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驭术”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述论

时间:2020-08-28 16:59:49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以道驭术”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述论

  [论文摘要]在传统技术伦理思想中,道家独具一格。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在理论上具有自然主义和技术批判主义的特点:由“道法自然”立论,其技术价值观以否定为基本特征,道家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反对技术异化的“先觉者”。同时,道家主张“道进乎枝”,提倡“以道驭枝”,这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技术伦理;技术价值;以道驭术
  道家的技术伦理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由“道法自然”立论,反思科学技术,主张“道进乎技”,提倡“以道驭技”,在理论上具有自然主义和技术批判主义的特点。
  一、道家技术价值论
  道家老、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辨证分析技术善恶伦理二重性的哲学家。一方面,道家老、庄给予技术以善的价值规定,肯定技术的存在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功效;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技术给予恶的价值规定。过去人们往往关注道家老、庄对技术的批判精神,而对他们所持的技术存在善的一面注意不够。
  《老子》篇中就非常明确地肯定日用技术的功用:“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陈鼓应先生认为,在这里,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室的作用在于居住。这是车、器、室给人的便利,所以说:“有之以为利”。然而,如果车子没有中空的地方可以转轴,就无法行驶;器皿如果没有中间空虚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法盛物;室物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通明,就无法居住。可以见得中空的地方所发挥的作用了。所以说“无之以为用”。
  庄子也肯定了技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技术的物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所谓“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庄子·徐天鬼》);技术的使用工效快、成效高,如《天运》中提出“水行莫若用舟,路行莫若用车”,抱瓮人井的寓言表明庄子也看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利技术——桔槔的作用;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判断力,如《人间世》中社树虽大,“观者如市”,而“匠伯不顾”;技术的交易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如在《逍遥游》中记载客与宋人买卖不龟手药方的寓言;技术的拥有便于处理事物,获得精神愉悦,如《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
  老、庄一方面赞叹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顾忌技术的进步会带来人为的物役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进而对技术提出了诸多的批判。李泽厚提出,老、庄的这种观点表明他们是反对技术异化的“先觉者”。老子认为:科技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堕落,道德的沦丧。“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老子·五十七章》)人间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陷入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会连连发生。技术用于制造兵器,带来的后果更是严重:“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老子·二十章》)军队所到过的地方,荆棘就生满了;大战过后,一定会有荒年。战争的惨烈,令人触目惊心。老子的技术致恶论思想比比皆是: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如果说,庖丁解牛主要侧重于对技艺所指向的对象的透彻认识,而梓庆为镰则侧重于主体精神状态的调整与修养,高超的技艺要充分地发挥出来还要靠全神贯注、忘利害、忘物我,用志不分的精神状态来作保证。在《庄子》中,我们,我们随处可见“心斋”、“坐忘”、等,它们同“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是彼此呼应,互为映证的。“技”在这里很明显地成为达到“天”的境界的阶梯,“技”成为达到“道”的铺垫或媒介。换言之,技艺以具体的创造制作活动为基础,使普通的生活实践提升到可以与终极实在相贯通的高度。庖丁等人的劳动过程并不是“苦心智”、“劳筋骨”的痛苦过程,而是一种艺术的展示,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2)道在技中  道进乎技是庄子“以道驭术”观的第二种注解。如前所述,“技”是低于“道”的,是通向“道”的桥梁或媒介,但“道”又在“技”中。《天地》篇谓:“能有所艺者,技也。”唐成玄英疏日:“率具本性,自有艺能,非假外为,故真技术也。”现代学者陈鼓应先生解释为“才能有所专精者是技艺”。才能专精者才是技艺,且技艺不是孤立自为的存在、技艺至少关涉到以几个方面,即对象、主体、手段或工具。
  其一,技艺作为一种专精之才能是主体所具有的,离开了某一主体,技艺是不可能存在的。庖丁解牛之技,吕梁丈夫游泳之技,佝偻者承蜩之技,津人操舟之技,梓庆作镰之技,工锤画圆之技,轮扁断轮之技,等等,这此技艺都是某个人或某类人所掌握的.。庖丁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其行为如舞蹈,其声音如音乐;驼背老人以竿取蝉,准确、轻巧;吕梁丈夫在高崖急流中蹈水如履平地。如此高超奇绝的技能是他们经过长期刻苦磨炼,反复实践获得的。在这里,没有主体顽强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没有主体对对象之物的精深钻研及具规律性的把握,没有主体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精神凝聚状态也不能获得如此奇技绝艺。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其二,庄子讲“技兼于事”,成玄英注释为“不滞于事,技术何施也。”这也就是说技艺的展示总是指向某一对象之物。解牛之技必须指向牛,佝偻老人取蝉之技要指向蝉,梓庆为镰必须选取合适精当的木材。对象之物的性状、规律、特征构成主体奇技的一个方面。技艺的凝结就是主体的劳动成果。
  其三,技艺的获得和展示离不开工具或必要的物质手段。劳动工具是连接主体和劳动对象的媒介。主体的奇技绝艺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获得,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传达到劳动对象身上的。不通过刀,庖丁无法解牛,无法把他的奇技展示出来;不通过刀,梓庆就无法制成木簇;不借助船,津人就不能操舟如神。由此可见,技艺所关涉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物”。
  庄子认为“道在物中”。《知北游》云:
  东郭子问上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日:“无所不在。”东郭子日:“期而后可。”庄子日:“在蝼蚁。”日:“何其下邪?”日:“在梯稗。”日:“何其愈下邪?”日:“在瓦甓”日:“何其愈甚邪?”日:“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日:“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