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时间:2020-07-30 15:38:21 管理学 我要投稿

案例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案例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积极推进这种教学方式。但是,案例法在教学中也存在案例教学意识不到位,教学案例资源不充分,案例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备等问题。为此,应着力提高案例教学意识,完备教学案例资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学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案例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关键词】案例法;管理学;问题;对策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学科类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国内外普遍认可并效仿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案例教学。该模式是一种将工商管理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哈佛商学院二年制的MBA教育中要求学生要参与500个案例的讨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几乎所有MBA课程都是通过案例分析来完成。案例教学方法的成功应用为美国工商业培养了大批的商业精英,从而教育界将案例教学认定为未来教育的成功模式。当前,我国高校许多专业开设了管理学课程,许多学校在积极推进应用型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是推进应用型教学的很好形式。不过,在这些专业的管理学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探讨可行对策来促进管理学案例教学提质增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为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管理学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这种教育理念。首先,管理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配角”变成“主角”,让学生转变为教学中心,成为主导者。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思考、讨论,能动地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获取与能力培养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管理学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在现实中进行实训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案例教学将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案例呈现出来,实际上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下来思考管理对策,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实训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和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案例情境中去思考,同时组成小组讨论,在争论中锤炼思维,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认识,并在合作中形成小组共同的解决方案,再通过对比不同小组对该问题发表见解完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在案例教学中,还会让学生开阔视野,学到一些生产生活的生存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并具有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为此,我国很多高校将成为职业性、应用型高校,因此,管理学的教学方法应向应用型教育方式转变,而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管理学案例教学将实际管理中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际管理工作接近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学案例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在课后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进行实际的调查,从而培养学生实际调查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管理学案例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分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实现对策方案的形成,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此外,管理学案例教学也是促进课堂活跃,实现教学互动的较好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之间最大程度的互动;通过教师对任务的布置,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与方式;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中,能及时发现学生讨论的问题,可适当进行点拨、调控,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形成互助式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二、案例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意识不到位

  首先,学生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意识不强。我国传统的初高中教学模式就是讲授型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填鸭式”说的就是这种模式。在教学中体现了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课堂主动参与不足,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尽管目前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压力下,传统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改变不多,进入高校的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管理学恰好常在大一开设,学生还没有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习惯,乐意在课堂听老师讲授,但此时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听的动力也不足了,获得知识的效果明显低于高中教学。同时适应了听的学习方式,也不愿主动参与课堂。因为参与课堂讨论,要思考,要回答,比较费力,还存在回答不好损害自己尊严的风险,也就乐意这种低效率的听课模式。所以,尽管一些教师也把案例放在教学中,但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参与。其次,教师积极实施案例教学的意识不到位。接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学生逐步成为了现在的教师,他们沿袭这种模式继续教育下一代。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会发生太多麻烦的教学问题。如果进行案例教学,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案例收集或编写,并且要设计案例教学环节,回答学生在教学中具有挑战性问题。可见,案例教学花时间,在教学的成功上也具有风险性;加上教学内容繁多的压力,省去这些案例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最经济的选择。为此,教师案例教学意识不足,如此的教育模式也将导致许多学生有知识,无技能,实际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案例资源不充分

  要实施案例教学,教师除了要具有案例教学的意识外,还必须要有好的案例资源。目前,一些教师使用的案例主要是来自国外的案例资源,这些案例构建在西方社会背景之下,体现了国外大型企业的管理活动,拿到中国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有时会有一种水土不服的感觉,师生双方都难以在案例中产生共鸣。案例应该尽量本土化,应该以适应具有中国经济背景的案例为主,这样学生才能将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也才能结合上,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现实性、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需要进行管理学案例的收集、整理或编写。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案例教学,也编写了各自的案例库,但是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还比较滞后,许多案例直接从报纸、杂志等上选取,许多案例描述模糊,缺乏足够的背景介绍,对案例的分析也不够系统;有些案例情节复杂,内容远离社会现实,且信息量很大,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要让师生有效运用好这些案例资源难度大,从而导致师生都不愿意使用这些案例资源。如果让教师自己来编写案例,则案例教学资源整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比如在美国,从选题、调研到定稿,形成一篇综合案例成本约为2500美元,并且要编写四五篇才能选出一篇有使用价值的好案例,这样算来花费更多。而编写的案例使用有年限,时间、背景变了,案例也就没有使用价值了。美国哈佛学院正是在案例教材保证的基础上有效地实施了案例教学,培养出了美国的工商业精英人才。所以,在我们的案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案例资源匮乏,尤其是本土化的资源编写不足,限制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案例教学设计不合理

  案例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目前,一些教师在管理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讲到某些知识、理论时,插入一点案例,作为对所讲的知识理论进行说明和补充,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这种教学常常是“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不分;另外,所选择的案例缺乏典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是讲故事,不能准确、有效地说明和论证理论要点,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兴趣。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无可非议,但管理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在实际中能应用。一些教师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一章的教学完结后也附上案例对本章的知识进行实际结合的分析思考,但时间短,许多情况下,没有让学生有一个了解材料,分析、讨论、总结问题的完整过程,往往表现为教师自己代替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最后说明了这个案例运用了那些知识,要培养什么技能。但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环节模糊,学生实际没有得到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当然,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也让学生参与讨论,但讨论时间短,形式单一,实际上让案例教学走了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备

  案例教学要获得应有的效果,应该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来保证。对学生来说,要把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记录,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成绩的主要支撑材料。在期末终结性卷面评价中,要让案例分析作为主要内容体现,从而在教学和考试中让案例有充分的价值。目前,许多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些,没有了评价的约束与激励,学生就缺乏了参与案例教学的动力。同时对教师来所说,要让教师适应应用型教学背景下的要求,把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应用型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教学绩效评价,但目前许多高校都没有重视这一点,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没有很好的机制,更不要说有对教师应用型教学推进有好的评价机制了。

  三、案例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提高案例教学意识

  首先,要转化学生的意识,让学生重视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入学后,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转换的教育,尤其强调,在大学的教学中,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应注重自己的能力锻炼,而案例教学就是较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要向学生宣讲案例教学是学科成绩评价中的重要部分,给学生增加压力,倒逼学生提高案例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减轻参与课堂的压力感,增加轻松感,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转变课堂教学灌输式模式,把学生学习“等靠要”的“要我学”状态变为“我要学”能动型学习模式。其次,要转化教师的意识,让教师重视案例教学。教师应该认真理解应用型教学的要求,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是应用型教学的重要体现,主动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对于案例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能力不足的,要主动进行学习。同时,学校或系部应该积极让教师到案例教学实施较好的大学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改进自己的案例教学。大学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案例教学中,要重视案例资源准备,应到大学周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整理成教学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增强案例教学的新鲜感,现实性,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从而增强教师案例教学的自我效能感。

  (二)完备案例教学资源

  一般选用的管理学教材都设有配套的案例资源,为此,要实施案例教学,又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案例资源收集整理的,可选择有配套案例资源的教材。如果没有配套案例资源的,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准备。应用型高校管理学教学要有针对性,应用性,应将学生社会生活中的管理教学案例收集整理出来,尤其应将学生能进行实训教学的管理问题进行案例设计。为此,教师就要对这些管理问题进行调查访问,设计成案例。案例应该有案例背景,具体包含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准备,将这些资源放入到课堂教学中,就会激发起学生无穷的兴趣,并产生想了解这些问题的愿望,形成想解决问题的动力,必然就会促使学生认真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可将案例教学与学生的实训结合,从而更好完成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案例选用时应注意:一是案例要有典型性、新奇性。要精心选择国内企业案例和国外有价值的案例,体现时代特点;二是要有现实性、针对性。要围绕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围绕企业的现实问题选择或收集、编写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能盲目获取;三是启发性。案例中设立的问题应有启发性和创新性,应当有一定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案例本身也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并将学生带入某种情境,进而分析与解决问题。四是难易适度性。难度要在学生跳起能摸高的范围内,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五是发展性。对形成的案例资源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让案例与发展的环境相结合,从而增强案例的生命力。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成功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是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周密地组织。

  第一,案例准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若干5~7人的学习团队,将准备好的案例通过纸质方式在课前发给每名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了解案例中的人物、地点、背景,思考相关问题,形成初步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任课教师的引导和同学讨论来解决完善,从而为课堂案例教学做好准备。如“巴林银行倒闭”是管理学控制部分的经典案例。可将该案例打印出来在课前几天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查阅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如:你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案例最后,里森说的一番话有何意义?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让学生各自写出问题的分析报告。

  第二,案例讨论。在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团队按圆桌型坐好,提出案例分析任务,如提出“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任务,让每个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准备畅所欲言。每一个团队由一名小组长负责,让一名学生做重要观点记录,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形成本团队的讨论报告,并确定本小组的问题陈述人。查尔斯I格兰哥认为:“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一个工商管理人员曾经面对过的实务问题的记录,还包括该管理者做出决策必须依据的那些事实、观点和偏见。把这些事实和特别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并最后决策应该采取的行动。”可见,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案例讨论中,当学生分析偏离主题时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引导学生按照讨论程序进行。

  第三,案例陈述。如每个学习团队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讨论完毕后,团队的陈述人要在全班面前进行陈述,当所有小组陈述完后,可让学生重新结合其他小组的意见整理自己的分析报告,完善其内容。

  第四,案例辩论。针对案例中某一争论较多的问题,可将其提出,通过不同小组进行辩论,相互反馈互动,达到让学生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如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中,可让学生针对“假如我是巴林银行的管理者,如何避免银行倒闭的控制方式”问题争论点进行辩论,也可提出事前、事中控制对防治巴林银行倒闭有效性进行辩论。通过争论分析,达到对控制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相关管理技能的运用。

  第五,案例总结。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作一个简短的点评和总结,指出案例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学生们加强记忆,把握要旨;对案例中讨论不充分地方进行延伸拓展,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综合,而应在中肯点评总结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如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中尤其要指出“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哪些控制的教训?”

  此外,还可说明案例教学目的是否已达到,案例选择、案例讨论分析程序是否恰当,哪些方面仍需改进,这些总结可为以后案例教学提供借鉴。同时,对在案例分析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不足的进行鼓励,并及时进行学生案例分析参与成绩的评价与记录。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要完善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平时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情况做详细的记录,进行量化打分。如采用百分制,按团队进行评价。课前每位学生初步的书面案例分析报告占30%,要根据完成的整体质量给分;课堂讨论参与占30%,根据学生讨论中表现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反应能力给分;学习团队讨论形成的书面分析报告占10%,根据完成的质量给分;团队问题陈述人的陈述占20%,根据陈述的逻辑性、清晰性、合理性等给分;对各团队陈述后提出质疑,进行积极反馈互动占10%。其次,对教师案例教学也应量化考评。可采用百分制评价,其中,教师的教学计划要体现案例教学目标,同时要有完备的案例教案,可占30%;认真执行了课堂案例教学占30%,可根据教师的案例课堂教学记录、学生评价综合给分;教师在试卷设计上要体现案例教学思路,有一定权重的案例分析题占20%;对教师积极投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问题调查,并整理成案例资源的,应给予20%以上,甚至于更大分值的激励。对较好实施案例教学,践行了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教师进行物质激励。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应用型教学的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陶建格.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59-61.

  [2]余忠淑.班级“生本”管理的理论与对策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01-105.

  [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EB/OL].[2014-03-22]

  [4]杨晓燕.发达国家创业教育模式对河南高校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67-71.

  [5]杨峰,王艳花,员晓哲.对目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7):81-82.

【案例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2.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3.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的应用论文

4.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论文

5.激励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的应用论文

6.硕士毕业论文指导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7.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8.案例教学法在哲学教学中的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