体系还没有确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数量。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集中表现为各地争上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一旦国家限制建设规模,将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水平低下。

  (2)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着力建筑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针对未来建筑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

  (3)在城市规划、勘察设计中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家庭住宅和城镇建设必须保留在建或改建的余地,从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

  (4)精心施工,降低资源消耗,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降耗措施,防止过多地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等。

  5.2外部效果给建筑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政府的干预调控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加强建筑工程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监管,在项目成本上体现为将部分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使得“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提高,内部效益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降低,外部效益提高,使有效资源向绿色建筑经济领域合理流动。

  6、提高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措施

  企业建筑经济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只有不断挖掘提高外部效果的方式方法,提高外部效益,降低外部成本,其基本思路和原则为:

  (1)建筑在寿命周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小化,

  (2)减少建筑寿命周期内污染排放,

  (3)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4)形成一个健康、舒适和无害的室内空间,

  (5)建筑的质量、功能、性能与环保相统一。

  总结:上文中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内涵设计理念以及它的效果分析和提高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措施。但是在未来的设计中如何掌握绿色建筑的一个度还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揣摩,相信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一种趋势。

【建筑、工程类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建筑类开题报告10-12

音乐类论文开题报告09-15

营销类论文开题报告模板09-12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开题报告10-26

精选论文开题报告09-05

浅谈工程造价论文开题报告03-14

机电工程论文开题报告08-16

建筑施工开题报告10-06

论文开题报告范本精选09-05

精选工程造价开题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