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择政策的选择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论文

时间:2020-11-27 10:42:52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校择政策的选择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论文

  全球化和市场力量冲击公立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学校选择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出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中,人们对学校选择政策的争议不断,对于究竟应当选择怎样的择校政策也是莫衷一是。本文虽然很短,但作者在表达其对校择政策观点的同时,却给我国教育管理改革带来两点启示。

校择政策的选择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论文

  其一是,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力量带来的多元化价值,我们既无法强行抵制,但也不应无所作为,而应通过制定恰当的政策,努力使其与我们原有的价值取得平衡。其二是,如何通过“校中校”的策略,使不利于形成特色的大型学校形成多种特色。这对于我国近年大量出现的大型、超大型中学的特色创建问题,提供了比较实用的管理思路。

  在全球范围内,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力量正在对文化的传统与价值、国家的边界以及各种社会制度提出挑战。公立教育显然是正在受到挑战的制度之一。许多教育家担心,诸如市场化、私有化、选择性和多样化将危及公立教育已经培育起来的民主和公平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对我们所感受的外部压力加以审视,考虑如何才能把全球化、市场力量等等作为重新检视我们教育体系背后的价值观的动力,以便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而不是让其成为推动我们所不希望的变化的力量。

  例如,在因特网、电视卫星、影视业和国际大众营销、多元文化被加速开发的今天,我们似乎正生活在一个“电子村”中。然而,这是一种喜忧参半的现象。在信息沟通和信息流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种种图象以及来自好莱坞、及麦迪逊大道的种种理念也一同相伴而来。虽然,信息能够借助英特网来流通,对教育而言是个福音,但伴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和即时行乐文化对全球年轻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在渐渐危及社会伦理。而且,多元选择的理念下的市场力量已对公立教育原有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冲击。

  对公立教育的价值体系形成冲击的市场力量重要表现之一,是来自学校选择。在美国和加拿大,公立学校原来是一种培育民主和社会公正、减少社会阶级之间的紧张气氛、建立共享价值观的机构。然而,随着学校选择的出现,原来的情况改变了。如今,学校选择现象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城市已经存在,而且如果不采取强迫的严格措施,就不能阻止择校现象。在择校过程中,富裕的家庭显然占据着优势。他们可以通过选择住宅区、社区来达到选择好学校的目的。

  这样,公立学校的民主和公正的价值体系就被打破了。既然学校选择几乎是不可能去除的,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去建立有利于教育公平和有利于教育改善的最好的学校选择政策。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一项研究发现,如何设计学校选择的政策十分关键。因为有事实表明学校选择的政策可以促进理想的改革,但也有例子证明学校选择的政策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有关学校选择的政策涉及许多问题。例如,如何制定一些公共政策来支持和促进公立学校和非公立学校之间的选择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学生在公立学校和非公立学校之间流动时,既要建立和维护一个“进入这一领域的水准”,还要建立和维护尊严的平等过程;既要制定公立学校和非公立学校的投资和控制的精密的政策,也要注意处理一些潜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有关学校选择的政策,在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出现了许多争议。而争议的双方对同一现象、同一结果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究竟应当选择怎样的政策,才能使全球化和市场力量带给公立教育的冲击变成一种积极的力量?基于我对国际上有关研究的了解和认识,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考虑学校选择政策的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六种价值观念或目标。它们是:自由(或选择)、平等、美德、共同体(或互助)、民主、效率。这些价值观念和目标有时可能会互相抵触。例如,强调自由(或选择),可能会影响平等;而强调民主,也可能会牺牲一些效率。

  我们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这些价值观进行深思熟虑的协调。现有的学校选择政策多种多样,包括开放式入学(即允许在学区内择校,甚至跨学区择校);特许学校;可供选择的“二次机会”学校等等。但我以为,在学校选择政策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由于我们的家庭和孩子并不是一样的,他们的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上述六种价值观采取“均码”对待的方法是不妥当的,在管理上采取“同等对待”的标准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思路是,我们要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多样化的'公立学校系统供他们选择,这样才能很快形成拥有共享价值观和共同兴趣的共同体,从而对改进教学质量发挥促进作用。

  按照这样的观点,多建立一些“焦点学校”或“特色学校”以满足不同的家庭的多样化需要是很有必要的。所谓“焦点学校”或“特色学校”是这样一种学校:它不仅在学生学业和人格发展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焦点,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而且还具有贯彻实施这种主题、焦点和特色的清晰而又以一惯之的工作特征。这样的学校,是体验和分享共同意愿的中心,是强调学校的学生和成人(即教职员工)的各尽其责和强调学生学习结果改善的共同体。“焦点学校”或“特色学校”一般在小型学校才能建成,规模太大的学校是很难形成一个焦点的。既然与大型的、没有焦点特色的综合高中相比,“焦点学校”或“特色学校”具有明显的优点,那么,改变学校的大型化就显得必要。

  在不使现有的大型学校解体的前提下,建设“校中校”是一个有效的策略。也就是在一个大型学校中,可以组建多个具有各自独特焦点和个性特色的子学校,以便把具有不同意愿、兴趣、特长的教师和学生分别聚合在不同学习共同体———“校中校”之中,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样就能使全球化、市场力量带来的多样化价值更容易与公立教育原有的公平、民主价值观取得平衡。而且这样做,还节省了因择校而带来的公共汽车接送学生的大量开支,从而提高公立教育的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