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何优化论文

时间:2020-06-28 12:55:03 教育学 我要投稿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何优化论文

  【摘要】国家重视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多项指导性意见。然而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基于科技化和商业化特点而设计,极少有针对社科学科进行专门化的教育体系研究和课程开发,社科类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因此,研究社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本研究聚焦于社科类大学生,通过分析国家政策导向、社科类大学生教育需求的访谈调查结果,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探求学生需求和教育体系不匹配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何优化论文

  【关键词】社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优化

  近年来,我国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系列配套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高校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国家重视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多项指导性意见。而社会科学类专业高校学生(以下简称“社科类大学生”),无论是在高校的招生规模上、在社会用人单位的就业人才需求上,还是在创业活动的团队组成结构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视。然而现实中,多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基于科技化和商业化特点而设计,极少有针对社科学科进行专门化的教育体系研究和课程开发,社科类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可谓被边缘化。因此,研究社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的政策导向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施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并得到普及;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8年,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年。

  二、高校社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力图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组成结构、运行机制、变迁路径与动因等层面进行多侧面、多视角、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把握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教育部2017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有的大学专业共分为12个大学科门类,在本研究中,社科类大学生,主要是指来自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专业的高校学生。社科类大学生的特点,相对于如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类专业(以下简称“自科类”),以及如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专业的大学生,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是偏抽象的.、偏宏观的,可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企业组织整体运作;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占比较大,课程数量设置普遍低于自科类学生,课余可支配时间更多;职业前景广阔但可替代性较强,更有意愿尝试其他的机会,包括创业。本研究对来自广东省内五所高校、不同社科类专业的30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总结了如五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对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以及创业模块技能的需求,基于专业背景,社科类学生更倾向于在创业团队中从事管理、财会、营销策划等模块;对教材、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等更新迭代的需求,源于课堂,希望了解创业市场的最新的动向;对兼有真实创业经历以及系统知识的创业指导老师的需求,希望获得“过来人”的实战经验;到实践基地、初创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实习的需求,超越课堂,希望了解创业企业最真实的运作;对创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包括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所在、本专业的创业前景引导、创业道路相关的职业生涯或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培养体系的现状

  首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而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和模式,仍处于高校自主探索的阶段。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逐渐形成三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一类是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第二类是综合教育模式,一方面在专业知识教授中融入创新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另一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资金,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第三类是创业技能培训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还仍处于自上而下推动的阶段,远未成为我国高校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术领域,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未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理论体系和培养体系。部分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工作,仍旧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简单化、功利化的问题,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就业有困难的专业或者学生提供创业思路和方向,是一个解决毕业就业率的方法。部分高校并没有在教育层面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更忽视了对社会创新的关注,以及创意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再者,我国目前以开展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绝大多数有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是高度同化的,以广东省为例,部分高校独立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有独立的教研室;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作为其中的章节授课;部分高校开放为公选课;还有少部分高校并无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是凭借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契机,小范围地对学生进行赛前辅导或开展主题讲座,未建立教育体系。如此,文理专业分化的教育体系更无从论起。

  四、学生需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匹配

  首先,社科类大学生希望得到更贴合专业背景和基于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普适性的教育并未能满足学生对特定创业模块知识和创业技能的需求。其次,社科类大学生的教育需求被边缘化。基于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对应社科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有一定的侧重性和针对性,区别于自科类学生。然而在现实中,多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基于科技化和商业化特点而设计,极少有针对人文社科学科进行专门化的研究。而且,与“重理轻文”的学科建设、文理科生的招生规模不平衡等主客观原因有一定关系。再者,社科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资源和机会相对缺乏。社科类大学生相对缺乏正确的实践指导与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体现在教师多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数量少、类型单一、兼职任教相关课程性质居多;与社科类专业相对应的创业实践平台有所缺乏;对于毕业后新创企业的大学生也缺乏提供持续教育与保障服务;在资金或场地提供方面,高校在筛选资助项目时,对社科类大学生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入选数量往往远低于自科类大学生创业团队,社科类大学生缺乏实践资源和机会。最后,高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或错位。其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相关政策未得到彻底的落实,使创新创业教育学科流于形式化、非专业化。其二,部分高校缺乏培养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意识,以及结合专业兴趣和创业发展的培养机制,并未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致部分社科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未能较好地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其三,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未能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将带给自己的成长,没有认同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是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实践、自主创业的冲动的。

  五、高校社科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方向

  高校社科类大学生有其不同于其他大类学科的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其特定的需求,结合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对现存需求与体系不匹配的问题分析,本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社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以下三个可选的优化方向:其一,重视社科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建立贴合社科类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育体系,开发相关课程和培养方案;其二,校方、教育部门适当平衡自科类和社科科之间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扶持力度;其三,结合“学涯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激发起蕴藏于广大高校学生之中的创新创业原动力。综上,创新创业教育三个优化方向的最终落脚点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社科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1]何影,张利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探析——以社科类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6,04.

  [2]李婷婷.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山西大学,2014.

  [3]沈月娥,杨松明.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4).

  [4]马霖.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才智,2018(10).

  [5]付坤,李政,李文祥.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本科创新实践教育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何优化论文】相关文章:

1.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用好ERP沙盘模拟实训论文

2.信息技术如何实现创新型教育论文

3.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4.浅谈优化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措施论文

5.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探讨论文

6.哲学教育创新的思考论文

7.如何完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论文

8.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9.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